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意外创伤者创伤后成长认知加工偏向实验研究

董超群;巩树梅;邓光辉;辛松建;刘晓虹

关键词:意外创伤者, 创伤后成长, 注意偏向, 点探测任务
摘要:目的:考察不同创伤后成长(PTG)水平意外创伤者的注意偏向特点.方法:采用简体中文版创伤后成长问卷筛选出15名高分组被试和15名低分组被试,以积极、消极和中性表情图片为实验材料进行2(表情对性质:正性、负性)×2(探测点与表情图片一致性:一致、不一致)×2(高PTG水平、低PTG水平)混合设计的点探测实验.结果:低PTG水平的伤者对负性情绪表情图片存在注意偏向和注意脱离困难,注意偏向值(D)和脱离指数(DI)均显著大于0(P<0.05);高PTG水平的伤者对正性和负性情绪刺激均不存在注意偏向;在探测点与负性情绪表情图片位置不一致时,高PTG水平伤者的反应时要显著少于低PTG水平伤者,P<0.05.结论:PTG水平不同的伤者对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差存在不同,两者具有不同的内隐认知加工方式,可据此指导意外创伤者心理干预的开展.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在京藏族大学生身份认同对群际接触的影响:适应策略的作用

    目的:探讨在京藏族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对其与汉族接触水平的影响,以及适应策略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语版问卷调查了133名在京就读藏族大学生的中国人认同、藏族人认同、适应策略以及群际接触.结果:①中国人认同和藏族人认同都可以有效促进群际接触,整合策略、同化策略与群际接触正相关、隔离策略不相关;②同化策略在中国人认同影响群际接触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9.6%;③整合策略在藏族人认同对群际接触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结论:增加中国人认同,有利于藏族大学生采用同化策略适应在京生活,对藏族大学生跨汉民族交往有促进作用;整合策略调节藏族人认同对群际接触的影响.

    作者:史佳鑫;刘力;张笑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意外创伤者创伤后成长认知加工偏向实验研究

    目的:考察不同创伤后成长(PTG)水平意外创伤者的注意偏向特点.方法:采用简体中文版创伤后成长问卷筛选出15名高分组被试和15名低分组被试,以积极、消极和中性表情图片为实验材料进行2(表情对性质:正性、负性)×2(探测点与表情图片一致性:一致、不一致)×2(高PTG水平、低PTG水平)混合设计的点探测实验.结果:低PTG水平的伤者对负性情绪表情图片存在注意偏向和注意脱离困难,注意偏向值(D)和脱离指数(DI)均显著大于0(P<0.05);高PTG水平的伤者对正性和负性情绪刺激均不存在注意偏向;在探测点与负性情绪表情图片位置不一致时,高PTG水平伤者的反应时要显著少于低PTG水平伤者,P<0.05.结论:PTG水平不同的伤者对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差存在不同,两者具有不同的内隐认知加工方式,可据此指导意外创伤者心理干预的开展.

    作者:董超群;巩树梅;邓光辉;辛松建;刘晓虹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超重和肥胖青少年暴食行为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研究

    目的:考察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暴食行为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方法:采用暴食量表(BES)、儿童生存质量测定量表(PedsQLTM4.0)及一般资料调查表对整群抽取的湖南省11~18岁的1284名中小学生(体重正常812人,超重和肥胖472人)进行测评.结果:①暴食行为在体重正常学生中的发生率为0.54%,超重学生中的发生率为10.18%,肥胖学生中的发生率为20.46%;②超重、肥胖学生与体重正常学生在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各维度差异(肥胖组<超重组<正常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肥胖组学生中,有暴食行为者在情绪状态、学校功能、心理社会功能以及总分上显著低于无暴食行为者(P<0.05);④在超重学生中,有暴食行为者在情绪状态、社会功能、心理社会功能和总分上显著低于无暴食行为者(P<0.01);⑤暴食行为得分与BMI呈显著正相关(r=0.463,P<0.01),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r=0.265~0.369,P<0.01).结论:超重和肥胖、暴食行为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三者有密切关系.

    作者:何金波;朱虹;吴思瑶;陆遥;蔡太生;侯靛青;孙艳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中文版Friedman-Bendas考试焦虑量表在中学生群体中的试用

    目的:对中文版Friedman-Bendas考试焦虑量表(FBTAS)在中学生群体中进行信效度检验.方法:通过4次抽样,初次调查20人对FBTAS进行通俗度检验;再测调查465人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定正式的中文版FBTAS;正式调查632人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被试同时完成FBTAS与一般焦虑量表(GADS),简式版害怕他人消极评价量表(FNES-B)与Buss-Perry攻击性量表(BPAQ)来考核效标效度;另外抽取47人进行四周后重测.结果:中文版FB-TAS分为紧张焦虑、社会贬抑和认知阻滞3个维度,总量表和分量表的α系数在0.71~0.89之间,四周重测组内相关系数在0.78~0.89之间,用随机截距模型控制方法效应后的主要拟合指标x2/df=2.82,CFI=0.89,TLI=0.86,SRMR=0.06,RMSEA=0.05.FBTAS与GADS的相关为0.55,与FNES-B的相关为0.42,与BPAQ的相关为0.35(均P<0.01).结论:中文版FBTAS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是测量中学生考试焦虑的适宜工具.

