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铬球;樊武疆;林厚炳;贾凤龙
2005年4月26日11:00太康县卫生防疫站接到报告:在该县清集乡至逊母口镇公路两侧,发生成群蜜蜂袭击人群事件,有中毒休克人员出现,情况十分严重.我们立即奔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
作者:黄全勇;李弘;张新勇;胡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黄埔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从美国进口的废纸中截获一种我国未见分布记录的砖形弯刀麻蝇(Blaesoxipha plinthopyga Wiedemann,1830),现将它的主要鉴别特征描述如下,供各地口岸检疫人员参考.
作者:梁铬球;樊武疆;林厚炳;贾凤龙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2种杀虫剂对蚊幼虫的杀灭效果.方法 水缸按2 g/m2,缸、罐等小型积水容器按1 g/个,污水沟按2g/m2药量分别投放安备1%颗粒剂(Abate 1%SG)及保世洁生物扩散剂.结果 安备1%颗粒剂对容器白纹伊蚊幼虫杀灭持效可达60 d;对污水沟淡色库蚊幼虫杀灭持效可达7 d;30和40 d后成蚊密度分别下降了82%和85%.保世洁生物扩散剂对容器白纹伊蚊幼虫的杀灭持效可达40 d;对污水沟淡色库蚊幼虫杀灭持效可达7 d;30和40 d后成蚊密度分别下降了80%和75%.20和30 d后2组试验区均未诱到白纹伊蚊成蚊和卵.结论 2种杀虫剂对蚊幼虫有良好的杀灭效果,可降低成蚊密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白勇;朱光锋;范飞能;邵国文;陈立群;徐荣;马晓;陈云;金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为有效控制鼠传疾病的流行、遏制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病率上升趋势,保护广大人民群众健康,2005年吉林省爱卫会办公室结合全省爱国卫生月活动检查、9个市(州)联检联评及省级卫生城复查,对吉林省2005年灭鼠工作进行了专项调研考核.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尹强;赵岩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在研究螨原性疾病过程中,调查螨的种类和分布,发现吉林省革螨新记录4种,报道如下.
作者:孟庆和;陈晶洁;马立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内燃式电热驱虫片在室内对淡色库蚊的药效和挥发性、稳定性等特性.方法 室内药效试验和模拟现场药效试验分别按照GB 13917.5-1992和GB 13917.8-1992标准中规定的相关测试步骤进行;通过不同时间段的热处理,求出累计挥发率;采用热藏加速试验处理,给出有效含量损失率.结果 累计挥发率内燃式电热驱虫片为88.15%,对照组为76.40%;损失率内燃式电热驱虫片为8.50%,对照组为6.40%.经统计学处理,驱虫片对靶生物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 内燃式电热驱虫片具有药效持久、见效快、生物药效高、选用杀虫剂广等特点,有开发应用前景.
作者:任樟尧;朱江;杨天赐;陆龙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掌握城镇下水道鼠类分布特点,探索鼠害综合防制技术的关键点.方法 用夹捕法观察不同生境、不同季节城镇下水道鼠类分布特点,分析鼠害重点防制区域及灭鼠适期,用粉迹法、夹捕法观察下水道灭鼠效果及对地面鼠密度的影响.结果 诸暨市城区下水道鼠夹捕获率为2.09%,褐家鼠是下水道中的主要鼠种;居民生活区、餐饮业集中区附近和农贸市场内的下水道(窨井)为重点鼠害防治区域;有春、秋两个高峰.3类重点区域下水道铺设铁丝网,地面建筑物内粉迹法下降率为65.51%;再悬吊鼠夹捕杀残存鼠,夹捕法密度下降率达到69.89%.结论 城镇下水道鼠害综合防制应坚持化学防制和物理防制相结合,但巩固灭鼠成果,尤其是鼠患低水平区域,下水道鼠害综合防制应以物理方法为主,通过实施铁丝网铺设、再悬吊鼠夹捕杀残存鼠等措施,可有效控制下水道鼠患.
作者:赵雪松;杨福余;华国翔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白蚁主要危害房屋建筑、家具、堤坝、古树名木及农作物等,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1,2].为减轻白蚁的危害,人们研究了多种灭治白蚁的方法及装置,如药物防制法和诱杀法等[3].药物防制需连续多次且不环保;采用诱杀灭治法操作麻烦,特别是诱集材料在雨季容易霉变,影响效果.笔者现介绍自行开发研制的一种高效环保的白蚁监测灭治装置,已广泛用于山塘水库、江河堤围与堤坝、林场、果园、绿化地等,取得了良好的灭蚁效果.
