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立亚
目的:探讨利培酮与氯丙嗪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差异及对生活质量的不同影响。方法:我社区在2012年管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选取具有可比性的102例服用氯丙嗪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治疗组52例患者选用利培酮进行治疗,对照组50例患者仍用氯丙嗪进行治疗。治疗观察12个月,测定两组患者的症状水平、精神状况和生活质量进行对比,总分用 PANSS 评定。结果:利培酮与氯丙嗪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后,患者的症状评分都明显下降,得到利培酮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生活质量评分上高于氯丙嗪治疗的患者。结论:利培酮和氯丙嗪药物都能对患者的症状起到改善效果,但在生活质量的改善上,利培酮更具优势。
作者:孙松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声带小结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属于慢性喉炎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声带前、中1/3交界处游离缘,双侧对称的黏膜突起,导致病人出现声音嘶哑,发声疲劳,不能发高音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且以保守治疗为主。现就我科收治的30例声带小结病人的保守治疗进行效果分析。
作者:张晶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用中医针刺与微波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效果。方法:用中医针刺及微波治疗共14天。结果:治疗14天后,患者张口度与疼痛与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结论:采用中医针刺结合微波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作者:王小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究成人慢性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期提高诊断准确率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方法:选取在2013年6月-2013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98例慢性咳嗽患者,分析其诊断和治疗过程及结果。结果:98例慢性咳嗽患者中上气道咳嗽综合征42例,占42.86%,咳嗽变异性哮喘28例,占28.57%,胃食管返流性咳嗽23例,占23.46%。进行相应治疗后91例患者咳嗽得到有效控制。结论:慢性咳嗽的诊断易出现误判,严格遵循慢性咳嗽的诊疗原则及行诊断性治疗是病因诊断的重点。
作者:谢海策;夏晓欧;王一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和讨论对剖宫产产妇实施围产期心理护理的临床情况和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剖宫产产妇140例,将她们平均分组,分别予以常规手术护理和围产期心理护理,并统计、分析和比较两组产妇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的负面情绪率(8.57%)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44.29%),其临床护理总有效率(97.14%)和护理满意度(10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85.71%,75.71%),组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应用围产期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剖宫产产妇的心理状况,提高手术成功率,是一种理想、安全、有效的产科临床护理措施。
作者:王静;邓道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对普外科结肠癌伴肠梗阻的诊治方法以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选择54例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间在我院进行结肠癌伴肠梗阻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对全部患者进行对症治疗,观察和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术后53例患者存活,1例患者死亡。2例患者出现吻合口肠外瘘,2例患者尿潴留,3例患者肺部感染,1例患者肠梗阻,2例患者肠黏连,1例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并发症发生率为20.37%。经对症治疗后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死亡,其他患者康复出院。随访结果显示5例患者吻合口局部复发,4例患者肺转移,2例患者肝脏转移,3年37例患者存活。结论:对普外科结肠癌伴肠梗阻患者行手术治疗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改善和优化患者的身体素质。
作者:钟俊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护理教育对预防护士针刺伤的效果分析。方法:统计2010年我进修医院(锡林郭勒盟医院)各科室发生针刺伤发生率,从2011年1月起每个月做护理教育活动,在2011年12月末统计本年针刺伤发生率。结果:经过护理教育后,2011年进修单位各科室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明显低于2010年。结论:对预防护士针刺伤的护理教育活动可以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性改进,提高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和能力,有效保护护理工作者。
作者:雷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分析研究脑蛋白水解物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疗效观察。方法:8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均分为两组,甲组采用常规对症支持、改善内环境等常规治疗,乙组在甲组治疗基础上结合采用脑蛋白水解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新生儿 NBNA 评分情况。结果:乙组患儿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后4-6d、7-10d的 NBNA评分与甲组相比,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采用脑蛋白水解物治疗,有利于脑功能的早日恢复,预后效果良好,应用价值显著。
作者:马金霞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的自我效能与治疗依从性的关系。方法:在我社区2012年1月~2013年1月管理的高血压患者有220例,对患者通过治疗依从性调查表进行问答调查,通过自我效能评价表的问卷调查进行评分,对比治疗依从性好的患者与依从性不好患者的自我效能总评分。结果:治疗依从性好的患者在自我效能中的评分比不依从治疗患者的评分明显高。患者的自我效能与治疗依从性呈正比关系。结论:药物治疗依从性和非药物治疗依从性好的患者、自我效能明显高,证实高血压患者的自我效能与治疗依从性密切相关且成正比关系。
作者:史丹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脑出血病人的重要作用,改善脑出血患者的心理状况。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2月~2013年10月因脑出血或其他疾病引发脑出血来我院就诊的患者64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患者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评分。结论: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患者的预后以及保证生活质量。
作者:赵昕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肝脏是内源性血脂和脂蛋白合成代谢的主要器官,脂肪肝是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之一。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蓄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高脂血症是NAFLD的一个高危因素,二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关系。要减少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率、改善预后,我们就要对非酒精性脂肪肝与高脂血症的关系、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表现及治疗有科学认识。
