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氢青蒿素与甲氟喹联用治疗恶性疟的疗效观察

王文琦;杨伟;Micha ST

关键词:双氢青蒿素, 甲氟喹, 联用治疗, 恶性疟原虫, 赤道几内亚, 青蒿琥酯, 住院患者, 蒿甲醚, 症状与体征, 对象与方法, 医疗工作, 涂片检查, 疟疾, 疗效, 抗疟, 国外学者, 各种类型, 中国人, 药治疗, 衍生物
摘要:双氢青蒿素作为青蒿素的又一衍生物,继青蒿琥酯、蒿甲醚应用于临床后,对各种类型疟疾的治疗都显示了良好的疗效。国外学者报道[1],青蒿琥酯或蒿甲醚与甲氟喹联用具有协同抗疟作用,并可有效地控制复燃。作者在援助赤道几内亚的医疗工作中,以双氢青蒿素片联用甲氟喹,治疗51例恶性疟患者,亦取得满意的疗效。对象与方法1 一般资料  51例恶性疟患者均系1998年8月~1999年2月赤道几内亚巴塔地区医院的住院患者,其中赤几人35例,西班牙人7例,俄罗斯人4例,中国人3例,黎巴嫩人2例。男29例,女22例,年龄5~42岁,平均25岁。全部患者均有疟疾发作的症状与体征,并经末梢血涂片检查找到恶性疟原虫大小环状体或裂殖体而确诊。无肝、肾病疾患史,此次治疗前未接受过其他抗疟药治疗(引用该院病例,已事先征得其同意)。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发病机理及治疗进展

    血吸虫病的病理基础是宿主对组织内的成熟虫卵释放的可溶性抗原(SEA)产生免疫应答,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参与其过程;以细胞免疫为主,其中CD4+细胞及分泌的细胞因子起重要作用。免疫反应引起肉芽肿的形成和肝脏胶原蛋白的沉积而致肝纤维化。此外,虫卵所造成的窦前阻塞引起肝微循环障碍,使肝细胞缺血缺氧继而变性坏死,肝纤维化进一步加重。遗传的个体差异也与感染的结局有关。由于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促进了治疗观念的改进,由过去单纯化疗到针对免疫发病机理及改善微循环方面的治疗。现将这方面的进展简要综述如下。1 发病机理1.1 细胞免疫 在血吸虫肝肉芽肿的形成中CD4+细胞及分泌的细胞因子起重要作用。CD4+细胞分TH1和TH2两个亚型。TH1产生IL-2、IL-12、IFN-γ;TH-2细胞分泌IL-4、IL-5、IL-6、IL-10、IL-13等因子。这两类细胞因子可相互下调对方的生长和分化,刺激自身的增殖。TH1分泌的IFN-γ抑制TH2增殖,TH2产生的IL-4、IL-5则抑制TH1的生长和分化。

    作者:张志安;石淑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弓形虫抗原的保护性研究

    目的 研究弓形虫抗原对免疫宿主的保护性。 方法 用SDS-PAGE大胶板电泳对弓形虫抗原进行分离,选择4组份特异抗原带(P22~26、P30、P35、P67)洗脱获得抗原后,分别与福氏完全佐剂混匀免疫小鼠(每组10只),发现P30诱导的小鼠抗弓形虫IgG抗体出现早,滴度高,其次为P35。以毒力减弱的RH株弓形虫对免疫后的各组小鼠进行攻击。 结果 对照组、P22~26、P30、P35和P67组小鼠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7.1、7.8、8.3、8.0和7.3 d。 结论P30对小鼠具有较强的保护力(P<0.05),次为P35。二者可能成为弓形虫疫苗的候选抗原。

    作者:张洪花;韩广东;王昌源;刘湘萍;闫歌;刘玉冰;刘凤梅;傅斌;贾凤菊;辛福敏;岳继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三峡建坝后对湖北枝城市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

    目的 研究长江三峡建坝后对枝城市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及现场观测方法,对枝城市建坝前后水位泥沙变化与血吸虫病传播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并以灰色GM模型揭示水位控制决策供水库调度参改。结果 大坝建成后30年,河床将被冲深3.75 m,河岸被冲宽244 m,常年水位将下降至44.15~35.12 m。 结论 如果水库调控得当,将使枝城市残存钉螺被彻底消灭。

    作者:唐超;何昌浩;朱红刚;李德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呼吸道患者痰液螨虫检测结果分析

