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宝山;林国城;郑忠民;林福明;林明亮;苏贻渊;叶尚明;赵辉生;陈文志;周全才;蒋圪长;黄添祥;黄承木酉
两江镇大部分居民有食鱼生的习俗,为了解本镇学生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1996年5月~1998年10月对该镇300名学生进行了粪便检查,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调查对象 3~6岁学前班学生90名,6~14岁小学生210名。1.2 调查方法 取2~4 g待检粪便置烧杯内,加水调成混悬液,用60~80目/2.54 cm2的铜筛过滤到10 ml的离心管中,以1 500~2 000 r/min,离心1~2 min,倾去上层液后,加10%甲醛8 ml,混匀后固定5 min,加入乙醚1.5 ml,塞紧管口,用力摇晃约30 s,小心地取下管塞,低速离心1 min,取出离心管,可见管内自上而下明显分为4层,即乙醚层、粪渣层、甲醛层,微细粪渣层(内含虫卵),用竹签沿着管壁与粪渣层之间轻轻转动,使粪渣层游离,倾斜离心管将上3层倒出,用棉签擦去粘于管壁的粪渣,轻摇离心管使余留液体与沉渣混合,取1~2滴沉淀物于载玻片上镜检。1.3 统计学处理 卡方检验。2 结果2.1 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 调查的300名学生中,44例粪检阳性,总感染率为14.67%。3~6岁组90人中,4例粪检阳性,感染率占该年龄组的4.4%;6~14岁组210人中,40例粪检阳性,感染率占该年龄组的19.1%。经统计学处理,两年龄组感染率差异显著(P<0.01)。
作者:覃权记;谭梅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早在1938年,黑龙江省即有华支睾吸虫病例报道。根据首次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结果,黑龙江省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1.18%,仅次于广东省(1.18%),位居全国第二。随着人们食谱的不断拓展,食生鱼、虾的人越来越多,其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现将本站门诊收治的387例来自病区和非病区的华支睾吸虫病分析如下。1 一般情况 已确诊的387例华支睾吸虫病病人中,男317人,女70人。年龄小14岁,大67岁。其中20~50岁的占74.16%。有肝炎病史者101人,合并肝癌的3人 。来自流行区的病人309人,占病人总数的79.84%,非流行病区78人,占20.16%。有生食鱼、虾史者314人,占81.14%。2 临床资料 症状以腹胀、腹泻、肝区痛、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全身乏力、头昏和低热为主。体征以肝肿大为主,剑突下2~3 cm者44例,4~6 cm者16例,>6 cm者3例;肋下1~2 cm者32例,4.4 cm者11例,有黄疸者32例。3 实验室检查 皮试结果:阴性64人,假阴性率16.54%;可疑22人,阳性355人,与粪检符合率达97.42%。粪检检查:采用直接涂片、消化法和改良加藤厚涂片相结合的方法。每种方法均检3片。387例均检出华支睾吸虫虫卵。4 治疗 所有病人均服吡喹酮。采用成人总剂量7.2 g,12次分服的4 d疗法,儿童用量酌减。辅以保肝药物和维生素C。
作者:段淑梅;李萍;王惠君;韩丽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长江三峡建坝后对枝城市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及现场观测方法,对枝城市建坝前后水位泥沙变化与血吸虫病传播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并以灰色GM模型揭示水位控制决策供水库调度参改。结果 大坝建成后30年,河床将被冲深3.75 m,河岸被冲宽244 m,常年水位将下降至44.15~35.12 m。 结论 如果水库调控得当,将使枝城市残存钉螺被彻底消灭。
作者:唐超;何昌浩;朱红刚;李德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赤桉提取物(EcM2)与氯硝柳胺及其可湿性粉剂的联合杀螺作用。 方法 采用浸杀法,将不同浓度的氯硝柳胺、氯硝柳胺可湿性粉剂分别同不同浓度的EcM2溶液复配;并将氯硝柳胺与EcM2、氯硝柳胺可湿性粉剂与EcM2按不同比例混合,在(25±1)℃恒温条件下浸泡钉螺48 h和72 h,观察钉螺死亡情况。 结果 氯硝柳胺与10 mg/L EcM2配伍后,其对钉螺72 h的LC50由单用时的0.11 mg/L降低为0.0236 mg/L,增效比为4.7倍;而同EcM2按1∶100和1∶200的比例混合后,两药的共毒系数(CTC)为162.9和157.2。氯硝柳胺可湿性粉剂与10 mg/L EcM2配伍后,其对钉螺48 h的LC50由单用的0.19 mg/L降低为0.074 mg/L,增效比为2.56倍;而同EcM2按1∶25和1∶50的比例混合后,两药的共毒系数(CTC)为120.8和132.3。共毒系数均超过了100。 结论 EcM2同氯硝柳胺、氯硝柳胺可湿性粉剂配伍混合后,对钉螺具有较强的联合杀螺作用。
