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宁;白亚娜
目的研究城市和农村急性血吸虫病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对化疗的不同反应.方法将1995年住院的急性血吸虫病病人分成城市和农村两个观察组,比较两个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吡喹酮对体温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被误诊天数的差异无显著性,无论在城市和还是在农村,误诊都很普遍;除发热外,急性血吸虫病病人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畏寒、咳嗽、腹痛、腹泻等,城市病人诉说的症状更多,更不集中;急性感染对两组病人的肝功能影响很小;城市组儿童单疗程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的天数显著短于农村组,而双疗程组儿童,城市组明显长于农村组,成人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城乡医院对急性血吸虫病的误诊均相当普遍;城乡两组病人对吡喹酮的临床反应基本无差异;临床使用双疗程吡喹酮治疗急性感染是合理和可行的.
作者:沈光金;吕大兵;张世清;李启扬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9年10月,作者在菏泽地区东明县进行华支睾吸虫流行病学调查时,粪检中发现5人感染缩小膜壳绦虫.其中男性4例,女性1例,均为4~14岁少年儿童.经询问5例感染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自觉症状,其中腹部不适5例,经常性腹痛、腹泻者4例,夜间说梦话、惊吓者3例,上课时头痛、注意力不集中3例,明显消瘦乏力者3例.
作者:万功群;薛颖慧;魏书林;胡增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丝虫病防治后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传播作用.方法 1984~1996年,在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选定3个村为观察区,终止防治措施进行观察.结果人群微丝蚴率≤1.03%、微丝蚴密度大多≤10条/120μl的裕农和台子村,分别在5年和10年微丝蚴率和嗜人按蚊感染率均降为0;微丝蚴率1.36%,微丝蚴密度大多≤20条/120 μl,有极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50条/120 μ1)的石头村,于10年后仍有新检出病例和感染蚊,13年后微丝蚴率仍维持在0.27%.结论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作为嗜人按蚊感染源作用较强.但随着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陆续转阴,微丝蚴密度的降低,人们防蚊意识增强和社会与自然因素的制约,裕农和台子村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石头村丝虫病传播正趋于阻断.
作者:张富南;饶忠秀;卢素惠;魏银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广西是我国华支睾吸虫病流行严重的地区之一[1],而广西又以南宁地区流行为重[2].上林县位于南宁地区北部,对该县的白圩镇初步调查发现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较高,属于重度流行区.中韩控制肠道寄生虫策略研究拟选择白圩镇为防治试点.现将摸底调查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黎学铭;张鸿满;蓝春庚;杨兰;阮廷清;冯正;许隆祺;苏达盛;林汉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应用圆形分布法描述疟疾发病的季节性分布特征,能确切地提供疟疾发病的集中时点及高峰期,对疟疾的防治工作能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
作者:舒端;鲁家才;陈凤莲;黄永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弓形虫这一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可经多途径感染,侵犯多种组织器官而致复杂的临床表现,因许多症状缺乏特异性,常易造成误诊或漏诊.我国人群弓形虫感染较普遍,平均感染率为4%~9%[1].有关个别地区住院病人的弓形虫感染情况已有报道[2].为了解本地区特殊病种人群弓形虫感染状况,探讨其相互关系,以便更好地协助临床诊治,于1998年12月~1999年2月收集了本地区7种疾病共261例患者的血清进行了弓形虫特异性抗体和循环抗原的检测,结果如下.
作者:李永华;陈秀春;刘锦华;杨春贵;齐春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蛲虫、蛔虫感染为儿童常见寄生虫病,为了解南充市儿童感染现状,于1998年春进行了调查,结果报道于后. 1.材料与方法 1. 1检查对象选择南充市内莲池、北街幼儿园、南路小学、市郊舞凤幼儿园和舞凤小学的3~9岁儿童. 1. 2观察方法治前治后10 d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卵和加藤法检查蛔虫卵. 1.3治疗赛特斯系成都亨达制药厂生产,剂量3~5岁服1片,5~9岁服2片.
