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患者血脂检验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蒙正规

关键词:糖尿病, 血脂检验, 临床诊断, 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检测血脂水平对临床诊断的作用。方法:本次选取糖尿病患者50例,设为观察组,均为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抽取空腹血清,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并就临床结果与同期选取的对照组健康体检人员50例相同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血脂异常率为54%,明显高于对照组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相较对照组,观察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中含胆固醇量均居较高水平(P <0.05),两组高密度脂蛋白所含胆固醇量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重视糖尿病患者血脂定期检验,对疾病诊治和并发症的预防意义重大,并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及生存质量。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社区老年人高血压的影响

    目的:探究对社区老年人高血压实施护理干预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30例社区老年人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措施,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护理干预,对比两种护理方法的效果。结果:实施护理干预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合理膳食、体重控制、定期检查、遵医服药等方面都有所改善,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行为改善程度远远优于对照组。干预之后,对照组的生活质量优良率为46.3%,观察组的生活质量优良率为78.6%。观察组的生活质量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社区老年人高血压实施护理干预有利于纠正患者不良的生活行为,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作者:潘宏慧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芬太尼与丙泊芬联合静脉麻醉用于无痛人流术84例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在无痛人流术中应用芬太尼联合丙泊芬静脉麻醉的效果。方法:收集84例行无痛人流术孕妇的临床资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单纯给予丙泊芬麻醉;观察组给予芬太尼与丙泊芬麻醉。结果:观察组镇痛的总有效率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19%,有统计意义(P <0.05);观察组的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定力恢复时间及丙泊芬用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有统计意义(P <0.05);在 T2、T3、T4时刻时,观察组的 MAP、HP 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无痛人流术中应用芬太尼联合丙泊芬静脉麻醉,镇痛与麻醉效果显著,且能减少丙泊芬的用量,有利于维持孕妇术中各项生命体征的稳定,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作者:张丽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妊娠6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药物米非司酮流产的有效率及副反应。方法:对67例药物流产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药物流产患者出现5种副反应,胃肠道反应发生率高,其次为月经恢复延迟、流产不全、药物流产失败,过敏反应发生率低。结论:验证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终止<49d 妊娠在临床上的实用性。同时掌握了药物流产患者发生的副反应是药物的药理作用所决定的,因此服用后随诊是必要的。

    作者:王春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实施氯胺酮小儿麻醉的临床体会

    目的:分析实施氯胺酮小儿麻醉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的诱发原因,探寻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实施氯胺酮小儿麻醉140例相关资料进行回顾,针对其中发生麻醉不良反应的8例进行分析讨论。结果:通过积极分析诱因,采取有效对策,手术麻醉效果满意。8例患儿不良反应症状得以消除。结论:针对不良反应,积极有效进行防护,尝试联合用药,可保证麻醉效果,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作者:吉同祥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的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比较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01月--2013年12月间于我院进行疾病治疗的腹股患者78例,随机进行分组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疝环充填式进行修补,实验组中患者则采取腹膜前修补。后比较分析两组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疾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腹股沟疝患者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 >0.05;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中腹股沟疝气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p <0.05。结论:采取疝环充填式修补和腹膜前修补对腹股沟疝患者进行修补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相较于疝环充填式修补,采取腹膜前修补使得患者术后情况更为良好,术后并发症较少。

    作者:刘茂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妇产科中的临床诊治探讨

    目的: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妇产科中的临床诊治予以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间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48例,将其均分为两组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对照组的患者实施传统的保守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口服米非司酮片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予以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治疗前相比都具有明显的改善,而观察组患者的痛经、盆腔疼痛、不孕症、性交疼痛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6.67%,与对照组的患者的33.33%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妇产科的临床诊治中,对患者应用米非司酮实施治疗,对其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作者:王秀春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3.2mm 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变化研究