作者:洪青标;周晓农;孙乐平;吴锋;杨国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在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宿主CD4+和CD8+T细胞 中死亡受体(Fas)及死亡配体(Fas ligand, Fas L)的表达情况。 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在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Fas和FasL在CD4+和CD8+T 细胞中的表达。 结果 在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Fas和FasL在CD4+ 和CD8+T细胞的表达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但感染10 wk后,FasL在CD4+T细胞 的表达接近并超过Fas的表达。 结论 在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CD4 +T细胞凋亡比率超过CD8+ T细胞和CD4+/CD8+ T细胞比值下降与相关蛋 白Fas、FasL的表达有关。
作者:王文实;李雍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青海省位于我国西北、青藏高原之东北部,总面积72.12万km2,总人口488.3万人(1996年)。青海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土族是其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总数(18.4万人)仅次于藏族和回族,主要分布在互助、民和、大通、乐都、同仁等地。该民族具有悠久和特有的风俗习惯,以农业生产为主,种植青稞、小麦和薯类。1 调查方法 按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实施细则[1]的要求和方法进行。计数蛔虫卵,按WHO分类标准[2]划分感染强度,轻度:EPG≤5 000,中度:5 000
作者:吴献洪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双氢青蒿素作为青蒿素的又一衍生物,继青蒿琥酯、蒿甲醚应用于临床后,对各种类型疟疾的治疗都显示了良好的疗效。国外学者报道[1],青蒿琥酯或蒿甲醚与甲氟喹联用具有协同抗疟作用,并可有效地控制复燃。作者在援助赤道几内亚的医疗工作中,以双氢青蒿素片联用甲氟喹,治疗51例恶性疟患者,亦取得满意的疗效。对象与方法1 一般资料 51例恶性疟患者均系1998年8月~1999年2月赤道几内亚巴塔地区医院的住院患者,其中赤几人35例,西班牙人7例,俄罗斯人4例,中国人3例,黎巴嫩人2例。男29例,女22例,年龄5~42岁,平均25岁。全部患者均有疟疾发作的症状与体征,并经末梢血涂片检查找到恶性疟原虫大小环状体或裂殖体而确诊。无肝、肾病疾患史,此次治疗前未接受过其他抗疟药治疗(引用该院病例,已事先征得其同意)。
作者:王文琦;杨伟;Micha ST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女,28岁。济宁市郊区农民。因双眼红痛、发痒、畏光、流泪,伴分泌物增多,有异 物感半月余来我所就诊。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查:双眼结膜充血,可见粘液性分泌物 ,在右眼外眦部可见白色线虫蠕动。经1%普鲁卡因滴眼,局部麻醉后,以生理盐水轻轻冲洗 , 用无菌棉拭子共取出3条虫;在左眼上穹隆部亦发现白色线虫,并能自由蠕动,与右眼同样 处理后,取出4条线虫。虫体经鉴定为结膜吸吮线虫。7条虫体大小范围,宽为0.45~0.75 m m,长为7.5~16 mm。 患者眼部给予抗菌素药水点滴,并嘱注意休息和眼睛卫生,1 wk后随访痊愈。
作者:尹克霞;张志华;魏庆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随着疟疾联防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以中华按蚊为唯一媒介的地区,疟疾发病率已降至很低水平[1]。但由于流动人口的疟疾防治工作形势仍十分严峻,暴露的问题也日趋复杂。为探讨有所侧重的防治策略,现将广西西南灭疟联防区1983~1998年疟疾疫情情况分析如下。1 联防区概况 广西西南灭疟联防区位于广西西南部,由南宁地区、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等5个地(市)的23个县(市)区组成,介于东经106°36′~109°27′、北纬21°49′~24°02′之间,西靠越南,南临北部湾,多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局部属海洋性气候区。1998年底联防区共有300个乡镇、27 392个自然屯,总人口为9 960 725人,有汉、壮、瑶、苗、黎、水、土家、毛南、仫佬等十多个民族;辖区内有779个行政卫生机构,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5 537人,防疫人员2 268名,村级卫生所3 195个,村医生8 911名,设立镜检站333个,镜检人员602名。2 材料与方法 资料来自联防区1983~1998年的月报表、工作总结和联防简报。统计联防区1983~1998年疟疾发病情况,分析其变化趋势;以年为单位统计,用等级相关公式[2]计算相关指数,分析联防区1990~1998年疟疾发病与内外源性病例的关系。
