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娟
目的:探讨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组采用球囊式椎体成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椎弓根螺钉椎体成形术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obb角、矢状面指数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Cobb角、VAS评分、Oswestry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对比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4.35%)显著低于对照组(21.74%)(P<0.05)。结论:应用球囊式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及运动功能,且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疗效及预后均较为满意,保障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丁建锋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4例,给予对照组西药治疗,观察组则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以70.6%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的94.1%;不良反应发生率以14.7%明显高于观察组的2.9%,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均<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作者:李琦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调查乡镇作坊式制鞋业职工接触苯、汽油环境及危害情况,为减轻家庭作坊制鞋业的一线工人苯、汽油的职业危害提出对策。方法:对某乡镇家庭作坊式制鞋业苯、汽油作业环境及作业工人104人进行了调查,同时以无苯、汽油接触条件相似的120人作对照。结果:气测定结果表明,制糊及成型分别超标0.30和2.97倍,汽油在制糊及复合底作业环境中分别超标0.15和2.27倍。接触组乏力、头痛、头晕、多梦、睡眠障碍等症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接触组慢性咽炎偏多,共25例,占24.04%。接触组与对照组心电图,B超检查比较,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乡镇作坊式制鞋业职工接触苯、汽油环境及危害情况较严重,必须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根治。
作者:刘刚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急救及护理体会。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100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抢救和护理措施等相关临床资料。结果:通过对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急救和细心的护理之后,共有94例患者成功治愈后出院,2例患者经过抢救治疗后无效死亡,4例患者自动出院,抢救成功率达到95%。结论: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抢救及时、彻底洗胃进而清除毒物,同时在早期正确合理使用阿托品和胆碱酯酶复能剂,维持循环和呼吸功能,认真做好病情的观察和护理成为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抢救成功的重要关键性措施。
作者:周洪梅;许霞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肠瘘是一种严重的腹部外科疾病,一般分管状瘘和唇状瘘两种。唇状瘘无自愈可能,其特征是小肠黏膜外翻与皮肤愈着,如瘘口位置较高则其状如口唇。从瘘口可排出肠液、气体和食物,肠液中含有大量胆汁和胰液,刺激性和腐蚀性极强,瘘口周围皮肤糜烂、组织被腐蚀,体液丢失很多,造成脱水、酸中毒、低钾血症等,给患者精神和肉体造成极大的痛苦[1],高位肠瘘是腹部手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因其高流量、高消耗性引起严重的水电介质平衡失调、感染、严重营养不良,多脏器功能衰竭,给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我院在2013年12月收治了1例高位肠瘘患者,经肠内营养、充分引流、胆汁回输等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晓勤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并研究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7月-2013年9月所收治的30例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病患的临床资料,分析并总结病发的相关因素以及抢救措施等。结果:30例病患中,有20例病患在取出了动脉鞘管后的25分钟内出现血管迷走现象;有6例病患手术结束后于病房中出现血管迷走现象,有4例病患在术后的2个小时内出现血管迷走现象,通过抢救措施的实施,5例病患思想意识在10分钟内开始清醒,其余25例病患心脏功能均在30分钟内基本恢复至正常。结论: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为防止在手术过程中出现意外,应在手术过程中,合理且准确地对病患基本资料进行分析以及判断,以此为抢救工作的实施奠定好基础。
作者:俞家贤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诊治的急腹症患者68例,对其采取手术或用药治疗后,对患者进行仔细观察并采取详细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然后观察其疗效。结果:68例患者中痊愈的有62例,占91.18%;出现病变后又经治疗后痊愈的有4例,占5.88%;出现手术并发症的有2例,占2.94%。结论:对急腹症患者采取细心观察及悉心护理,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治愈效率,还可以减少患者并发症的产生,在临床治疗上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晓丹;赵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加速试验在确定血液制品有效期中的应用。方法:于2013年03月至2014年03月在我公司选取的血液制品进行研究,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三组,即一组、二组和三组,将不同组样品分别置于不同温度下保温,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出样品作相关物质及含量等相关项目的检测,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计算出样品的有效期。结果:不同组别样品的计算结果基本相同。结论:在确定血液制品有效期时,可以通过采用加速实验法来做初步统计计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徐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精确静脉全麻在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剖宫产的应用。方法:剖宫产手术分两组,各40例,正常组(硬膜外麻醉),患者血小板在100x109/L-300x109/L,无凝血障碍;全麻组(得普利麻复合瑞芬太尼)。血小板<100×109/L,使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精确静脉全身麻醉,记录麻醉前T0、术前T1、手术开始时(即气管插管后时刻)T2、胎儿娩出时T3、术中20 minT4及术毕孕妇T5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BIS ;胎儿娩出后1 min、5 min Apgar评分;脐动脉血pH、PCO2、PO2;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及术中呕吐情况。结果:T1,观察两组间的HR、SBP和DBP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HR、SBP和DBP均低于全麻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正常组HR、SBP均低于全麻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患者HR正常组组高于全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正常组较全麻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娩出时间正常组长于全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5例术中出现恶心呕吐,全麻组无呕吐;术中失血量、胎儿娩出后Apgar评分、新生儿插管处理率、脐动脉血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麻组麻醉效果佳、肌肉松弛、对新生儿呼吸抑制小,麻醉深度易控制,有效控制了患者出血,无麻醉意外发生。结论:精确麻醉,在BIS监测下,血小板减少症孕产妇行剖宫产麻醉选用丙泊酚联合瑞米芬太尼静脉麻醉,麻醉深度易控制,肌松满意,对母婴影响小,安全,患者舒适,无麻醉并发症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家友;张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造成踝关节不稳定的原因有很多,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行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本文从踝关节的不稳定结构定义出发,分析了其不稳定表现特征并对其治疗方法进行了探究,以期通过分析能帮助相关骨科人员了解其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治疗。
