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输血性三日疟防治研究现状

陈斌

关键词:输血性疟疾, 三日疟原虫, 自然感染, 广西, 国家, 委员会, 流行病学调查, 地区, 疟疾发病率, 临床用血量, 住院, 医学科学, 亚美尼亚, 献血, 现代医学, 统计分类, 社会经济, 抗疟成果, 混合感染, 广东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地区输血性疟疾发病率不断上升,成为低疟区或疟疾控制区不可忽视的发病因素,对巩固抗疟成果造成威胁[1]。因三日疟原虫寿命长,密度很低,不易查出,常成为输血性疟疾的传染源[2],是为常见的输血性疟疾[3]。1 发病情况  50年代,三日疟在我国呈散发,以后病例已很少见[4]。自1982年以来,广东[5]、湖北[6]、广西[7]、四川[8]、云南[9]等地相继有输血性三日疟的报道。1982~1992年,国家医学科学委员会疟疾专题委员会在每年都有全国各地关于输血性三日疟的报道,其中广西、广东两省疫情居全国之首[10]。余惠霖等[5]抽查1975~1980年的住院者392人,其中接受输血92例,发现三日疟33例。广西自80年代以来自然感染三日疟已基本绝迹,但陆续出现输血性三日疟的报道。广西南宁市1980~1982年发现8例输血性三日疟患者[11]。自1960年以来从未发现自然感染三日疟的广西灵山县,在1982~1985年因住院输血诱发的三日疟就多达17例[7]。广西百色市已近30年无自然感染三日疟病例,但于1984~1989年发现因输血而感染三日疟者5例[12]。  国外一些疟疾净化达30年以上的国家也有过类似的报道,如亚美尼亚[13]、美国[14]等也因输血而再次出现三日疟。WHO对40个国家1950~1972年输血性疟疾1 756例统计分类,三日疟占47.8%,间日疟为19.1%,恶性疟为4.6%,卵型疟(包括混合感染)为0.3%,不能确定种类的输血性疟疾占29%。根据各国调查,发生输血性三日疟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间人们交往增多导致潜在献血员中隐性三日疟带虫者增加;由于现代医学的发展,临床用血量也随之增加[15];一些地区尚未将疟疾列入献血的禁忌症,在筛选供血员时,未进行疟疾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必要的检测,致使一些无症状带虫者的血液被采用[1]。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两江镇学生华支睾吸虫感染调查

    两江镇大部分居民有食鱼生的习俗,为了解本镇学生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1996年5月~1998年10月对该镇300名学生进行了粪便检查,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调查对象 3~6岁学前班学生90名,6~14岁小学生210名。1.2 调查方法 取2~4 g待检粪便置烧杯内,加水调成混悬液,用60~80目/2.54 cm2的铜筛过滤到10 ml的离心管中,以1 500~2 000 r/min,离心1~2 min,倾去上层液后,加10%甲醛8 ml,混匀后固定5 min,加入乙醚1.5 ml,塞紧管口,用力摇晃约30 s,小心地取下管塞,低速离心1 min,取出离心管,可见管内自上而下明显分为4层,即乙醚层、粪渣层、甲醛层,微细粪渣层(内含虫卵),用竹签沿着管壁与粪渣层之间轻轻转动,使粪渣层游离,倾斜离心管将上3层倒出,用棉签擦去粘于管壁的粪渣,轻摇离心管使余留液体与沉渣混合,取1~2滴沉淀物于载玻片上镜检。1.3 统计学处理 卡方检验。2 结果2.1 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 调查的300名学生中,44例粪检阳性,总感染率为14.67%。3~6岁组90人中,4例粪检阳性,感染率占该年龄组的4.4%;6~14岁组210人中,40例粪检阳性,感染率占该年龄组的19.1%。经统计学处理,两年龄组感染率差异显著(P<0.01)。

