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淑艳
目的:探讨胎儿颈部淋巴囊肿超声表现与妊娠结局. 方法:回顾分析从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60 例胎儿颈部淋巴囊肿超声表现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结局. 结果:18例胎死宫内,胎头胎颈周围存在大小不一液性暗区、胎动胎心消失、胎头光环变形,壁厚,界限清晰,可见光带分隔,四肢软组织与躯体变厚. 42例四肢躯体、背部以及头颈部有囊性暗区包绕. 18 例胎死宫内,经超声确诊,采取病理性引产,其余42 例顺利分娩. 结论:对于胎儿颈部淋巴囊肿,超声检查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并同胎儿染色体异常有着密切联系.
作者:甘国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对腹腔镜下D2根治性手术治疗远端进展期胃癌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70例远端进展期胃癌患者分为对照组35例,观察组35例,对照组采用开腹D2根治术,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D2根治性手术. 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多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 年生存率比较( P>0.05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采用腹腔镜下D2 根治性手术治疗远端进展期胃癌,能获取与开腹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且术中出血量及肛门排气时间减少,术后恢复较快,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王文昌;矫璐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1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消化内镜治疗,有再出血患者归置为实验组,未发生再出血患者为对照组,将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分析,包括年龄、性别、出血量、入院时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浓度、是否发生休克、内镜下活动出血等,并进行比较. 结果:在选取的150 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发生再出血情况,归为实验组,其余患者归为对照组. 年龄和性别与再出血无明显关系,实验组患者的出血量大于对照组患者的出血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小板计数以及血红蛋白浓度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中,出现休克和内镜下活动出血的比例大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出血量大,休克、内镜下活动出血、血小板计数以及血红蛋白浓度偏低对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再出血有很大影响,是上消化道出血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増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对策. 方法:抽选2012年3 月-2014年4月,我科接收老年高血压患者100例,按入院编号分成两组(干预组、常规组) ,常规组患者临床基础性护理,干预组患者临床护理干预,比对临床结果. 结果:干预组患者临床疾病好转率( 96.0%)和常规组(80.0%)相比,差异性鲜明(P<0.05). 结论:老年高血压临床治疗期间行护理干预措施,效果突出,可改善患者血压指标,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使用.
作者:倪婉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手术室仪器设备的管理方法,提高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的质量. 方法:我院在自2014年1月-2014年12月间对手术室仪器设备进行规范化管理,对护理人员的进行规范化培训和考核,调查手术医师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 结果:手术室仪器设备的管理后护士的业绩考核分数和手术的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手术医师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高于规范化管理前,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手术室仪器设备的规范化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护理质量,有效地避免了仪器因不当操作导致的损坏现象,有效地延长了手术室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节约了医院仪器设备的购买成本.
作者:段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并讨论序贯疗法对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失败后进行的补救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100例被确诊为幽门螺杆菌根治治疗失败的患者,随即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补救治疗,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给予序贯疗法,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四联疗法,疗程结束后4周,对两组分别进行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情况并比较. 结果:实验组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为94.8%,对照组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为72.5%,两组根除率差异显著,经过统计学计算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序贯疗法作为对根除幽门螺杆菌失败的补救治疗,效果优于传统的四联法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茜;杨廷旭;马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 方法: 选取2012年-2013年来我院治疗的儿科疾病患者120例,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 其中实验组60例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护理,而对其余6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病情缓解度. 结果:在实验组经过静脉留置针护理之后,实验组显效35例,有效20例,无效5例,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40例,相对于对照组来说,效果更好,病人恢复情况更好,静脉留置针护理对于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较好的效果,说明此方式对于此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和缩短住院时间有一定的促进效果,符合当代医疗理念的要求. 结论:静脉留置针护理对于儿科疾病患者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和缩短住院时间有一定积极意义.
作者:曹雪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总结在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的护理方法与效果. 方法:现将我医院收治的5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急救护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本组选取病例在急救中经过实施有效的临床护理(抢救成功率达到94%) ,明显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 结论:通过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实施有效临床护理,可有效判定患者病情并制定合理的抢救预案,从而明显提高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抢救成功率. 大量失血引起休克称为失血性休克,常见于外伤引起的出血、消化性溃疡出血、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妇产科疾病所引起的出血等. 失血后是否发生休克不仅取决于失血的量,还取决于失血的速度,休克往往是在快速、大量(超过总血量的30%~35%)失血而又得不到及时补充的情况下发生的. 在很多的情况下,对出血做出诊断并不太困难,病史和体征都能反映出血容量不足和肾上腺素能的补偿性反应[1].