作者:汪世联;陶斯象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常熟市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北临长江,沿江岸线长达37.5 km.沿线有九条河道与长江相通.境内是历史上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区.但长江沿线江滩和所属镇场均为无螺地区.因长江上游地区江滩钉螺尚未消灭.为确切掌握上游江滩钉螺扩散对我市江滩、内陆的影响,探讨长江下游无螺地区的监测方法.自1990年起.我们有重点地选择长江滩和通江河口作为调查地区.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赵玉琪;陈建亚;殷安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多年来,输入性间日疟在大连地区已屡见不鲜,但由输血引致的间日疟现症病人尚属首例,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男,57岁,长海县人.1997年12月27日因急腹症突然便血、呕血,住进了海洋岛乡医院,1998年1月3日血检,其中Hb3.0 g/L,故而采取临时应急输血措施.血源为来自湖北省籍重点疟区的民工,输血后病情稳定,1月5日转入长海县人民医院,经中西医等综合诊治疗效显著.但在1月11日午后,该病人开始寒战、发烧高达摄氏41C,在持续了6 h后,患者自觉周身燥热,继而大汗淋漓才症状缓解.经会诊以疑似疟疾进行血检,结果间日疟原虫(+).
作者:陈凤义;王亚辉;章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前,人群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筛检方案主要有:A:血清学和影像学检查同时进行[1,2];B:先血清学筛检,血清学阳性者再进行影像学检查[3,4];C:皮试初筛,初筛阳性者作血清学检查,血清学阳性者再作影像学检查[5];D:用超声法普查,有占位性病变者再作血清学检查[6].但对各种方案筛检结果尚未见比较评价,本文就各种方案进行了比较和评价.
作者:程宁;白亚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为了制定针对性的疟疾防治对策.方法根据江苏省疟疾流行因素,将流行区分为6个监测组,即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共存地区(1组)、嗜人按蚊分布毗邻地区(2组)、中华按蚊单一媒介地区(3组)、基本消灭疟疾地区(4组)、流动人口较集中地区(5组)、献血员疟疾较多地区(6组).于1997~1999年分别在上述地区,对疟疾进行了分类监测.结果 1组疟疾年发病率、API、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和IFA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其它组,发病数占全省病例总数的74.38%,嗜人按蚊占按蚊总数的3.73%;2组年发病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IFA阳性率明显高于3~6组;3组和4组年发病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IFA阳性率已降至较低水平;5组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和IFA阳性率显著高于当地居民;6组疟疾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1组地区是江苏省疟防重点地区,2组地区需加强疟疾监测,3~4组地区可进一步简化现有抗疟措施,5组地区重点开展流动人口监测,6组地区可列入当地常规监测.
作者:张小萍;金小林;高琪;王丽琴;周华云;王伟明;顾亚萍;李菊林;钱维珍;沈宝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临床上检测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C.p.)常用方法有金胺-酚染色法、改良抗酸染色法和沙黄美蓝染色法[1],其中常用的是改良抗酸染色法.但近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研工作中经常需要采用经过滤、固定并经蔗糖漂浮法浓集、蒸馏水洗涤后的C.p.标本[2-4].标本有些购自外地,有些虽采自本地,但因保存时间太久,实验者常难以肯定标本中是否还存在C.p.卵囊,抑或已破坏.尤当漂浮后,尽管在Sheather′s蔗糖液中可以加入石炭酸复红染色镜检[2],但对经验不足者仍很难辨别是否C.p.卵囊已浓集成功.漂浮后上清液如经多次洗涤,沉渣中就更难确定是否还有C.p.卵囊,致下一步实验盲然.以下介绍一种检测固定、漂浮和洗涤后标本中是否确有C.p.卵囊的方法.
