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鑫;张雅丽;陈玲;周仁来
目的:评价老年人认知功能减退知情者问卷(IQCODE)区分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程度的有效性.方法:收集来院就诊的AD患者332例,按临床痴呆程度标准分为轻、中、重度组,应用简短版本的老年人认知功能减退知情者问卷(IQCODE)对其知情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各组IQCODE得分与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Mattis痴呆评定量表(DRS)、阿尔茨海默病评估量表-认知部分(ADAS-Cog)得分的相关性,检验其区分不同认知功能损害程度的效度.结果:IQCODE与MMSE、DRS、ADAS-cog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12、-0.478和0.522.以65分作为划界分区分轻-中度痴呆,敏感性为66.9%,特异性为57.3%;以75分作为划界分区分中-重度痴呆,敏感性为73.8%,特异性为66.9%.结论:IQCODE可以中等有效地区分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但单独使用准确性欠佳,建议临床结合其他痴呆量表使用,以提高评定效能.
作者:刘艳;丁云龙;钮佳丽;周燕;郭起浩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本研究基于中国文化背景下,对身体健康与幸福感的关系,以及宗教信仰对两者关系的影响作用进行探讨.方法:采用中国城市幸福指数问卷及包含身体健康和宗教信仰的自编问卷对通过分组抽样选取的全国31个省市(不含港澳台)的5165名非学生成人被试进行调查.结果:①身体健康对幸福感影响显著,身体健康状况越差,幸福感越低;②在身体健康影响幸福感的过程中,对于存在很多身体健康问题的个体,宗教信仰的缓冲作用显著,而对于身体健康问题不多的个体,宗教信仰的缓冲作用并不显著.结论:对中国人而言,宗教信仰可以缓解身体健康对幸福感的消极影响,这种改善作用对于有很多身体健康问题的个体尤为明显.
作者:王彤;黄希庭;毕翠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妇女生活质量的认知心理应激模型适用情况,检验应对方式在农村留守妇女应激感知、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关系中是否起到中介作用.方法:对湖南省浏阳市1893名农村留守妇女和969名农村非留守已婚妇女进行取样,调查工具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SF-36健康调查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应激感知量表.结果:在考虑外部变量且考虑社会支持及应激感知的影响时,积极应对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不显著,消极应对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亦不显著;积极应对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显著,消极应对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β=-0.10,P<0.001).结论:在应激感知与心理健康关系中,消极应对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积极应对在压力感知影响心理健康的过程中不起中介作用.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生活质量的认知心理应激模型.
作者:钟斌;姚树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盐酸哌甲酯控释剂单用与联合感觉统合训练对高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HFA)共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疗效.方法:8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门诊患儿,以药物单用或联合感统训练治疗6个月,以视听整合持续操作测验(IVA-CPT)、ADHD评定量表(ADHD-RS-Ⅳ)、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评估核心症状.结果:①两组患者IVA-CPT项目分值均较治疗前提高(P<0.001),联合治疗组改善优于药物组(tFRCQ=-2.6874,P=0.0090;TFAQ=-2.6933.P=0.0089);②两组患者ADHD-RS-Ⅳ各分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01),联合治疗组改善优于药物组(t注意R陷-2.3322,P=0.0254;t多动冲动=-2.0479,P=0.0479; t总分=-2.1817,P=0.0357);③药物组ABC交往分较治疗前改善(t=2.0413,P=0.0486);联合组ABC总分(t=-2.1223,P=0.0408),感觉分(t=2.17213,P=-0.0365),交往分(t=2.0576,P=0.0476),运动分(t=-2.0986,P=0.0429)较治疗前改善.结论:药物联合感统训练对共病ADHD的HFA患儿核心症状疗效优于药物单用.
