张志安;石淑仙
《中国人体寄生虫分布与危害》一书,共有928页,1 745千字,附有多种寄生虫分布地图及反映寄生虫危害人体的多样图片共587幅,是一部内容丰富、学术水平高、具有中国特色的巨著。本书以实际调查资料为基本内容,又汇集历史文献精华,兼顾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特点,以及临床与预防医务人员所需知识融合成册,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1 创新性 该书构思新颖、独具一格,涵盖以下新内容。1.1 新方法 创用“三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进行全国性人体寄生虫分布的调查研究;采用回归分析、Logistic分析法选择我国寄生虫高感染的主要因素,得出蛔、鞭、钩虫感染率多元回归方程;又如以多学科相关分析法,对人体寄生虫感染与诸多的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进行系统性分析,也是寄生虫学科研究方法的一项创举。1.2 新数字 根据1988~1992年调查结果,首次报道了以下数字: —全国寄生虫感染率为62.623%(7.08亿); —25个民族寄生虫感染率超过上述总感染率,其中18个民族总感染达80%以上; —寄生虫感染率以5~9岁人群高(73.651%),10~14岁次之(70.975%); —我国人体寄生虫种类,根据本次调查共有60种,结合文献报道(至1999年止)计有229种。1.3 新观点 对我国寄生虫感染的地理分布特点和规律,寄生虫感染与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关系,以及我国寄生虫感染人群分布的特点等作了精确论述,提出了新见解。
作者:陈佩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早在1938年,黑龙江省即有华支睾吸虫病例报道。根据首次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结果,黑龙江省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1.18%,仅次于广东省(1.18%),位居全国第二。随着人们食谱的不断拓展,食生鱼、虾的人越来越多,其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现将本站门诊收治的387例来自病区和非病区的华支睾吸虫病分析如下。1 一般情况 已确诊的387例华支睾吸虫病病人中,男317人,女70人。年龄小14岁,大67岁。其中20~50岁的占74.16%。有肝炎病史者101人,合并肝癌的3人 。来自流行区的病人309人,占病人总数的79.84%,非流行病区78人,占20.16%。有生食鱼、虾史者314人,占81.14%。2 临床资料 症状以腹胀、腹泻、肝区痛、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全身乏力、头昏和低热为主。体征以肝肿大为主,剑突下2~3 cm者44例,4~6 cm者16例,>6 cm者3例;肋下1~2 cm者32例,4.4 cm者11例,有黄疸者32例。3 实验室检查 皮试结果:阴性64人,假阴性率16.54%;可疑22人,阳性355人,与粪检符合率达97.42%。粪检检查:采用直接涂片、消化法和改良加藤厚涂片相结合的方法。每种方法均检3片。387例均检出华支睾吸虫虫卵。4 治疗 所有病人均服吡喹酮。采用成人总剂量7.2 g,12次分服的4 d疗法,儿童用量酌减。辅以保肝药物和维生素C。
作者:段淑梅;李萍;王惠君;韩丽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单克隆抗体免疫亲和层析技术提纯弓形虫主要表膜P30抗原SDS-PAGE进行鉴定。 方法 用已建立的能分泌抗弓形虫P30抗原的E3杂交瘤细胞腹腔注入BALB/c小鼠自腹水中收集单克隆抗体(McAb),经饱和硫酸胺沉淀后DEAE-纤维柱层析纯化,偶联至溴化氢活化的琼脂糖4B载体上装柱,将大量的低频超声粉碎速殖子抗原反复过柱洗脱以收集纯化的P30蛋白质并通过SDS-PAGE进行鉴定。 结果 经单克隆抗体免疫亲合层析约获得了8.1 mg较纯的P30蛋白质,在SDS-PAGE上呈现单一条带。 结论 单克隆抗体免疫亲合层析技术为一较好的提纯P30抗原的方法。