作者:蒋就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男.22岁.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虞营业部职工。2000年5月19日.患者发热(38.℃)、头昏、胸闷、胸痛、咳嗽,继之咳痰、咯血.痰呈铁锈色。WBC达到29.6×109/L,X线见右下肺纹理模糊.并有小片淡薄阴影。市人民医院住院时初步诊断为细菌性肺炎.并作抗菌治疗。住院20多日后,症状未见好转,动态血象检验结果发现嗜酸性粒细胞逐渐增加,肺部X线检查发现炎症浸润部位游走不定。至6月15日来我中心就诊,用吡喹酮总量8 800 mg(150 mg/kg).2 d疗法作抗肺吸虫治疗。此后.患者又去浙江省寄生虫病研究所进行血清免疫学(ELISA)确诊.结果肺吸虫抗体(+)。治疗5 d后,患者症状消失,血象及X线基本恢复正常。
作者:袁和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18 ku纯化抗原建立ELISA诊断方法,用于两型包虫病的鉴别诊断.方法用18 ku纯化抗原ELISA方法对44例泡型包虫病(AE)、70例囊型包虫病(CE)、29例囊虫病和30例健康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同时用羊包囊液抗原(Bu)常规ELISA法检测上述血清做比较.结果 18 ku纯化抗原检测不同血清的阳性率为:AE 90.91%、CE 11.43%、囊虫病和健康人血清均为阴性;Bu抗原分别为:AE 97.73%、CE 88.57%、囊虫病51.72%和健康人10.0%.18 ku-ELISA对AE血清诊断敏感性为90.91%、特异性93.80%、阳性预示值为83.33%、阴性预示值96.80%.结论两型包虫病患者体内18 ku抗体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纯化抗原18 ku-ELISA可用于两型包虫病的鉴别诊断,较免疫印渍法简便快速.
作者:江莉;温浩;李雄;伊藤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脑囊虫病是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之一,在我国的许多地区流行,尤其是东北地区,发病率逐年上升,为更好地防治本病,我们对囊虫代谢的生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其中囊虫酶类,主要是LDH(乳酸脱氢酶)和CPK(磷酸肌酸激酶)在脑囊虫病的代谢特点意义显著,报道如下.
作者:郝艳秋;帅秀珍;李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将恶性疟原虫FCC1/HN株175 ku的红细胞结合抗原(EBA-175)基因克隆人测序载体,测定其序列,为以后研究其结构与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利用PCR扩增技术,分两个片段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DNA中,特异扩增EBA-175全基因编码序列.扩增产物经纯化回收后,T-A克隆入测序载体pMD18-T,转化大肠杆菌(E.coli)DH5α,筛选阳性克隆,并进行双酶切及PCR扩增鉴定,获得含有编码EBA-175基因的重组质粒pMD18-T-EBA.用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进行DNA序列测定.结果 FCC1/HN株EBA-175基因序列与Camp株基本一致,全长4 308bp,编码1 435个氨基酸,含有与Camp株相似的C片段.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其RII区的F2亚区以及4肽进行抗原表位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区域可能含有抗原表位.结论 EBA-175全基因编码序列的测定,为以后其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马长玲;余新炳;单志新;李学荣;吴忠道;胡旭初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家庭聚集性是肠道寄生虫感染的一个重要流行特征.为了探索家庭聚集性分析结果与分析方法的关系,作者用二项分布拟合检验、G检验和负二项分布拟合检验分析了肠道寄生虫感染的家庭聚集性,并对3种方法进行了比较.
作者:刘剑光;罗同仁;潘伯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弓形虫和其它顶复亚门原虫不同,生活史复杂,宿主类型多,组织寄生性广泛,病程长而隐匿,确诊十分不易.弓形虫对全世界的畜牧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生物大分子研究新方法的建立和水平的逐渐提高,使人们从分子水平上对这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单细胞原虫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特别是在一些热点问题上不断有新进展.
作者:游东生;沈继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9年11月我们对洛阳市小学生蛲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洛阳市市区两所小学的学生.每个年级(包括学前班)随机抽查两个班,共计1 024人. 1. 2方法采用透明胶纸肛试法检查蛲虫卵;采用调查表的方法对学生卫生习惯进行问卷调查.
作者:刘润芳;王新彩;陈月霞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