作者:黄云;莫胜林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4年1月出现窒息状况的新生儿进行治疗,分析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因素,并采取合适护理干预措施,改善新生儿的预后情况。结果:经过临床调查分析后,新生儿脐带异常33例、产程异常18例、胎儿窘迫8例,病理妊娠5例。结论:新生儿窒息情况与产科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对产妇进行产前、分娩的护理干预,从而有效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作者:李红玲;李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方案。方法:本科室2012年6月到2014年3月共有40例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针对每位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经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后随访3个月,并对40例患者进行膝关节 HSS 评分,实验组好转率高达96%,仅有1例为无效;对照组好转率为72%,两组好转率比较具有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围手术期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合理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陈秀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在行会阴侧切术时,局部切口应用甲硝唑和庆大霉素的意义。方法:选择930例分娩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0例产妇,会阴切口局部应用庆大霉素和甲硝唑液,对照组产妇430例常规局麻和生理盐水冲洗,两种产妇采用同种缝合方式。结果:在观察组产妇中,甲级愈合483例,占96.6%;对照组产妇甲级愈合396例,占92%,统计学检验P<0.05。结论:会阴切口局部应用庆大霉素和甲硝唑能更好地促进切口愈合,早期预防感染。
作者:杨丽丽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强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采取对照的方法选取初次诊断为 HbA1c>8.0%的2型糖尿病患者123例,每天为患者进行一次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同时联合那格列奈进行治疗。疗程为3个月,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用餐后2小时的血糖(2hPG)、空腹C肽、用餐后2小时的C肽、空腹时的血清胰岛素(FINS)、用餐后2小时的血清胰岛素(2hINS)以及不良情况的反应。结果:治疗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以及用餐后2小时的血糖(2hPG)的指数均明显下降,空腹时C肽水平变化不明显,空腹血清胰岛素指数明显上升,用餐后2小时C肽和血清胰岛素(2hINS )指数明显上升。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强化治疗对初发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
作者:茹强龙;叶海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医院有组织有系统地消除或减少医疗风险的危害和经济损失,通过对医疗风险的分析,寻求医疗风险的防范措施尽可能地减少医疗风险的发生。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护理抢救等环节和过程中,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极有风险,一旦发生护理缺陷或事故,给患儿和家属带来痛苦,尤其对儿科这个特殊群体,更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为患儿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必须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
作者:蒙凤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中的水、土壤缺乏碘,造成植物、粮食中碘含量偏低,使机体碘的摄入不足而导致的一系列损害,是世界上分布广泛、侵犯人群多的一种地方病。它是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一种地方病,它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身体发育障碍等。为了全县广大农牧民群众吃上合格的碘盐,消除碘缺乏病的发生,提高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身体素质。现将盐碘的监测与分析如下,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拥忠泽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对提高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干预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鑫鑫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受随访管理的122例高血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针对观察组患者成立“高血压关爱家园”,实施干预措施,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管理。一年后将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压达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达标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血压达标概率89%,对照组血压达标率4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高血压患者实施干预措施有利于患者血压达标率的提高。
作者:雷云;洪英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护理临床带教是培养护理人才储备的重要手段,我院是内蒙古北疆地区的分担临床、科研、教学的一家三甲医院,承担护理专科生、护理本科生以及护理研究生的临床带教。笔者从带教老师的素质、带教方法、护生素质、因材施教、法律意识及安全教育等方面进行阐述。目的是护理带教培养出来护士是胜任临床,精于教学、忙于科研的面面俱到高素质复合型的护士人才。
作者:司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中毒性心肌损害患者不同时期血清肿瘤坏死因子-a(TNF -a)、白细胞介素-6(IL -6)及 C -反应蛋白(CRP)的水平,探讨炎性细胞因子在中毒性心肌损害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7月至2011年3月于我院救治的88例急性中毒性心肌损害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入院第1、7和14天检测其血清中 TNF -a、IL -6及CRP的浓度,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并进行组间比较,探明TNF -a、IL -6及CRP随病程的变化趋势。同时检测患者血清中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 -MB)水平,并将二者的变化趋势进行比较,从而明确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对中毒性心肌损害早期诊断的价值及其在病情评估方面的作用。结果:中毒性心肌损害组患者入院第1天血清中 TNF -a、IL-6及CR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其结果有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入院第7和14天患者血清中TNF -a、IL -6及CRP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入院第1天的检测结果分别与第7天和第14天的结果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7天和第14天的检测结果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即上述患者血清中的 TNF -a、IL -6及CRP水平于入院第1天升高,第7天恢复至正常水平。同时检测的血清 CK -MB水平也于入院第1天升高,第7天恢复至正常水平,第14天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故提示急性中毒性心肌损害患者血清 TNF -a、IL -6及CRP水平与CK -MB水平随病程的变化趋势相符。结论:在中毒性心肌损害发病早期 TNF -a、IL -6及CRP可作为诊断指标,且可作为判断心肌损害程度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马龙;毕玉磊;邱丽丽;胡英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