作者:李永华;张洪花;陈秀春;甄天民;刘锦华;杨春贵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男,64岁,干部。因间断性发作右下腹部疼痛3年,伴上腹饱胀、纳差等,于1998年3月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阑尾炎,并行阑尾切除术,病理报告为化脓性阑尾炎、血吸虫虫卵感染。术后给予抗炎及支持治疗,刀口愈合良好。1997年4月病人曾行腹部CT检查,发现肝内有细线状硬化钙化表现。1998年4月进一步阅片,考虑为慢性血吸虫性肝病,伴肝硬化。病人于1998年7月来我所住院行抗血吸虫治疗。病人于湖北荆州(血吸虫病疫区)居住20余年,后在非血吸虫病疫区参军,但经常探亲回家接触疫水。1981年转业于非血吸虫病疫区。自10余年前病人就经常感腹部不适,有时食欲不佳。入院后给予保肝及一般治疗,同时口服吡喹酮(50 mg/kg*d×6 d)抗病原治疗,住院11 d。半年后复查,病人一般情况良好,无特殊不适。肝脏B超示斑点状及片状强回声,呈网状分布,肝脏略有缩小,肝功能正常。 病人在血吸虫病疫区生活时间较长,反复接触疫水,致重复感染,血吸虫虫卵长期沉积在回盲部和阑尾壁层及肝脏组织血管内,形成肉芽肿炎症,致慢性化脓性阑尾炎及肝脏损伤。
作者:李登俊;高凤林;刘玉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双氢青蒿素作为青蒿素的又一衍生物,继青蒿琥酯、蒿甲醚应用于临床后,对各种类型疟疾的治疗都显示了良好的疗效。国外学者报道[1],青蒿琥酯或蒿甲醚与甲氟喹联用具有协同抗疟作用,并可有效地控制复燃。作者在援助赤道几内亚的医疗工作中,以双氢青蒿素片联用甲氟喹,治疗51例恶性疟患者,亦取得满意的疗效。对象与方法1 一般资料 51例恶性疟患者均系1998年8月~1999年2月赤道几内亚巴塔地区医院的住院患者,其中赤几人35例,西班牙人7例,俄罗斯人4例,中国人3例,黎巴嫩人2例。男29例,女22例,年龄5~42岁,平均25岁。全部患者均有疟疾发作的症状与体征,并经末梢血涂片检查找到恶性疟原虫大小环状体或裂殖体而确诊。无肝、肾病疾患史,此次治疗前未接受过其他抗疟药治疗(引用该院病例,已事先征得其同意)。
作者:王文琦;杨伟;Micha ST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氯硝柳胺和o,o'-二乙基-o''-(邻氯苯乙腈肟)硫代磷酸 酯(代号B002)合用的灭螺增效机理。 方法 采用肉眼观察、组织学、 组织化学、酶组织化学方法对经氯硝柳胺和B002分别处理后的钉螺软体进行了观察。 结果 氯硝柳胺对钉螺肝、睾丸、卵巢等各组织、器官都有损伤作用。B00 2使钉螺软体肿胀、外伸,失去附着能力,对外界反应能力降低,呈麻痹状态;头足部呈现 明显病理性改变,糖元含量减少,神经节和足肌中的胆碱酯酶(CHE)、一氧化氮合成酶(N OS)活性降低。 结论 B002干扰钉螺神经介质的传递,使得头足部肌肉 失去张力,对外界刺激反应消失,增加与氯硝柳胺接触介面,导致钉螺对氯硝柳胺的吸收增 加,加剧了钉螺的损伤和死亡。
作者:戴建荣;梁幼生;王锐;熊希凯;张燕萍;王浦海;张艳;杭盘宇;黄轶昕;朱荫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东毕血吸虫病(Orientoilharziasis)是一种人兽共患的吸虫病。1998年夏季松花江、嫩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造成牛绵羊东毕血吸虫病暴发流行,个别地区死亡率高达10%,给牧业经济造成极为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目前治疗东毕血吸虫病的药物存在疗效不确实、毒性大等弊病,作者研制了复方吡喹酮注射液即吸绦净注射液。为验证该药效果进行了本试验。材料与方法1 材料1.1 试验药品 吸绦净注射液为含10%吡喹酮的复方注射液,由农牧大学寄生虫病学教研室研制。10%吡喹酮注射液,由农牧大学寄生虫病学教研室研制。硝硫氰胺注射液,由吉林省畜牧兽医工作总站提供。1.2 试验动物 绵羊44只,为经粪检确定东毕血吸虫感染阳性的患羊。
作者:陈建宝;张西臣;尹继刚;李建华;杨举;田宗成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苦参合剂对隐孢子虫病儿童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用ABC法和3H-TdR掺入法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及淋巴细胞转化率,用单向琼脂扩散法检测免疫球蛋白,对隐孢子虫病儿童苦参合剂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进行测定。 结果 患儿T cell、Th值降低,淋巴细胞转化受抑,IgG升高。苦参合剂治疗后,临床腹泻症状消失,排虫转阴。T cell、Th淋巴细胞转化值显著升高。 结论 苦参合剂对隐孢子虫的感染有较好的驱虫与增强患儿细胞免疫力的作用。