    肺螨病是某些螨类寄生于人体肺部所致的一种疾病,已证实在国内有一定的感染率[1]。由于该病无特异的临床表现,诊断困难,故临床报道尚少,作者自1993年起应用NaOH消化离心沉淀法对来本站门诊部就诊的部分呼吸道患者的痰液进行了螨虫检测并加以分析,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共检测呼吸道患者126例,其中男89例,女37例,年龄6~54岁,平均年龄为41.5岁;病程0.5~21年,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抗菌素治疗无明显好转。  收集患者24 h痰液和清晨第一口痰液,加入痰液等量的5% NaOH于痰液中,随即搅拌混匀,消化时间为3 h~4 h,以痰液消化成无痰块和粘液为适宜,将消化后的痰液放入离心管中离心沉淀,离心速度为2 000 r/min,时间为10 min,倒出上清液,取沉渣涂片镜检螨虫,每例标本涂片3张。2 结果2.1 病患组螨虫的感染率、临床表现及治疗 126例患者的痰液中,检出痰螨阳性者48例,感染率为38.1%。阳性患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X线胸片有异常征象、嗜酸性粒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均确定为肺螨病,用甲硝达唑治疗,每日剂量0.8 g,给药3个疗程,每疗程7 d,痰液复查45例转阴,转阴率为93.75%。

    作者:于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在脑囊虫病后遗症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脑囊虫病所致后遗症的疗法。 方法 采用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ILIB)对脑囊虫病后遗症者进行治疗。 结果 多数病人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其中头痛、头晕临床治愈率分别为17.24%和64.71%;头痛、头晕和记忆力减退总有效率达100%;在癫痫发作控制方面,总有效率(包括显效和有效)达76.19%;ILIB治疗后81.82%的病人脑电图及脑电地形图出现明显改善。 结论 ILIB在治疗脑囊虫病后遗症方面疗效明显。

    作者:贾克东;吴晓燕;杨淑芳;张敬举;于振华;葛凌云;高凤林;辛福敏;朱宇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抗白纹伊蚊组织抗体在蚊体内的动态分布

    目的 研究抗白纹伊蚊组织抗体在蚊体内的动态分布情况。 方法 采用直接法免疫酶组织化学染色法对吸食免疫小鼠血后不同时间的白纹伊蚊组织切片染色,在镜下观察并摄片。 结果 白纹伊蚊吸食免疫小鼠血后,0 h肠腔内呈阳性染色,肠壁及其它组织无着色反应;12 h肠壁细胞、马氏管和卵巢均出现阳性反应,蚊围食膜开始出现,但不完整;24 h围食膜发达,膜壁很厚。卵巢反应较强,马氏管和肠壁细胞反应较弱;36 h围食膜消失,血液完全被消化。卵巢呈阳性染色,肠壁及马氏管无明显反应;48 h除卵巢小管壁呈阳性反应外,仅少量卵巢管内部出现着色反应。马氏管和肠壁无反应。 结论 (1)白纹伊蚊吸血后12 h围食膜开始出现,到24 h时发达,36 h后消失;(2)抗白纹伊蚊小鼠抗体可穿过蚊肠壁进入到蚊体腔,并与相应的靶组织结合;(3)抗蚊抗体在蚊吸血后12 h进入蚊体腔的量多,抗体与蚊卵巢组织的作用时间长。

    作者:石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脑瘤误诊为脑囊虫病9例分析

    脑瘤和脑囊虫病均为占位性病变,临床表现有诸多共同症状,有的类型CT、MRI检查和病理阶段与脑囊虫病有酷似的影像显示;脑瘤的血清和脑脊液囊虫病免疫学IHA、ELISA和CAg检查有假阳性出现,脑肿瘤性疾病中胶质瘤和转移瘤与脑囊虫病易相互误诊。脑囊虫病误诊为脑瘤已见报道[1,2],脑瘤误诊为脑囊虫病报道甚少[3]。现将我院1984~1998年间9例脑瘤患者误诊为脑囊虫病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9例误诊为脑囊虫病的脑瘤(胶质瘤和转移瘤)患者均为1984~1998年在我院接受抗囊虫病原治疗的患者。9例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30~57岁。工人4例、干部3例、教师1例、农民1例。分别来自长春、吉林和白城市。病程10 d~6个月。均否认吃过“痘猪肉”和排过绦虫节片史。1.1 临床表现 癫痫5例,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3例,记忆力减退8例,眼前闪光、飞蝇症各1例,复视2例。肢体活动受限、走路不稳6例。一过性失语3例。定向力障碍2例。流涎1例,体表均未触及结节。

