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北京市朝阳区某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调查

王自明;徐军;温娟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患病率, 危险因素, 社区居民
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市朝阳区将台社区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现状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朝阳区将台社区18岁以上居民1674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的慢性病总患病率为31.9%.前三位慢性病的患病率分别为高血压病(22.9%)、血脂异常(10.6%)、糖尿病(8.3%).吸烟率、饮酒率分别为28.7%、26.5%.29.4%的居民缺乏体育锻炼.高盐、高脂饮食的发生率为20.8%和10.1%.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得到影响慢性病患病的主要因素为年龄、高盐饮食、高脂饮食.结论 北京市朝阳区将台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同时,不良健康行为发生率较高.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亟待加强,中老年人应作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点.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北京市门头沟区2011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北京市门头沟区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确定高危食物及污染方式,为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T 4789 2003和《北京市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进行检测.结果 2011年共采集食品样本12种130件,进行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 H7、副溶血性弧菌、志贺菌、蜡样芽孢杆菌计数、阪崎肠杆菌计数等项目检测.共检出食源性致病菌5株,总检出率为3.85%,其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出率高为3.64%(4/110),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0.91%(1/110).熟肉制品和凉拌菜污染率高,检出率均为20.00%.结论 门头沟区市售食品中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主要在熟肉制品和凉拌菜中有检出.

    作者:吕秋艳;王志越;宋景红;李勇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深圳市光明新区小学生口腔疾病及口腔卫生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目的 了解小学生常见口腔疾病分布、口腔卫生知晓情况以及龋病影响因素,为口腔常见疾病防治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 运用随机抽样原则结合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公明第一小学和光明小学3312名在校学生,进行口腔疾病筛查和三年级及以上小学生口腔卫生知识调查.结果 学生口腔疾病主要有乳牙龋病、恒牙龋病、牙颌畸形、牙龈炎及牙结石,其患病率分别为39.43%、20.71%、2.99%、2.42%和1.78%,其中乳牙、恒牙龋均分别为1.72、0.47;三年级以上小学生每天刷牙率96.52%,其中选择含氟牙膏以及正确的刷牙方式只有15.53%和35.02%,近两年定期做口腔健康检查、使用氟化物、做过窝沟封闭和洁治分别占总人数的53.71%、12.53%、9.42%和35.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三年级以上小学生中,女性(OR=1.26,95%CI=1.04~1.52)、年龄(OR=1.16,95%CI=1.08~1.25)为预防龋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每次刷牙3~5 min(OR=0.80,95% CI=0.66~ 0.98)、做过窝沟封闭(OR=0.47,95% CI=0.35~0.63)为预防龋病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深入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口腔卫生知识知晓率,促成小学生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和广泛开展窝沟封闭等有效预防措施;能阻止常见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

    作者:邰昌松;陈小良;詹劲基;李龙友;陈伟超;黄凤鸣;李伟梅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肠道病毒71型强神经毒分离株VP1蛋白的表达鉴定

    目的 利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表达肠道病毒71型强神经毒分离株VP1蛋白,为抗体制备和病毒诊断试剂盒的开发奠定基础.方法 利用一步法RT-PCR扩增出病毒VP1基因,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IPTG诱导后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验证蛋白表达的特异性.结果 重组质粒在1 mmol/L的IPTG 37℃诱导6h后可诱导表达得到约33 KD的蛋白,且表达的蛋白主要以不溶性的包涵体形式存在.VP1蛋白特异性单抗和His蛋白单抗验证了蛋白表达的特异性.结论 获得特异性的EV71病毒河南分离株VP1蛋白,可用于开发病毒诊断试剂盒.

    作者:胡燕;白冰珂;沈宏辉;侯俊;高蓉;罗声栋;貌盼勇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提升医院综合管理水平

    分析目前我国医院信息系统HIS的使用情况,讨论加强医院信息化管理的办法,并实例探讨了医院信息化建设对医院综合管理水平的影响.

    作者:钱森;黄海;舒孝文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益阳市资阳区职业女性心理压力及应对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职业女性的心理压力及应对状况,为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386名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的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职业女性的心理压力及应对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5岁职业女性的心理压力得分为(1.64±0.58),35~45岁职业女性的心理压力得分为(2.67±1.32),>45岁职业女性的心理压力得分为(1.58±0.82);<35岁职业女性心理压力的应对得分为(2.01±0.69),35~45岁职业女性心理压力的应对得分为(2.43±1.12),>45岁职业女性心理压力的应对得分为(2.73±1.13);心理压力总分和应对方式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812.结论 职业女性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35~45岁这一年龄段,职业女性在面对压力时,常采用的应对方式是制订计划和进行合理化解释.