作者:崔巍;梁瑞文;王尊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肺螨病是某些螨类寄生于人体肺部所致的一种疾病,已证实在国内有一定的感染率[1]。由于该病无特异的临床表现,诊断困难,故临床报道尚少,作者自1993年起应用NaOH消化离心沉淀法对来本站门诊部就诊的部分呼吸道患者的痰液进行了螨虫检测并加以分析,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共检测呼吸道患者126例,其中男89例,女37例,年龄6~54岁,平均年龄为41.5岁;病程0.5~21年,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抗菌素治疗无明显好转。 收集患者24 h痰液和清晨第一口痰液,加入痰液等量的5% NaOH于痰液中,随即搅拌混匀,消化时间为3 h~4 h,以痰液消化成无痰块和粘液为适宜,将消化后的痰液放入离心管中离心沉淀,离心速度为2 000 r/min,时间为10 min,倒出上清液,取沉渣涂片镜检螨虫,每例标本涂片3张。2 结果2.1 病患组螨虫的感染率、临床表现及治疗 126例患者的痰液中,检出痰螨阳性者48例,感染率为38.1%。阳性患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X线胸片有异常征象、嗜酸性粒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均确定为肺螨病,用甲硝达唑治疗,每日剂量0.8 g,给药3个疗程,每疗程7 d,痰液复查45例转阴,转阴率为93.75%。
作者:于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肾膨结线虫[Dioctophyma renale(Goeze,1782)Stiles,1901]是一种大型的寄生线虫,通常寄生于犬、貂的肾脏及腹腔内,人体感染的病例报道很少,至1994年国内仅报道4例,国外16[1]。国内4例主要分布在湖北2例、广东1例、江苏1例[2]。本文报道了在黑龙江省鸡西市首次发现的人体感染肾膨结线虫者1例,并对本病的病原鉴定、临床表现及防治作了分析讨论。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7岁,黑龙江鸡西人,朝鲜族,工人。病人入院前4个月来感到周身无力、食欲差、厌油腻、伴大便干燥,黑便,剧烈腰痛,尿频,反复血尿,在4个月前排尿过程中尿出虫体1条,长约10 cm,2000年2月25日病情加重,再次自尿中排出虫体1条,为求进一步治疗,3月1日到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以“肾性贫血”入院。 体检:T36.3℃,P100次/min,BP14.7/9.3 kPa,神志清楚,皮肤粘膜苍白,重度贫血外观,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右侧肾区叩击痛(+),肢体无浮肿。 实验室检查:WBC 4.8×109/L,Hb 40 g/L,PLT 14×109/L。尿检查,隐血(+),蛋白(),WBC 0~1/高倍视野,RBC满视野/高倍视野,大圆上皮0~5/高倍视野,未见虫卵。 B超检查:右肾下极肾实质内可见两个,右肾中上极肾实质内可见1个索条状中等偏高回声,后带不典型声影,大小分别为1.1 cm×0.6 cm、0.6 cm×0.4 cm和1.5 cm×0.5 cm,实质厚度1.4~4.7 cm。
作者:刘德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青海省位于我国西北、青藏高原之东北部,总面积72.12万km2,总人口488.3万人(1996年)。青海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土族是其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总数(18.4万人)仅次于藏族和回族,主要分布在互助、民和、大通、乐都、同仁等地。该民族具有悠久和特有的风俗习惯,以农业生产为主,种植青稞、小麦和薯类。1 调查方法 按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实施细则[1]的要求和方法进行。计数蛔虫卵,按WHO分类标准[2]划分感染强度,轻度:EPG≤5 000,中度:5 000