作者:罗建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分析研究上消化道穿孔通过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方法以及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4月到2014年4月的96例上消化道穿孔患者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对照组48例,对照组患者通过传统的开腹手术实施治疗,观察组患者通过腹腔镜手术实施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排气时间、治疗效果和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记录和比较. 结果:观察组48 例患者的手术时间在41.4 ±13.3分钟,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在28.33 ±8.03小时,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在100 ±25ml,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48例患者手术之后出现感染的几率为18.75%,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为2.08%,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为上消化道穿孔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与传统开腹手术比较效果更加的显著,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短,创伤相对比较小,手术之后患者的并发症和感染情况比较低,应该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何敏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医务社会工作是在医院中开展带有医学特色,围绕医务工作开展的社会工作,它既有别于医院的行政、医疗管理、信访接待等工作,又有其专业的工作要求和方式. 在我国,在现代化医院中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条件已成熟,在全人医学时代,医务社会工作已经成为医疗服务团队中的重要一员. 本文就将着重于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的概念,在现代化医院中开展社会工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等方面进行简单阐述,以期能让读者对医务社会工作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作者:李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肝叶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文选取2007年1月至2014 年8 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实施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 例. 观察组患者采用肝叶切除术治疗,对照组行胆肠吻合术,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40 例患者中,1 例出现伤口感染,1例胆漏,并发症发生率为5.0%(2/40);对照组40例患者中,2例出现伤口感染,1例腹腔感染,1 例胆道出血,2 例胆漏,并发症发生率为15.0%(6/4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恰当的肝叶切除术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后发生残留率低,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陈杨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助产士接受窒息复苏培训对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成功复苏率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9月于我院分娩的新生儿2035例做为对照组,2013年10月至12月实施强化培训,培训后2014年1月至9月的分娩新生儿2048例做为试验组,比较培训前后两组分娩新生儿相关指标的差异性. 结果:试验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窒息新生儿成功复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对助产士实施窒息复苏培训,有助于降低新生儿娩出时窒息发生率,并能为窒息新生儿提供优质高效的复苏支持,提高成功复苏率.
作者:旦增卓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讨论并分析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治疗中,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1 年10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性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基础+弥可保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入黄芪桂枝汤进行治疗,经过系统的治疗后就两组患者的血流变学指标和神经传导速度进行比较和分析. 结果:经过系统的治疗,两组患者在血流变学指标和神经传导速度上比较,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将黄芪桂枝汤运用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改善血流变提高神经供血供氧,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马晓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教学在神经内科本科临床带教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86名临床实习生,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方法,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教学. 比较两组实习生学习效果、操作成绩、对带教老师方法的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的出科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实习生对观察组带教老师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临床路径教学在神经内科本科临床带教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推广应用.
作者:陈雁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对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嚢炎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有效护理干预所得到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曾接收的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嚢炎患者112例,在随机分组原则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中患者在围手术其行常规护理,观察组中患者在围手术期行优质护理,观察期临床效果. 结果:在经过治疗与护理之后,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中患者发生率为8.9%,对照组中患者发生率为21.4%,两组差异显著;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对照组中护理满意率为96.4%,对照组中患者护理满意率为71.4%,两组间差异显著. 结论:对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嚢炎患者在围手术期对其行优质护理能够取得令人满意效果,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其尽快康复,并且能够使患者护理满意率得到有效提高,可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张鑫;庞旭峰;余晓晨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和对比治疗慢性盆腔炎合并盆腔积液患者时使用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 方法:收集慢性盆腔炎合并盆腔积液患者共11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进行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治疗,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对比.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 结论:在慢性盆腔炎合并盆腔积液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英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对协同护理模式进行分析,观察在其模式的影响下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的疾病认知程度的变化情况. 方法:将我院医治的100例老年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起初需要患者进行自我护理,按照个人的需求进行自我满足,之后可以由医护患以及家属共同参与护理,协同治疗、护理并完成康复计划,接着将协同护理前后的状况进行疾病感知问卷调查,并进行严格的评测,观察协同护理前后的差别. 结果:通过进行协同护理模式的康复治疗,对护理前后的疾病感知程度进行比较分析,观察协同护理模式对患者的疾病认知程度的影响,其中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协同护理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善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的疾病认知度,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治疗.
作者:秦迎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通过体外传代培养齿龈内阿米巴,研究中药牙膏在体外对齿龈内阿米巴的抑制作用,为人们日常口腔保健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测试4种中药牙膏和1种普通牙膏相同混悬度和相同牙膏不同混悬度对齿龈内阿米巴的体外抑制作用. 结果:牙膏混悬液浓度分别为50、25、12.5、6.25mg/ml时,不同实验牙膏对体外培养的齿龈内阿米巴的致死时间相差较大,且同种中药牙膏在体外对齿龈内阿米巴的抑制作用存在浓度依赖性(P<0.05),在一定范围内,牙膏混悬液的浓度越高,在体外对齿龈内阿米巴的抑制作用越强. 结论:4 种中药牙膏对体外培养的齿龈内阿米巴均有抑制作用,且效果优于普通牙膏.
作者:王静;曹颖;王莹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主要是为了对本地区现行12-13 次标准产前检查模式的依从性和降低围产期母婴并发症的效果进行调查. 所以对2013 年 10 月~2014年 9 月在我院(沐川县人民医院 二乙医院)分娩的1691例产妇的产前检查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根据终结果发现现行标准产前检查模式依从性较低的是在低文化人群和流动人口中,需要进一步提高围产期母婴并发症的效果.
作者:李吉容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肥胖儿童产生龋齿的因素和预防的方法. 方法:选取60 例肥胖儿童进行研究,研究其出现龋齿的因素,并提出预防龋齿的方法. 结果:导致幼儿园儿童出现龋齿主要有吃甜食、油炸食品和喝甜饮. 结论:肥胖儿童发生龋齿除了其特有的因素外,其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口腔行为等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控制儿童的饮食行为,积极的进行口腔保健,从而减少肥胖儿童出现龋齿的风险.
作者:叶海英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