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积液160例分析

苏乘

关键词:综合治疗, 慢性盆腔, 积液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积液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160例慢性盆腔积液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给予对照组中西药治疗,给予观察组在中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物理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通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的有34例,有效的有40例,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的有28例,有效的有35例,总有效率为78.7%。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慢性盆腔积液中使用综合性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缓解患者的症状,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温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的效果评价

    目的:使用温针灸技术研究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科在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80例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两组,治疗组40例患者(病程为8±1.4月),在康复过程中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40例患者(病程为7.5±1.7月),在康复过程中只行单纯针刺治疗。以一周为一个疗程,两组均行八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病残程度和肌力进行评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病残程度和肌力均有显著疗效,总有效率达到93.4%(P<0.05),显效率达50.9%(P<0.05),有效率达42.1%(P<0.05)。结论:利用温针灸技术可以提高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疗效,为临床上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作者:周玉莲;沈丽;汪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在儿科优质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在儿科优质护理中的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到我院治疗支气管肺炎患儿623例,随机分成实验组(311例)和对照组(31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实验组采取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进行护理,结束后比较两组护士对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患平均住院时间(t=3.26,P<0.05)、两组护士接瓶次数(t=7.98,P<0.05)和记录时间(t=6.48,P<0.05)、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护理满意度(X2=7.34,P<0.05),差异均显著。结论:对支气管肺炎患儿进行临床路径护理,可以提高患儿护理质量,获得家属及患儿的认可,适合推广应用。

    作者:崔卯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老年胃癌患者行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年龄在80岁左右的老年胃癌患者行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行胃癌根治术的165例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为2组:A组年龄70-80岁(n=132例);B组年龄≥80岁(n=33例)。对两组患者的术前合并症、手术结果及手术后并发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前合并症的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p>0.05)。B组患者术前常规检查中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白蛋白的量较A组患者低(p<0.05)。年龄≥80岁胃癌患者的术前肺功能、血气分析结果较小于80岁的患者差(p<0.05)。B组患者术后出现呼吸功能不全及吻合口漏的发病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p<0.05),且超老年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所需时间延长(p<0.05)。结论:年龄大于80以上的胃癌患者术后容易出现呼吸功能障碍,术前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营养状况等。

    作者:袁荣华;翟晓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依那普利联合法舒地尔治疗老年肺心病合并心衰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联合法舒地尔治疗老年肺心病合并心衰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64例老年肺心病合并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自愿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法舒地尔治疗,疗程为7-14天。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O2均明显升高,PaCO2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变化较对照组更为明显,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6% vs 65.6%,X2=7.463,P=0.034)。结论:依那普利联合法舒地尔治疗肺心病合并心衰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静;朱灿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早期麻风病人误诊28例分析

    目的:分析造成麻风病人误诊的影响因素,从而寻求解决办法减少误诊。方法:抽取2001年8月--2014年7月在我县误诊的28例麻风病人进行分析,对患者进行随访和问卷调查,整理相关资料,归纳总结误诊影响因素。结果:经整理研究,造成麻风病患者误诊的原因主要有:患者健康意识淡薄未能及时就诊,延误时间;麻风症状不同,误诊率也不同;诊断医生的自身素质及自身知识,基层医疗机构未接受麻风病系统化、规范化专业知识培训。结论:降低麻风病误诊率可通过提高人们和医生对麻风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明确判断不同麻风症状的区别。

    作者:张发富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骨科术后疼痛评估和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疼痛评估和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其中试验组50例病人进行疼痛评估和护理干预,即术前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术后4天内对患者进行动态的评估并采取护理措施,对照组50例行常规护理。结果:术后4天干预组患者经过规范化管理和干预后,有效疼痛缓解率达90%。结论:对手术病人进行疼痛评估和采取合适的护理措施,能有效控制患者术后疼痛、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陈晓琴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抑郁症患者社会支持、防御方式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与防御方式对抑郁症产生的影响及相关研究。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防御方式问卷对85名抑郁症患者及85名健康人分别进行调查,收集的数据用SPSS13.0进行统计处理。结果:抑郁症组的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及社会支持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客观支持两组无明显差异;抑郁症组的不成熟型防御方式和中间型防御方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成熟型防御方式和掩饰因子两组无明显差异;抑郁症患者对支持的利用度与不成熟防御方式呈负相关,成熟防御机制则与客观支持度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呈正相关。结论:抑郁症的产生与主观社会支持及对支持利用度的缺乏、不成熟的防御方式可能有关;抑郁症患者的社会支持与防御方式明显相关,可以通过改善患者对社会支持的认识及转变不良防御方式来促进抑郁症的康复。

    作者:何凤梅;刘雯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精神疾患ICD-10分类疑难编码及错码成因探讨

    目的:结合我院集中疑难编码和误码情况进行分析,旨在了解精神疾患ICD-10分类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导致误码的主要因素;方法:从我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住院患者病案精神疾病分类编码中选取156例患者,参考相关教科书和专著中的信息,对本次研究资料进行重新核对,同时给予相应的统计学处理;结果:156例患者中,29例出现错误编码,错误编码率为18.59%,36例为疑难编码,疑难编码率为23.08%;错误编码率严重超标;结论:通过对精神疾病ICD-10分类技术进行提升,需要更进一步的掌握各类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原因、疾病概念以及症状学名词和〈〈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唯有如此,才能够有效控制错码的出现,使疑难编码得到更好的分类。