作者:吴献洪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男,74岁,镇平县郭庄乡团西村人。1998年10月19日,以“脑血栓”入乡卫生院治疗,21日感下腹部疼痛,排尿困难,给予肌注阿托品0.5 mg及654-2 20 mg加液体静脉滴注,1.5 h后,病人更觉尿急,于22日05:00排出黑褐色、铁丝样活虫两条,症状随之消失。该患者以往身体健康,但下腹疼痛,尿急、尿频、尿痛及尿道口奇痒已有十几年病史,严重时用手搓揉后痒感缓解。未曾医治过。该患者平时有坑塘洗澡习惯。尿检虫卵阴性。 活虫观察:黑褐色,细长,一条长约200 mm,直径0.8 mm,另一条长约180 mm,直径0.8 mm,在自来水中虫体极为活跃,扭曲打结明显,但离水后活动勉强,虫体僵直。虫体尾部向腹面弯曲,有时可呈螺旋状、圆锥形卷曲10余圈之多。一条在自来水中存活8 d。未见排卵。 固定后镜下观察,虫体体壁粗糙,有散在小棘突,并可见散在白色鳞屑状物附着,不分节;前端细而钝圆,尾部不分叉,腹面见一较短的槽状小沟。两虫经河南省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崔晶副主任医师鉴定为铁线虫雌虫。 铁线虫成虫通常生活于沼泽、池塘、沟渠、溪流和泉堰中,雌、雄虫在水中交配,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产出的蚴虫发育后,可钻入蝗虫、蟋蟀、蜘蛛等多种昆虫的体腔内寄生,发育成稚虫后离开昆虫,在水中或草丛湿地等处营自由生活。
作者:王卫民;陈广玉;朱谦;王万松;周明哲;张红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溶组织内阿米巴病是重要的人类肠道寄生虫病之一,流行于全世界,危害甚大,在我国其疫情较为严重,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小组[1]认为是亚洲受影响大的国家之一。但对其在青海省的分布流行和危害状况,尚未作过专题分析和报道。青海省首次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采用全国统一的方法和检测标准,其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本病在青海省分布流行的基本特征。1 对象与方法 按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实施细则[2]的要求、方法进行抽样选点和寄生虫学调查。全省按经济、文化水平、自然环境特征分为城市片区、海东农区、青南牧区、环湖牧区、柴达木盆地5个片区,共选23个县(市),32个调查点,各点调查常住人口500人以上。2 结果2.1 性别分布 共查16 079人,感染者78人,感染率0.49%;其中男性受检者7 976人,女性8 103人,感染率分别为0.51%和0.46%,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χ2=0.28,P>0.05)。2.2 年龄分布 表1显示,青海省人体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在各年龄组中均有分布,各年龄组感染率间的差异无显著性(χ2=6.39,P>0.05)。
作者:曾诚;何多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非特异性酯酶(Non-specific esterase,NSE)在淡色库蚊对不同杀虫剂抗性中的作用。 方法 以β-乙酸萘酯为底物,坚固蓝B盐为显色剂,测定室内5个品系淡色库蚊的NSE活力。 结果 5个品系淡色库蚊中以抗DDVP品系NSE活力水平高,其次为抗DDVP降解品系和抗残杀威品系。抗氯氰菊酯品系较低,与敏感品系相近。 结论 NSE在淡色库蚊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性中起重要作用,也是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机制之一,与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关系不大。
