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T脑室造影对囊虫型脑积水的诊断价值(附51例报告)

王奕鹏;王燕冰;贾玉昌;张钧;张太意;李楠;张玉玺

关键词:脑室造影, 脑室囊虫病, 脑积水, 诊断价值, 系统对称性, 低密度, 脑脊液循环障碍, 造影剂, 应用, 双侧大脑半球, 造影检查, 视乳头水肿, 材料和方法, 造影诊断, 圆形, 意识障碍, 显示, 手术治疗, 扫描时间, 扫描参数
摘要:CT的应用,在颅内病变的诊断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对脑积水、脑室内低密度或等密度病变,原因不明的脑脊液循环障碍的诊断仍有困难[1]。应用CT脑室造影诊断脑室囊虫病,迄今,国内报道尚少,史锡文等[2]报道过19例。作者自1996年10月~1999年6月对51例脑积水病人, 应用CT脑室造影检查,均获得了正确的病因诊断,指导了手术治疗。1 临床资料1.1 一般材料 本组51例中男43例,女8例,年龄10~59岁,平均34.5岁。1.2 临床表现 头痛38例,头晕34例,意识障碍10例,癫痫8例,视乳头水肿20例,布朗氏征阳性23例。1.3 辅助检查 经头部CT检查,显示全脑室系统对称性扩大41例,四脑室以上脑室系统对称性扩大10例。另外,双侧大脑半球有多发性圆形或椭圆形点状钙化8例,低密度囊性病灶10例,侧裂池内显示低密度囊性病灶8例。2 材料和方法  使用西门子DR3全身扫描CT机。  扫描参数:120 kV,200 mA;扫描时间5 s;层厚8 mm;层距10 mm;中等视野直径250 mm;矩阵256×256。  造影剂:均用非离子造影剂,其中优维显(Ultravist)16例,伊索显(Isovist)4例,奥乃派克(Ominipaque)31例,用量2~2.5 ml。  引流管选择:选用国产输液管,剪掉前端针头,前端烧灼封口,侧面剪1~2个侧孔,取腰穿针芯引导置入脑室。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相关文献
  • CT脑室造影对囊虫型脑积水的诊断价值(附51例报告)

    CT的应用,在颅内病变的诊断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对脑积水、脑室内低密度或等密度病变,原因不明的脑脊液循环障碍的诊断仍有困难[1]。应用CT脑室造影诊断脑室囊虫病,迄今,国内报道尚少,史锡文等[2]报道过19例。作者自1996年10月~1999年6月对51例脑积水病人, 应用CT脑室造影检查,均获得了正确的病因诊断,指导了手术治疗。1 临床资料1.1 一般材料 本组51例中男43例,女8例,年龄10~59岁,平均34.5岁。1.2 临床表现 头痛38例,头晕34例,意识障碍10例,癫痫8例,视乳头水肿20例,布朗氏征阳性23例。1.3 辅助检查 经头部CT检查,显示全脑室系统对称性扩大41例,四脑室以上脑室系统对称性扩大10例。另外,双侧大脑半球有多发性圆形或椭圆形点状钙化8例,低密度囊性病灶10例,侧裂池内显示低密度囊性病灶8例。2 材料和方法  使用西门子DR3全身扫描CT机。  扫描参数:120 kV,200 mA;扫描时间5 s;层厚8 mm;层距10 mm;中等视野直径250 mm;矩阵256×256。  造影剂:均用非离子造影剂,其中优维显(Ultravist)16例,伊索显(Isovist)4例,奥乃派克(Ominipaque)31例,用量2~2.5 ml。  引流管选择:选用国产输液管,剪掉前端针头,前端烧灼封口,侧面剪1~2个侧孔,取腰穿针芯引导置入脑室。

    作者:王奕鹏;王燕冰;贾玉昌;张钧;张太意;李楠;张玉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华按蚊成蚊体内可溶性蛋白分析