    作者:韦嘉;张春雨;董山川;陈维;张进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初中生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

    目的:探讨心理弹性在初中生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对1355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初中生经历的主要生活事件是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②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心理弹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心理弹性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③心理弹性中的个人力是生活事件影响生活满意度的中介变量,其中介效应为0.232,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60.4%.结论:增强初中生的心理弹性,其中主要是心理弹性中的个人力是提高其生活满意度的重要途径.

    作者:谢家树;李杰;易嫦娥;邓多林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谨慎性人格对青少年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目的:探讨应对方式在谨慎性人格与青少年创伤后成长(PTG)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汶川地震两年后497名中学生为被试,进行小五人格问卷、应对方式问卷以及创伤后成长问卷的测量.结果:青少年PTG在年级和性别方面的差异不显著,PTG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人际体验的改变分值高;谨慎性人格不仅对PTG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而且还可以通过积极认知的应对方式对PTG发挥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结论:积极认知的应对方式在谨慎性人格与PTG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作者:吴玉飞;安媛媛;伍新春;林崇德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近十四年来普通中学教师SCL-90测查结果分析

    目的:全面了解2000年~ 2013年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并提供一个中学教师SCL-90的全国常模.方法:筛选出91个符合条件的研究,合成平均数与标准差并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与效果量计算.结果:①在岗中学教师躯体化、恐怖与焦虑非常显著地高于全国常模与培训教师(P<0.001,d>0.5或d≥0.15);后7年躯体化、精神病性、焦虑与恐怖显著高于前7年(P<0.001,d≥0.15).②前7年,男教师敌对、偏执与精神病性显著高于女教师(P<0.001,d≥0.15),初中教师人际敏感与偏执显著高于高中教师(P<0.001,d=0.15);后7年,女教师恐怖因子显著高于男教师(P<0.001,d=0.15),初中与高中教师无一因子差异达到或接近小效应.结论:普通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下,躯体化、恐怖、焦虑与精神病性严重,且随年代出现加剧现象;后7年,男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而女教师、高中教师则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作者:吴洪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儿童青少年校园受欺负潜在类别及与焦虑的关系

    目的:了解儿童青少年校园受欺负的潜在类别.方法:对8387名四、六、八年级学生的受欺负进行潜在类别分析,并对性别、年级分布以及对焦虑的影响进行差异检验.结果:①受欺负分为言语-身体(10.8%)、言语-身体-关系(10.6%)、言语-关系(5.8%)和未卷入组(72.9%)四个类别.②男生言语-身体、言语-身体-关系受欺负组的比例显著高于女生;女生言语-关系受欺负组的比例显著高于男生.在这三种受欺负组中,四年级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六年级,六、八年级无差异.③焦虑得分从高到低为言语-身体-关系受欺负组、言语-关系受欺负组、言语-身体受欺负组和未卷入组.结论:校园受欺负有四个潜在类别,在性别、年级内的分布和对焦虑的影响不同.

    作者:张兴慧;李放;项紫霓;王耘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不同戒断期毒品戒断者对金钱奖赏敏感性的ERP研究

    目的:本研究采用金钱奖赏范式探讨不同戒断时长(短期戒断组:平均2.7个月,中期戒断组:平均19.36个月,长期戒断组:平均49.6个月)的毒品戒断者与正常匹配组,在分辨不同额度的金钱奖赏时认知加工能力的损伤和恢复情况.方法:研究中要求被试在三种不同的奖赏条件(45分,1分,0分)下完成Go/No-go任务.结果:脑电结果表明,对不同额度的金钱奖赏加工时,短期戒断组和中期戒断组的脑区功能受损,表现为其诱发的N2和P3波幅在三种条件下差异都不显著;长期戒断组在奖赏条件下诱发的N2和P3平均波幅显著大于0分条件,但是波幅差异的程度显著低于控制组.结论:长期戒断组和控制组在神经激活模式上存在的差异,表明经过三年以上的戒断后,戒毒人员的脑功能显示出一定水平的恢复,但是仍未恢复至正常水平.