作者:钟平生;张颂声;李静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2006年8月中旬我们对朝阳市区的城市居民住宅怡盛园小区、凌河庄园小区、农村居民住宅双塔区孟克村、凤凰山风景区、朝阳市啤酒厂、朝阳市园林处苗圃、大凌河风景区两岸、朝阳市凌河公园、朝阳机场、陶瓷堆放场所、废品收购有限公司、新长征轮胎厂和浪马轮胎厂共13处进行了白纹伊蚊孳生地的调查.
作者:王晓莉;潘丽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2006年11月14日,济南市报告了1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死亡病例,各级疾病控制机构对该起疫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并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有关规定进行了报告.
作者:许华茹;杨林;耿兴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重点流行区域流行病学概况.方法 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血清学检测,对钩体病重点流行区域内健康人群和相关宿主动物进行检测;采用显微镜凝集试验检测抗体.结果 对808份健康人群血清标本及727份鼠血清标本进行检测,发现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为7.30%(59/808),各调查点人群性别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87,P<0.05);水网及旱地间人群发病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8.068,P<0.01);鼠类阳性率平均为0.55%,其中褐家鼠为0.47%,黄胸鼠为3.17%.结论 钩体病重点流行区域内健康人群和野鼠中存在钩体隐性感染,其感染幅度与该地区钩体病的发病有一定的相关作用.
作者:陈小霜;罗雷;刘海涛;陈志强;许晓茵;梁振波;吴志辉;利朴良;李中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人工饲养的美洲大蠊和野生美洲大蠊不同虫态主要消化酶的活性.方法 解剖人工饲养美洲大蠊和野生美洲大蠊不同虫态的中肠,测定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和蔗糖酶活性.结果 人工饲养的美洲大蠊低龄若虫、高龄若虫、成虫蛋白酶活性分别为56.28、59.75和65.22 U,脂肪酶活性分别为47.67、69.91和79.44 U,淀粉酶活性分别为51.16、76.40和95.51 U,蔗糖酶活性分别为0.60、0.67和0.97 U;野生美洲大蠊低龄若虫、高龄若虫、成虫蛋白酶活性分别为31.68、42.49和44.03 U,脂肪酶活性分别为56.37、76.38和87.16 U,淀粉酶活性分别为47.15、57.90和72.44 U,蔗糖酶活性分别为0.91、0.96和1.22 U.结论 在同一虫态,人工饲养的美洲大蠊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均高于野生美洲大蠊,而脂肪酶和蔗糖酶活性低于野生美洲大蠊.在美洲大蠊生长发育阶段,中肠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蔗糖酶活性都随其发育而逐渐增强.
作者:王柏海;王俊刚;雷朝亮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的醋酸氯地孕酮对小白鼠种群发展的控制效果,以及该药物控制鼠类的持效期和适浓度.方法 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饲喂小白鼠醋酸氯地孕酮饵料,观察该鼠实验种群的数量增长动态.结果 小白鼠口服10 mg/kg醋酸氯地孕酮可完全控制当月雌鼠的生殖活动,第2个月和第3个月雌鼠的怀孕率也只有30%~40%,5-6个月后可减少鼠类数量70%~80%.鼠类喜食,摄食指数超过1.0.结论 醋酸氯地孕酮对小白鼠具有显著的生殖阻断作用,口服10 mg/kg醋酸氯地孕酮1次的有效控制时间为3个月.
作者:冯志勇;邱俊荣;隋晶晶;姚丹丹;黄秀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湖北省疟疾防制对策,评价防制效果.方法 收集2004-2005全省疟疾疫情,分析疟疾流行现状和变化规律.结果 湖北省疟疾发病率连续2年大幅度下降,发病率由2003年的0.45/万降至2005年的0.25/万,达历史低水平,疟疾高发区逐步缩小,低疟区逐步扩大;嗜人按蚊区疟疾发病率亦大幅度下降,发病率由2004年的1.37/万降至2005年的0.78/万,局部暴发点得到有效控制;中华按蚊区疟疾发病率稳中有降.结论 湖北省所采取的疟疾防制措施行之有效,疟疾发病得到有效控制,今后应继续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
作者:裴速建;黄光全;桂爱芳;左胜利;陈国英;胡乐群;刘井元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疟疾传播媒介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和传疟作用.方法 采用普查和定点调查结合的方法对广西疟疾流行区的传疟媒介进行研究,同时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广西有78个县(市)发现微小按蚊,15个县发现嗜人按蚊,中华按蚊是全区广泛分布的蚊种;人血指数:微小按蚊在0.0458~0.1390之间,嗜人按蚊在0.2912~0.6330之间.子孢子自然感染率:微小按蚊为0.08%~8.11%,嗜人按蚊为0.25%~1.85%,中华按蚊为0.005%~0.32%,日月潭按蚊为0.06%~3.22%.结论 广西传疟媒介有4种,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分别是山区和低山丘陵区疟疾的主要媒介,中华按蚊是平原区的媒介,日月潭按蚊是山区疟疾的次要媒介.