    中华按蚊是主要的嗜人血蚊种,也是贵州省寄生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因此,在控制蚊媒寄生虫病的总体防制措施中,蚊媒的防制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份。但由于许多地区长期不规范的使用杀虫剂,蚊媒抗药性问题愈加严重,直接影响防制效果。本研究主要对抗溴氰菊酯的中华按蚊成蚊与正常中华按蚊体内可溶性蛋白组分变化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讨蚊虫体内蛋白组分变化与蚊虫产生抗药性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1 蚊虫标本1.1 选择使用溴氰菊酯5年以上的赤水县官渡村,随机抽取3个牛房作为捕蚊点,于19:00~21:00用全捕法捕捉中华按蚊,带回实验室鉴定蚊种,置-30℃备用。1.2 选择一次性使用溴氰菊酯的赤水县旺隆村, 随机抽取3个牛房作为捕蚊点,方法同上。1.3 正常中华按蚊取自遵义医学院实验室传代饲养的未吸血雌蚊。

    作者:熊美华;徐莉娜;唐丽娜;王世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张家口市儿童蛲虫感染调查

    为了解当前张家口市学龄前儿童蛲虫的感染情况,作者于1998年11月采用透明胶纸法对本市部分幼儿园儿童进行了蛲虫感染调查,其结果如下。  共检查学龄前儿童421名,蛲虫阳性者32人,平均感染率为7.6%。受检儿童分3个年龄组:4~岁组,入园半年,蛲虫感染率8.2%(10/121);5~岁组,入园一年半,感染率为9.8%(16/108);6~7岁组,入园两年半,感染率为4.4%(6/137)。在3个年龄组中,前两组感染率相近,6~7岁组感染率低。  崔俊改[1]、高风年[2]曾对张家口市学龄前儿童做过此项调查,当时感染率分别为33.4%和28.4%。与本次结果相比张家口市学龄前儿童的蛲虫感染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分析其原因:现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儿童之间的相互感染已较少见,加之其生活条件、卫生习惯均较前几年大为改善,人们的防病意识不断提高。幼儿园每年两次定期集体驱虫,对降低幼儿蛲虫感染率起明显作用,应大力推广。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儿童的健康教育,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降低蛲虫感染率。C

    作者:卢致民;赵建玲;刘金花;唐宏伟;刘向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两江镇学生华支睾吸虫感染调查

    两江镇大部分居民有食鱼生的习俗,为了解本镇学生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1996年5月~1998年10月对该镇300名学生进行了粪便检查,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调查对象 3~6岁学前班学生90名,6~14岁小学生210名。1.2 调查方法 取2~4 g待检粪便置烧杯内,加水调成混悬液,用60~80目/2.54 cm2的铜筛过滤到10 ml的离心管中,以1 500~2 000 r/min,离心1~2 min,倾去上层液后,加10%甲醛8 ml,混匀后固定5 min,加入乙醚1.5 ml,塞紧管口,用力摇晃约30 s,小心地取下管塞,低速离心1 min,取出离心管,可见管内自上而下明显分为4层,即乙醚层、粪渣层、甲醛层,微细粪渣层(内含虫卵),用竹签沿着管壁与粪渣层之间轻轻转动,使粪渣层游离,倾斜离心管将上3层倒出,用棉签擦去粘于管壁的粪渣,轻摇离心管使余留液体与沉渣混合,取1~2滴沉淀物于载玻片上镜检。1.3 统计学处理 卡方检验。2 结果2.1 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 调查的300名学生中,44例粪检阳性,总感染率为14.67%。3~6岁组90人中,4例粪检阳性,感染率占该年龄组的4.4%;6~14岁组210人中,40例粪检阳性,感染率占该年龄组的19.1%。经统计学处理,两年龄组感染率差异显著(P<0.01)。

    作者:覃权记;谭梅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用PCR检测隐孢子虫

    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是Tyzzer于1907年首先在实验小鼠胃肠道内发现的一种能广泛感染脊椎动物的寄生原虫。该虫已被公认为人和动物腹泻的重要病原体,是引起三大肠道病病原体之一,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腹泻病人中,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0.6%~7.3%与3%~13%。国内1986年陈义民等在兰州犊牛中首次发现隐孢子虫,次年韩范等在南京首次发现人体病例[1]。此后许多地区均报道有隐孢子虫感染。该病多发于免疫抑制的患者,而免疫功能正常虽无临床症状者但也能够排出卵囊,污染环境。更要注意的是隐孢子虫卵囊在自来水中存活率很高,在1993年正是隐孢子虫污染了饮用水,造成美国的Milnoukee暴发400 000人的大流行[2]。1995年报道小剂量(50%感染剂量ID50为132个卵囊)的卵囊足以引起血清呈阴性的健康自愿受试者感染[3]。由于隐孢子虫形体小,对恶劣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无特异性染色,光镜下缺乏明显特征,少量卵囊足以使人感染,因而建立一种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的检测方法是当前隐孢子虫病防治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有快速、简便、准确、高度敏感与高度特异等优点。Laxer等[4]和Webster等[5]先后将该技术成功地应用于隐孢子虫检测,为建立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隐孢子虫检测方法开辟新途径。本文就当前在检测隐孢子虫中所使用的PCR方法综述如下。