作者:李士根;张昕;甄天民;郭永和;刘永春;刘凤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云南省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位于东经97°31′39″~106°11′47″,北纬21°8′32″~29°15′8″,东与贵州省、广西自治区为邻,东北面与四川省隔江相望,西面与缅甸接壤,南部与老挝、越南比邻,边境线达 4 061 km,总面积为39.4万km2。总人口4千万,由26个民族组成,其中少数民族占30%左右。省内海拔高为6 740 m,低为76.4 m,由于受印度洋及太平洋季风气候以及特殊的地形地貌的影响,云南省具有多种气候类型,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呈现寒、温、热三带气候。干季与湿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云南特殊的人文景观特别适合疟疾流行。该病历史悠久,早文字记载见于公元225年,诸葛亮率部南征有“士卒感染瘴疠,祭泸水以消患”的记载。近代疟疾给云南人民造成了惨重的灾难,如本世纪初法国修筑滇越铁路的9年间,因患疟疾死亡4万余人,留下了“一条枕木一条命”的民谣;1921~1931年,思茅疟疾大流行,使这个当时有30 000多人,商业发达的滇南大城市人口剧减,到1949年城区人口仅有1 000余人。这些铁的事实充分说明了云南疟疾的危害程度。 新中国成立50年来,各级党政部门对疟疾防治工作极为重视。1950、1952、1953年分别在普洱、芒市、耿马成立了3个省级疟防所,同期中央防疫大队、西南防疫队来滇开展以疟疾为主的防病工作。昆明军区抗疟总队和省防疫站在疟防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期近20个县成立了防疫站。1956年对以上机构作了调整,经云南省委批准,同年在勐海成立了云南省疟疾防治所,明确该所任务为全省疟防和业务指导。1968年云南疟防所迁至思茅,1979年更名为云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省卫生厅给该所下达的任务为:疟疾防治、研究及专业人员培训。1997年省政府将疟疾列入5个重点防治疾病之一。
作者:杨恒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德化县原是丝虫病重度流行区。经过20多年的不懈查治,人群微丝蚴感染率从1956年的8.78%降至1977年的0.02%,1977年7月经省、地专家组考核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此后,转入净化监测期,1998年12月经福建省卫生厅组织专家审评确认通过卫生部颁布的消灭丝虫病标准。具体防治工作回顾如下。1 概况 德化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属闽南金三角典型的地广人稀的山区县,界于北纬25°56′,东经118°32′间,总面积2 232 km2。1997年末总人口数299 716人, 辖18个乡镇,199个行政村。水利资源丰富,年平均温度19.5℃,相对湿度81%,年降雨量约2 000 mm左右,年均无霜期260 d左右,上述地理气候因素都有利于病媒孳生繁殖,蚊虫种群分布复杂,密度较高,适于蚊体内幼丝虫发育。 德化县属马来丝虫、班氏丝虫混合流行区;以流行马来丝虫病为主,仅有少数村为两种丝虫病混合感染。
作者:徐宝山;林国城;郑忠民;林福明;林明亮;苏贻渊;叶尚明;赵辉生;陈文志;周全才;蒋圪长;黄添祥;黄承木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盾叶薯蓣制剂杀钉螺卵的效果。 方法 采用药液浸泡法对不同发育阶段的螺卵细胞进行孵化阻滞实验,用点斜法和直线回归法作统 计分析。 结果 10 mg/L浓度浸泡48 h杀灭1 d卵龄螺卵的效果可达到80% ,其LD50为10.28 mg/L(斜率b=1.9767),杀灭20 d卵龄螺卵的效果<5%;测定的生 物效应与螺卵的卵龄呈负相关。 结论 盾叶薯蓣制剂对1 d和5 d卵龄螺 卵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而对20 d卵龄螺卵的杀灭作用不明显。
