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现场应用青蒿琥酯预防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效果分析

徐明生

关键词:青蒿琥酯, 预防, 日本血吸虫病
摘要:目的 观察现场应用青蒿琥酯预防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效果。 方法 将5 098名接触疫水者随机分为青蒿琥酯组和安慰剂组,剂量均为6 mg/kg顿服,在接触疫水后7~10 d开始服药,每2 wk服1次,脱离疫水后1 wk内再服1次,末次服药后4 wk,用尼龙袋集卵孵化法加改良加藤法进行效果考核。 结果 青蒿琥酯组粪检阳性9例,阳性率0.37%(9/2438),无急性血吸虫病发生;而对照组粪检阳性189例,阳性率7.11%(189/2660),有5例发生急性血吸虫病。 结论 口服青蒿琥酯能有效预防日本血吸虫感染。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脑瘤误诊为脑囊虫病9例分析

    脑瘤和脑囊虫病均为占位性病变,临床表现有诸多共同症状,有的类型CT、MRI检查和病理阶段与脑囊虫病有酷似的影像显示;脑瘤的血清和脑脊液囊虫病免疫学IHA、ELISA和CAg检查有假阳性出现,脑肿瘤性疾病中胶质瘤和转移瘤与脑囊虫病易相互误诊。脑囊虫病误诊为脑瘤已见报道[1,2],脑瘤误诊为脑囊虫病报道甚少[3]。现将我院1984~1998年间9例脑瘤患者误诊为脑囊虫病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9例误诊为脑囊虫病的脑瘤(胶质瘤和转移瘤)患者均为1984~1998年在我院接受抗囊虫病原治疗的患者。9例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30~57岁。工人4例、干部3例、教师1例、农民1例。分别来自长春、吉林和白城市。病程10 d~6个月。均否认吃过“痘猪肉”和排过绦虫节片史。1.1 临床表现 癫痫5例,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3例,记忆力减退8例,眼前闪光、飞蝇症各1例,复视2例。肢体活动受限、走路不稳6例。一过性失语3例。定向力障碍2例。流涎1例,体表均未触及结节。

    作者:高晶;栾桦;刘书绵;管凤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日本血吸虫虫卵的二维数据测量

    目的 设计人门静脉内日本血吸虫虫卵过滤器孔眼的大小。 方法 采用图像分析仪测量虫卵的周长、面积、长径、短径、等效直径、圆球度。依据长径、短径数据算出虫卵的体积和均值。 结果 长径大值84.55 μm,小值39.19 μm;短径大值57.22 μm,小值23.2 μm。体积大值131 039 μm3,小值14 423 μm3。 结论 长径99%范围内的小值45.49 μm,短径99%范围内的小值27.43 μm,体积99%范围内的小值17 817.59 μm3。本研究结果为设计人门静脉内日本血吸虫虫卵过滤器孔眼的大小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PENG Shan-you;彭善友;黎辉;王则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CT脑室造影对囊虫型脑积水的诊断价值(附51例报告)

    CT的应用,在颅内病变的诊断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对脑积水、脑室内低密度或等密度病变,原因不明的脑脊液循环障碍的诊断仍有困难[1]。应用CT脑室造影诊断脑室囊虫病,迄今,国内报道尚少,史锡文等[2]报道过19例。作者自1996年10月~1999年6月对51例脑积水病人, 应用CT脑室造影检查,均获得了正确的病因诊断,指导了手术治疗。1 临床资料1.1 一般材料 本组51例中男43例,女8例,年龄10~59岁,平均34.5岁。1.2 临床表现 头痛38例,头晕34例,意识障碍10例,癫痫8例,视乳头水肿20例,布朗氏征阳性23例。1.3 辅助检查 经头部CT检查,显示全脑室系统对称性扩大41例,四脑室以上脑室系统对称性扩大10例。另外,双侧大脑半球有多发性圆形或椭圆形点状钙化8例,低密度囊性病灶10例,侧裂池内显示低密度囊性病灶8例。2 材料和方法  使用西门子DR3全身扫描CT机。  扫描参数:120 kV,200 mA;扫描时间5 s;层厚8 mm;层距10 mm;中等视野直径250 mm;矩阵256×256。  造影剂:均用非离子造影剂,其中优维显(Ultravist)16例,伊索显(Isovist)4例,奥乃派克(Ominipaque)31例,用量2~2.5 ml。  引流管选择:选用国产输液管,剪掉前端针头,前端烧灼封口,侧面剪1~2个侧孔,取腰穿针芯引导置入脑室。