    作者:梁俊文;黄克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387例华支睾吸虫病临床分析

    早在1938年,黑龙江省即有华支睾吸虫病例报道。根据首次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结果,黑龙江省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1.18%,仅次于广东省(1.18%),位居全国第二。随着人们食谱的不断拓展,食生鱼、虾的人越来越多,其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现将本站门诊收治的387例来自病区和非病区的华支睾吸虫病分析如下。1 一般情况  已确诊的387例华支睾吸虫病病人中,男317人,女70人。年龄小14岁,大67岁。其中20~50岁的占74.16%。有肝炎病史者101人,合并肝癌的3人 。来自流行区的病人309人,占病人总数的79.84%,非流行病区78人,占20.16%。有生食鱼、虾史者314人,占81.14%。2 临床资料  症状以腹胀、腹泻、肝区痛、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全身乏力、头昏和低热为主。体征以肝肿大为主,剑突下2~3 cm者44例,4~6 cm者16例,>6 cm者3例;肋下1~2 cm者32例,4.4 cm者11例,有黄疸者32例。3 实验室检查  皮试结果:阴性64人,假阴性率16.54%;可疑22人,阳性355人,与粪检符合率达97.42%。粪检检查:采用直接涂片、消化法和改良加藤厚涂片相结合的方法。每种方法均检3片。387例均检出华支睾吸虫虫卵。4 治疗  所有病人均服吡喹酮。采用成人总剂量7.2 g,12次分服的4 d疗法,儿童用量酌减。辅以保肝药物和维生素C。

    作者:段淑梅;李萍;王惠君;韩丽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赤桉提取物与氯硝柳胺联合杀螺作用的研究

    目的 研究赤桉提取物(EcM2)与氯硝柳胺及其可湿性粉剂的联合杀螺作用。 方法 采用浸杀法,将不同浓度的氯硝柳胺、氯硝柳胺可湿性粉剂分别同不同浓度的EcM2溶液复配;并将氯硝柳胺与EcM2、氯硝柳胺可湿性粉剂与EcM2按不同比例混合,在(25±1)℃恒温条件下浸泡钉螺48 h和72 h,观察钉螺死亡情况。 结果 氯硝柳胺与10 mg/L EcM2配伍后,其对钉螺72 h的LC50由单用时的0.11 mg/L降低为0.0236 mg/L,增效比为4.7倍;而同EcM2按1∶100和1∶200的比例混合后,两药的共毒系数(CTC)为162.9和157.2。氯硝柳胺可湿性粉剂与10 mg/L EcM2配伍后,其对钉螺48 h的LC50由单用的0.19 mg/L降低为0.074 mg/L,增效比为2.56倍;而同EcM2按1∶25和1∶50的比例混合后,两药的共毒系数(CTC)为120.8和132.3。共毒系数均超过了100。 结论 EcM2同氯硝柳胺、氯硝柳胺可湿性粉剂配伍混合后,对钉螺具有较强的联合杀螺作用。

    作者:洪青标;周晓农;孙乐平;吴锋;杨国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绵羊东毕血吸虫病治疗试验

    东毕血吸虫病(Orientoilharziasis)是一种人兽共患的吸虫病。1998年夏季松花江、嫩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造成牛绵羊东毕血吸虫病暴发流行,个别地区死亡率高达10%,给牧业经济造成极为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目前治疗东毕血吸虫病的药物存在疗效不确实、毒性大等弊病,作者研制了复方吡喹酮注射液即吸绦净注射液。为验证该药效果进行了本试验。材料与方法1 材料1.1 试验药品 吸绦净注射液为含10%吡喹酮的复方注射液,由农牧大学寄生虫病学教研室研制。10%吡喹酮注射液,由农牧大学寄生虫病学教研室研制。硝硫氰胺注射液,由吉林省畜牧兽医工作总站提供。1.2 试验动物 绵羊44只,为经粪检确定东毕血吸虫感染阳性的患羊。