    作者:覃权记;谭梅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张家口市儿童蛲虫感染调查

    为了解当前张家口市学龄前儿童蛲虫的感染情况,作者于1998年11月采用透明胶纸法对本市部分幼儿园儿童进行了蛲虫感染调查,其结果如下。  共检查学龄前儿童421名,蛲虫阳性者32人,平均感染率为7.6%。受检儿童分3个年龄组:4~岁组,入园半年,蛲虫感染率8.2%(10/121);5~岁组,入园一年半,感染率为9.8%(16/108);6~7岁组,入园两年半,感染率为4.4%(6/137)。在3个年龄组中,前两组感染率相近,6~7岁组感染率低。  崔俊改[1]、高风年[2]曾对张家口市学龄前儿童做过此项调查,当时感染率分别为33.4%和28.4%。与本次结果相比张家口市学龄前儿童的蛲虫感染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分析其原因:现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儿童之间的相互感染已较少见,加之其生活条件、卫生习惯均较前几年大为改善,人们的防病意识不断提高。幼儿园每年两次定期集体驱虫,对降低幼儿蛲虫感染率起明显作用,应大力推广。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儿童的健康教育,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降低蛲虫感染率。C

    作者:卢致民;赵建玲;刘金花;唐宏伟;刘向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国人体寄生虫分布与危害》出版

    本书由国内寄生虫病学研究专家许隆祺主编,收入中国境内所有地区(包括台、港、澳)目前已发现的各种人体寄生虫229种,同时对每种寄生虫病加以详细论述,包括病例、照片和防治方法等。邮购价698元。  邮购地址:北京市55信箱清平书店  金 莉 收,邮编:100053。开户行:招商银行展览路支行,帐号:0981106810001,  户名:北京清平书店有限公司。电话:010-83154081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赤桉提取物与氯硝柳胺联合杀螺作用的研究

    目的 研究赤桉提取物(EcM2)与氯硝柳胺及其可湿性粉剂的联合杀螺作用。 方法 采用浸杀法,将不同浓度的氯硝柳胺、氯硝柳胺可湿性粉剂分别同不同浓度的EcM2溶液复配;并将氯硝柳胺与EcM2、氯硝柳胺可湿性粉剂与EcM2按不同比例混合,在(25±1)℃恒温条件下浸泡钉螺48 h和72 h,观察钉螺死亡情况。 结果 氯硝柳胺与10 mg/L EcM2配伍后,其对钉螺72 h的LC50由单用时的0.11 mg/L降低为0.0236 mg/L,增效比为4.7倍;而同EcM2按1∶100和1∶200的比例混合后,两药的共毒系数(CTC)为162.9和157.2。氯硝柳胺可湿性粉剂与10 mg/L EcM2配伍后,其对钉螺48 h的LC50由单用的0.19 mg/L降低为0.074 mg/L,增效比为2.56倍;而同EcM2按1∶25和1∶50的比例混合后,两药的共毒系数(CTC)为120.8和132.3。共毒系数均超过了100。 结论 EcM2同氯硝柳胺、氯硝柳胺可湿性粉剂配伍混合后,对钉螺具有较强的联合杀螺作用。

    作者:洪青标;周晓农;孙乐平;吴锋;杨国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盾叶薯蓣制剂杀灭湖北钉螺卵的实验研究

    目的 评价盾叶薯蓣制剂杀钉螺卵的效果。 方法  采用药液浸泡法对不同发育阶段的螺卵细胞进行孵化阻滞实验,用点斜法和直线回归法作统 计分析。 结果 10 mg/L浓度浸泡48 h杀灭1 d卵龄螺卵的效果可达到80% ,其LD50为10.28 mg/L(斜率b=1.9767),杀灭20 d卵龄螺卵的效果<5%;测定的生 物效应与螺卵的卵龄呈负相关。 结论 盾叶薯蓣制剂对1 d和5 d卵龄螺 卵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而对20 d卵龄螺卵的杀灭作用不明显。

    作者:刘汉成;冯冬初;曹慕民;蔡顺祥;CAI Xun-xiang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血吸虫虫卵致慢性化脓性阑尾炎1例