作者:疟疾疫情分析疟疾疫情分析陆元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本书由国内寄生虫病学研究专家许隆祺主编,收入中国境内所有地区(包括台、港、澳)目前已发现的各种人体寄生虫229种,同时对每种寄生虫病加以详细论述,包括病例、照片和防治方法等。邮购价698元。 邮购地址:北京市55信箱清平书店 金 莉 收,邮编:100053。开户行:招商银行展览路支行,帐号:0981106810001, 户名:北京清平书店有限公司。电话:010-83154081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非特异性酯酶(Non-specific esterase,NSE)在淡色库蚊对不同杀虫剂抗性中的作用。 方法 以β-乙酸萘酯为底物,坚固蓝B盐为显色剂,测定室内5个品系淡色库蚊的NSE活力。 结果 5个品系淡色库蚊中以抗DDVP品系NSE活力水平高,其次为抗DDVP降解品系和抗残杀威品系。抗氯氰菊酯品系较低,与敏感品系相近。 结论 NSE在淡色库蚊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性中起重要作用,也是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机制之一,与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关系不大。
作者:李士根;张昕;甄天民;郭永和;刘永春;刘凤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为了解当前张家口市学龄前儿童蛲虫的感染情况,作者于1998年11月采用透明胶纸法对本市部分幼儿园儿童进行了蛲虫感染调查,其结果如下。 共检查学龄前儿童421名,蛲虫阳性者32人,平均感染率为7.6%。受检儿童分3个年龄组:4~岁组,入园半年,蛲虫感染率8.2%(10/121);5~岁组,入园一年半,感染率为9.8%(16/108);6~7岁组,入园两年半,感染率为4.4%(6/137)。在3个年龄组中,前两组感染率相近,6~7岁组感染率低。 崔俊改[1]、高风年[2]曾对张家口市学龄前儿童做过此项调查,当时感染率分别为33.4%和28.4%。与本次结果相比张家口市学龄前儿童的蛲虫感染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分析其原因:现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儿童之间的相互感染已较少见,加之其生活条件、卫生习惯均较前几年大为改善,人们的防病意识不断提高。幼儿园每年两次定期集体驱虫,对降低幼儿蛲虫感染率起明显作用,应大力推广。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儿童的健康教育,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降低蛲虫感染率。C
作者:卢致民;赵建玲;刘金花;唐宏伟;刘向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脑囊尾蚴病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寄生虫病,东北地区为此病的高发区之一,本文拟对我院 1998年4月~2000年4月收治的90例脑囊虫病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对提高本病诊断治疗 水平提供资料。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按1986年全国脑囊虫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确定诊断[1]。90例病人 中男63例,女27例,年龄6~63岁,平均32.6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1.2年,临床表现: 癫痫型69例(76.7%),高颅压型15例(16.7%),混合型6例(6.7%)。2 诊断及治疗 病人入院后做血、尿常规、生化检查、头部CT/MRI及血或脑脊液囊虫免疫试验。治疗上所有 病例除消除脑水肿,抗癫痫治疗外,71例进行了药物抗囊尾蚴治疗,囊尾蚴数量多、病情重 者用吡喹酮小剂量法,日剂量30 mg/kg,分3次服,总剂量120~200 mg/k g;数量少、病情轻者用大剂量法,日剂量50~60 mg/kg,分3~4次服,总剂量300~600 mg /kg,第1疗程剂量不宜过大,按日总量的1/4剂量治疗1~3 d,再采用正规剂量,间隔2~3 个月再进行第2疗程。
