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谢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风湿性心脏病, 心力衰竭, 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案,并观察临床疗效。方法:将在我科接受治疗的48例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平均随机地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对照组患者则仅实施西医常规治疗,将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显效20例,有效3例,无效1例。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6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83%和75.0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模式,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疗效优于单纯的西医常规治疗,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有效治疗手段。
大家健康(下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基层医院救治外伤性颅内血肿150例经验

    目的:总结分析基层医院对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150例的临床资料、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结果:150例患者中GCS评分3~5分者24例(16.0%),死亡12例(50.0%);GCS评分6~8分者27例(18.0%),死亡5例(18.5%);GCS评分9~15分者99例(66.0%),死亡7例(7.1%);总死亡21例(14.0%)。结论:进行头颅CT扫描可以提高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断率,而早期医生的正确治疗能够提高治愈率,并控制并发症的产生,降低死亡率。

    作者:刘冬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厄贝沙坦片治疗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40例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厄贝沙坦片对高血压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影响和治疗作用。方法:将2010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病人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厄贝沙坦片150mg/天;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20 mg ,一日2次,疗程均为8周。结果:(1)两组降压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组为90.8%,对照组为89.2%,P>0.05);(2)治疗后,厄贝沙坦胶囊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下降(P<0.01),而对照组血尿酸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厄贝沙坦片能同时有效降压和降低血尿酸水平。

    作者:赵隆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妊高症并发胎盘早剥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妊高症并发胎盘早剥的临床诊治措施,为妊高症合并胎盘早剥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在2011年3月至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22例妊高症并发胎盘早剥产妇的临床病例资料,总结产妇的临床治疗措施以及治疗效果。结果:上述22例高危妊娠产妇在经过我院住院治疗后,其中6例自然分娩,16例进行剖宫产。3例产妇出现死胎;8例高血压高危妊娠产妇经过治疗后病情基本稳定,生产顺利,母子平安。1例患者出现肾衰,2例患者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有5例患者出现产后出血,胎儿宫内窘迫3例。结论:娠高血压综合征合并胎盘早剥产妇的治疗工作在患者的病程以及生产结局都有着重要影响,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在妊高症并发胎盘早剥产妇的康复过程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作者:汪静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研究疼痛护理对手外伤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目的:研究分析疼痛护理对手外伤患者临床护理的效果。方法:挑选我院从2010年7月到2012年7月收治的70例病人,将他们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他们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研究疼痛护理对病人病情的缓解状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对护理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手外伤患者疼痛的缓解程度与护理干预措施是否合理成正比,而实施正确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缓解病人的疼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有效地对护理质量进行提高。

    作者:厉乐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急性阑尾炎与附件炎的鉴别诊断治疗

    目的:急性阑尾炎与妇科附件炎的误诊进行分析,力图为临床急性阑尾炎和附件炎的鉴别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就本院收治的368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中38例误诊为附件炎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误诊率达:10.3%。误诊的38例患者中:8例为急性附件炎,12例为妊娠异常导致输卵管破裂出血,10例为破裂的卵巢黄体出血,8例为输卵管炎症积脓。结论:急性阑尾炎与附件炎的误诊率较高,在诊断时应注意细询问病史,病症,病情,比如是否已婚是否节育,是否有过腹症史,以及阑尾炎史,且术前一定要行穿刺检查或者妇科盆腔检查.

    作者:成焕忠;叶海英;汪水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试论疾控中心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加强疾控中心实验室建设,关键要全面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有效性,这已经成为当前行业内普遍关注的课题。虽然我国大部分疾控中心实验室建立了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但管理体系并未得到有效运行,提高实验室管理质量仍然任重道远。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在本文中分析了当前疾控中心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优化疾控中心实验室建设的对策,供业内同行借鉴参考。

    作者:谢怀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脑血管病及血管性危险因素与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

    目的:研究脑血管病及血管性危险因素与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06月~2013年05月存在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脑血管病患者50例,将其作为本研究的实验组,选择同时期无认知障碍的脑血管病患者100例,将其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血管性危险因素与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体年龄分布高于对照组(P<0.05),底节损伤发生率高于对照组(66.0% VS 45.0%,P<0.05),两组脑血管病面积、损伤半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大面积病变及双侧大脑半球病变的脑血管病患者的认知功能较差,可将大面积病变及双侧大脑半球病变看成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永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状分析及对策