    作者:王奕鹏;王燕冰;贾玉昌;张钧;张太意;李楠;张玉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两江镇学生华支睾吸虫感染调查

    两江镇大部分居民有食鱼生的习俗,为了解本镇学生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1996年5月~1998年10月对该镇300名学生进行了粪便检查,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调查对象 3~6岁学前班学生90名,6~14岁小学生210名。1.2 调查方法 取2~4 g待检粪便置烧杯内,加水调成混悬液,用60~80目/2.54 cm2的铜筛过滤到10 ml的离心管中,以1 500~2 000 r/min,离心1~2 min,倾去上层液后,加10%甲醛8 ml,混匀后固定5 min,加入乙醚1.5 ml,塞紧管口,用力摇晃约30 s,小心地取下管塞,低速离心1 min,取出离心管,可见管内自上而下明显分为4层,即乙醚层、粪渣层、甲醛层,微细粪渣层(内含虫卵),用竹签沿着管壁与粪渣层之间轻轻转动,使粪渣层游离,倾斜离心管将上3层倒出,用棉签擦去粘于管壁的粪渣,轻摇离心管使余留液体与沉渣混合,取1~2滴沉淀物于载玻片上镜检。1.3 统计学处理 卡方检验。2 结果2.1 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 调查的300名学生中,44例粪检阳性,总感染率为14.67%。3~6岁组90人中,4例粪检阳性,感染率占该年龄组的4.4%;6~14岁组210人中,40例粪检阳性,感染率占该年龄组的19.1%。经统计学处理,两年龄组感染率差异显著(P<0.01)。

    作者:覃权记;谭梅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溴氰菊酯和倍硫磷混用、轮用对淡色库蚊抗性发展的影响

    目的 观察杀虫剂不同用药方式对淡色库蚊抗性发展的影响。 方法 以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为试虫,用溴氰菊酯和倍硫磷混剂和单剂隔代轮用进行抗性选育,以溴氰菊酯和倍硫磷单剂作为对照。 结果 淡色库蚊经16代处理,其抗性系数在溴氰菊酯和倍硫磷混用为14.65;两者轮用为17.74(溴氰菊酯)和2.77(倍硫磷);单剂连用则分别为729.08和24.73。 结论 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杀虫剂混用或轮用均能延缓害虫对杀虫剂抗性的发展。

    作者:周华云;孙俊;李菊林;沈宝祥;马磊;高琪;朱昌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张家口市儿童蛲虫感染调查

    为了解当前张家口市学龄前儿童蛲虫的感染情况,作者于1998年11月采用透明胶纸法对本市部分幼儿园儿童进行了蛲虫感染调查,其结果如下。  共检查学龄前儿童421名,蛲虫阳性者32人,平均感染率为7.6%。受检儿童分3个年龄组:4~岁组,入园半年,蛲虫感染率8.2%(10/121);5~岁组,入园一年半,感染率为9.8%(16/108);6~7岁组,入园两年半,感染率为4.4%(6/137)。在3个年龄组中,前两组感染率相近,6~7岁组感染率低。  崔俊改[1]、高风年[2]曾对张家口市学龄前儿童做过此项调查,当时感染率分别为33.4%和28.4%。与本次结果相比张家口市学龄前儿童的蛲虫感染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分析其原因:现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儿童之间的相互感染已较少见,加之其生活条件、卫生习惯均较前几年大为改善,人们的防病意识不断提高。幼儿园每年两次定期集体驱虫,对降低幼儿蛲虫感染率起明显作用,应大力推广。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儿童的健康教育,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降低蛲虫感染率。C