    患者,男,64岁,干部。因间断性发作右下腹部疼痛3年,伴上腹饱胀、纳差等,于1998年3月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阑尾炎,并行阑尾切除术,病理报告为化脓性阑尾炎、血吸虫虫卵感染。术后给予抗炎及支持治疗,刀口愈合良好。1997年4月病人曾行腹部CT检查,发现肝内有细线状硬化钙化表现。1998年4月进一步阅片,考虑为慢性血吸虫性肝病,伴肝硬化。病人于1998年7月来我所住院行抗血吸虫治疗。病人于湖北荆州(血吸虫病疫区)居住20余年,后在非血吸虫病疫区参军,但经常探亲回家接触疫水。1981年转业于非血吸虫病疫区。自10余年前病人就经常感腹部不适,有时食欲不佳。入院后给予保肝及一般治疗,同时口服吡喹酮(50 mg/kg*d×6 d)抗病原治疗,住院11 d。半年后复查,病人一般情况良好,无特殊不适。肝脏B超示斑点状及片状强回声,呈网状分布,肝脏略有缩小,肝功能正常。  病人在血吸虫病疫区生活时间较长,反复接触疫水,致重复感染,血吸虫虫卵长期沉积在回盲部和阑尾壁层及肝脏组织血管内,形成肉芽肿炎症,致慢性化脓性阑尾炎及肝脏损伤。

    作者:李登俊;高凤林;刘玉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青海省人体肠道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分布调查

    溶组织内阿米巴病是重要的人类肠道寄生虫病之一,流行于全世界,危害甚大,在我国其疫情较为严重,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小组[1]认为是亚洲受影响大的国家之一。但对其在青海省的分布流行和危害状况,尚未作过专题分析和报道。青海省首次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采用全国统一的方法和检测标准,其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本病在青海省分布流行的基本特征。1 对象与方法  按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实施细则[2]的要求、方法进行抽样选点和寄生虫学调查。全省按经济、文化水平、自然环境特征分为城市片区、海东农区、青南牧区、环湖牧区、柴达木盆地5个片区,共选23个县(市),32个调查点,各点调查常住人口500人以上。2 结果2.1 性别分布 共查16 079人,感染者78人,感染率0.49%;其中男性受检者7 976人,女性8 103人,感染率分别为0.51%和0.46%,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χ2=0.28,P>0.05)。2.2 年龄分布 表1显示,青海省人体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在各年龄组中均有分布,各年龄组感染率间的差异无显著性(χ2=6.39,P>0.05)。

    作者:曾诚;何多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结膜吸吮线虫病1例

    患者,女,28岁。济宁市郊区农民。因双眼红痛、发痒、畏光、流泪,伴分泌物增多,有异 物感半月余来我所就诊。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查:双眼结膜充血,可见粘液性分泌物 ,在右眼外眦部可见白色线虫蠕动。经1%普鲁卡因滴眼,局部麻醉后,以生理盐水轻轻冲洗 , 用无菌棉拭子共取出3条虫;在左眼上穹隆部亦发现白色线虫,并能自由蠕动,与右眼同样 处理后,取出4条线虫。虫体经鉴定为结膜吸吮线虫。7条虫体大小范围,宽为0.45~0.75 m m,长为7.5~16 mm。  患者眼部给予抗菌素药水点滴,并嘱注意休息和眼睛卫生,1 wk后随访痊愈。

    作者:尹克霞;张志华;魏庆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对《中国人体寄生虫分布与危害》一书的评价