    目的:分析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状,为制定处置对策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本县、乡两级疾病预防控制单位在2010年~2012年三年间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三年间,本县总计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2起,病例403例。其中2010年9起,占总数的40.91%,报告病例188例,占总数的46.65%;2011年7起,占31.82%,报告病例131例,占32.51%;2012年6起,占27.27%,报告病例84例,占20.84%。2)县辖各乡镇均有报告,其中传染病类21起,占95.45%,其它类1起占4.55%。传染病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种主要为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细菌性痢疾、乙脑等。3)农村发生率86.36%,县城发生率13.64%,并且主要发生在学校与托幼机构。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报在近几年及时性有所提高,其中2010年事件发生-接到报告的时间、接到报告-网报时间、事件发生到网报时间约为0.66d、5.16d、5.82d ,而2012年则依次为0.21d、0.32d、0.52d。结论:为了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决策能力,应加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单位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其内容与方式应各有侧重,才能提高预警决策能力。此外,还要针对高发人群做好相关的监测与预防控制,同时要建立相关完善的信息报告系统,政府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要加大投入经费,并且提高相关人员工资待遇,提高工作人员责任心和事业心,从而尽量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以及一旦发生能够及时有效进行处置。

    作者:刘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老年人麻醉中丙泊酚与依托咪酯联合诱导作用探析

    目的:分析老年人麻醉中采用丙泊酚与依托咪酯联合诱导的临床作用。方法:本次研究40例对象,皆为我院2010年8月~2013年4月接待的老年择期全麻手术患者,经 ASA 评定知皆为Ⅰ~Ⅱ级患者。所有患者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术前单用丙泊酚诱导,而研究组加用依托咪酯进行联合诱导处理,对比分析两组麻醉诱导后对血流动力学的作用。结果:研究组患者麻醉诱导后,血压、心率同麻醉诱导前相较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患者麻醉诱导后,血压与心率有明显下降,相较于麻醉诱导前差异性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插管后血压与心率相较于麻醉诱导前皆有一定上升,但是组内相较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将丙泊酚与依托咪酯联合麻醉诱导应用在老年患者中,不会明显改善患者的血压、心率,相较于单纯使用丙泊酚麻醉诱导,对老年患者更加安全,适合于老年患者使用。

    作者:曾兰仙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山西省古交市初中在职教师亚健康状况分析

    目的:了解古交市初中教师亚健康状况,对的影响健康因素进行汇总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统一的调查问卷,随机抽取在职的320名中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古交市初中教师的亚健康处于较高水平。结论:应提高初中教师对亚健康状况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健康水平。

    作者:刘占先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及对策

    目的:分析影响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的因素,提高对分析前质量控制和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和完善分析前质量保证体系。方法:对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门诊和住院16152份尿液样本在接收时发现的缺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尿液分析前标本不合格率为0.49%。其中标本标记不清、尿液标本受污染、标本量不足是影响尿液分析前质量的前3位因素。结论:尿液分析前质量控制是尿液检查质量保证体系中极为重要和关键的环节,是确保检验结果准确的前提,需要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作者:张利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探讨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选取单纯呼吸道感染患者44例为对照组,呼吸道感染伴支气管哮喘患者44例为实验组。收集血液样本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清MP-IgM 阳性率、血清总IgE水平。结果:对照组血清MP-IgM阳性5例(11.4%),实验组血清MP-IgM阳性23例(52.3%);血清MP-IgM阳性患者血清总IgE为(144.52±42.13)IU/ml ,血清 MP -IgM 阴性患者血清总IgE为(65.48±38.46)IU/ml。结论:MP与支气管哮喘发作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临床诊断中对于无其他病因的患者要考虑MP感染的可能,提高诊断治疗的准确性。

    作者:李坤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妇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探析