作者:丰宏林;李鹤;王鹏;孙伟;张忠玲;盛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是Tyzzer于1907年首先在实验小鼠胃肠道内发现的一种能广泛感染脊椎动物的寄生原虫。该虫已被公认为人和动物腹泻的重要病原体,是引起三大肠道病病原体之一,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腹泻病人中,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0.6%~7.3%与3%~13%。国内1986年陈义民等在兰州犊牛中首次发现隐孢子虫,次年韩范等在南京首次发现人体病例[1]。此后许多地区均报道有隐孢子虫感染。该病多发于免疫抑制的患者,而免疫功能正常虽无临床症状者但也能够排出卵囊,污染环境。更要注意的是隐孢子虫卵囊在自来水中存活率很高,在1993年正是隐孢子虫污染了饮用水,造成美国的Milnoukee暴发400 000人的大流行[2]。1995年报道小剂量(50%感染剂量ID50为132个卵囊)的卵囊足以引起血清呈阴性的健康自愿受试者感染[3]。由于隐孢子虫形体小,对恶劣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无特异性染色,光镜下缺乏明显特征,少量卵囊足以使人感染,因而建立一种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的检测方法是当前隐孢子虫病防治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有快速、简便、准确、高度敏感与高度特异等优点。Laxer等[4]和Webster等[5]先后将该技术成功地应用于隐孢子虫检测,为建立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隐孢子虫检测方法开辟新途径。本文就当前在检测隐孢子虫中所使用的PCR方法综述如下。
作者:梁俊文;黄克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现场应用青蒿琥酯预防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效果。 方法 将5 098名接触疫水者随机分为青蒿琥酯组和安慰剂组,剂量均为6 mg/kg顿服,在接触疫水后7~10 d开始服药,每2 wk服1次,脱离疫水后1 wk内再服1次,末次服药后4 wk,用尼龙袋集卵孵化法加改良加藤法进行效果考核。 结果 青蒿琥酯组粪检阳性9例,阳性率0.37%(9/2438),无急性血吸虫病发生;而对照组粪检阳性189例,阳性率7.11%(189/2660),有5例发生急性血吸虫病。 结论 口服青蒿琥酯能有效预防日本血吸虫感染。
作者:徐明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苦参合剂对隐孢子虫病儿童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用ABC法和3H-TdR掺入法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及淋巴细胞转化率,用单向琼脂扩散法检测免疫球蛋白,对隐孢子虫病儿童苦参合剂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进行测定。 结果 患儿T cell、Th值降低,淋巴细胞转化受抑,IgG升高。苦参合剂治疗后,临床腹泻症状消失,排虫转阴。T cell、Th淋巴细胞转化值显著升高。 结论 苦参合剂对隐孢子虫的感染有较好的驱虫与增强患儿细胞免疫力的作用。
作者:崔巍;梁瑞文;王尊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8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种新技术,称为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tion,PCR),其基本原理是在目的基因的两端人工合成两段寡核苷酸引物,在提取于水生嗜热菌中的DNA聚合酶TaqI作用下,以溶液中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以待测的目的基因为模板,在人工控制的变性温度、复性温度及延伸温度条件下,于短期内完成目的基因的体外扩增。PCR技术诞生之初基本的用途之一是基因诊断。近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分子遗传学的进步,针对PCR系统中模板取材、引物设计的改良及PCR产物的不同运用,PCR技术及其用途被多层面、全方位地发展了,从而也显示了PCR技术在生命科学不同领域中运用的强大功能。本文首先就普通PCR技术在各环节的革新方式作一简介,再例举不同PCR改良技术在各研究领域的运用。1 针对PCR技术各环节的革新措施1.1 引物的改良 引物的设计和选择是PCR技术的重要部分,直接关系到PC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通常需要了解基因背景信息而设计合成引物。随着所合成引物可裁信息量的增加,引物的职能也在不断增加,除了引导脱氧核糖核酸按模板限定聚合外,还可制造出特定的结构以便PCR产物进一步用于基因片段克隆及或基因突变位点的鉴定。如对裂殖子表面蛋白1的17区基因片段(MSP1-17)的PCR扩增,其引物设计时,在正向引物上设计有SalⅠ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及起始码,反向引物上设计有BamHⅠ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及终止码,由这对引物引导合成的DNA片段属于MSP-17基因,经SalⅠ和BamHⅠ双酶切后的回收片段能与被同样双限制性内切酶切的puc18质粒载体重组[1]。此处的引物的所含的4个功能序列为终得到MSP1-17基因片段的克隆提供了便利。