    作者:边志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应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60例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分析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在2011年3月至2014年7月间来我院治疗腹股沟疝的120例患者,将他们随机的分成两组,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研究组患者使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疝修补术(Bassini修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切口疼痛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1年后随访统计复发率方面的差别,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在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切口疼痛时间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中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有8例,占13.33%,对照组患者中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有28例,占46.67%;同时一年后,研究组患者中复发的有1例,占1.67%,对照组患者中复发的有6例,占1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显著,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施于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逍遥散联合百忧解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和研究应用逍遥散联合百忧解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和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发脑卒中后抑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常规脑血管病药物治疗下,予以对照组以百忧解联合心理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逍遥散,疗程为8周,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抑郁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为74.0%,治疗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逍遥散联合百忧解,并且配合心理治疗不但能够显著提高脑卒中后抑郁治疗率,还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临床应用意义。

    作者:张礼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雷替曲塞混合明胶海绵栓塞胃左动脉治疗晚期胃癌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雷替曲塞混合明胶海绵栓塞胃动脉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雷替曲塞、明胶海绵颗粒与造影剂混合后行胃左动脉栓塞治疗23例晚期贲门、胃体癌。结果:本组患者经2次栓塞治疗后,临床症状都得到了改善,复查胃镜及CT,部分缓解和稳定21例,占91.3%,其中4例获得外科Ⅱ期手术机会;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雷替曲噻混合明胶海绵栓塞胃动脉治疗晚期胃癌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顾汉民;徐道静;戴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老年高血压社区中医护理干预效果的研究

    目的:对老年高血压社区中医护理干预效果进行研究并探讨。方法:随机抽取老年高血压患者80例,作为临床资料,并将8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分成两组,每组40例,分别为对照组和干预组。给予常规药物对老年高血压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在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的基础上,对干预组进行中医护理干预。结果:经过一定时间的干预治疗后,干预组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较对照组患者,血压等各方面有明显的效果,对照组与干预组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经社区中医护理干预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并能很好地控制高血压患者病情,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

    作者:石晓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试论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风险管理

    目的:分析了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采取了风险管理。方法:回顾分析了本院心血管内科治疗和护理的患者87例(2013年4月--2014年4月),总结归纳了其护理情况。结果:归纳了心血管内科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及其风险管理。结论:加强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和提高护理工作能力。

    作者:王飞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人参健脾片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建立人参健脾片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方法鉴别处方中的人参、当归、草豆蔻药材。结果:薄层色谱分离度较好,专属性强,斑点清晰,背景无干扰。结论:所建立的薄层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可有效控制人参健脾片的质量。

    作者:张罡;齐喜红;王庆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脑外科护理中的安全隐患评价及其对策研究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了在脑外科护理中的安全隐患评价及其对策。方法: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为脑外科科室中的所有护士和接触到的部分病患(具有代表性)。问卷调查分为护士问卷和病患问卷。结果:患者方面的护理隐患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①压疮以及失禁性皮炎的存在;②日常护理知识的匮乏;③患者认知障碍;④心理问题。护理方面护理隐患方面的隐患主要有以下几点:制度问题、护士执行力、自我保护意识匮乏、法律意识薄弱。结论:在脑外科护理中,相关护理人员要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作者:崔玉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2013我院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目的:统计本院抗菌素使用的各项指标,监测抗菌素使用情况,加强抗菌药物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法:将全年临床药学室的监测数据按月和科室进行汇总。结合处方和病历审核对用药情况作出分析评价。结果:全院抗菌素使用达到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相关要求。个别科室医师存在一定不足。结论:我院抗菌药物各项指标均在整治活动方案要求的标准以下且呈平稳运行态势,多数医师做到了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得到落实。

    作者:罗贤埠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优质护理在社区老年慢阻肺患者护理中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方法:分别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和2010年1月间至2011年12月间在我院收治的社区老年慢阻肺患者各70例,作为优质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比较两组护理后健康知识知晓率、护理满意度及肺功能、步行6min 距离。结果:经护理后,优质护理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及6min步行距离均较护理前有明显改善,优质护理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老年慢阻肺患者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及健康知识知晓率,改善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绪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两种分娩方式对羊水过少新生儿窒息的影响观察

    目的:分析研究两种分娩方式对羊水过少新生儿窒息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于本院就诊的90例羊水过少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分娩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剖宫产)以及B组(阴道生产),其中A组38例,B组52例;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胎儿窘迫几率以及新生儿窒息几率。结果:A组出现胎儿窘迫的几率明显高于B组,两组之间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新生儿窒息的几率明显低于B组,两组之间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羊水过少的产妇,要通过对其各项检查结果的综合性分析之后来选择合理的分娩方式,从而在大程度上降低新生儿窒息、胎儿窘迫的发生几率。而手术分娩相较于阴道分娩可有效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几率,因此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意义。

    作者:孟和其其格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心肌梗塞病人的健康教育

    向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宣教可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使病人了解与疾病有关的健康知识,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冯秀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PTCD术后引流管的护理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后胆道引流管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12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80例恶性肿瘤引起的胆道系统梗阻性黄疸患者,行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CD),术后进行引流管冲洗,术后严格检测患者生命体征,护理好引流管和穿刺皮肤部位,确保患者引流管通畅。结果:经过术后引流管的严格护理,患者引流管均保持引流通畅,降低了引流管留置所致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论:PTCD术后胆道引流管的护理关系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作者:肖建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