    作者:周平艳;刘丹玮;周仁来;孙本良;肖洁;李松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艺术生创意自我效能、思维风格与艺术创造力的关系

    目的:考察艺术生创意自我效能、思维风格与艺术创造力的关系.方法:以130名艺术类大学生为被试,使用《思维风格问卷》、《创意自我效能量表》(CSES)及艺术创造力同感评估作为测量手段,分析了思维风格、创意自我效能与艺术创造力关系.结果:①立法型、整体性、激进型和等级型思维风格与艺术创造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②创意自我效能整体及其各维度与艺术创造力存在显著正相关;③创意自我效能在思维风格对艺术创造力的作用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结论:提高艺术生的艺术创造力可以尝试从强化其创意自我效能人手,但也不能忽略思维风格的作用.

    作者:李吉品;刘秀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学业成绩不良高职生的大学适应、学业情绪及学习倦怠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学业成绩不良高职生与学业成绩优秀高职生在大学适应、学业情绪及学习倦怠方面的差异.方法: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一般学业情绪问卷对120名学业成绩优秀生、91名学业成绩不良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学业成绩优秀生与学业成绩不良生在大学适应量表中的学习适应维度及择业适应维度差异极显著(P<0.01);②学业成绩优秀生与学业成绩不良生在一般学业情绪问卷中各维度均差异显著(P<0.05);③学业成绩优秀生与学业成绩不良生在学习倦怠问卷各维度均差异极显著(P<0.001);④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情绪低落、学习适应、消极高唤醒、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能够对学业成绩进行预测.结论:学业成绩不良生与学业成绩优秀生大学适应、一般学业情绪、学习倦怠差异显著.

    作者:高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自立研究现状与展望

    从心理学角度开展系统的自立研究起源于黄希庭关于中国人人格的本土化研究尝试,黄希庭将自立定义为,个体从自己过去依赖的事物那里独立出来,自己行动、自己作主、自己判断、对自己的承诺和行为负起责任的过程.现有的自立研究内容侧重于自立的内涵、结构、心理功能及表现形式;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问卷法、量表法等研究方法,多属于相关或描述性研究.从整体上来看,自立虽然有着深远的中国历史文化渊源,但是却没有受到系统的研究和发展,目前对自立的实证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未来的研究重点是开发更多的评估方法,突破传统的研究范式,扩展研究群体的年龄范围,重视自立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和应用,促进自立研究进一步走向国际化等.

    作者:凌辉;张建人;钟妮;吕邹沁;唐莘尧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高中生生活事件与焦虑症状关系的追踪研究:神经质的调节作用

    目的:探讨神经质对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和焦虑症状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儿童青少年多维度焦虑量表、大五人格量表—神经质分量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问卷对618名高中生进行评估,每三个月追踪1次,共追踪8次,历时2年,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数据.结果:相关分析表明,首次测评的焦虑症状、负性生活事件和神经质得分之间均两两正相关(r=0.28~0.52,P<0.01).多层线性模型分析表明,负性生活事件(B=0.30,t=-12.91,P<0.001)和神经质(B=3.02,t=4.84,P<0.001)对焦虑症状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负性生活事件和神经质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B=0.05,t=4.25,P<0.001).结论:神经质在负性生活事件和焦虑症状的关系间起调节作用,高神经质的个体在遭遇应激性生活事件时更易表现出焦虑症状.

    作者:王润程;明庆森;蒋雅丽;高一点;曹曦瑜;姚树桥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人际环形模型对心理病理的解释建构

    DSM-5对人格障碍的诊断凸显了人际的重要性.人际环形模型是当代人际领域核心成果,它以掌控/联结两大元动机作为横纵轴来建立圆环.围绕环形模型产生了或静态或动态的诸多概念,用以描述人际功能的适应与否.近年愈来愈多病理与临床研究引入环形模型及相关概念,对心理及人格障碍的内在机制、表型表达、评估及治疗予以深入解析.未来研究可尝试更新的人际动力评估方法,如电脑操纵杆法、事件关联记录法,或纳入文化背景因素,来进一步发掘人际功能在心理病理及人格大背景中的意义.

    作者:王硕;周雅;刘翔平;Aaron L.Pincus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对立违抗障碍儿童心理特点分析:家庭系统观角度

    目的:从家庭系统观角度探讨不同性别对立违抗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儿童和非ODD儿童的心理特点.方法:选取符合DSM-Ⅳ中ODD诊断标准的儿童260人(ODD组)及非ODD组269人,应用来自整体水平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来自互动水平的夫妻适应量表、亲子冲突解决方式问卷和来自个体水平的父母情绪控制问卷、儿童情绪控制问卷进行测量.结果:①无论是在整体水平,互动水平还是在个体水平上,与非ODD组相比,ODD组有显著低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P<0.01)、父母婚姻质量(P<0.01),显著高的亲子冲突(P<0.01)和情绪控制异常(P<0.01);②对比不同性别ODD组和非ODD组中发现,ODD分组的主效应(P=0.000)显著,孩子性别的主效应和两者的交互效应均不显著.结论:ODD组与非ODD组相比,在三个水平上都显著较差;比较不同性别ODD组和非ODD组儿童,这种差异更多的是ODD与否的差异,而非性别差异.