    作者:高晶;栾桦;刘书绵;管凤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CT脑室造影对囊虫型脑积水的诊断价值(附51例报告)

    CT的应用,在颅内病变的诊断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对脑积水、脑室内低密度或等密度病变,原因不明的脑脊液循环障碍的诊断仍有困难[1]。应用CT脑室造影诊断脑室囊虫病,迄今,国内报道尚少,史锡文等[2]报道过19例。作者自1996年10月~1999年6月对51例脑积水病人, 应用CT脑室造影检查,均获得了正确的病因诊断,指导了手术治疗。1 临床资料1.1 一般材料 本组51例中男43例,女8例,年龄10~59岁,平均34.5岁。1.2 临床表现 头痛38例,头晕34例,意识障碍10例,癫痫8例,视乳头水肿20例,布朗氏征阳性23例。1.3 辅助检查 经头部CT检查,显示全脑室系统对称性扩大41例,四脑室以上脑室系统对称性扩大10例。另外,双侧大脑半球有多发性圆形或椭圆形点状钙化8例,低密度囊性病灶10例,侧裂池内显示低密度囊性病灶8例。2 材料和方法  使用西门子DR3全身扫描CT机。  扫描参数:120 kV,200 mA;扫描时间5 s;层厚8 mm;层距10 mm;中等视野直径250 mm;矩阵256×256。  造影剂:均用非离子造影剂,其中优维显(Ultravist)16例,伊索显(Isovist)4例,奥乃派克(Ominipaque)31例,用量2~2.5 ml。  引流管选择:选用国产输液管,剪掉前端针头,前端烧灼封口,侧面剪1~2个侧孔,取腰穿针芯引导置入脑室。

    作者:王奕鹏;王燕冰;贾玉昌;张钧;张太意;李楠;张玉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湖南省丝虫病地理分布及非流行区调查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南,面积约21万km2。全省现辖14个市、州,126个县、市、区,总人口6 400万人。50年代后期全省开展防治丝虫病运动,当时95个县、市中有68个县、市发现微丝蚴血症或象皮肿病人。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对丝虫病流行县、市和非丝虫病流行县、市进一步调查核实,在全省104个县、市(1980年)有55个县、市流行丝虫病。其主要分布于湘西、湘南、湘西南、湘北和湘中的少数县、市。洞庭湖区、湘东和湘中的大多数县、市无此病流行,这一直是使人们困惑和关注的问题。为此,将这些非流行县、市于1970~1982年的调查情况和湖南省丝虫病地理分布特征概述如下,为分析这些非流行区提供参考依据。调查方法1 对疫区不明的县、市以乡为单位,根据山区、丘陵、平原不同地形和东、南、西、北、中不同方位,选择5个有代表性村为调查点,共血检1 000人以上。有疑似丝虫病病例(象皮肿、乳糜尿、鞘膜积液)的县、市,在疑似病例周围人群进行血检。与丝虫病流行区毗邻的乡或村进行重点抽样调查或全民普查。2 1周岁以上村民为血检对象。22:00~02:00,取耳垂血3大滴(60 μl),经溶血染色后镜检。疑似病例进行体征检查和询问急性炎症发作情况。

    作者:段绩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华按蚊成蚊体内可溶性蛋白分析

    中华按蚊是主要的嗜人血蚊种,也是贵州省寄生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因此,在控制蚊媒寄生虫病的总体防制措施中,蚊媒的防制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份。但由于许多地区长期不规范的使用杀虫剂,蚊媒抗药性问题愈加严重,直接影响防制效果。本研究主要对抗溴氰菊酯的中华按蚊成蚊与正常中华按蚊体内可溶性蛋白组分变化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讨蚊虫体内蛋白组分变化与蚊虫产生抗药性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1 蚊虫标本1.1 选择使用溴氰菊酯5年以上的赤水县官渡村,随机抽取3个牛房作为捕蚊点,于19:00~21:00用全捕法捕捉中华按蚊,带回实验室鉴定蚊种,置-30℃备用。1.2 选择一次性使用溴氰菊酯的赤水县旺隆村, 随机抽取3个牛房作为捕蚊点,方法同上。1.3 正常中华按蚊取自遵义医学院实验室传代饲养的未吸血雌蚊。