又如,对恶性疟原虫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基因进行多态研究时,所用PCR引物F/3′末端以个别碱基替换的机制生成了DraⅠ限制性内切酶位点,通过相应限制性内切酶切后能灵敏地检测出该164号密码子为编码异亮氨基酸多态[2]。又如,为了能直接从PCR扩增产物的指纹图鉴定恶性疟原虫多药抗性基因(Pfmdr1)片段的多态性,使DCW3引物3′末端的碱基以替换方式产生TAT序列,带该3′末端序列的引物只能扩增可与该引物产生全面互补、且含酪氨酸编码序列多态的Pmdr1基因,从而对PCR产物的电泳分析就能鉴别酪氨酸编码的存在[3]。另外,在PCR引物末端带上某种配体,以便PCR通过配体结合机制与别的系统联结,如扩增恶性疟原虫SSUrRNA基因序列中疟原虫种特异保守序列的引物5′末端结合有生物素,带有生物素的PCR产物与包被在聚乙氯烯板上的亲和素结合,结合体可在荧光素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介导下与ELISA系统相接[4]。这种对引物的改良所建立的有PCR参予的系统其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一般PCR。
作者:董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旋毛虫病鼠毒血症的形成以及与中枢神经系统氧化损伤的关系。 方法 应用黄嘌呤氧化酶(XOD)、丙二醛(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3个检测指标从发病学角度分析氧化酶类在宿主重要组织脏器产生的氧化损伤和修复的变化及作用。 结果 小鼠肠、肝、心和脑组织中的XOD、MDA和GSH 3个检测指标在感染旋毛虫后的不同时期(3~30 d)呈现出明显不同的改变。血液中的MDA在感染过程中一直维持较高的水平,并且脑组织中MDA的含量在感染过程中与血液及肠组织中的MDA呈正相关升高。 结论 宿主多个脏器组织的氧化损害、氧化代谢毒性产物在机体内的蓄积以及抗氧化能力的改变等因素可能是造成宿主毒血症的形成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原因。
作者:程晓馨;崔昱;王莹;赵海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弓形虫抗原对免疫宿主的保护性。 方法 用SDS-PAGE大胶板电泳对弓形虫抗原进行分离,选择4组份特异抗原带(P22~26、P30、P35、P67)洗脱获得抗原后,分别与福氏完全佐剂混匀免疫小鼠(每组10只),发现P30诱导的小鼠抗弓形虫IgG抗体出现早,滴度高,其次为P35。以毒力减弱的RH株弓形虫对免疫后的各组小鼠进行攻击。 结果 对照组、P22~26、P30、P35和P67组小鼠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7.1、7.8、8.3、8.0和7.3 d。 结论P30对小鼠具有较强的保护力(P<0.05),次为P35。二者可能成为弓形虫疫苗的候选抗原。
作者:张洪花;韩广东;王昌源;刘湘萍;闫歌;刘玉冰;刘凤梅;傅斌;贾凤菊;辛福敏;岳继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北流市地处桂东南的山丘地区,东邻广东信宜,南与广东高州、化州接壤。耕地面积38 173 km2,主产水稻,全市辖23个镇110万人口,境内河沟众多,年平均气温21.7℃。疟疾经过几十年的防治,连续10年无内源和继发性疟疾病例发生。1994年经上级考核达到消灭疟疾标准后,工作的重点转为开展流动人口疟疾监测与管理上,以防止输入性疟疾扩散和流行。1 监测和管理措施1.1 疟原虫检测 血检中心为市防疫站寄防科,各镇设监测站28个,镜检站25个,镜检人员31人,开展居民发热病人血检和流动人口疟疾监测,查找疟疾传染源。1.2 流动人口管理 健全三级灭疟网,各镇防保组和村医负责辖区外出人员的登记管理及采血镜检,发现阳性病人及时上报市站寄防科,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1.3 病人处理和监测措施 对现症病人进行三疗程系统治疗和抗复发根治,病家周围人群进行居民血检和预防服药。对疟疾疫点、边远山区、流动人口频繁的村屯居民和周围学校15岁以下儿童进行疟疾荧光抗体测定。2 结果与分析2.1 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 1996~1999年发热病人血检5 150人,疟原虫阳性6人,阳性率0.12%,全部为间日疟。其中,外出回归人员血检5 063人,疟原虫阳性5人,阳性率0.10%;外来人口血检87人,疟原虫阳性1人,阳性率1.15%。2.2 流动人口健康人群血检 1996~1999年共血检该人群7 783人,镜检全部阴性。2.3 病人治疗和病灶点处理 4年来查出的6例外源病人采用氯喹2.5 g加伯喹112.5 mg采用5 d 3疗程根治。病家周围人群预防服药4 546人次。1998年5月对外来发病人员工作住地30人进行血检,未发现阳性病人,全部人员给予预防服药。2.4 血清学监测 1996~1999年采滤纸血膜分别为:16 360人、13 098人、13 650人、645人,进行荧光抗体测定全部阴性。1996~1999年居民血检分别为:1 831人、1 965人、1 320人、573人,镜检全部阴性。
作者:宁杰生;李劲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