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
目的:探讨在社区门诊输液室内应用优质服务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社区门诊输液室内曾接收的80例患者,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并且两组患者数量相等,每组各有40例,将这两组患者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行优质服务,对照组患者未行优质服务,在输液完成之后,对两组患者满意率进行比较。结果:在完成输液治疗之后,对两组患满意率进行比较,观察组中患者满意率为95.0%,对照组中患者满意率为75.0%,两组患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0.05)。结论:对于输液患者,对其行优质服务,能够取得较好临床效果,不但能够使护理水平得到提高,并且能够提高患者满意率,减少医疗纠纷,在临床医学上有重要作用与意义,可在门诊输液室内进行广泛推广与应用。
作者:胡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实验教学是护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实验教学的改革,对于培养实用型的护理人才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丽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对重型脑外伤合并脑疝翼点入路低位大骨瓣开颅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08年1月-2013年6月治疗的82例脑疝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翼点入路低位大骨瓣开颅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而对照组则使用常规的大骨瓣开颅手术进行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手术之后,观察组中的患者环池显示率与瞳孔回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将观察组的颅内压代偿率和治疗效果与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点入路低位大骨瓣开颅手术在重型脑外伤合并脑疝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不仅能够对患者的颅腔容积进行扩充,降低患者颅内压,而且还能够对患者的脑创伤进行修复,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作者:刘登贤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在医院中,药房是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医院药房工作的管理,是保证患者用药有效性与安全性的重要工作。医院药房管理工作中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主要从这些问题入手,对提高药房管理的措施进行研究,结合实际工作进行药房管理工作的完善,保证患者的又要安全用药,提升服务质量。
作者:翟铜广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人工流产综合征是指在施行人工流产手术等宫腔手术中,出现的恶心、呕吐、头晕、气喘、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血压下降、心律不齐,严重者还可出现昏厥、抽搐、休克等一系列症状,是人工流产中常见的副反应。在临床工作中做好人工流产综合征的预防和护理是人工流产手术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
作者:黄齐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近年来,我国的现代医疗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进步,在医院临床中应用的无菌医疗用品和再生物品种类都在不断的增多,这就为医院消毒供应室的工作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尤其是对于肿瘤专科医院来说,在这方面的要求更高,因此需要作出的努力也更多。本文主要分析了无菌物品的供应管理模式在肿瘤专科医院的重要性,对其肿瘤专科医院无菌物品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现阶段这种管理模式在医院产生的效果以及应用现状。
作者:青志旺;梁静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实际效果,探讨其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3年12月入住我院的四肢骨折患者86例,按随机双盲法将其分成实验组50例,对照组36例,应用单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应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骨折愈合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①愈合优良率: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4.0% vs 75.0%,P<0.05);②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1例骨不连)显著低于对照组(2例骨不连,1例感染),两组存在明显差异(2.0% vs8.3%,P<0.05)。结论: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可促进骨折愈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值得推广。
作者:段玉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改良式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借鉴。方法:在我院收治的髌骨骨折的患者中,抽取60名确诊病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名,对照组患者使用钢丝捆扎固定,治疗组患者使用改良张力带内固定,通过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即钢丝环扎组优12例,良9例,中7例,差2例,优良率70%;治疗组即改良张力带组优17例,良10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90%。根据2组治疗的优良率,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临床效果明显优于钢丝捆扎固定,且手术简单可靠,患者愈合快,对患者恢复膝关节功能获益大,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吴国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宫血宁对上环术后月经过多的防治效果,为我矿医院提高上环术水平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我院2012年1月份到2013年10月份收治的104例行上环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其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其中对照组术后不用药治疗;观察组术后给予宫血宁胶囊口服,连续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防治月经过多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经治疗后发现,在术后1、2和3个月的月经量方面,观察组明显要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在术后1、2和3个月的血红蛋白量方面,观察组则要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同样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床给予上环术后患者宫血宁治疗,能够有效防治术后月经过多的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周启琴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对于重症哮喘的临床诊治效果。方法:选取60例患有重症哮喘的患者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氨茶碱对重症哮喘患者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的方式对重症哮喘患者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照比较。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达到了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则为60%,两组患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茶碱结合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的方法对重症哮喘的患者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具有安全性高、患者痛苦少、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的价值。