    作者:陈建宝;张西臣;尹继刚;李建华;杨举;田宗成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肺吸虫病误诊1例

    患者,女,46岁,绍兴县富盛镇人。自诉1997年2月开始咯血,多时达150 ml,咯血时自觉咽痒。平时咳嗽,少痰,痰中偶带血丝,乏力,夜间盗汗,无胸痛。曾在当地医院诊为肺结核,使用止血剂、抗菌素和抗结核药1年,未见明显好转。1998年去杭州市某医院检查,结素试验阴性,痰涂片未找到抗酸杆菌,疑似纵膈肿瘤,纤支镜涂片未找到癌细胞。建议继续查痰,找肺吸虫卵。因咯血未愈,于1999年4月来我县防疫站地方病防治门诊部就诊。

    作者:朱锦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对长江流域抗洪转退官兵血吸虫感染的调查

    1998年夏,我国长江、嫩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山东临沂籍320名转退官兵参加了长江流域抗洪抢险。根据上级指示精神,于1999年5~7月对上述官兵进行了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内容与方法1.1 调查对象 参加长江流域抗洪抢险的转退官兵。1.2 调查内容 一般情况、病史、症状、体征、皮内实验和免疫学诊断。1.3 调查方法 对目标人群筛检性普查,筛检出的高危人群进行诊断性调查,所有被调查者均进行皮内实验,对皮内实验阳性者做间接血凝试验。2 结果  1998年参加长江流域抗洪抢险临沂籍转退官兵共320人,本次实查226人,调查率为70%,其中皮试阳性19人,阳性率为8.05%,间接血凝试验19人全部阴性。3 小结  本次调查实查率仅为70%,原因在于退役官兵离开部队时间较长,很多人已外出打工。本次调查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者,因为该人群大多在接触疫水前进行过预防服药,完成抗洪抢险任务后原部队进行过血吸虫感染调查和预防性治疗。另外,本次调查目标人群标本较小,实查率不高,也可能是未发现感染者的原因之一。  建议对调查的部分目标人群继续有计划地进行追踪观察,以保证抗洪转退官兵不因感染血吸虫病而对身体造成危害。

    作者:刘庆文;闫素梅;张纪霖;付永春;张永建;康希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胶体染料试纸条免疫诊断试剂盒诊断血吸虫病的现场应用研究

    目的 进一步评价胶体染料试纸条免疫诊断试剂盒(DDIA)诊断血吸虫病 的现场应用价值。 方法 在非传播季节,用Kato-Katz 3片法现场筛选 粪 阳病人,在吡喹酮治疗前及治疗后2和4个月分别用DDIA,DGS-COPT和SEA-ELISA试剂盒做 血检,Kata-Katz法做粪检;比较3种试剂盒治前阳性检出率和治后阳性率的变化。  结果 治前DDIA、DGS-COPT和SEA-ELISA阳性率分别为96.69%、90.08%和98.36 %,DDIA与SEA-ELISA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1.46,P>0.05),与DGS-COPT比较差 异明显(χ2=4.28,P<0.05);治愈后2和4个月3种试剂盒阴转率均较低;30例健康人 DDIA均为阴性。 结论 DDIA诊断试剂盒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 法快速、简便,适于血吸虫病现场大规模筛查。

    作者:梁幼生;朱荫昌;宁安;戴建荣;何伟;杨小红;徐明;熊玉霞;高祖禄;胡启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浅谈寄生虫病患者发热特点及护理

    发热是寄生虫病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如疟疾、急性阿米巴痢疾、阿米巴肝脓肿、黑热病、急性血吸虫病、肝吸虫病重度感染早期、肺吸虫病急性期、蚴虫移行症等。1 发热和特点1.1 发热的高低、热型、期限与寄生的虫种、感染的轻重和机体的免疫力有关。无免疫力的机体在重度感染时,多为弛张型高热,发热期一般持续时间较长。急性血吸虫病、急性肺吸虫病及内脏蠕虫蚴虫移行症的轻度感染,表现为低热,发热仅数天。间日疟、三日疟一般为有规则的周期性发热,热度在40℃左右。恶性疟发热不规则,可出现超高热。1.2 热度与寄生虫在体内增殖和机体免疫状况有关。如疟疾在开始发作时,原虫密度低,发热则较轻。经过几个裂体增殖周期,血内原虫数猛增,热度明显增高。随着免疫力的产生,机体耐受力增强,发热将逐渐减轻。1.3 发热伴有常见症状有畏寒、头痛、全身肌肉疼痛或关节痛等,退热时有盗汗或大汗,严重者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蠕虫病的发热期还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1.4 某些寄生虫病发热期可出现严重并发症或凶险的临床表现。如暴发型阿米巴痢疾可能出现肠出血、肠穿孔,某些反复发作的恶性疟用药后可出现黑尿热,患者排黑褐色血红蛋白尿,严重者有尿闭,甚至发生尿毒症。恶性疟还可能出现脑型、超高热型等凶险症状,病情险恶,病死率高。