作者:刘汉成;冯冬初;曹慕民;蔡顺祥;CAI Xun-xiang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华按蚊是主要的嗜人血蚊种,也是贵州省寄生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因此,在控制蚊媒寄生虫病的总体防制措施中,蚊媒的防制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份。但由于许多地区长期不规范的使用杀虫剂,蚊媒抗药性问题愈加严重,直接影响防制效果。本研究主要对抗溴氰菊酯的中华按蚊成蚊与正常中华按蚊体内可溶性蛋白组分变化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讨蚊虫体内蛋白组分变化与蚊虫产生抗药性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1 蚊虫标本1.1 选择使用溴氰菊酯5年以上的赤水县官渡村,随机抽取3个牛房作为捕蚊点,于19:00~21:00用全捕法捕捉中华按蚊,带回实验室鉴定蚊种,置-30℃备用。1.2 选择一次性使用溴氰菊酯的赤水县旺隆村, 随机抽取3个牛房作为捕蚊点,方法同上。1.3 正常中华按蚊取自遵义医学院实验室传代饲养的未吸血雌蚊。
作者:熊美华;徐莉娜;唐丽娜;王世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北流市地处桂东南的山丘地区,东邻广东信宜,南与广东高州、化州接壤。耕地面积38 173 km2,主产水稻,全市辖23个镇110万人口,境内河沟众多,年平均气温21.7℃。疟疾经过几十年的防治,连续10年无内源和继发性疟疾病例发生。1994年经上级考核达到消灭疟疾标准后,工作的重点转为开展流动人口疟疾监测与管理上,以防止输入性疟疾扩散和流行。1 监测和管理措施1.1 疟原虫检测 血检中心为市防疫站寄防科,各镇设监测站28个,镜检站25个,镜检人员31人,开展居民发热病人血检和流动人口疟疾监测,查找疟疾传染源。1.2 流动人口管理 健全三级灭疟网,各镇防保组和村医负责辖区外出人员的登记管理及采血镜检,发现阳性病人及时上报市站寄防科,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1.3 病人处理和监测措施 对现症病人进行三疗程系统治疗和抗复发根治,病家周围人群进行居民血检和预防服药。对疟疾疫点、边远山区、流动人口频繁的村屯居民和周围学校15岁以下儿童进行疟疾荧光抗体测定。2 结果与分析2.1 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 1996~1999年发热病人血检5 150人,疟原虫阳性6人,阳性率0.12%,全部为间日疟。其中,外出回归人员血检5 063人,疟原虫阳性5人,阳性率0.10%;外来人口血检87人,疟原虫阳性1人,阳性率1.15%。2.2 流动人口健康人群血检 1996~1999年共血检该人群7 783人,镜检全部阴性。2.3 病人治疗和病灶点处理 4年来查出的6例外源病人采用氯喹2.5 g加伯喹112.5 mg采用5 d 3疗程根治。病家周围人群预防服药4 546人次。1998年5月对外来发病人员工作住地30人进行血检,未发现阳性病人,全部人员给予预防服药。2.4 血清学监测 1996~1999年采滤纸血膜分别为:16 360人、13 098人、13 650人、645人,进行荧光抗体测定全部阴性。1996~1999年居民血检分别为:1 831人、1 965人、1 320人、573人,镜检全部阴性。
作者:宁杰生;李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发热是寄生虫病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如疟疾、急性阿米巴痢疾、阿米巴肝脓肿、黑热病、急性血吸虫病、肝吸虫病重度感染早期、肺吸虫病急性期、蚴虫移行症等。1 发热和特点1.1 发热的高低、热型、期限与寄生的虫种、感染的轻重和机体的免疫力有关。无免疫力的机体在重度感染时,多为弛张型高热,发热期一般持续时间较长。急性血吸虫病、急性肺吸虫病及内脏蠕虫蚴虫移行症的轻度感染,表现为低热,发热仅数天。间日疟、三日疟一般为有规则的周期性发热,热度在40℃左右。恶性疟发热不规则,可出现超高热。1.2 热度与寄生虫在体内增殖和机体免疫状况有关。如疟疾在开始发作时,原虫密度低,发热则较轻。经过几个裂体增殖周期,血内原虫数猛增,热度明显增高。随着免疫力的产生,机体耐受力增强,发热将逐渐减轻。1.3 发热伴有常见症状有畏寒、头痛、全身肌肉疼痛或关节痛等,退热时有盗汗或大汗,严重者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蠕虫病的发热期还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1.4 某些寄生虫病发热期可出现严重并发症或凶险的临床表现。如暴发型阿米巴痢疾可能出现肠出血、肠穿孔,某些反复发作的恶性疟用药后可出现黑尿热,患者排黑褐色血红蛋白尿,严重者有尿闭,甚至发生尿毒症。恶性疟还可能出现脑型、超高热型等凶险症状,病情险恶,病死率高。
作者:孟宪娥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