作者:周圆月;黄春娟;刘健;罗学荣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在不同情景下对他人见危不救行为的归因、责任推断、情感反应以及惩戒行为之间的数量化关系,验证Weiner责任归因理论的适用性.方法:采用自编《大学生对见危不救行为的责任归因问卷》对27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在救助难度低时,见危不救倾向于被认为是由于缺乏努力,作内部、稳定、可控的归因,会做出较高责任的推断,引起较高的生气情感、较低的理解情感,并产生较高的惩戒行为.②在救助难度高时,见危不救倾向于被认为是由于缺乏能力,作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归因,会做出较低责任的推断,引起较低的生气情感、较高的理解情感,并产生较低的惩戒行为.结论:本研究验证了责任推断和情感反应之间的双向关系,Weiner的责任归因理论可以概括为:归因维度→责任推断、情感反应→惩戒行为.
作者:陶金花;朱键军;程灶火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文章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了各分子生物学指标,从神经生理学角度探讨了大脑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改变与认知老化的关联;从心理机制角度探讨了认知老化的加工资源理论以及执行衰退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应该进一步明确各指标是如何影响认知功能的,并试图寻找与认知老化相关的候选效应基因及相关基因的多态性.在神经生理学方面,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大脑特定脑区结构和功能的退化以及其他脑区的过多激活等与认知老化的关系.关于心理机制,未来研究需要探讨四种加工资源的综合作用,以及加工资源与执行功能的关系及其在认知老化中的作用.后提出,多学科,综合的视角对于揭示认知老化的机制更加重要.
作者:张连成;傅涛;高淑青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留守儿童品味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用CABI(修订版)、EPQ(儿童版)、安全感量表、SES调查1063名农村儿童.结果:①留守儿童品味信念在年级、出生顺序上出现显著差异,长子品味信念显著低于其他出生顺序的孩子.②留守儿童品味信念与安全感、自尊、人格相关显著.③自尊高低影响留守儿童品味信念水平.结论:留守儿童品味信念的影响因素包括安全感、自尊、人格等因素.
作者:朱丹;陈欢;王国锋;周宗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团体绘画心理辅导对于帮助工读学生降低攻击性,减少攻击行为的效果.方法:在长沙市工读学校随机抽取一个班的学生作为辅导对象,进行为期5个月,共18次团体绘画心理辅导和2次个别访谈.在辅导前、后采用青少年攻击性量表对团体成员进行对比测试.结果:工读学生的躯体攻击性、言语攻击性、愤怒、敌意显著较辅导前有显著降低.结论:团体绘画心理辅导有助于工读学生降低针对他人的攻击性水平.
作者:李科生;阳鑫;高鹏程;佘丽珍;袁悦;曹中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考察自我关注对大学生压力与负性情绪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自我意识量表(SCS),大学生压力量表(CSS),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状态焦虑问卷(SAI)对373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①压力及三个分量表均与抑郁和焦虑呈显著正相关;公我关注与抑郁和焦虑均呈显著正相关,私我关注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与焦虑相关不显著.②公我关注在压力与焦虑间起调节作用;公我关注在学业压力与焦虑、学业压力与抑郁、消极生活事件与焦虑间起调节作用;私我关注在学业压力与焦虑、消极生活事件与焦虑、消极生活事件与抑郁间起调节作用.结论:自我关注在压力与负性情绪间起一定的调节作用.
作者:陈佳芳;韦嘉;张进辅;卢珊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网络成瘾与青少年的不良情绪行为关系的性别效应.方法:选取“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项目的社会适应数据库中的7-9年级初中学生(有上网经验的8753名)作为研究被试.结果:①方差分析显示,男生网络成瘾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卡方分析发现男生比女生更容易网络成瘾;②采用倾向性分数对背景变量(年级、地区、学校所在地和家庭年收入)进行被试匹配之后,方差分析显示在抑郁、焦虑得分上性别和是否成瘾的交互作用显著,在间接攻击和违规违纪得分上性别和组别交互作用边缘显著.再结合简单效应检验分析发现,网络成瘾与女生情绪问题(抑郁、焦虑)和间接攻击行为的关系更大,与男生违规违纪行为的关系更大.结论:男生比女生更容易网络成瘾,并且成瘾与女生情绪问题(抑郁情绪、焦虑情绪)和间接攻击行为的关系更大;与男生违规违纪行为的关系更大.