    作者:孟宪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对《中国人体寄生虫分布与危害》一书的评价

    《中国人体寄生虫分布与危害》一书,共有928页,1 745千字,附有多种寄生虫分布地图及反映寄生虫危害人体的多样图片共587幅,是一部内容丰富、学术水平高、具有中国特色的巨著。本书以实际调查资料为基本内容,又汇集历史文献精华,兼顾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特点,以及临床与预防医务人员所需知识融合成册,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1 创新性  该书构思新颖、独具一格,涵盖以下新内容。1.1 新方法 创用“三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进行全国性人体寄生虫分布的调查研究;采用回归分析、Logistic分析法选择我国寄生虫高感染的主要因素,得出蛔、鞭、钩虫感染率多元回归方程;又如以多学科相关分析法,对人体寄生虫感染与诸多的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进行系统性分析,也是寄生虫学科研究方法的一项创举。1.2 新数字 根据1988~1992年调查结果,首次报道了以下数字:  —全国寄生虫感染率为62.623%(7.08亿);  —25个民族寄生虫感染率超过上述总感染率,其中18个民族总感染达80%以上;  —寄生虫感染率以5~9岁人群高(73.651%),10~14岁次之(70.975%);  —我国人体寄生虫种类,根据本次调查共有60种,结合文献报道(至1999年止)计有229种。1.3 新观点 对我国寄生虫感染的地理分布特点和规律,寄生虫感染与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关系,以及我国寄生虫感染人群分布的特点等作了精确论述,提出了新见解。

    作者:陈佩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泌尿系长期寄生铁线虫1例报告

    患者,男,74岁,镇平县郭庄乡团西村人。1998年10月19日,以“脑血栓”入乡卫生院治疗,21日感下腹部疼痛,排尿困难,给予肌注阿托品0.5 mg及654-2 20 mg加液体静脉滴注,1.5 h后,病人更觉尿急,于22日05:00排出黑褐色、铁丝样活虫两条,症状随之消失。该患者以往身体健康,但下腹疼痛,尿急、尿频、尿痛及尿道口奇痒已有十几年病史,严重时用手搓揉后痒感缓解。未曾医治过。该患者平时有坑塘洗澡习惯。尿检虫卵阴性。  活虫观察:黑褐色,细长,一条长约200 mm,直径0.8 mm,另一条长约180 mm,直径0.8 mm,在自来水中虫体极为活跃,扭曲打结明显,但离水后活动勉强,虫体僵直。虫体尾部向腹面弯曲,有时可呈螺旋状、圆锥形卷曲10余圈之多。一条在自来水中存活8 d。未见排卵。  固定后镜下观察,虫体体壁粗糙,有散在小棘突,并可见散在白色鳞屑状物附着,不分节;前端细而钝圆,尾部不分叉,腹面见一较短的槽状小沟。两虫经河南省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崔晶副主任医师鉴定为铁线虫雌虫。  铁线虫成虫通常生活于沼泽、池塘、沟渠、溪流和泉堰中,雌、雄虫在水中交配,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产出的蚴虫发育后,可钻入蝗虫、蟋蟀、蜘蛛等多种昆虫的体腔内寄生,发育成稚虫后离开昆虫,在水中或草丛湿地等处营自由生活。

    作者:王卫民;陈广玉;朱谦;王万松;周明哲;张红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肠道蝇蛆病误诊1例