    作者:熊美华;徐莉娜;唐丽娜;王世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90例脑囊尾蚴病临床分析

    脑囊尾蚴病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寄生虫病,东北地区为此病的高发区之一,本文拟对我院 1998年4月~2000年4月收治的90例脑囊虫病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对提高本病诊断治疗 水平提供资料。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按1986年全国脑囊虫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确定诊断[1]。90例病人 中男63例,女27例,年龄6~63岁,平均32.6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1.2年,临床表现: 癫痫型69例(76.7%),高颅压型15例(16.7%),混合型6例(6.7%)。2 诊断及治疗  病人入院后做血、尿常规、生化检查、头部CT/MRI及血或脑脊液囊虫免疫试验。治疗上所有 病例除消除脑水肿,抗癫痫治疗外,71例进行了药物抗囊尾蚴治疗,囊尾蚴数量多、病情重 者用吡喹酮小剂量法,日剂量30 mg/kg,分3次服,总剂量120~200 mg/k g;数量少、病情轻者用大剂量法,日剂量50~60 mg/kg,分3~4次服,总剂量300~600 mg /kg,第1疗程剂量不宜过大,按日总量的1/4剂量治疗1~3 d,再采用正规剂量,间隔2~3 个月再进行第2疗程。

    作者:丰宏林;李鹤;王鹏;孙伟;张忠玲;盛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福建省德化县丝虫病的防治

    德化县原是丝虫病重度流行区。经过20多年的不懈查治,人群微丝蚴感染率从1956年的8.78%降至1977年的0.02%,1977年7月经省、地专家组考核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此后,转入净化监测期,1998年12月经福建省卫生厅组织专家审评确认通过卫生部颁布的消灭丝虫病标准。具体防治工作回顾如下。1 概况  德化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属闽南金三角典型的地广人稀的山区县,界于北纬25°56′,东经118°32′间,总面积2 232 km2。1997年末总人口数299 716人, 辖18个乡镇,199个行政村。水利资源丰富,年平均温度19.5℃,相对湿度81%,年降雨量约2 000 mm左右,年均无霜期260 d左右,上述地理气候因素都有利于病媒孳生繁殖,蚊虫种群分布复杂,密度较高,适于蚊体内幼丝虫发育。  德化县属马来丝虫、班氏丝虫混合流行区;以流行马来丝虫病为主,仅有少数村为两种丝虫病混合感染。

    作者:徐宝山;林国城;郑忠民;林福明;林明亮;苏贻渊;叶尚明;赵辉生;陈文志;周全才;蒋圪长;黄添祥;黄承木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日本血吸虫虫卵的二维数据测量

    目的 设计人门静脉内日本血吸虫虫卵过滤器孔眼的大小。 方法 采用图像分析仪测量虫卵的周长、面积、长径、短径、等效直径、圆球度。依据长径、短径数据算出虫卵的体积和均值。 结果 长径大值84.55 μm,小值39.19 μm;短径大值57.22 μm,小值23.2 μm。体积大值131 039 μm3,小值14 423 μm3。 结论 长径99%范围内的小值45.49 μm,短径99%范围内的小值27.43 μm,体积99%范围内的小值17 817.59 μm3。本研究结果为设计人门静脉内日本血吸虫虫卵过滤器孔眼的大小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PENG Shan-you;彭善友;黎辉;王则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泌尿系长期寄生铁线虫1例报告

    患者,男,74岁,镇平县郭庄乡团西村人。1998年10月19日,以“脑血栓”入乡卫生院治疗,21日感下腹部疼痛,排尿困难,给予肌注阿托品0.5 mg及654-2 20 mg加液体静脉滴注,1.5 h后,病人更觉尿急,于22日05:00排出黑褐色、铁丝样活虫两条,症状随之消失。该患者以往身体健康,但下腹疼痛,尿急、尿频、尿痛及尿道口奇痒已有十几年病史,严重时用手搓揉后痒感缓解。未曾医治过。该患者平时有坑塘洗澡习惯。尿检虫卵阴性。  活虫观察:黑褐色,细长,一条长约200 mm,直径0.8 mm,另一条长约180 mm,直径0.8 mm,在自来水中虫体极为活跃,扭曲打结明显,但离水后活动勉强,虫体僵直。虫体尾部向腹面弯曲,有时可呈螺旋状、圆锥形卷曲10余圈之多。一条在自来水中存活8 d。未见排卵。  固定后镜下观察,虫体体壁粗糙,有散在小棘突,并可见散在白色鳞屑状物附着,不分节;前端细而钝圆,尾部不分叉,腹面见一较短的槽状小沟。两虫经河南省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崔晶副主任医师鉴定为铁线虫雌虫。  铁线虫成虫通常生活于沼泽、池塘、沟渠、溪流和泉堰中,雌、雄虫在水中交配,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产出的蚴虫发育后,可钻入蝗虫、蟋蟀、蜘蛛等多种昆虫的体腔内寄生,发育成稚虫后离开昆虫,在水中或草丛湿地等处营自由生活。