    作者:文进先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人流术后即时上曼月乐环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人流术后即时上曼月乐后的避孕效果和副作用.方法 选取689例接受人工流产术的育龄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8例,对照组261例,其中两组中分别有41例和27例月经过多者.观察组患者在人流术后即时放置曼月乐环,对照组患者即时放置带铜避孕环,10个月后对所有妇女进行随访,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同时也比较两组中月经过多者采取不同避孕措施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绝经综合征和闭经的发生率比对照组高,而带器妊娠率、不规则出血率、脱落和下腹痛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月经量较多者在两组中采取不同避孕措施的比较:观察组不规则出血率和下腹痛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带器妊娠率、绝经综合征、脱落和闭经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曼月乐环的避孕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是人流术后比较安全和高效的避孕方法.

    作者:段洁;郎雁;孙冬岩;熊俊;王燕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HIV抗体筛查阳性标本的确证结果分析

    目的 通过对HIV抗体筛查(ELISA)阳性标本进行确证试验(WB),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了解不确定结果的抗体进展情况.方法 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版)的方法和要求,对284例HIV抗体筛查(ELISA)阳性标本采用WB进行确证,对确证结果不确定者进行随访复查.结果 284例(ELISA)阳性标本中,228例确证(WB)HIV阳性、41例不确定、15例阴性.41例不确定经后续复查25例进展为确证阳性、其中20例在四周内进展为阳性.结论 s/co值>6.0以上的阳性标本,确证阳性率明显增高;不确定结果的复查可根据受检者的高危行为提前进行.

    作者:王中秋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河北省2011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中脊髓灰质炎疫苗株病毒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为维持无脊髓灰质炎阶段提供依据.方法 按世界卫生组织《脊灰实验室手册》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VP1编码区基因片段,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河北省2011年从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灰病毒8株,均为疫苗类似株,未发现脊灰野病毒和疫苗衍生脊灰病毒.结论 河北省2011年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

    作者:陈玫;崔志强;赵娜;郭玉;张俊棉;李静;张振国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北京市朝阳区某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调查

    目的 了解北京市朝阳区将台社区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现状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朝阳区将台社区18岁以上居民1674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的慢性病总患病率为31.9%.前三位慢性病的患病率分别为高血压病(22.9%)、血脂异常(10.6%)、糖尿病(8.3%).吸烟率、饮酒率分别为28.7%、26.5%.29.4%的居民缺乏体育锻炼.高盐、高脂饮食的发生率为20.8%和10.1%.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得到影响慢性病患病的主要因素为年龄、高盐饮食、高脂饮食.结论 北京市朝阳区将台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同时,不良健康行为发生率较高.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亟待加强,中老年人应作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点.

    作者:王自明;徐军;温娟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2010年江西省高安市肾综合征出血热重症死亡风险分析

    目的 了解高安市201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病和死亡变化趋势特点,探讨重症病例突然增加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 使用高安市2006-2010年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HFRS病例信息,比较2010年与2006-2009年发病死亡分布特征;使用高安市2009-2010年HFRS监测信息,比较2010年与2009年临床特点.结果 2010年江西省高安市HFRS报告发病率8.3/10万,病死率16.7%,死亡风险为2006-2009年的5.1倍(95%CI=2.2~12.4),死亡风险上升开始于2010年7月,不同性别、年龄和职业人群组死亡风险普遍增加,高危人群主要为40~59岁男性;2010年临床重症和死亡病例的比例较2009年明显升高(x2=26.2,P<0.01).结论 高安市2010年重症、死亡病例增加,可能与病毒型别的变化和暴露机会方式等变化有关.