    患者,男,43岁。自1997年8月中旬,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脐周隐痛、腹泻(每日2~3次)、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乏力,体温38℃左右。曾被诊断为“细菌性痢疾”,经抗感染治疗,无效。后疑诊为“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半月后,患者送粪便来本院检查。  从排出的粪便中,发现有白色、活动或不活动的小虫,长者约10 mm,短者约4 mm。根据其后气门的形态特征,经鉴定为麻蝇科幼虫。用甲苯咪唑治疗,症状逐渐消失。  目前国内报道的肠道蝇蛆病例数较少,加之该病无特殊临床表现,没有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极易误诊。  肠道蝇蛆病只有依靠病原体的检查,方可确诊。部分检验室人员不熟悉蝇蛆形态,在粪便检查中又不属于常规检查的范围,很易漏诊。肠道蝇蛆病可能是人误食了含有蝇卵或蝇幼虫的食物、腐肉或腐烂水果,则幼虫可在肠内生长发育,然后随大便排出或在肠腔内化蛹后排出。另外,在野外大便或赤身睡眠时,蝇在肛门附近产卵或产幼虫,侵入肠内引起。该患者未曾在野外留宿,很可能通过不洁的饮食而感染。因此改善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清除蝇蛆的孳生场所,发动群众杀灭成蝇是预防的关键。

    作者:杨晓红杨晓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福建省德化县丝虫病的防治

    德化县原是丝虫病重度流行区。经过20多年的不懈查治,人群微丝蚴感染率从1956年的8.78%降至1977年的0.02%,1977年7月经省、地专家组考核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此后,转入净化监测期,1998年12月经福建省卫生厅组织专家审评确认通过卫生部颁布的消灭丝虫病标准。具体防治工作回顾如下。1 概况  德化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属闽南金三角典型的地广人稀的山区县,界于北纬25°56′,东经118°32′间,总面积2 232 km2。1997年末总人口数299 716人, 辖18个乡镇,199个行政村。水利资源丰富,年平均温度19.5℃,相对湿度81%,年降雨量约2 000 mm左右,年均无霜期260 d左右,上述地理气候因素都有利于病媒孳生繁殖,蚊虫种群分布复杂,密度较高,适于蚊体内幼丝虫发育。  德化县属马来丝虫、班氏丝虫混合流行区;以流行马来丝虫病为主,仅有少数村为两种丝虫病混合感染。

    作者:徐宝山;林国城;郑忠民;林福明;林明亮;苏贻渊;叶尚明;赵辉生;陈文志;周全才;蒋圪长;黄添祥;黄承木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90例脑囊尾蚴病临床分析

    脑囊尾蚴病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寄生虫病,东北地区为此病的高发区之一,本文拟对我院 1998年4月~2000年4月收治的90例脑囊虫病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对提高本病诊断治疗 水平提供资料。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按1986年全国脑囊虫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确定诊断[1]。90例病人 中男63例,女27例,年龄6~63岁,平均32.6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1.2年,临床表现: 癫痫型69例(76.7%),高颅压型15例(16.7%),混合型6例(6.7%)。2 诊断及治疗  病人入院后做血、尿常规、生化检查、头部CT/MRI及血或脑脊液囊虫免疫试验。治疗上所有 病例除消除脑水肿,抗癫痫治疗外,71例进行了药物抗囊尾蚴治疗,囊尾蚴数量多、病情重 者用吡喹酮小剂量法,日剂量30 mg/kg,分3次服,总剂量120~200 mg/k g;数量少、病情轻者用大剂量法,日剂量50~60 mg/kg,分3~4次服,总剂量300~600 mg /kg,第1疗程剂量不宜过大,按日总量的1/4剂量治疗1~3 d,再采用正规剂量,间隔2~3 个月再进行第2疗程。

    作者:丰宏林;李鹤;王鹏;孙伟;张忠玲;盛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广西北流市1996~1999年流动人口疟疾监测与管理