    《中国人体寄生虫分布与危害》一书,共有928页,1 745千字,附有多种寄生虫分布地图及反映寄生虫危害人体的多样图片共587幅,是一部内容丰富、学术水平高、具有中国特色的巨著。本书以实际调查资料为基本内容,又汇集历史文献精华,兼顾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特点,以及临床与预防医务人员所需知识融合成册,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1 创新性  该书构思新颖、独具一格,涵盖以下新内容。1.1 新方法 创用“三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进行全国性人体寄生虫分布的调查研究;采用回归分析、Logistic分析法选择我国寄生虫高感染的主要因素,得出蛔、鞭、钩虫感染率多元回归方程;又如以多学科相关分析法,对人体寄生虫感染与诸多的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进行系统性分析,也是寄生虫学科研究方法的一项创举。1.2 新数字 根据1988~1992年调查结果,首次报道了以下数字:  —全国寄生虫感染率为62.623%(7.08亿);  —25个民族寄生虫感染率超过上述总感染率,其中18个民族总感染达80%以上;  —寄生虫感染率以5~9岁人群高(73.651%),10~14岁次之(70.975%);  —我国人体寄生虫种类,根据本次调查共有60种,结合文献报道(至1999年止)计有229种。1.3 新观点 对我国寄生虫感染的地理分布特点和规律,寄生虫感染与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关系,以及我国寄生虫感染人群分布的特点等作了精确论述,提出了新见解。

    作者:陈佩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现场应用青蒿琥酯预防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效果分析

    目的 观察现场应用青蒿琥酯预防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效果。 方法 将5 098名接触疫水者随机分为青蒿琥酯组和安慰剂组,剂量均为6 mg/kg顿服,在接触疫水后7~10 d开始服药,每2 wk服1次,脱离疫水后1 wk内再服1次,末次服药后4 wk,用尼龙袋集卵孵化法加改良加藤法进行效果考核。 结果 青蒿琥酯组粪检阳性9例,阳性率0.37%(9/2438),无急性血吸虫病发生;而对照组粪检阳性189例,阳性率7.11%(189/2660),有5例发生急性血吸虫病。 结论 口服青蒿琥酯能有效预防日本血吸虫感染。

    作者:徐明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对长江流域抗洪转退官兵血吸虫感染的调查

    1998年夏,我国长江、嫩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山东临沂籍320名转退官兵参加了长江流域抗洪抢险。根据上级指示精神,于1999年5~7月对上述官兵进行了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内容与方法1.1 调查对象 参加长江流域抗洪抢险的转退官兵。1.2 调查内容 一般情况、病史、症状、体征、皮内实验和免疫学诊断。1.3 调查方法 对目标人群筛检性普查,筛检出的高危人群进行诊断性调查,所有被调查者均进行皮内实验,对皮内实验阳性者做间接血凝试验。2 结果  1998年参加长江流域抗洪抢险临沂籍转退官兵共320人,本次实查226人,调查率为70%,其中皮试阳性19人,阳性率为8.05%,间接血凝试验19人全部阴性。3 小结  本次调查实查率仅为70%,原因在于退役官兵离开部队时间较长,很多人已外出打工。本次调查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者,因为该人群大多在接触疫水前进行过预防服药,完成抗洪抢险任务后原部队进行过血吸虫感染调查和预防性治疗。另外,本次调查目标人群标本较小,实查率不高,也可能是未发现感染者的原因之一。  建议对调查的部分目标人群继续有计划地进行追踪观察,以保证抗洪转退官兵不因感染血吸虫病而对身体造成危害。

    作者:刘庆文;闫素梅;张纪霖;付永春;张永建;康希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聚合酶链反应改良技术及其用途