    作者:熊新平;程慧健;施国庆;谢昀;余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株洲市三类人群艾滋病知识与态度关系研究

    目的 了解株洲市三类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对待艾滋病患者态度情况,以及知识与态度之间的关系,为营造艾滋病社会支持性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三类人群现场问卷,收集调查资料.应用SPSS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学生、女性工人和流动农民工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分别为87.7%、93.4%和58.9%;三类人群各类艾滋病知识得分以传播途径知识得分较高;艾滋病基础知识、传播途径知识和非传播途径知识均为研究对象对待艾滋病态度的影响因素.各类艾滋病知识对态度的影响大小顺位为:非传播途径知识>传播途径知识>基础知识.结论 学生、流动农民工和女性工人三类人群艾滋病各类知识掌握不均衡.艾滋病宣传教育需要加大非传播途径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宣传力度.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营造艾滋病支持性社会环境.

    作者:庞力娟;龙术国;李理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毒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目的 探讨提高毒理学基础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方法 采用优化课程的方法和加强实验教学改革等措施,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结果 巩固了毒理学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结论 毒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得到了学生的肯定,教学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作者:齐宝宁;孟娟;张志刚;楼洁云;李娟;田甜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珠海市2011年连续发生5起乙型流感疫情的病毒HA1基因分析

    目的 分析珠海市2011年多起连续发生的流感疫情中分离的乙型流感毒株HA1基因特性,阐述流感暴发的原因.方法 用MDCK细胞分离培养流感病毒,提取病毒核酸,采用RT-PCR扩增病毒HA基因并测定核苷酸序列,用ClustalX和MEGA4.1分析结果.结果 珠海市2011年多起连续发生的流感疫情中分离的乙型流感病毒属Victoria系,与2011年流感监测分离株2011C-IN-0056-7相比,没有核苷酸的丢失和插入,没有糖基化位点的改变,核苷酸同源性在97.3%以上,氨基酸有1~3个位点发生了变异,属于同一变异株.与2010-2011年北半球乙型流感疫苗株B/Brisbane/ 60/2008相比较,核苷酸同源性在98.5%以上,氨基酸有1~4个位点发生变异,也属于同一变异株.结论 引起本市流感连续暴发疫情的原因可能是本地流行株抗原漂移所致,与疫苗株B/Brisbane /60/2008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都很高,吻合性较好,如果能够在儿童中普遍接种,应该能够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作者:张丽荣;林毅雄;李红霞;魏全德;郑予柯;张静涛;方艳梅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颅内感染患儿中的应用

    目的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观察颅内感染患儿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并了解脑血流动力学与颅内压之间的联系.方法 以大脑中动脉(MCA)为靶血管,观察颅内感染组及对照组患儿脑血流动力学情况;腰穿或应用甘露醇前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颅内感染组Vp、Vm、PI、RI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在腰穿前大脑中动脉Vp、Vm、PI、RI均高于腰穿后;使用甘露醇后大脑中动脉Vp、Vm、PI、RI均低于使用甘露醇前.结论 颅内感染患儿脑血流动力学多异于正常,脑血流动力参数可因颅内压而变,TCD可反映颅内脑血流灌注情况;因此TCD有助于判断颅内感染患儿病情、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

    作者:徐泳华;肖政辉;祝益民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ICU病房医务人员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

    目的 探讨ICU病房医务人员院内感染的原因以及相关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2006年1月-2012年4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ICU病房发生院内感染的医务人员65人次,对其发生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 ICU病房发生院内感染的65人次医务人员中41.54%感染原因为空气污染,明显高于其他原因所致感染;其次是手污染,占29.23%;再次为锐器伤所致感染,为16.92%.皮肤黏膜暴露与其他原因所致院内感染分别为7.69%和4.62%.结论 预防医务人员发生院内感染是整个医院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医院感染影响着医疗服务质量,因此应该得到重视.

    作者:臧奎;尚福泰;章向成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探讨x2检验结合FDR筛选致病SNPs位点的适用条件

    目的 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数据中探讨不同模拟条件x2检验结合错误发现率(FDR)筛选SNPs位点的适用条件.方法 依据2009年2月发布HapMapⅢ期美国犹他州北欧和西欧后裔人群22号染色体前5000个SNPs数据,采用HAPGEN2模拟病例对照数据,运用Haploview4.2筛选标签SNPs(TagSNPs),比较不同模拟条件筛选致病SNPs的正确率.结果 相对危险度(RR)获取方式无显著差异;3种遗传模型均表现正确率随RR值增大而增高,RR相同时,加性模型正确率高,显性模型次之,隐性模型低;加性模型RR>2.2、显性模型RR>4和隐性模型RR>5时,正确率超过60%.结论 x2检验结合FDR在加性模型效果佳,实际科研工作需依据目标疾病具体情况考虑是否适合x2检验结合FDR方法.