    目的:分析3.2mm 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短期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对87例(眼)白内障患者施行3.2mm 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个月,测量术后角膜散光度。结果:术后角膜散光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且在术后1周达到大,在术后1月时稳定。结论:3.2mm 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产生的术源性角膜散光小,在术后1月时达到稳定。

    作者:梁正刚;陈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中医泻下法在糖尿病足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研究糖尿病足治疗中中医泻下法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了2011年1月-2012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28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通塞脉片口服治疗,14例治疗组患者接受中医泻下法治疗,即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100%)显著高于对照组(78.6%),两组相比,p <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经皮氧分压、足背温度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足治疗中,中医泻下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命质量。

    作者:刘耀文;刘耀武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供应室工作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分析

    目的:探讨供应室工作的职业危害及有效防护措施。方法:2013年本科室仅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对供应室职业危害进行相关防护;2014年初本科室分析职业危害发生原因并查阅相关资料,提供完善的、针对性的职业危害防护措施。记录2013年、2014年供应室职业危害发生率、供应室工作人员负面情绪及满意度,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2013年职业危害发生率高达28.57%,显著高于2014年供应室职业危害发生率4.76%;2013年供应室工作人员焦虑、抑郁程度均显著高于2014年,而其对自身工作满意度则显著低于2014年,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供应室工作人员给予全面的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可显著降低其职业危害发生率,改善其心理负面情绪及满意度,保障其工作安全性。

    作者:张海燕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急性脑出血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的优越性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的优越性。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可明显减少脑疝、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疗效,是急性脑出血患者临床护理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程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护理要点

    众所周知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大多是车祸、跌落伤所致或者脑出血术后的患者,病情发展急、变化快,随时危及生命。早期气管切开则是解决气道梗阻,救治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而做好气管切开后的气道管理则尤为重要,气道管理重要的则是气道湿化工作。气道湿化是指应用湿化器将溶液或者水分散成极细微粒,以增加吸入吸入气中的湿度,使气道和肺能吸入含足够水分的气体,达到湿化气道粘膜、稀释痰液、保持纤毛正常活动的一种物理方法[1]。人工气道湿化包括机械通气湿化及非机械通气湿化,这里主要介绍非机械通气湿化管理。

    作者:周林玲;夏丽敏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循证护理在老年患者口腔护理中的应用

    循证护理又称实证护理,是护理人员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将当前的科研结论、护理技能和临床经验与患者需求完美结合,制订护理计划。它对促进护理研究的发展,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有着重要意义。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口腔卫生宣教工作的开展,人们的口腔保健意识有很大的提高[1],提高老龄患者的口腔护理质量问题日益被重视。年龄的增加,使老年人躯体疾病的发生率也相对增加,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肾功能不全等等,这些疾病常伴有口腔不同程度的损害。以糖尿病为例,糖尿病患者同时伴有口腔疾病者高达873%,约为正常人口腔疾病患者的2-3倍[2]。口腔护理是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中的一项,是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临床上遇到口腔护理的患者因病情不同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而不同方法的获得直接的是通过循证护理。我们将循证护理的方法应用于50例老年患者的口腔护理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晓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快速血糖仪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糖的对比分析

    目的:评估末稍血及静脉血血糖仪检测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清葡萄糖氧化酶法血糖检测的相关性。方法:对120例成年来自我院正常健康体检者和确诊糖尿病人,年龄性别不限,用京都 GT640型血糖测试仪测定末梢血微量法、静脉全血微量法,同时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静脉血葡萄糖氧化酶法对血糖进行测定。结果:末梢血微量法、静脉全血微量法、全自动生化仪结果分别为(9.7±4.0)mmol /L、(9.9±3.9)mmol /L、(11.5±4.1)mmol /L,京都血糖仪测定末梢血微量法、静脉全血微量法两组结果间无显著差异(P >0.05),而两组血糖仪结果和静脉血清在生化仪上血糖结果均有一定的差异(P <0.05),存在着方法学误差[1]。结论:快速血糖仪体积小、操作简单、血糖检测速度快、而且用血量少、痛苦小,适用于已确诊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监测。