    8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种新技术,称为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tion,PCR),其基本原理是在目的基因的两端人工合成两段寡核苷酸引物,在提取于水生嗜热菌中的DNA聚合酶TaqI作用下,以溶液中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以待测的目的基因为模板,在人工控制的变性温度、复性温度及延伸温度条件下,于短期内完成目的基因的体外扩增。PCR技术诞生之初基本的用途之一是基因诊断。近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分子遗传学的进步,针对PCR系统中模板取材、引物设计的改良及PCR产物的不同运用,PCR技术及其用途被多层面、全方位地发展了,从而也显示了PCR技术在生命科学不同领域中运用的强大功能。本文首先就普通PCR技术在各环节的革新方式作一简介,再例举不同PCR改良技术在各研究领域的运用。1 针对PCR技术各环节的革新措施1.1 引物的改良 引物的设计和选择是PCR技术的重要部分,直接关系到PC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通常需要了解基因背景信息而设计合成引物。随着所合成引物可裁信息量的增加,引物的职能也在不断增加,除了引导脱氧核糖核酸按模板限定聚合外,还可制造出特定的结构以便PCR产物进一步用于基因片段克隆及或基因突变位点的鉴定。如对裂殖子表面蛋白1的17区基因片段(MSP1-17)的PCR扩增,其引物设计时,在正向引物上设计有SalⅠ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及起始码,反向引物上设计有BamHⅠ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及终止码,由这对引物引导合成的DNA片段属于MSP-17基因,经SalⅠ和BamHⅠ双酶切后的回收片段能与被同样双限制性内切酶切的puc18质粒载体重组[1]。此处的引物的所含的4个功能序列为终得到MSP1-17基因片段的克隆提供了便利。又如,对恶性疟原虫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基因进行多态研究时,所用PCR引物F/3′末端以个别碱基替换的机制生成了DraⅠ限制性内切酶位点,通过相应限制性内切酶切后能灵敏地检测出该164号密码子为编码异亮氨基酸多态[2]。又如,为了能直接从PCR扩增产物的指纹图鉴定恶性疟原虫多药抗性基因(Pfmdr1)片段的多态性,使DCW3引物3′末端的碱基以替换方式产生TAT序列,带该3′末端序列的引物只能扩增可与该引物产生全面互补、且含酪氨酸编码序列多态的Pmdr1基因,从而对PCR产物的电泳分析就能鉴别酪氨酸编码的存在[3]。另外,在PCR引物末端带上某种配体,以便PCR通过配体结合机制与别的系统联结,如扩增恶性疟原虫SSUrRNA基因序列中疟原虫种特异保守序列的引物5′末端结合有生物素,带有生物素的PCR产物与包被在聚乙氯烯板上的亲和素结合,结合体可在荧光素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介导下与ELISA系统相接[4]。这种对引物的改良所建立的有PCR参予的系统其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一般PCR。

    作者:董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发病机理及治疗进展

    血吸虫病的病理基础是宿主对组织内的成熟虫卵释放的可溶性抗原(SEA)产生免疫应答,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参与其过程;以细胞免疫为主,其中CD4+细胞及分泌的细胞因子起重要作用。免疫反应引起肉芽肿的形成和肝脏胶原蛋白的沉积而致肝纤维化。此外,虫卵所造成的窦前阻塞引起肝微循环障碍,使肝细胞缺血缺氧继而变性坏死,肝纤维化进一步加重。遗传的个体差异也与感染的结局有关。由于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促进了治疗观念的改进,由过去单纯化疗到针对免疫发病机理及改善微循环方面的治疗。现将这方面的进展简要综述如下。1 发病机理1.1 细胞免疫 在血吸虫肝肉芽肿的形成中CD4+细胞及分泌的细胞因子起重要作用。CD4+细胞分TH1和TH2两个亚型。TH1产生IL-2、IL-12、IFN-γ;TH-2细胞分泌IL-4、IL-5、IL-6、IL-10、IL-13等因子。这两类细胞因子可相互下调对方的生长和分化,刺激自身的增殖。TH1分泌的IFN-γ抑制TH2增殖,TH2产生的IL-4、IL-5则抑制TH1的生长和分化。

    作者:张志安;石淑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弓形虫抗原的保护性研究

    目的 研究弓形虫抗原对免疫宿主的保护性。 方法 用SDS-PAGE大胶板电泳对弓形虫抗原进行分离,选择4组份特异抗原带(P22~26、P30、P35、P67)洗脱获得抗原后,分别与福氏完全佐剂混匀免疫小鼠(每组10只),发现P30诱导的小鼠抗弓形虫IgG抗体出现早,滴度高,其次为P35。以毒力减弱的RH株弓形虫对免疫后的各组小鼠进行攻击。 结果 对照组、P22~26、P30、P35和P67组小鼠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7.1、7.8、8.3、8.0和7.3 d。 结论P30对小鼠具有较强的保护力(P<0.05),次为P35。二者可能成为弓形虫疫苗的候选抗原。