    作者:卢致民;赵建玲;刘金花;唐宏伟;刘向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发病机理及治疗进展

    血吸虫病的病理基础是宿主对组织内的成熟虫卵释放的可溶性抗原(SEA)产生免疫应答,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参与其过程;以细胞免疫为主,其中CD4+细胞及分泌的细胞因子起重要作用。免疫反应引起肉芽肿的形成和肝脏胶原蛋白的沉积而致肝纤维化。此外,虫卵所造成的窦前阻塞引起肝微循环障碍,使肝细胞缺血缺氧继而变性坏死,肝纤维化进一步加重。遗传的个体差异也与感染的结局有关。由于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促进了治疗观念的改进,由过去单纯化疗到针对免疫发病机理及改善微循环方面的治疗。现将这方面的进展简要综述如下。1 发病机理1.1 细胞免疫 在血吸虫肝肉芽肿的形成中CD4+细胞及分泌的细胞因子起重要作用。CD4+细胞分TH1和TH2两个亚型。TH1产生IL-2、IL-12、IFN-γ;TH-2细胞分泌IL-4、IL-5、IL-6、IL-10、IL-13等因子。这两类细胞因子可相互下调对方的生长和分化,刺激自身的增殖。TH1分泌的IFN-γ抑制TH2增殖,TH2产生的IL-4、IL-5则抑制TH1的生长和分化。

    作者:张志安;石淑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绵羊东毕血吸虫病治疗试验

    东毕血吸虫病(Orientoilharziasis)是一种人兽共患的吸虫病。1998年夏季松花江、嫩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造成牛绵羊东毕血吸虫病暴发流行,个别地区死亡率高达10%,给牧业经济造成极为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目前治疗东毕血吸虫病的药物存在疗效不确实、毒性大等弊病,作者研制了复方吡喹酮注射液即吸绦净注射液。为验证该药效果进行了本试验。材料与方法1 材料1.1 试验药品 吸绦净注射液为含10%吡喹酮的复方注射液,由农牧大学寄生虫病学教研室研制。10%吡喹酮注射液,由农牧大学寄生虫病学教研室研制。硝硫氰胺注射液,由吉林省畜牧兽医工作总站提供。1.2 试验动物 绵羊44只,为经粪检确定东毕血吸虫感染阳性的患羊。

    作者:陈建宝;张西臣;尹继刚;李建华;杨举;田宗成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泌尿系长期寄生铁线虫1例报告

    患者,男,74岁,镇平县郭庄乡团西村人。1998年10月19日,以“脑血栓”入乡卫生院治疗,21日感下腹部疼痛,排尿困难,给予肌注阿托品0.5 mg及654-2 20 mg加液体静脉滴注,1.5 h后,病人更觉尿急,于22日05:00排出黑褐色、铁丝样活虫两条,症状随之消失。该患者以往身体健康,但下腹疼痛,尿急、尿频、尿痛及尿道口奇痒已有十几年病史,严重时用手搓揉后痒感缓解。未曾医治过。该患者平时有坑塘洗澡习惯。尿检虫卵阴性。  活虫观察:黑褐色,细长,一条长约200 mm,直径0.8 mm,另一条长约180 mm,直径0.8 mm,在自来水中虫体极为活跃,扭曲打结明显,但离水后活动勉强,虫体僵直。虫体尾部向腹面弯曲,有时可呈螺旋状、圆锥形卷曲10余圈之多。一条在自来水中存活8 d。未见排卵。  固定后镜下观察,虫体体壁粗糙,有散在小棘突,并可见散在白色鳞屑状物附着,不分节;前端细而钝圆,尾部不分叉,腹面见一较短的槽状小沟。两虫经河南省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崔晶副主任医师鉴定为铁线虫雌虫。  铁线虫成虫通常生活于沼泽、池塘、沟渠、溪流和泉堰中,雌、雄虫在水中交配,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产出的蚴虫发育后,可钻入蝗虫、蟋蟀、蜘蛛等多种昆虫的体腔内寄生,发育成稚虫后离开昆虫,在水中或草丛湿地等处营自由生活。

