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璇
目的:分析探讨参麦注射液联合环磷腺苷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00例,这100例患者的收治时间在2012年5月10日至2015年5月11日期间,使用信封抽取法对这100例患者进行分组,分成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参麦注射液联合环磷腺苷治疗和常规治疗,并在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和心排血量。结果:实验组经治疗后的心排血量为(4.92±0.78)L/min,对照组经治疗后的心排血量为(3.41±0.93)L/min(P<0.05);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8.00%)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0.00%),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参麦注射液联合环磷腺苷治疗可进一步增强患者的疗效。
作者:陈玉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质子泵抑制剂在消化性溃疡出血病症治疗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采取数字随机法将我院收治的111例消化溃疡出血患者分成甲乙丙三组各37例,分别给予其40mg、80mg、120mg奥美拉唑应用,观察三组治疗效果。结果:乙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9%,同甲组的72.93%比较,差异显著(P<0.05),同丙组的97.30%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且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2.70%、5.41%,无比较差异(P>0.05)。结论:针对临床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给予其中剂量质子泵抑制剂应用,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作者:杨晓俊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对服用缬沙坦联合黄葵胶囊进行治疗的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患者的作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4月我院进行治疗的87例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3例采用服用缬沙坦的方式治疗,观察组44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葵胶囊的方式进行治疗,均治疗2个月。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24h尿蛋白、SCr、甘油三酯变化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其24h尿蛋白、甘油三酯的含量改善状况较优,两者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其SCr的含量改善状况均较优,两者的差距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黄葵胶囊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体内尿蛋白和甘油三酯含量,降低了肾炎发病状况,值得临床重视。
作者:马素昕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锦屏县小学生与家庭主妇碘缺乏病防治掌握情况,评价碘缺乏病健康教育成果,为持续开展碘缺乏病防治工作、巩固防治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15个乡镇中随机抽取3个乡镇的中心完小4~6年级小学生及家庭主妇,采用统一调查表格进行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的问卷调查。结果:共回收小学生调查问卷528份,家庭主妇调查问卷271份,对“人体缺碘的主要危害有哪些”回答正确率为91.24%,对“预防缺碘好的方法是什么”回答正确率为86.23%,对“袋装盐上图案是什么含义”回答正确率为93.87%;家庭主妇与小学生正确回答正确率分别为92.01%和89.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6,P=0.06);不同年龄的家庭主妇回答问题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2,P=0.035),而不同年龄小学生回答问题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1,P=0.01)。结论:家庭主妇与小学生对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的掌握与年龄和授教育程度相关;应进一步加强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全人群的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是巩固碘缺乏病防治成果的关键措施。
作者:龙令杏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认知功能训练联合尼麦角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0例缺血性脑卒中伴认知功能障碍的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常规康复治疗及认知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尼麦角林治疗,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经颅多普勒(TCD)进行临床评估。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结果:在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MMSE及AD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有统计学意义(P<0.01)。TCD检查发现对照组大脑血流速度下降,观察组大脑血流速度增加,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治疗6个月后效果更为明显。结论:认知功能训练联合尼麦角林治疗能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增加大脑血流量,安全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陈强;陈慧芳;徐晓晶;熊虎;范煜华;陈世振;贾恒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膳食因素对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这段时期在我院就诊的妊娠期的孕妇320例,其中160例为正常妊娠的孕妇,并将其作为对照组;另外160例是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孕妇作为实验组。对两组孕妇的膳食进行调查,比较孕妇在妊娠期摄入食物的频率,并分析孕妇妊娠期缺铁性贫血与膳食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实验组的孕妇在妊娠期的时候摄入的豆类、干果类、奶制品以及具有刺激性饮料的次数高于对照组,这些因素是导致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且摄入鱼类、肉类、禽类、动物内脏、铁和钙的补充剂以及维生素补充剂、水产品和蔬菜的次数低于对照组,且这些膳食因素有利于保护妊娠期缺铁性贫血,两组孕妇之间的比较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结论:妊娠期的孕妇在饮食方面应多摄入鱼肉禽类、铁、钙以及维生素的补充剂以及血制品,适当的减少奶制品和刺激性饮料的摄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确保三餐膳食结构的合理,才能够起到减少和预防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现象的发生的作用。
作者:王杭英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为科学合理利用手背静脉、减轻患者痛苦,针对不同人群使用不同穿刺准备方法提高远端浅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探讨静脉穿刺方法在临床中的实用性。方法:两种穿刺方法均选择手背下1/3掌指关节附近的血管,第一种方法确定穿刺部位后松开止血带消毒再扎上止血带消毒待干进针;第二种方法是确定穿刺部位后消毒待干进针。结果:根据比较两者血管充盈度,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者疼痛强度等方面,得到适合不同人群的穿刺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皮肤容易敏感患者,第一种穿刺能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对于老年人,第二种穿刺方法能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
作者:刘媛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疤痕子宫晚期妊娠子宫破裂诊治。方法:对本院2013-2015年收治的900余例疤痕子宫进行回顾性分析,术中发现31例子宫破裂。将31人从现病史、产科检查、辅助检查等方向进行分析。结果:剖宫产术后2年以内、疤痕子宫次数在2次以上、年龄在35岁以上、妊娠多胎的患者发生子宫破裂病例较多。结论:疤痕子宫妊娠时年龄较大患者、多胎患者、距上次妊娠时间较短者发生子宫破裂几率较高,临床应多加注意,辅以必要的检查,经有效的急诊治疗可挽救母婴生命安全。
作者:潘恩凤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析医院感染控制运用在门诊护理管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期间的门诊常规管理作为对照组,再选择2011年2月-2012年1月期间的门诊护理管理作为观察组,对两组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和环境卫生合格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较低,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同时,两组的空气、物体表面、手以及平均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医院感染控制中运用门诊护理管理,不仅可以使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提高,还能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作者:李秀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新后装治疗技术在宫颈癌腔内放射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间,在我院选择宫颈癌行腔内放射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新后装组(n=30)和旧后装组(n=30),给予新后装组患者新后装治疗技术治疗,给予旧后装组患者旧后装治疗技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新后装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与旧后装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新后装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旧后装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结论:新后装治疗技术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可在宫颈癌腔内放射治疗中推广运用。