    作者:张洪花;韩广东;王昌源;刘湘萍;闫歌;刘玉冰;刘凤梅;傅斌;贾凤菊;辛福敏;岳继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旋毛虫病鼠毒血症的形成与中枢神经系统氧化损伤关系的探讨

    目的 探讨旋毛虫病鼠毒血症的形成以及与中枢神经系统氧化损伤的关系。 方法 应用黄嘌呤氧化酶(XOD)、丙二醛(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3个检测指标从发病学角度分析氧化酶类在宿主重要组织脏器产生的氧化损伤和修复的变化及作用。 结果 小鼠肠、肝、心和脑组织中的XOD、MDA和GSH 3个检测指标在感染旋毛虫后的不同时期(3~30 d)呈现出明显不同的改变。血液中的MDA在感染过程中一直维持较高的水平,并且脑组织中MDA的含量在感染过程中与血液及肠组织中的MDA呈正相关升高。 结论 宿主多个脏器组织的氧化损害、氧化代谢毒性产物在机体内的蓄积以及抗氧化能力的改变等因素可能是造成宿主毒血症的形成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原因。

    作者:程晓馨;崔昱;王莹;赵海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泌尿系长期寄生铁线虫1例报告

    患者,男,74岁,镇平县郭庄乡团西村人。1998年10月19日,以“脑血栓”入乡卫生院治疗,21日感下腹部疼痛,排尿困难,给予肌注阿托品0.5 mg及654-2 20 mg加液体静脉滴注,1.5 h后,病人更觉尿急,于22日05:00排出黑褐色、铁丝样活虫两条,症状随之消失。该患者以往身体健康,但下腹疼痛,尿急、尿频、尿痛及尿道口奇痒已有十几年病史,严重时用手搓揉后痒感缓解。未曾医治过。该患者平时有坑塘洗澡习惯。尿检虫卵阴性。  活虫观察:黑褐色,细长,一条长约200 mm,直径0.8 mm,另一条长约180 mm,直径0.8 mm,在自来水中虫体极为活跃,扭曲打结明显,但离水后活动勉强,虫体僵直。虫体尾部向腹面弯曲,有时可呈螺旋状、圆锥形卷曲10余圈之多。一条在自来水中存活8 d。未见排卵。  固定后镜下观察,虫体体壁粗糙,有散在小棘突,并可见散在白色鳞屑状物附着,不分节;前端细而钝圆,尾部不分叉,腹面见一较短的槽状小沟。两虫经河南省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崔晶副主任医师鉴定为铁线虫雌虫。  铁线虫成虫通常生活于沼泽、池塘、沟渠、溪流和泉堰中,雌、雄虫在水中交配,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产出的蚴虫发育后,可钻入蝗虫、蟋蟀、蜘蛛等多种昆虫的体腔内寄生,发育成稚虫后离开昆虫,在水中或草丛湿地等处营自由生活。

    作者:王卫民;陈广玉;朱谦;王万松;周明哲;张红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呼吸道患者痰液螨虫检测结果分析

    肺螨病是某些螨类寄生于人体肺部所致的一种疾病,已证实在国内有一定的感染率[1]。由于该病无特异的临床表现,诊断困难,故临床报道尚少,作者自1993年起应用NaOH消化离心沉淀法对来本站门诊部就诊的部分呼吸道患者的痰液进行了螨虫检测并加以分析,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共检测呼吸道患者126例,其中男89例,女37例,年龄6~54岁,平均年龄为41.5岁;病程0.5~21年,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抗菌素治疗无明显好转。  收集患者24 h痰液和清晨第一口痰液,加入痰液等量的5% NaOH于痰液中,随即搅拌混匀,消化时间为3 h~4 h,以痰液消化成无痰块和粘液为适宜,将消化后的痰液放入离心管中离心沉淀,离心速度为2 000 r/min,时间为10 min,倒出上清液,取沉渣涂片镜检螨虫,每例标本涂片3张。2 结果2.1 病患组螨虫的感染率、临床表现及治疗 126例患者的痰液中,检出痰螨阳性者48例,感染率为38.1%。阳性患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X线胸片有异常征象、嗜酸性粒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均确定为肺螨病,用甲硝达唑治疗,每日剂量0.8 g,给药3个疗程,每疗程7 d,痰液复查45例转阴,转阴率为93.75%。