    作者:王卫民;陈广玉;朱谦;王万松;周明哲;张红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GIS与RS在寄生虫病防治研究中的应用

    目前, 地球上大约一半的人住在热带、亚热带地区, 他们面临着受一种或多种媒传寄生虫病的威胁[1]。这种状况在某些地区有所改善,但在非洲、亚洲、美洲的很多地区整体流行率仍在不断上升。常规的监测方法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且正确性较差,常有漏查和查漏现象。GIS/RS这一新兴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疾病监测开拓新思路,并可望成为常规检测的替代工具[2]。本文以GIS/RS及其相关技术在寄生虫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1 GIS/RS概述1.1 GIS基本概念、功能及应用 Blakemore[3]对地理信息系统(GIS)作出一个较为广泛的定义:“对数字空间信息具有存贮、操作、分析、建立模型和绘图作用的电脑软件包”。Aronoff[4]将GIS定义为“任何用于贮存和处理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数据信息的人工或计算机系统”。由于它具有获取空间信息的能力,因此它可以被应用于任何地理数据已被存贮、操作的地方。GIS已从单纯的清单目录发展为管理工具。它已成为决定支持系统的组成部分或者作为“智能地理信息系统”摸拟模型和专家系统相结合[5]。它的基本功能主要是:数据输入、存贮、编辑;操作运算;数据查询、检索;应用分析;数据显示、结果输出;数据更新[6]。  进入90年代,随着地理信息产业的建立和数字化信息产品在全世界的普及,GIS已被广泛应用,包括:设施管理;土地评价;环境资源控制;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农作物大面积估产;建立生态模型[5]。

    作者:杨国静;周晓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抗蒿甲醚恶性疟2例

    青蒿素类抗疟药已作为治疗恶性疟的首选药,至今尚少有抗蒿甲醚的恶性疟临床报道,我院于1998年6月至1999年6月发现2例抗蒿甲醚的恶性疟,现报道如下。  例1,男,36岁,农民,海南人,住院号240608。因间歇性畏寒、寒战、发热4 d于1998年6月18日入院。患者于4 d前出现畏寒、寒战、发热,体温高达40℃。查体无特殊。厚血片找到恶性疟环状体和滋养体。遂给予蒿甲醚肌注治疗,总量为720 mg,患者仍有畏寒、寒战、发热,血中仍找到恶性疟环状体,改用喹哌、环丙沙星、赛庚啶治疗后治愈出院。  例2,男,42岁,农民,海南人,住院号311766。因发热、头痛7 d,眼黄4 d于1999年6月30日入院。患者于7 d前出现畏寒、发热、头痛,每天间歇性发作,体温高达41℃,4 d前出现皮肤黄、眼黄、恶心、呕吐。查体:T38℃,P86次/ min,R24次/min,BP16/10 kPa。神志清,皮肤、巩膜重度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肝肋下1 cm,质中、有压痛、表面光滑,脾肋下未触及。尿常规示黄清, PRO+,BLD,URO,RBC 1~5个/HP,血常规WBC 8.12×109/L,N 0.67, L 0.14,M 0.13,E 0.05,B 0.01,RBC 3.04×1012/L,Hb 82.2 g/L,血中找到恶性疟环状体,诊为恶性疟合并黑尿热。经用蒿甲醚治疗6 d,总量1 120 mg,仍发热,血中找到恶性疟环状体,改用磷酸萘酚喹、环丙沙星、赛庚啶治疗,体温正常,血中疟原虫消失,结合输血、补碱、地塞米松、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治疗,治愈出院。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有很强的抗疟作用,随着临床广泛应用其敏感性有所下降,乃至出现耐药虫株,值得重视。

    作者:苏林光;王英;贾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青海省人体肠道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分布调查