    作者:王卫民;陈广玉;朱谦;王万松;周明哲;张红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GIS与RS在寄生虫病防治研究中的应用

    目前, 地球上大约一半的人住在热带、亚热带地区, 他们面临着受一种或多种媒传寄生虫病的威胁[1]。这种状况在某些地区有所改善,但在非洲、亚洲、美洲的很多地区整体流行率仍在不断上升。常规的监测方法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且正确性较差,常有漏查和查漏现象。GIS/RS这一新兴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疾病监测开拓新思路,并可望成为常规检测的替代工具[2]。本文以GIS/RS及其相关技术在寄生虫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1 GIS/RS概述1.1 GIS基本概念、功能及应用 Blakemore[3]对地理信息系统(GIS)作出一个较为广泛的定义:“对数字空间信息具有存贮、操作、分析、建立模型和绘图作用的电脑软件包”。Aronoff[4]将GIS定义为“任何用于贮存和处理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数据信息的人工或计算机系统”。由于它具有获取空间信息的能力,因此它可以被应用于任何地理数据已被存贮、操作的地方。GIS已从单纯的清单目录发展为管理工具。它已成为决定支持系统的组成部分或者作为“智能地理信息系统”摸拟模型和专家系统相结合[5]。它的基本功能主要是:数据输入、存贮、编辑;操作运算;数据查询、检索;应用分析;数据显示、结果输出;数据更新[6]。  进入90年代,随着地理信息产业的建立和数字化信息产品在全世界的普及,GIS已被广泛应用,包括:设施管理;土地评价;环境资源控制;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农作物大面积估产;建立生态模型[5]。

    作者:杨国静;周晓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旋毛虫病鼠毒血症的形成与中枢神经系统氧化损伤关系的探讨

    目的 探讨旋毛虫病鼠毒血症的形成以及与中枢神经系统氧化损伤的关系。 方法 应用黄嘌呤氧化酶(XOD)、丙二醛(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3个检测指标从发病学角度分析氧化酶类在宿主重要组织脏器产生的氧化损伤和修复的变化及作用。 结果 小鼠肠、肝、心和脑组织中的XOD、MDA和GSH 3个检测指标在感染旋毛虫后的不同时期(3~30 d)呈现出明显不同的改变。血液中的MDA在感染过程中一直维持较高的水平,并且脑组织中MDA的含量在感染过程中与血液及肠组织中的MDA呈正相关升高。 结论 宿主多个脏器组织的氧化损害、氧化代谢毒性产物在机体内的蓄积以及抗氧化能力的改变等因素可能是造成宿主毒血症的形成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原因。

    作者:程晓馨;崔昱;王莹;赵海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肺吸虫病误诊1例

    患者,女,46岁,绍兴县富盛镇人。自诉1997年2月开始咯血,多时达150 ml,咯血时自觉咽痒。平时咳嗽,少痰,痰中偶带血丝,乏力,夜间盗汗,无胸痛。曾在当地医院诊为肺结核,使用止血剂、抗菌素和抗结核药1年,未见明显好转。1998年去杭州市某医院检查,结素试验阴性,痰涂片未找到抗酸杆菌,疑似纵膈肿瘤,纤支镜涂片未找到癌细胞。建议继续查痰,找肺吸虫卵。因咯血未愈,于1999年4月来我县防疫站地方病防治门诊部就诊。

    作者:朱锦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异盘并殖吸虫流行区第二中间宿主感染的纵向观察初报