    作者:于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犬复殖孔绦虫病1例报告

    患者,男,18岁,住沈阳市于洪区。自诉消瘦、食欲不振,近日大便中常排出大量白色窄细带状物于粪体表面,并能蠕动。到当地医院就诊疑为绦虫病。患者家长于2000年10月31日带虫来本站检诊。节片长1 cm左右,宽0.3~0.4 cm,一端平,一端椭圆,生殖孔分列两侧。挤压节片,发现大量卵囊,卵囊内含有16~40个卵,确认为犬复殖孔绦虫。  犬复殖孔绦虫人体感染很少见,至今国内报道15例,分布在11个省,多为儿童,成人只1例[1]。该例为青年,为辽宁省第2例。人体犬复殖孔绦虫感染为误食该绦虫中间宿主蚤而至。该患者家养犬,与犬接触密切可能与感染有关。给患者投以吡喹酮25 mg/kg一次顿服治疗,痊愈。

    作者:许景田;李凤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GIS与RS在寄生虫病防治研究中的应用

    目前, 地球上大约一半的人住在热带、亚热带地区, 他们面临着受一种或多种媒传寄生虫病的威胁[1]。这种状况在某些地区有所改善,但在非洲、亚洲、美洲的很多地区整体流行率仍在不断上升。常规的监测方法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且正确性较差,常有漏查和查漏现象。GIS/RS这一新兴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疾病监测开拓新思路,并可望成为常规检测的替代工具[2]。本文以GIS/RS及其相关技术在寄生虫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1 GIS/RS概述1.1 GIS基本概念、功能及应用 Blakemore[3]对地理信息系统(GIS)作出一个较为广泛的定义:“对数字空间信息具有存贮、操作、分析、建立模型和绘图作用的电脑软件包”。Aronoff[4]将GIS定义为“任何用于贮存和处理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数据信息的人工或计算机系统”。由于它具有获取空间信息的能力,因此它可以被应用于任何地理数据已被存贮、操作的地方。GIS已从单纯的清单目录发展为管理工具。它已成为决定支持系统的组成部分或者作为“智能地理信息系统”摸拟模型和专家系统相结合[5]。它的基本功能主要是:数据输入、存贮、编辑;操作运算;数据查询、检索;应用分析;数据显示、结果输出;数据更新[6]。  进入90年代,随着地理信息产业的建立和数字化信息产品在全世界的普及,GIS已被广泛应用,包括:设施管理;土地评价;环境资源控制;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农作物大面积估产;建立生态模型[5]。

    作者:杨国静;周晓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抗白纹伊蚊组织抗体在蚊体内的动态分布

    目的 研究抗白纹伊蚊组织抗体在蚊体内的动态分布情况。 方法 采用直接法免疫酶组织化学染色法对吸食免疫小鼠血后不同时间的白纹伊蚊组织切片染色,在镜下观察并摄片。 结果 白纹伊蚊吸食免疫小鼠血后,0 h肠腔内呈阳性染色,肠壁及其它组织无着色反应;12 h肠壁细胞、马氏管和卵巢均出现阳性反应,蚊围食膜开始出现,但不完整;24 h围食膜发达,膜壁很厚。卵巢反应较强,马氏管和肠壁细胞反应较弱;36 h围食膜消失,血液完全被消化。卵巢呈阳性染色,肠壁及马氏管无明显反应;48 h除卵巢小管壁呈阳性反应外,仅少量卵巢管内部出现着色反应。马氏管和肠壁无反应。 结论 (1)白纹伊蚊吸血后12 h围食膜开始出现,到24 h时发达,36 h后消失;(2)抗白纹伊蚊小鼠抗体可穿过蚊肠壁进入到蚊体腔,并与相应的靶组织结合;(3)抗蚊抗体在蚊吸血后12 h进入蚊体腔的量多,抗体与蚊卵巢组织的作用时间长。

    作者:石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主管: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