作者:葛立伟;邵宇飞;赖然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针对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的护理工作中实施优质基础护理干预的重要性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38例ICU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即试验组和参照组。试验组患者实施优质基础护理干预,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94.74%,参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52.63%,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试验组患者的死亡率与医院感染率明显低于参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在ICU的护理工作中开展优质基础护理干预具有显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作者:管淑芳;彭慧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应用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餐后低血糖的疗效及阿卡波糖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72例,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6例。治疗组均服用阿卡波糖,观察周期为4周。对照组36例均服用苯乙双胍,观察周期为4周。在此期间记录、分析和对比两组患者的餐后低血糖发生率、空腹血糖值和餐后血糖值。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低血糖的发生率逐渐下降。第四周后,治疗组的仅1例患者发生低血糖,而对照组有仍有5患者发生低血糖,两组的低血糖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 >0.05);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空腹血糖值(FPG)和餐后血糖值(2hPBG)在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P <0.05)。4周后,治疗组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值为5.63±0.02,平均餐后血糖值为7.32±0.15;对照组平均空腹血糖值为5.31±0.02,餐后血糖值为6.92±0.25。结论:阿卡波糖能有效治疗2型糖尿病,并降低餐后低血糖的发生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毛灵芝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患儿X线胸片在临床中的指导意义及价值。方法:137例确诊的支原体肺炎患儿,在入院时及治疗后对X线片的表现及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小儿支原体肺炎X线表现诸药有以下四种表现:肺间质性病变:表现为肺部纹理不同程度的增粗、紊乱,边缘模糊,可伴有肺门影的增大,表现为自肺门向外呈扇形或扫帚样改变的增粗、僵直的肺纹理。肺段实质性浸润病变:可累及1个或者累及2个肺段呈片状阴影,阴影密度不均,其内可见斑点状或条索状阴影,形状大小不均,偶可累及一个肺叶。小叶实质浸润性病变:表现为肺部中、下野内带的大小不均的片状、斑片状及云雾状阴影,边缘模糊。胸膜改变:表现为胸膜反应,可由少量胸腔积液。结论:小儿支原体肺炎X线表现多样化,但掌握其特点与鉴别诊断,对早期诊断及愈后均有指导意义。
作者:段顺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与分析手术室护理中的缺陷防范管理。方法:自护理的角度着手,分析在手术室的护理工作所存在的缺陷和不安全因素,并提出与之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护理人员高度的责任心,规范且真实的护理记录以及健全的规章制度,增强对质量缺陷的管理和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均能够降低在手术护理过程中存在的缺陷,避免事故的发生,确保护理安全。结论:增强护理人员的相关法律意识和强化相应的管理是方法手术室护理中存在的缺陷的关键。
作者:黄维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三级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价值和其可行性。方法:本次研究的临床资料来源于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之间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全部患者在康复训练时根据治疗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5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三级康复训练治疗。护理前和护理进行6个月的时候,采用QOL量表评价患者生活改善情况,并采用四级评分法进行评价,分数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差。结果:两组患者进行6个月康复训练后,两组患者的QOL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且P<0.05,对照组的QOL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结论:三级康复护理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可提高运动能力,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胡传利 刊期: 2014年第08期
为了观察住院患者口服降血糖药物的应用情况,选取我院住院患者口服降血糖药物的处方统计分析,结果口服降血糖药物的应用符合糖尿病患者的用药原则。
作者:蒋琳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本文运用直线方程法及季节比重预测医院门急诊量,为医院编制、完善管理工作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直线方程法和季节比重法,预测门诊、急诊量。结果:通过直线方程法分析5年门急诊量属直线型发展趋势,预测结果显示第6年门急诊量仍是增长趋势,结合季节比重法进行季节预测,得出每年2月是谷底、12月是高峰的变化规律。结论:采用直线方程法和季节比重相结合的预测方法,既能分析门急诊量的发展趋势,又能促进医院卫生资源优化配置。
作者:宋金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研究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护理质量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实验组基础护理评分和患者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神经内科病房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明显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优化护患关系,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莉;崔晓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辛伐他汀对脑血栓治疗的二级预防及其临床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89例脑血栓患者,将89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是给予辛伐他汀进行治疗,对照组是常规治疗,经过半个月之后,依照治疗效果,进行比对。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是8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是68%,根据数据可见,治疗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之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组应用辛伐他汀的脑血栓患者,有显著的效果,明显了改善了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了死亡率,很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李秀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高频电波刀行各类宫颈病变锥形切除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其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分析本院80例行高频电波刀(Leep)锥形切除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关注围手术期的护理情况。结果:手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发现,治愈率达到100%。结论:Leep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治愈率高,是治疗宫颈癌前病变的重要方法。适当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作者:夏玉配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