    异盘并殖吸虫已被证实是并殖吸虫中人类的致病虫种,同时查明广西那坡县为目前国内主要流行区[1]。并殖吸虫的传播流行离不开蟹类,为了解疫区流行情况的变化格局,自1993年起作者连续深入异盘并殖吸虫流行区对本虫第二中间宿主凹肢溪蟹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初报如下。1 方法  每年在那坡县百南乡流行区的固定溪沟分别捕捉一定数量的凹肢溪蟹(Potamon flexum),并对自然环境作一般观测。将每一溪蟹秤重、解剖捣碎、水洗过滤,然后镜检、记录异盘并殖吸虫囊蚴,并统计其感染率、感染度。2 结果与讨论  流行区所到之处均可查见传播异盘并殖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拟钉螺(Tricula sp.)[2]和第二中间宿主凹肢溪蟹。我们对凹肢溪蟹进行了4年(次)的连续调查,结果见表1。表中显示,各年份检获的溪蟹感染率在97.35%~98.95%,四者非常接近。说明该自然疫源地各流行环节依然维持良好。

    作者:胡文庆;刘登宇;申继清;张鸿满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结膜吸吮线虫病1例

    患者,女,28岁。济宁市郊区农民。因双眼红痛、发痒、畏光、流泪,伴分泌物增多,有异 物感半月余来我所就诊。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查:双眼结膜充血,可见粘液性分泌物 ,在右眼外眦部可见白色线虫蠕动。经1%普鲁卡因滴眼,局部麻醉后,以生理盐水轻轻冲洗 , 用无菌棉拭子共取出3条虫;在左眼上穹隆部亦发现白色线虫,并能自由蠕动,与右眼同样 处理后,取出4条线虫。虫体经鉴定为结膜吸吮线虫。7条虫体大小范围,宽为0.45~0.75 m m,长为7.5~16 mm。  患者眼部给予抗菌素药水点滴,并嘱注意休息和眼睛卫生,1 wk后随访痊愈。

    作者:尹克霞;张志华;魏庆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90例脑囊尾蚴病临床分析

    脑囊尾蚴病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寄生虫病,东北地区为此病的高发区之一,本文拟对我院 1998年4月~2000年4月收治的90例脑囊虫病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对提高本病诊断治疗 水平提供资料。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按1986年全国脑囊虫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确定诊断[1]。90例病人 中男63例,女27例,年龄6~63岁,平均32.6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1.2年,临床表现: 癫痫型69例(76.7%),高颅压型15例(16.7%),混合型6例(6.7%)。2 诊断及治疗  病人入院后做血、尿常规、生化检查、头部CT/MRI及血或脑脊液囊虫免疫试验。治疗上所有 病例除消除脑水肿,抗癫痫治疗外,71例进行了药物抗囊尾蚴治疗,囊尾蚴数量多、病情重 者用吡喹酮小剂量法,日剂量30 mg/kg,分3次服,总剂量120~200 mg/k g;数量少、病情轻者用大剂量法,日剂量50~60 mg/kg,分3~4次服,总剂量300~600 mg /kg,第1疗程剂量不宜过大,按日总量的1/4剂量治疗1~3 d,再采用正规剂量,间隔2~3 个月再进行第2疗程。

    作者:丰宏林;李鹤;王鹏;孙伟;张忠玲;盛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云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概况