    溶组织内阿米巴病是重要的人类肠道寄生虫病之一,流行于全世界,危害甚大,在我国其疫情较为严重,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小组[1]认为是亚洲受影响大的国家之一。但对其在青海省的分布流行和危害状况,尚未作过专题分析和报道。青海省首次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采用全国统一的方法和检测标准,其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本病在青海省分布流行的基本特征。1 对象与方法  按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实施细则[2]的要求、方法进行抽样选点和寄生虫学调查。全省按经济、文化水平、自然环境特征分为城市片区、海东农区、青南牧区、环湖牧区、柴达木盆地5个片区,共选23个县(市),32个调查点,各点调查常住人口500人以上。2 结果2.1 性别分布 共查16 079人,感染者78人,感染率0.49%;其中男性受检者7 976人,女性8 103人,感染率分别为0.51%和0.46%,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χ2=0.28,P>0.05)。2.2 年龄分布 表1显示,青海省人体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在各年龄组中均有分布,各年龄组感染率间的差异无显著性(χ2=6.39,P>0.05)。

    作者:曾诚;何多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胶体染料试纸条免疫诊断试剂盒诊断血吸虫病的现场应用研究

    目的 进一步评价胶体染料试纸条免疫诊断试剂盒(DDIA)诊断血吸虫病 的现场应用价值。 方法 在非传播季节,用Kato-Katz 3片法现场筛选 粪 阳病人,在吡喹酮治疗前及治疗后2和4个月分别用DDIA,DGS-COPT和SEA-ELISA试剂盒做 血检,Kata-Katz法做粪检;比较3种试剂盒治前阳性检出率和治后阳性率的变化。  结果 治前DDIA、DGS-COPT和SEA-ELISA阳性率分别为96.69%、90.08%和98.36 %,DDIA与SEA-ELISA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1.46,P>0.05),与DGS-COPT比较差 异明显(χ2=4.28,P<0.05);治愈后2和4个月3种试剂盒阴转率均较低;30例健康人 DDIA均为阴性。 结论 DDIA诊断试剂盒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 法快速、简便,适于血吸虫病现场大规模筛查。

    作者:梁幼生;朱荫昌;宁安;戴建荣;何伟;杨小红;徐明;熊玉霞;高祖禄;胡启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广西西南灭疟联防区疟疾疫情分析

    随着疟疾联防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以中华按蚊为唯一媒介的地区,疟疾发病率已降至很低水平[1]。但由于流动人口的疟疾防治工作形势仍十分严峻,暴露的问题也日趋复杂。为探讨有所侧重的防治策略,现将广西西南灭疟联防区1983~1998年疟疾疫情情况分析如下。1 联防区概况  广西西南灭疟联防区位于广西西南部,由南宁地区、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等5个地(市)的23个县(市)区组成,介于东经106°36′~109°27′、北纬21°49′~24°02′之间,西靠越南,南临北部湾,多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局部属海洋性气候区。1998年底联防区共有300个乡镇、27 392个自然屯,总人口为9 960 725人,有汉、壮、瑶、苗、黎、水、土家、毛南、仫佬等十多个民族;辖区内有779个行政卫生机构,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5 537人,防疫人员2 268名,村级卫生所3 195个,村医生8 911名,设立镜检站333个,镜检人员602名。2 材料与方法  资料来自联防区1983~1998年的月报表、工作总结和联防简报。统计联防区1983~1998年疟疾发病情况,分析其变化趋势;以年为单位统计,用等级相关公式[2]计算相关指数,分析联防区1990~1998年疟疾发病与内外源性病例的关系。

    作者:疟疾疫情分析疟疾疫情分析陆元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溴氰菊酯和倍硫磷混用、轮用对淡色库蚊抗性发展的影响

    目的 观察杀虫剂不同用药方式对淡色库蚊抗性发展的影响。 方法 以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为试虫,用溴氰菊酯和倍硫磷混剂和单剂隔代轮用进行抗性选育,以溴氰菊酯和倍硫磷单剂作为对照。 结果 淡色库蚊经16代处理,其抗性系数在溴氰菊酯和倍硫磷混用为14.65;两者轮用为17.74(溴氰菊酯)和2.77(倍硫磷);单剂连用则分别为729.08和24.73。 结论 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杀虫剂混用或轮用均能延缓害虫对杀虫剂抗性的发展。

    作者:周华云;孙俊;李菊林;沈宝祥;马磊;高琪;朱昌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主管: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