作者:罗朝淼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吸入性烧伤患者进行气管切开的佳时机和可行性,以提高吸入性烧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86例吸入性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行气管切开手术不同时机将患者分为预防性气管切开组(72例和紧急气管切开组(14例)。预防性气管切开组在烧伤后(5.12±2.21)h行气管切开术,紧急气管切开组在烧伤后(23.24±2.36)h 行气管切开术。比较两组患者血氧分压、氧饱和度、相关生命指征、呼吸频率及预后情况。结果:行预防性气管切开组72例患者,有效70例,死亡2例。紧急气管切开组14例,死亡9例。预防性气管切开组较紧急气管切开组死亡率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 <0.01)。结论:吸入性烧伤中重度患者及早进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术可有效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作者:吴威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分析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择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我院儿科接受治疗的24例高热惊厥患儿,并给予优质的护理干预。结果:本组24例高热惊厥患儿,经积极治疗及护理干预后,均痊愈出院。随访1-3个月期间,仅2例患儿再次发作。结论: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惊厥的急救措施,密切配合医生急救。并做好患儿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指导工作,积极预防,避免惊厥的再次发生。
作者:毛恩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肾盂输尿管成形术治疗成年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 PJO )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012年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8例 U PJO成年人患者采用小切口硬性膀胱镜辅助下离断式肾盂输尿管成形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并且进行总结分析,探究 U PJO成年人患者行小切口硬性膀胱镜辅助下离断式肾盂输尿管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肾积水的情况。结果:28例 U PJO 成年人患者采用小切口硬性膀胱镜辅助下离断式肾盂输尿管成形术治疗后,临床效果都十分理想。手术的时间为65~135min ,平均手术时间80min ;术中出血量为20~60ml ,平均出血量35ml ;术后住院时间为6~10d ,平均6.5d。在术后的8~36个月进行随访,采用 IV U 检查发现27例患者的患侧肾实质增厚显著,尿路畅通,没有出现肾积水的情况,1例患者发生轻度肾积水,临床的总治愈率为96.4%。结论:U PJO成年人患者行小切口硬性膀胱镜辅助下离断式肾盂输尿管成形术临床效果显著,不仅简单易操作,而且创伤小、并发症较少。
作者:左庆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患者,女,37岁,因“服用毒鼠强致意识障碍4小时。”就诊我院,既往无心脏疾病史,无“高血压”病史。入院查体:T:36.5℃,P:102次/分,R:18次/分,BP:80/50mmHg,昏迷状态,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浮肿,查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给予行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TNT<3pg/ml,BNP<100ng/ml,即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并予持续CRRT血浆置换、解毒等处理,患者仍为顽固性低血压,予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升压处理后,血压维持在90-100/60-70mmHg。入院后第2天,患者突发室颤,颜面口唇青紫,心电监护仪提示心室颤动,即予120J双向电除颤后持续胸外心脏按压等处理后转窦性心动过速,急查血钾:5.6mmol/L,血镁:0.52mmol/L,考虑室颤与高钾血症相关,予纠正高钾低镁后,患者于入院后第3天仍反复出现室颤,均予电除颤、胸外按压后转为窦性心律,复查TNT无进行性升高,BNP无升高,多次复查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血钾:4.69mmol/L,无长QT间期RONT表现,单纯以电解质紊乱无法解释,其反复室颤发作,考虑与中毒引起心肌损伤相关,即继续解毒,CRRT血浆置换等处理后未再出现心室颤动。
作者:蔡文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比较不同宫颈评分的胎膜早破患者其破水至临产、分娩等各时间段的差异,及其与分娩方式的关系,为合理的临床处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足月及近足月胎膜早破并自然临产患者资料共219例,按宫颈评分将产妇分成两组,即宫颈成熟组(0-5分)及宫颈不成熟组(6分及以上),分析宫颈评分与破水至临产时间、产程及分娩方式的关系。结果:宫颈评分与破水临产时间呈负相关,r=-0.167,P=0.013;宫颈成熟组破水-临产时间更短(8.93±7.29小时),宫颈不成熟组破水-临产时间较长(13.32±7.83小时)。宫颈成熟组阴道分娩率更高。结论:宫颈成熟的胎膜早破患者需较短的时间即可临产,促进宫颈成熟,可缩短破水-临产时间,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孙红英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妊高症并发胎盘早剥的临床诊治措施,为妊高症合并胎盘早剥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在2011年3月至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22例妊高症并发胎盘早剥产妇的临床病例资料,总结产妇的临床治疗措施以及治疗效果。结果:上述22例高危妊娠产妇在经过我院住院治疗后,其中6例自然分娩,16例进行剖宫产。3例产妇出现死胎;8例高血压高危妊娠产妇经过治疗后病情基本稳定,生产顺利,母子平安。1例患者出现肾衰,2例患者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有5例患者出现产后出血,胎儿宫内窘迫3例。结论:娠高血压综合征合并胎盘早剥产妇的治疗工作在患者的病程以及生产结局都有着重要影响,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在妊高症并发胎盘早剥产妇的康复过程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作者:汪静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片状水凝胶敷料与马铃薯两种不同方法治疗输液性静脉炎的效果观察。方法:选择发生输液性静脉炎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实验组用片状水凝胶敷料外敷,对照组用马铃薯外敷食品保鲜膜固定。治疗72小时后根据疼痛评分表和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协会静脉炎分级标准判断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显示,片状水凝胶敷料较马铃薯治疗输液性静脉炎效果显著。
作者:邵敬会;邵娜;左苗英;王红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研究学生感冒后发生持续咳嗽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择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在我校医务室接受治疗的42例感冒后出现持续咳嗽的患者,根据治疗用药的不同随机性将其分成两组,每组患者各有21例。一组应用罗红霉素、复方甘草片以及酮替芬联合用药治疗设为对照组,另一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泼尼松加以治疗设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21例患者的痊愈率、总有效率显著性大于对照组,差异 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方面对比,差异 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泼尼松应用于学生感冒后引起的持续咳嗽的治疗具有显著性效果,并且对学生的学习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作者:贺晓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分析研究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 PFNA 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抽取2008年6月至2012年12月来在我院收治的患有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病人60例,采用随机抽取模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对病人实施DHS内固定治疗,实验组对病人实施PFNA内固定治疗,对临床治疗以后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病人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并发症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 PFNA 治疗,可以获得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明显减少,具有安全有效性,使病人的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王文辉;叶丹;高滔;陈让定;平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Wong -Baker面部表情量表”在剖宫产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120例产妇年龄(20-42)岁,利用Wong -Baker面部表情量表,对产妇疼痛做出全面、动态的评估。同时做好疼痛处置并及时评价止痛效果。结论:剖宫产术后应用面部表情评估法进行疼痛评估和疼痛管理简单实用,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准确度,可长期实施。
作者:刘彩霞;刘晓虹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