    作者:郑娟娟;孙远洁;李昂;温琪;佟海龙;刘艳;赵晓雯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常州市2005-2010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

    目的 分析2005-2010年常州市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的发生特征,评价AEFI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和疫苗的安全性.方法 通过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收集AEFI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性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全市累计报告AEFI个案1 997例,涉及疫苗32种,其中报告多的是无细胞百白破(DPT)疫苗(24.79%).各年报告发生率在预期发生率范围之内.接种第一剂疫苗后发生的AEFI占57.84%.反应发生在接种后0~1d的占89.23%.一般反应多占81.62%;其次为异常反应占15.77%.临床诊断发热/红肿/硬结多,占74.06%;其次为过敏性皮疹占13.52%.结论 常州市AEFI监测敏感性虽逐年提高但仍然较低,全市监测系统运转正常,社会上所使用的疫苗安全性和预防接种服务质量良好.要加强对临床医生的相关知识培训,政府应进一步完善AEFI补偿机制.

    作者:卞琛;林琴;韩长磊;凌良健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成人巨细胞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及病理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成人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对116例成人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其中30例肝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成人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者平均年龄(38.2±13.3)岁,发病前为健康者110例,治愈好转率89.66%.主要为急性起病(86.21%),症状以发热(42.24%)、乏力(62.93%)、纳差(54.31%)为主,体征主要表现为巩膜黄染(40.52%)、脾大(18.10%)、肝大(14.66%)、淋巴结肿大(13.79%).肝功能指标以ALT、AST、GGT及LDH异常为主,黄疸型肝炎TBIL及TBA明显升高.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变性、点灶状坏死,色素颗粒沉着,可见吞噬色素的Kupffer细胞,汇管区轻微扩大,偶见巨细胞包涵体.结论 成人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多为急性,预后较好,少数慢性化,严重可发生肝衰竭.其临床表现多样,结合病理特点可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作者:臧红;朱冰;游绍莉;荣义辉;张爱民;刘婉姝;辛绍杰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厦门地区儿科患者分离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耐药及基因型分析

    目的 了解厦门地区儿科患者分离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及基因型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对策.方法 分析2011年1-12月解放军第174医院儿科住院患者中分离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并采用特定引物PCR扩增的方法进行ESBLs基因亚型分析.结果 2011年全年共分离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189株,阳性率为19.73% (189/958),药敏结果显示除碳氢酶烯类抗生素、加酶抑制剂复合抗生素类、头霉素类抗生素等不同程度敏感外,其余抗生素均耐药;基因亚型主要为CTX-M-13,还有TEM型.结论 厦门地区儿童患者产ESBLs情况较为严重,应尽量避免不适当地应用三代头孢菌素、长期预防应用抗生素等.一旦发生感染,应有针对性地选用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等使感染得以控制.

    作者:张玲;陈云;王厚照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120例药物性肝衰竭临床分析

    目的 探索中国北方地区药物性肝衰竭病因、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302医院2002-2012年收治的120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进行总结.结果 120例药物性肝衰竭中,男性38例(31.67%),女性82例(68.33%),平均年龄(41.19±16.57)岁.其中急性22例,亚急性98例;早期34例,中期32例,晚期54例.引起药物性肝衰竭的药物中西药58例(48.33%),中草药61例(50.83%),误食工业色素1例.西药引起急性药物性肝衰竭15例,亚急性肝衰竭43例.中草药引起急性药物性肝衰竭7例,亚急性肝衰竭5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0例患者,好转35例,无效69例,死亡16例,治疗好转率29.17%.西药引起肝衰竭好转17例,恶化41例,好转率29.31%.中草药引起肝衰竭好转17例,恶化44例,好转率27.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衰竭分型及分期对患者的转归均有影响(P<0.05).西药组与中草药组患者生化检测中ALT、AST、TBil、PA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北方地区中草药是引起药物性肝衰竭主要原因,其导致的肝衰竭以亚急性多见;中、晚期药物性肝衰竭预后极差,临床分期诊断对药物性肝衰竭预后有很好的提示作用.

    作者:游绍莉;朱冰;荣义辉;臧红;刘鸿凌;张爱民;辛绍杰 刊期: 2012年第11期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湖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