    云南省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位于东经97°31′39″~106°11′47″,北纬21°8′32″~29°15′8″,东与贵州省、广西自治区为邻,东北面与四川省隔江相望,西面与缅甸接壤,南部与老挝、越南比邻,边境线达 4 061 km,总面积为39.4万km2。总人口4千万,由26个民族组成,其中少数民族占30%左右。省内海拔高为6 740 m,低为76.4 m,由于受印度洋及太平洋季风气候以及特殊的地形地貌的影响,云南省具有多种气候类型,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呈现寒、温、热三带气候。干季与湿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云南特殊的人文景观特别适合疟疾流行。该病历史悠久,早文字记载见于公元225年,诸葛亮率部南征有“士卒感染瘴疠,祭泸水以消患”的记载。近代疟疾给云南人民造成了惨重的灾难,如本世纪初法国修筑滇越铁路的9年间,因患疟疾死亡4万余人,留下了“一条枕木一条命”的民谣;1921~1931年,思茅疟疾大流行,使这个当时有30 000多人,商业发达的滇南大城市人口剧减,到1949年城区人口仅有1 000余人。这些铁的事实充分说明了云南疟疾的危害程度。  新中国成立50年来,各级党政部门对疟疾防治工作极为重视。1950、1952、1953年分别在普洱、芒市、耿马成立了3个省级疟防所,同期中央防疫大队、西南防疫队来滇开展以疟疾为主的防病工作。昆明军区抗疟总队和省防疫站在疟防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期近20个县成立了防疫站。1956年对以上机构作了调整,经云南省委批准,同年在勐海成立了云南省疟疾防治所,明确该所任务为全省疟防和业务指导。1968年云南疟防所迁至思茅,1979年更名为云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省卫生厅给该所下达的任务为:疟疾防治、研究及专业人员培训。1997年省政府将疟疾列入5个重点防治疾病之一。

    作者:杨恒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广西北流市1996~1999年流动人口疟疾监测与管理

    北流市地处桂东南的山丘地区,东邻广东信宜,南与广东高州、化州接壤。耕地面积38 173 km2,主产水稻,全市辖23个镇110万人口,境内河沟众多,年平均气温21.7℃。疟疾经过几十年的防治,连续10年无内源和继发性疟疾病例发生。1994年经上级考核达到消灭疟疾标准后,工作的重点转为开展流动人口疟疾监测与管理上,以防止输入性疟疾扩散和流行。1 监测和管理措施1.1 疟原虫检测 血检中心为市防疫站寄防科,各镇设监测站28个,镜检站25个,镜检人员31人,开展居民发热病人血检和流动人口疟疾监测,查找疟疾传染源。1.2 流动人口管理 健全三级灭疟网,各镇防保组和村医负责辖区外出人员的登记管理及采血镜检,发现阳性病人及时上报市站寄防科,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1.3 病人处理和监测措施 对现症病人进行三疗程系统治疗和抗复发根治,病家周围人群进行居民血检和预防服药。对疟疾疫点、边远山区、流动人口频繁的村屯居民和周围学校15岁以下儿童进行疟疾荧光抗体测定。2 结果与分析2.1 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 1996~1999年发热病人血检5 150人,疟原虫阳性6人,阳性率0.12%,全部为间日疟。其中,外出回归人员血检5 063人,疟原虫阳性5人,阳性率0.10%;外来人口血检87人,疟原虫阳性1人,阳性率1.15%。2.2 流动人口健康人群血检 1996~1999年共血检该人群7 783人,镜检全部阴性。2.3 病人治疗和病灶点处理 4年来查出的6例外源病人采用氯喹2.5 g加伯喹112.5 mg采用5 d 3疗程根治。病家周围人群预防服药4 546人次。1998年5月对外来发病人员工作住地30人进行血检,未发现阳性病人,全部人员给予预防服药。2.4 血清学监测 1996~1999年采滤纸血膜分别为:16 360人、13 098人、13 650人、645人,进行荧光抗体测定全部阴性。1996~1999年居民血检分别为:1 831人、1 965人、1 320人、573人,镜检全部阴性。