    作者:李泽;蔺秀云;刘杨;李俊红;何杰;曹艳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员工工作价值观对幸福感及心理健康的影响——代际比较研究

    目的:考察三代员工工作价值观对幸福感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取样三代1056名在职员工并进行中国员工工作价值观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和一般健康问卷调查.结果:三代员工部分工作价值观维度与幸福感、心理健康症状显著相关,但三代人群存在差异.幸福感在工作价值观对心理健康症状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三代员工的利他价值观都可正向预测心理健康水平.第三代员工的外在酬劳负向预测心理健康水平.结论:三代员工的工作价值观与幸福感及心理健康症状关系密切,但三代员工存在差异.幸福感水平可以缓冲工作价值观对心理健康症状的影响.

    作者:陈坚;连榕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下行社会比较对相貌负面身体自我女性内隐相貌自评的影响:阈上和阈下比较的差异

    目的:考察相貌负面身体自我者的内隐相貌自评,并将相貌负面身体自我与社会比较相结合验证Mussweiler和Thomas提出的选择通达性模型理论.方法:采用词汇判断任务考察了99名女性的内隐相貌自评,并结合阈上和阈下社会比较的范式探讨下行社会比较对女性被试内隐相貌自评的影响.结果:①与正常被试相比,相貌负面身体自我女性表现出相对消极的内隐相貌自评.②阈上的下行社会比较对相貌负面身体自我女性和正常被试的内隐相貌自评都无显著影响.③阈下的下行社会比较使得两组被试都表现出积极的内隐相貌自评.结论:相貌负面身体自我女性的内隐相貌自评比正常被试更为消极,并且阈上社会比较的结果支持社会比较领域的选择通达模型理论,而阈下社会比较的结果不支持该理论.

    作者:寇慧;苏艳华;易旭灿;罗小春;陈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负性认知对丧亲者情绪问题的预测作用

    目的:在丧亲者中考察认知因素对丧亲后延长哀伤、抑郁及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通过横断研究,采用延长哀伤问卷(PG-13)、哀伤认知问卷(GCQ)、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对488名丧亲者进行测查.结果:分层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当控制了影响负性情绪的人口学背景及丧亲相关变量之后,对自我的负面信念、自责、对生活及未来的负面信念能够预测延长哀伤反应;对未来的负面信念、对哀伤的威胁性解释、对世界的负面信念能够预测抑郁情绪,而对哀伤的威胁性解释、对未来的负面信念能够预测焦虑情绪.结论: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延长哀伤障碍的认知行为概念化模型,并为延长哀伤障碍的认知行为干预提供了实证依据.

    作者:何丽;尉玮;胡泊;徐慰;闫煜蕾;王建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对孤独症儿童情绪理解干预的实验研究

    目的: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情绪理解的干预,探索情绪理解干预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以视觉材料为主体,以包含正确反馈的问答结构为主的讨论式教授形式对孤独症儿童的情绪理解中的表情识别和命名、情绪观点采择和情绪归因进行全面的干预.结果:①情绪理解干预能够提高孤独症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干预效果主要体现在表情识别能力和表情命名能力;②情绪理解干预对孤独症儿童表情识别能力的改善效果在干预结束两周后继续保持.结论:情绪理解干预能够提高孤独症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

    作者:杨娜;钱乐琼;肖晓;周世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汉语听写障碍儿童的形音联结缺陷探因

    目的:探索汉语听写障碍儿童形音联结缺陷的原因.方法:从小学三、四、五年级共412名儿童中,筛选出听写障碍组儿童21名,同时选择年龄、智力水平、阅读水平相当的对照组儿童21名.采用变化检测范式,以符号、日文、韩文为视觉刺激材料;以单音节声音为听觉刺激材料,通过考察两组儿童在探测刺激正确捆绑、交换捆绑、形变捆绑、音变捆绑四种条件下的判断正确率,探索听写障碍儿童的形-音联结缺陷源于形音联结任务中的视觉加工缺陷、语音加工缺陷、还是跨通道的视听联结缺陷.结果:①在探测刺激正确捆绑和形变捆绑条件下,两组被试正确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②在探测刺激交换捆绑条件下,听写障碍组正确率显著低于对照组;③在探测刺激音变捆绑条件下,听写障碍组正确率低于对照组,达到边缘显著.结论:形音联结缺陷可能源于视听跨通道的联结缺陷和语音加工缺陷.

    作者:刘议泽;李燕;刘翔平;谭雅倩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