作者:张琴;王耘;苑春永;张兴慧;黎亚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青少年人格特质与情绪调节使用频率以及社交焦虑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以11-19岁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版大五人格简式量表,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和社交焦虑量表测量被试的人格特质与情绪调节使用频率以及社交焦虑水平.结果:研究结果发现,宜人性、严谨性、外向性、开放性与社交焦虑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神经质与社交焦虑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宜人性、严谨性、外向性、开放性与认知重评策略使用频率呈显著正相关;宜人性、外向性与表达抑制策略使用频率呈显著负相关;神经质与认知重评策略使用频率呈显著负相关,与表达抑制策略使用频率呈显著正相关;认知重评策略使用频率与社交焦虑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表达抑制策略使用频率与社交焦虑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认知重评在宜人性、开放性与社交焦虑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表达抑制在宜人性与社交焦虑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结论:情绪调节策略使用频率在人格特质和青少年社交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所起的作用不同.
作者:赵鑫;张雅丽;陈玲;周仁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比较性别刻板印象对个体自发特质推理和有意图特质推理影响作用的异同.方法:将76名大学生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通过“记忆”和“印象形成”指导语引发两组被试的自发特质推理和有意图特质推理.在此基础上,采用探测词再认范式考察并比较性别刻板印象对被试自发和有意图特质推理的影响.结果:当加工性别刻板一致行为时,性别刻板印象既不影响个体对行为的自发特质推理,也不影响个体对行为的有意图特质推理;当加工性别刻板不一致行为时,性别刻板印象阻碍个体对行为的自发特质推理,促进个体对行为的有意图特质推理.结论:性别刻板印象对刻板不一致行为的内隐和外显特质推理分别产生了阻碍和促进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响.
作者:闫秀梅;王美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四年半后青少年感知的社会支持在其感恩与学业卷入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感恩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和学业卷入问卷,对汶川地震四年半后的35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青少年的感恩对学业的心理卷入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并且感恩还可以通过社会支持对其心理卷入产生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但感恩与学业的行为卷入相关不显著.结论:社会支持在感恩与学业的心理卷入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作者:周宵;伍新春;陈杰灵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隔代抚养对儿童言语能力、执行功能、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方法:以146名36~59个月儿童为追踪研究样本,测查任务包括学龄前儿童智力测验量表中的词汇测验、基于Carlson实验范式的四个执行功能任务以及意外地点、意外内容两个心理理论任务.结果:①60.2%的儿童与(外)祖父母同住,其中51.1%的儿童由(外)祖父母作为主要抚养人.②祖辈独立抚养儿童的言语能力和执行功能发展水平与其他抚养方式下的儿童无显著差异,但在心理理论发展水平上显著低于其他儿童.③祖辈独立抚养儿童的言语能力、执行功能及心理理论发展速度与其他儿童无显著差异.结论:隔代抚养对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与父母同住祖辈抚养对儿童言语能力、执行功能、心理理论的发展无消极影响,而祖辈单独抚养仅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有消极影响,对其发展速度无消极影响.
作者:郭筱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对躯体疾病知识普及的益处已被广为接受,但有关精神疾病知识普及的重要性却相对被忽视.本文对精神卫生知识知晓(mental health literacy,MHL)的概念、现状与临床涵义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提高MHL水平的可能策略.