    作者:薛元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探讨血生化检验的过程中血清胆固醇异常的原因及处理对策

    目的:探讨在血生化检验时发生血清胆固醇异常的主要原因以及相关处理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开展血生化检验的3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病例发生血清胆固醇异常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引发原因以及处理措施。结果:本组328例患者中胆固醇异常表现者共76例(23.2%),其中7例患者为胆固醇偏低,69例患者为胆固醇升高,两种不同异常表现患者的发生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在胆固醇升高病例中原发性原因与继发性原因占比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生化检验中胆固醇水平升高的发生率较高,临床针对存在肝脏病变、糖尿病及肾功能障碍等患者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合理控制高胆固醇的发生。

    作者:张立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全面护理模式在24例胆结石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全面护理在胆结石手术过程护理效果。方法:选取48例胆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全面护理对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胆结石患者运用全面护理模式,临床效果显著。全面护理模式在临床应用方面值得推广。

    作者:田冬玲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大丰市城东社区2008-2013年肺结核病疫情分析

    目的:了解2008年-2013年大丰市城东社区肺结核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和开展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城东社区2008-2013年肺结核登记、管理及服药情况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08-2013年共登记管理120例肺结核,城东社区活动性肺结核、涂阳肺结核、涂阴肺结核登记率分别由2008年的52.92/10万、48.11/10、4.81/10万下降为2013年的22.27/10万、4.96/10万、22.31/10万。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0-75岁,男女性别比为2:1,职业以农民为主,复治病人多为50岁以上。结论:将结核病控制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防治技术水平,提高肺结核患者的发现率,规范管理现症病人,以控制我社区的结核病疫情。

    作者:沈向辉;陆健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晚期癌症患者消除癌因性疲乏的处理方法和护理干预措施

    目的:对晚期癌症伴有癌因性疲乏病人实施护理干预后的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选取64例于前两年在宁养院接受治疗的晚期癌症患者,将这64例被研究的晚期癌症病人平均分为实验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32例晚期癌症患者采取常规癌因性疲乏护理,护理组32例晚期癌症患者采用针对性、全面的护理,观察2组疗效。结果:护理后,护理组35例癌症患者的 PFS 评分较对照组要低,同时较护理前有所降低,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要高(P <0.05),具有统计意义,同时叫护理前前有所降低。结论:对晚期癌症患者采用针对性、全面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其癌因性疲乏程度,值得于临床推广,

    作者:吕晓霞;曹彩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肺炎型肺癌的影像学诊断与病理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肺炎型肺癌的影像学诊断与病理对照。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接受诊断的肺炎型肺癌患者33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理学检查显示23例为细支气管肺泡癌,10例为腺癌;经影像学检查后发现7例为单纯磨玻璃密度影、8例为磨玻璃伴结节影、肺段与肺叶分布实变影为7例、肺段与肺叶突变伴随空泡且呈现有蜂窝状阴影为5例、肺部实变纤维化并肿块为5例、1例为混合阴影。结论:对于肺炎型肺癌患者而言,其影像学类型多样,在一定程度上可对病理变化予以反映,若对影像变化予以观察则具有特征性,且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陆应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食管癌同步放化疗患者的全程营养护理

    目的:观察食管癌同步放化疗患者的全程营养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行同步放化疗的食管癌患者9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全程营养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 BMI 指数、Hb、Alb 及 PG-SGA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全程营养管理可改善食管癌患者的营养状态,提高对同步放化疗的耐受能力,改善治疗效果,为一种有价值的护理方法。

    作者:杨玉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目的:研究分析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对其进行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自2013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接受诊治的100例间质性肺疾病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另外,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调查显示,患者绝大部分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只占一小部分。此外,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后,患者的肺功能明显改善,各项指标均转为正常,较对照组具有显著优势,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的病情,对于促进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童全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