作者:蒋林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对急诊科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对策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92例,总结分析急诊救治过程中的护理经验。结果:92例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后,显效率为48.91%,有效率为33.70%,无效率为9.78%,病死率为7.61%,总有效率为82.61%。12例患者并发休克,27例发生心力衰竭,28例并发心律失常。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快、病情危重,合理、有效的护理工作,能够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病死率。
作者:郑晓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急诊护理对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年度2015年1月-2015年12月,纳入对象脑出血74例,抽签分组。37例入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其余37例入实验组,开展急诊护理。组间比较。结果:两组中实验组急救时间更短,急救有效率更高,满意度更高,有显著差异(P<0.05),且具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护理对改善脑出血患者预后有积极意义,应予以推广。
作者:顾一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的临床副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中心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的315例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后,定期进行随访,密切观察副作用的发生情况,并加以统计和分析。结果:各种副作用的发生率依次为消化道症状192(60.95%)例,肝损伤97(30.79%)例,皮疹87(27.62%)例,疲劳、乏力41(13.02%)例,脱发33(10.48%)例,外周神经炎11(3.49%)例,脂肪分布异常8(2.54%)例,骨髓抑制5(1.59%)例,乳酸酸中毒2(0.63%)例,胰腺炎1(0.32%)例。发生时间<30d的副作用包括消化道症状、皮疹,疲劳、乏力,骨髓抑制等。发生时间<3个月的副作用包括肝损伤和胰腺炎。发生时间<24个月的副作用包括脱发,外周神经炎和乳酸酸中毒等。发生时间>24个月的副作用为脂肪分布异常。结论:临床医生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艾滋病过程中,应注意监测副作用,针对出现严重副作用患者,应及时进行干预,调整治疗方案。
作者:袁其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长期卧床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4年9月间收治的48例长期卧床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均进行心理护理并使患者保持良好的身体功能位,观察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结果:护理干预后患者的H A MA评分均明显优于干预前,(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长期卧床患者进行良好的心理干预并保持合理的身体功能位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和躯体症状,促进患者的康复。
作者:金玉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天麻素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椎基底动脉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治疗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和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天麻素注射液静滴和补阳还五汤加成内服,疗程结束后对比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TCD检查结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4%,对照组有效率74.1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该疗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周春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舒适性护理干预在乳腺癌化疗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将我院2013年-2015年收治的行化疗治疗的79例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按照分层随机分组法将79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化疗期间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给予舒适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心理健康状态、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后SAS及SDS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SCL-90量表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乳腺癌化疗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接受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在中晚期乳腺癌化疗患者治疗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赵宇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脱位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012年3月-2015年2月收治33例踝关节骨折脱位采用手术治疗和石膏固定治疗效果。结果:非手术组7例中,失访3例,随访4例,结果优1例,良1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50%。手术组26例,优20例,良4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2.30%。结论:非手术组由于患者经济原因和/或心理原因拒绝手术,明显导致治疗效果低于手术组。说明所有因踝穴解剖结构改变导致距骨斜行移位或半脱位的踝关节骨折都具有手术治疗的指征。以骨折解剖复位,恢复距骨和踝穴的解剖关系,从而容许踝关节早期活动和骨折愈合,预防关节炎的发生为目的。手术时机在肿胀未显和肿胀完全消退时为宜。但由于地区差异,患者经济和/或心理因素是提高踝关节骨折脱位治疗效果的一个挑战。
作者:白有海;海生琪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介入治疗对预后作用。方法:对我院接受冠脉支架介入治疗的61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冠脉支架介入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效果。结果:61例患者中,随访为98.36%(60/61),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随访1a。其中12例患者心绞痛复发,4例急性心肌梗死。发现患者是否接受冠脉支架介入治疗与心脏事件呈负相关。结论:针对于冠心病患者积极有效的采用冠脉支架介入治疗可避免冠脉机械狭窄,确保患者的预后,同时对可控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都有促进作用。
作者:袁玉臣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肠溶片对5-氟尿嘧啶化疗的结肠癌患者胃肠道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将68例采用5-氟尿嘧啶化疗的结肠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常规治疗+奥美拉唑肠溶片)与对照组(常规治疗)。对比两组预防胃肠道反应的效果。结果:实验组慢性呕吐、恶心预防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急性呕吐、恶心预防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奥美拉唑肠溶片在预防采用5-氟尿嘧啶化疗的结肠癌患者胃肠道反应中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作者:陈安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的临床原因。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92例出现恶心呕吐症状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出现恶心呕吐症状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分析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的疾病原因及构成比。结果:92例患者中,有41例出现恶心,其病因主要为反流性食管炎(34.1%)、急性胃肠炎(22.0%)、急性胰腺炎(14.6%)、功能性消化不良(12.2%)。92例患者中,有82例出现呕吐,其病因主要为急性胃肠炎(31.7%)、反流性食管炎(23.2%)、胆结石(15.9%)、急性胰腺炎(12.2%)。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急性胃肠炎、急性胰腺炎、胆结石等疾病是消化内科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的常见病因,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应重点排查这些疾病。
作者:张业琼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