作者:罗小阳;刘铁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本研究采用赌博任务考察不同戒断时长的药物戒断者(短期戒断组:平均2.7个月,中期戒断组:平均19.4个月,长期戒断组:平均49.6个月),行为决策能力的损伤与恢复情况.方法:实验中要求药物戒断者与正常控制组完成赌博任务,被试根据屏幕所示的概率判断目标出现在屏幕的左边还是右边.结果:行为结果发现,所有戒断组赌博得分均低于控制组,说明药物戒断者的行为具有高冲动性;中期组和长期组的赌博得分在实验的中期、后期均显著高于实验的前期,表明随着戒断时间延长,药物成瘾对学习能力产生的损伤逐渐恢复.脑电结果发现,面对不同类型的赌博界面,短期组和中期组均未显示出N2波的差异,而长期组能够区分Pass类型与Gamble类型,以及Pass类型与Nogo类型,但是区分的方向与控制组相反,说明药物对长期戒断者决策偏好、选择能力的损伤并未完全恢复.结论:药物成瘾者的行为决策偏好、选择能力和执行控制能力都存在损害,戒断4年后的长期组决策能力有所恢复,但仍未恢复至正常水平.
作者:周平艳;刘丹玮;周仁来;孙本良;肖洁;李松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学习效能感在专业认同和学习倦怠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护理本科专业认同问卷、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和学习效能感问卷调查509名护理本科生.结果:护理本科生学习倦怠得分为56.17±8.86,学习倦怠发生率为27.70%,以行为不当为突出;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学习效能感与学习倦怠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学习效能感在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护理本科生学习倦怠水平较高,主要表现为行为不当;专业认同是学习倦怠的重要影响因素,且学习效能感是专业认同影响学习倦怠的中介变量.
作者:张斌;周怡;蒋怀滨;蔡太生;邱致燕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索青少年体重状况、体形不满和抑郁症状的关系,并在两性别之间就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方法:采取方便取样,选取了1101名青少年中学生被试,学生自愿填写一份包括人口学资料、体形不满和流调抑郁量表在内的调查问卷.依据青少年体重状态BMI筛查标准将被试划分为超重/肥胖、正常体重和偏瘦三组,另根据体形不满、抑郁界值对体形不满障碍和抑郁青少年进行筛查.研究分性别比较了三个体重组的体形不满、抑郁的得分及人数筛查情况,进一步就体重状态、体形不满对抑郁的风险预测性进行了分析.结果:男、女不同体重组的体形不满得分及障碍筛查率差异显著,抑郁得分及筛查率差异不显著;同体重组内的体形不满得分及障碍筛查率存在差性别差异.男生的体重状态、体形不满对抑郁风险增加的预测均不显著,女生体重状态对抑郁风险增加的预测不显著,但体形不满能有效预测抑郁的有无.结论:青少年的体形不满与他们的体重状态有关,体形不满可能是抑郁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仅限女生),但体重状况与抑郁并没表现出直接联系.
作者:陈贵;郭桂平;蔡太生;肖水源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在我国公务员群体中对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量表进行修订并考察其信效度.方法:用心理弹性量表在我国公务员群体中进行施测,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量表的信效度进行检验.结果:经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删除了项目22,保留了其余29个项目,提取了特征值大于1的乐观性、接纳性、可控性和支持性4个因子.29个项目的题总相关系数均大于0.4,因子载荷大于0.3.4个因子累积解释量表总变异量的57.769%.量表的建构效度和效标效度都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 sα系数为0.922,4个因子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乐观性0.865、接纳性0.907、可控性0.901、支持性0.787;组合信度分别为乐观性0.825、接纳性0.845、可控性0.882、支持性0.781.结论:修订后的心理弹性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和评估我国公务员心理弹性的工具.
作者:郝树伟;洪炜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亲子沟通与冲突评价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自我发展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1610名初一到高三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相关分析表明,除过去的危机维度,青少年感知的父母冲突与青少年的自尊和自我同一性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亲子沟通与自尊和自我同一性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②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加入青少年对父母冲突的认知评价和亲子沟通这两个因素后,父母冲突对青少年自我发展的直接作用不再显著:其中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关系上,亲子沟通起完全中介作用,但冲突评价的中介作用不显著;但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自尊的关系上,亲子沟通的中介效应占74.70%,冲突评价的中介效应占25.30%.结论: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自尊的关系上,亲子沟通与冲突评价均起中介作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关系上,亲子沟通起完全中介作用,但冲突评价的中介作用不显著.
作者:武永新;邓林园;张馨月;孔荣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