    目的:探析妇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方法。方法:从我院妇科收治的患者中抽取60名腹部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确诊病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名。两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抗生素治疗的同时,试验组采用微波仪照射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疗法治疗。根据患者切口恢复和治愈情况,记录其治疗时间、切口的愈合时间和总有效率,对比分析不同疗法对于治疗腹部手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临床疗效。结果:通过对比,实验组患者治疗时间是4.02±3.87d,切口的愈合时间是12.77±2.69d,治愈28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治疗时间是8.65±1.34d ,切口的愈合时间是17.14±3.34d ,治愈20例,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波治疗妇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疗效较常规治疗好,切口恢复快,治愈率高,有效降低了手术对患者造成的伤害,是治疗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有效措施,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宋光宪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儿童先心病介入治疗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观察和处理

    目的:探讨儿童先心病介入治疗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和相应的处理预防措施。方法:通过对2009年6月-2012年6月期间在本科行先心病介入治疗的215例患儿查阅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总结相应的处理、预防措施。结果:215例患儿中发生有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有15例,相关因素有:疼痛、精神紧张因素8例,按压及强迫体位导致有3例,药物因素2例,血容量不足因素2例。通过及时处理,15例患儿均康复,通过实施全方位的预防措施其后无同样病例出现。结论:先心病介入治疗导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vasovagal reac-tion ,VVR)发作的因素有多种,术前对患儿认真评估,做好积极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可有效避免发作。

    作者:贾鹏;孙玉琴;李刚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23例外伤性结直肠破裂手术后的观察

    目的:对23例外伤性结直肠破裂的患者进行术后临床观察。方法:随机选取已完成手术的23例外伤性结直肠破裂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患者均进行急诊手术,其中16例单纯肠管修补术、5例破裂结肠部分切除吻合术、2例乙状结肠双腔造口及局部引流术。术后共发生切口感染5例、吻合口漏2例。结论:充分认识外伤性结直肠损伤的临床特点、掌握结肠手术或修复的适应证、了解直肠损伤处理的特殊性,能够有效减少结直肠术后并发症,进而提高手术疗效。

    作者:雷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PICC 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

    机械性静脉炎是 PICC穿刺置管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不及时处理,会导致患者计划外拔管,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不利于治疗和护理工作的开展,影响治疗效果。目的:探讨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方法:对32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在置管前、置管中、置管后的科学护理及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后的及时处理,保证导管的使用安全。结果:在护理人员加强工作责任心,规范操作,积极采取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后,有效避免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从而充分发挥 PICC导管的优越性,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延长置管时间。

    作者:金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应用

    目的:分析研究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 PFNA 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抽取2008年6月至2012年12月来在我院收治的患有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病人60例,采用随机抽取模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对病人实施DHS内固定治疗,实验组对病人实施PFNA内固定治疗,对临床治疗以后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病人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并发症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 PFNA 治疗,可以获得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明显减少,具有安全有效性,使病人的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王文辉;叶丹;高滔;陈让定;平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研究呼吸内科重症病人采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近年来在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重症病人120例,采用随机抽取模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临床护理模式,实验组在常规临床护理基础之上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呼吸内科重症病人采取优质护理,可以取得显著临床疗效,使合并症发生率明显降低,使病人生活质量得到保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李玟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二甲双胍与胰岛素对Ⅱ型糖尿病治疗作用的比较

    目的:比较二甲双胍与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筛选降糖效果好的给药方案。方法:以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小鼠为研究对象,设计五种不同的给药方案,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其血清血糖浓度,观察各种方案的血糖抑制作用。结果:各种给药方案与对照组相比均有降糖作用,其中75%正常注射剂量胰岛素+25%二甲双胍组可使血糖由模型组的22mmol/L降至12mmol/L 的正常水平,降糖作用明显。结论:二甲双胍与胰岛素配合给药的降糖效果优于单独给予其中任何一种,这提示联合用药是增强降糖作用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丁建新;杨俊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妇产科手术行硬膜外自控镇痛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对妇产科手术行硬膜外自控镇痛后并发症的临床特征进行观察。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6月期间进行妇产科手术的患者296例,对其均采取硬膜外自控镇痛。随机将所选患者分为两组,给予不同的药物。对患者进行镇痛后并发症情况以及两组患者用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产科手术患者采取硬膜外自控镇痛后部分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后逐渐消失,两组患者在用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并发症情况,且相对于B组,A 组中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更大,p<0.05。结论:对产科手术患者采取硬膜外自控镇痛有较好的镇痛效果,且使用适当的药物,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的概率,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作者:许轲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大家健康(下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下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