    北流市地处桂东南的山丘地区,东邻广东信宜,南与广东高州、化州接壤。耕地面积38 173 km2,主产水稻,全市辖23个镇110万人口,境内河沟众多,年平均气温21.7℃。疟疾经过几十年的防治,连续10年无内源和继发性疟疾病例发生。1994年经上级考核达到消灭疟疾标准后,工作的重点转为开展流动人口疟疾监测与管理上,以防止输入性疟疾扩散和流行。1 监测和管理措施1.1 疟原虫检测 血检中心为市防疫站寄防科,各镇设监测站28个,镜检站25个,镜检人员31人,开展居民发热病人血检和流动人口疟疾监测,查找疟疾传染源。1.2 流动人口管理 健全三级灭疟网,各镇防保组和村医负责辖区外出人员的登记管理及采血镜检,发现阳性病人及时上报市站寄防科,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1.3 病人处理和监测措施 对现症病人进行三疗程系统治疗和抗复发根治,病家周围人群进行居民血检和预防服药。对疟疾疫点、边远山区、流动人口频繁的村屯居民和周围学校15岁以下儿童进行疟疾荧光抗体测定。2 结果与分析2.1 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 1996~1999年发热病人血检5 150人,疟原虫阳性6人,阳性率0.12%,全部为间日疟。其中,外出回归人员血检5 063人,疟原虫阳性5人,阳性率0.10%;外来人口血检87人,疟原虫阳性1人,阳性率1.15%。2.2 流动人口健康人群血检 1996~1999年共血检该人群7 783人,镜检全部阴性。2.3 病人治疗和病灶点处理 4年来查出的6例外源病人采用氯喹2.5 g加伯喹112.5 mg采用5 d 3疗程根治。病家周围人群预防服药4 546人次。1998年5月对外来发病人员工作住地30人进行血检,未发现阳性病人,全部人员给予预防服药。2.4 血清学监测 1996~1999年采滤纸血膜分别为:16 360人、13 098人、13 650人、645人,进行荧光抗体测定全部阴性。1996~1999年居民血检分别为:1 831人、1 965人、1 320人、573人,镜检全部阴性。

    作者:宁杰生;李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非特异性酯酶在淡色库蚊对不同杀虫剂抗性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非特异性酯酶(Non-specific esterase,NSE)在淡色库蚊对不同杀虫剂抗性中的作用。 方法 以β-乙酸萘酯为底物,坚固蓝B盐为显色剂,测定室内5个品系淡色库蚊的NSE活力。 结果 5个品系淡色库蚊中以抗DDVP品系NSE活力水平高,其次为抗DDVP降解品系和抗残杀威品系。抗氯氰菊酯品系较低,与敏感品系相近。 结论 NSE在淡色库蚊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性中起重要作用,也是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机制之一,与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关系不大。

    作者:李士根;张昕;甄天民;郭永和;刘永春;刘凤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抗蒿甲醚恶性疟2例

    青蒿素类抗疟药已作为治疗恶性疟的首选药,至今尚少有抗蒿甲醚的恶性疟临床报道,我院于1998年6月至1999年6月发现2例抗蒿甲醚的恶性疟,现报道如下。  例1,男,36岁,农民,海南人,住院号240608。因间歇性畏寒、寒战、发热4 d于1998年6月18日入院。患者于4 d前出现畏寒、寒战、发热,体温高达40℃。查体无特殊。厚血片找到恶性疟环状体和滋养体。遂给予蒿甲醚肌注治疗,总量为720 mg,患者仍有畏寒、寒战、发热,血中仍找到恶性疟环状体,改用喹哌、环丙沙星、赛庚啶治疗后治愈出院。  例2,男,42岁,农民,海南人,住院号311766。因发热、头痛7 d,眼黄4 d于1999年6月30日入院。患者于7 d前出现畏寒、发热、头痛,每天间歇性发作,体温高达41℃,4 d前出现皮肤黄、眼黄、恶心、呕吐。查体:T38℃,P86次/ min,R24次/min,BP16/10 kPa。神志清,皮肤、巩膜重度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肝肋下1 cm,质中、有压痛、表面光滑,脾肋下未触及。尿常规示黄清, PRO+,BLD,URO,RBC 1~5个/HP,血常规WBC 8.12×109/L,N 0.67, L 0.14,M 0.13,E 0.05,B 0.01,RBC 3.04×1012/L,Hb 82.2 g/L,血中找到恶性疟环状体,诊为恶性疟合并黑尿热。经用蒿甲醚治疗6 d,总量1 120 mg,仍发热,血中找到恶性疟环状体,改用磷酸萘酚喹、环丙沙星、赛庚啶治疗,体温正常,血中疟原虫消失,结合输血、补碱、地塞米松、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治疗,治愈出院。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有很强的抗疟作用,随着临床广泛应用其敏感性有所下降,乃至出现耐药虫株,值得重视。

    作者:苏林光;王英;贾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主管: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