作者:郭传坤;李锦辉;覃业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对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宿主动物名称与分类地位进行整理.方法 根据已经发表的资料,对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自然染疫动物进行统计.同时,根据目前的分类原则,对每种动物的学名进行校正.结果 对文献中出现的鼠疫宿主名称进行了校正,并对部分动物排除在宿主之外.给予新的学名的物种包括草原旱獭、淡尾黄鼠、阿拉善黄鼠、坦氏鼹形田鼠、湖沼田鼠、坎氏毛足鼠、银色山(鼠平)、蒙古高山(鼠平)、蒙古兔尾鼠、布氏田鼠、青海田鼠、大仓鼠和草兔.排除了小林姬鼠作为鼠疫宿主的可能.文献中出现的树鼩应该是北树鼩.在鼬科动物中,以前文献记载我国只有1种狗獾,而实质上中国分布2种,即亚洲狗獾和欧洲狗獾.结论 我国目前有染疫动物88种,其中兽类中啮齿目53种,兔形目5种,鼩鼱目4种,树鼩目1种,食肉目13种,偶蹄目9种,鸟类3种,涉及2纲8目19科.
作者:王玉山;刘起勇;丛显斌;徐成;李义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动物的使用量不断增加,对实验动物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使控制实验动物饲养场所的害鼠逐渐成为保障实验动物质量的重要工作之一.
作者:汪诚信 刊期: 2007年第02期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石油基地的开发,新进入塔里木盆地的人员日趋增多.为提高人们的防病意识,现将该盆地的有害媒介生物,特别是啮齿动物及其体外寄生虫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其流行病学意义进行初步探讨,以利于预防各种有害生物的侵袭.
作者:黎唯;于心;付虹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2005年山东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死亡病例特点,制定有效措施,以减少HFRS死亡病例的发生.方法 将2005年26例HFRS死亡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死亡病例年龄在20~79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比例为1.89∶1;其中农民占73%以上;四季都有死亡病例发生,1月和11月多,占死亡病例总数的53.8%.结论 山东省HFRS病死率有上升趋势,其中患者病情重、初诊误诊、就诊时间晚和因高度散发而重视程度不够等,是导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加之大量不典型病例的出现也是造成病死率较高的重要原因.
作者:宋绍霞;王志强;王宇路;王连森;王显军;王玫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东明县蚊虫的种类及其生态习性,调查当地连续突发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例可能的传播媒介蚊虫种类,为进一步防制乙脑提供依据;比较4种常用的蚊虫监测方法.方法 用人帐法、网捕法、灯诱法、人工小时法在城区、稻田、畜禽舍、住户4种不同生境捕获蚊虫,分类计数,放入液氮罐中带回实验室以备病毒分离.记录当地温度、湿度、风速等环境气候因素.结果 用4种方法在稻田、城区、畜禽舍、住户4种生境中共捕获成蚊5属7种5116只,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分别占捕获蚊虫总数的79.1%和17.8%,其他蚊种占3.1%.从不同生境捕获的蚊虫数量来看,以畜禽舍数量多,占捕蚊总数的57.7%,稻田和城区次之,分别占18.9%和13.4%,住户少,仅占9.9%.从蚊虫种类上看,在城区捕获的淡色库蚊居多,占捕获该蚊总数的53.3%,其他生境合计占46.7%.而农村的稻田和畜禽舍外环境以三带喙库蚊数量较多,占捕获该蚊总数的91.2%.以人工小时法捕获蚊虫数量多,为2943只,占蚊虫总数的57.5%;人帐法次之,占29.0%,灯诱法占8.2%,网捕法捕到的蚊虫数少,占5.3%.三带喙库蚊和淡色库蚊的叮刺高峰一般是在日落后1-1.5 h,持续约30 min,淡色库蚊的叮刺高峰略迟20 min.结论 三带喙库蚊可能是当地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在进行蚊虫种类和数量监测时,应当以人工小时法和人帐法为主要捕获方法,网捕法和灯诱法为辅助方法.
作者:景晓;王海岩;刘尧;马敬仓;王书德;王环宇 刊期: 200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