    作者:宁杰生;李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用PCR检测隐孢子虫

    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是Tyzzer于1907年首先在实验小鼠胃肠道内发现的一种能广泛感染脊椎动物的寄生原虫。该虫已被公认为人和动物腹泻的重要病原体,是引起三大肠道病病原体之一,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腹泻病人中,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0.6%~7.3%与3%~13%。国内1986年陈义民等在兰州犊牛中首次发现隐孢子虫,次年韩范等在南京首次发现人体病例[1]。此后许多地区均报道有隐孢子虫感染。该病多发于免疫抑制的患者,而免疫功能正常虽无临床症状者但也能够排出卵囊,污染环境。更要注意的是隐孢子虫卵囊在自来水中存活率很高,在1993年正是隐孢子虫污染了饮用水,造成美国的Milnoukee暴发400 000人的大流行[2]。1995年报道小剂量(50%感染剂量ID50为132个卵囊)的卵囊足以引起血清呈阴性的健康自愿受试者感染[3]。由于隐孢子虫形体小,对恶劣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无特异性染色,光镜下缺乏明显特征,少量卵囊足以使人感染,因而建立一种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的检测方法是当前隐孢子虫病防治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有快速、简便、准确、高度敏感与高度特异等优点。Laxer等[4]和Webster等[5]先后将该技术成功地应用于隐孢子虫检测,为建立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隐孢子虫检测方法开辟新途径。本文就当前在检测隐孢子虫中所使用的PCR方法综述如下。

    作者:梁俊文;黄克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湖南省丝虫病地理分布及非流行区调查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南,面积约21万km2。全省现辖14个市、州,126个县、市、区,总人口6 400万人。50年代后期全省开展防治丝虫病运动,当时95个县、市中有68个县、市发现微丝蚴血症或象皮肿病人。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对丝虫病流行县、市和非丝虫病流行县、市进一步调查核实,在全省104个县、市(1980年)有55个县、市流行丝虫病。其主要分布于湘西、湘南、湘西南、湘北和湘中的少数县、市。洞庭湖区、湘东和湘中的大多数县、市无此病流行,这一直是使人们困惑和关注的问题。为此,将这些非流行县、市于1970~1982年的调查情况和湖南省丝虫病地理分布特征概述如下,为分析这些非流行区提供参考依据。调查方法1 对疫区不明的县、市以乡为单位,根据山区、丘陵、平原不同地形和东、南、西、北、中不同方位,选择5个有代表性村为调查点,共血检1 000人以上。有疑似丝虫病病例(象皮肿、乳糜尿、鞘膜积液)的县、市,在疑似病例周围人群进行血检。与丝虫病流行区毗邻的乡或村进行重点抽样调查或全民普查。2 1周岁以上村民为血检对象。22:00~02:00,取耳垂血3大滴(60 μl),经溶血染色后镜检。疑似病例进行体征检查和询问急性炎症发作情况。

    作者:段绩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387例华支睾吸虫病临床分析

    早在1938年,黑龙江省即有华支睾吸虫病例报道。根据首次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结果,黑龙江省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1.18%,仅次于广东省(1.18%),位居全国第二。随着人们食谱的不断拓展,食生鱼、虾的人越来越多,其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现将本站门诊收治的387例来自病区和非病区的华支睾吸虫病分析如下。1 一般情况  已确诊的387例华支睾吸虫病病人中,男317人,女70人。年龄小14岁,大67岁。其中20~50岁的占74.16%。有肝炎病史者101人,合并肝癌的3人 。来自流行区的病人309人,占病人总数的79.84%,非流行病区78人,占20.16%。有生食鱼、虾史者314人,占81.14%。2 临床资料  症状以腹胀、腹泻、肝区痛、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全身乏力、头昏和低热为主。体征以肝肿大为主,剑突下2~3 cm者44例,4~6 cm者16例,>6 cm者3例;肋下1~2 cm者32例,4.4 cm者11例,有黄疸者32例。3 实验室检查  皮试结果:阴性64人,假阴性率16.54%;可疑22人,阳性355人,与粪检符合率达97.42%。粪检检查:采用直接涂片、消化法和改良加藤厚涂片相结合的方法。每种方法均检3片。387例均检出华支睾吸虫虫卵。4 治疗  所有病人均服吡喹酮。采用成人总剂量7.2 g,12次分服的4 d疗法,儿童用量酌减。辅以保肝药物和维生素C。

    作者:段淑梅;李萍;王惠君;韩丽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主管: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