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5~64岁农村女性CIN组织中HPV感染基因型的分析

梅静;曹佩霞;耿建祥;范雪梅;龙秀荣;夏林;王宏景;王旭波;赵雪

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瘤变, 人乳头瘤病毒, 基因分型
摘要:目的 比较农村妇女宫颈癌筛查出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标本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基因型分布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对20份宫颈正常组织标本、235份CIN Ⅰ级、136份CINⅡ级和137份CINⅢ级组织标本进行23种HPV基因分型检测,并对受检者进行相关资料分析.结果 宫颈正常组织检出HPV感染者2例,HPV感染率为10.00% (2/20);CIN Ⅰ组织检出HPV感染者102例,HPV感染率为43.40% (102/235);CINⅡ组织检出HPV感染者110例,HPV感染率为80.88% (110/136);CINⅢ组织检出HPV感染者126例,HPV感染率为91.97% (126/137).结论 聚合酶链式反应与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可应用于CIN组织标本,一次可检测23种HPV基因型别,对我国农村女性CIN的HPV感染基因型分布研究,宫颈癌的防治及其疫苗的研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高危妇女人群宫颈癌病变认知程度及接种HPV疫苗预防效果调查研究

    目的 探讨高危妇女人群宫颈癌病变认知程度及接种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9月-2012年9月该院门诊1 243例妇女行宫颈癌筛查,其中经第2代杂交捕获法(HC-2)检测技术检测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妇女447例,剔除研究脱落病例45例,终纳入402例,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其对宫颈癌的认知情况及影响因素.无性生活史女性796例,根据患者自愿原则,自愿接种预防性二价HPV疫苗305例妇女作为观察组,剔除脱落病例164例,剩余141例,拒绝接种491例作为对照组,剔除脱落病例173例,剩余318例,平均随访51个月,对比HPV16/18机会性感染、HPV持续感染、CIN Ⅰ~Ⅱ级发生几率及不良用药反应.结果 宫颈癌能否治愈、宫颈癌筛查作用的知晓率相对较高,分别为64.93%、53.48%,其余知识的知晓率较低;认知良好组在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年限、居住地、职业、家庭收入水平上与认知不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婚姻状况、居住地、受教育年限、家庭收入是影响宫颈癌知识认知程度的重要危险因素.观察组HPV16/18机会性感染、持续HPV感染、CIN Ⅰ~Ⅱ级发生率分别为3.55%、1.42%、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35%、10.06%、4.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R-HPV妇女对宫颈癌的认知程度较低,影响因素较多,相关部门需加强宣传、提高宫颈癌筛查;预防性HPV疫苗对持续性HPV感染、宫颈癌前病变保护作用较高,但还有待建立完善的接种体系.

    作者:俞玫君;刘巧英;吴玉坤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生成试验在儿童矮小症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目的 通过实验对比研究,分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生成试验在矮小症儿童诊断中的作用与价值.方法 以该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3例青春发育前期矮小症患儿为研究对象,以生长激素(GH)峰值诊断为标准,将25例因生长激素缺乏(GHD)所导致的矮小者设为GHD组,将38例特发性矮小者设为ISS组.对所有对象给予睡前皮下注射国产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 0.3 U·kg-1·d-1,在试验前、后次日晨留取标本,采用美国德普公司生产的DPC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及试剂对血清IGF-1进行测试.结果 GHD组与ISS组在骨龄、身高、身高落后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21、0.18和-0.28,均P>0.05),GHD组血清IGF-1基础水平(169.33±64.29) ng/ml低于ISS组(238.88±54.37)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P<0.05);生成实验后GHD组IGF-1反应值(187.75±146.57) ng/ml、反应值百分数(128.67±132.55)%均高于ISS组(113.42±73.35)ng/ml、(54.12±41.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2、2.67,均P<0.05).结论 血清IGF-1的单次检验就可以为GHD诊断提供便捷可靠的实验室依据.IGF-1生成试验可为ISS患儿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IGF-1生成试验中IGF-1的反应水平可用于预测rhGH对儿童矮小症促生长疗效,对优化ISS治疗方案有参考价值.

    作者:干冬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学龄前儿童弱视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调查北京市3~6岁学龄前儿童弱视的患病率与相关因素,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0所幼儿园(其中城区5个,郊区5个)3~6岁在园儿童1 949名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视力、眼位、眼球运动检查.进一步使用1%阿托品散瞳验光并行眼底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根据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制定的诊断与分类标准,确诊弱视.使用《弱视相关因素调查表》对确诊弱视儿童进行相关因素统计分析.结果 弱视患病率为4.83%.男女弱视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弱视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市区和郊区弱视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3项与弱视发生有关的因素:屈光不正家族史、斜视病史和早产史.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童弱视与斜视有密切关系.结论 学龄前儿童弱视患病率与性别、年龄、市郊区无显著性差异.弱视患病受多因素影响,早产史、斜视、屈光不正是弱视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斜视与弱视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陶荣;李一辰;贾朝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子痫前期发病的相关高危因素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子痫前期发病的病因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防治子痫前期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法,收集92例子痫前期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选择92例正常妊娠的孕妇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法、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来筛选影响子痫前期发病的相关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妇年龄(OR=4.259)、高血压家族史(OR=2.852)、子痫前期史(OR=4.855)、妊娠期高血压(OR=6.001)、妊娠期糖尿病或肾病(OR=2.627)、妊娠期尿路感染(OR=2.050)等均为子痫前期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影响子痫前期发病的因素较多,其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高血压家族史、子痫前期史、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或肾病,应加强围产期保健,及时治疗妊娠期疾病,根据围产期高危因素采取个体化干预措施,预防和减少子痫前期的发病率.

    作者:王珊;张燕;钟文明;牛建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妊娠晚期妇女异常心电图与甲状腺素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妇女异常心电图结果及与甲状腺素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2015年1月-2016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就诊的57例妊娠晚期妇女的临床资料列为观察组,将64例在本院进行健康检查的妇女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异常结果及TSH、FT3、FT4水平,并分析妊娠晚期妇女心电图异常患者TSH、FT3、FT4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心电图异常结果发生率85.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短P-R间期、窦性心动过速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TSH、FT3、FT4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电图异常患者FT4、TSH水平低于心电图正常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晚期妇女心电图容易发生异常改变,其中以短P-R间期、窦性心动过速为主,FT4及TSH水平降低可能参与了心电图异常结果的发生.

    作者:廖彦昭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婴幼儿辅食营养包对6~24个月龄婴幼儿营养干预的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婴幼儿辅食营养包对6~24个月龄婴幼儿营养干预12个月的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重庆市奉节县6~24个月龄婴幼儿900名,将其平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每组各450名.对照组儿童不进行营养干预,干预组儿童在保持原有的膳食结构基础上每天补充一包富含高密度营养素和矿物质的营养包,干预时间为12个月.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测定两组婴幼儿的身长、体重和血红蛋白(Hb)水平,分析两组婴幼儿在营养干预12个月后的年龄别体重(WAZ)、年龄别身长(HAZ)、身长别体重(WHZ)、低体重率、生长迟缓率、消瘦率、Hb值及贫血患病率的差异.结果 营养干预12个月后,干预组各月龄段婴幼儿的身高和体重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WHZ、WAZ、HAZ和Hb浓度分别比对照组高0.26、0.24、0.59和11.3 g/L,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贫血率比对照组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给6~ 24个月龄婴幼儿补充富含高密度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营养包12个月后,可以显著降低婴幼儿的贫血患病率、低体重率、生长迟缓率、消瘦率,可以显著促进婴幼儿生长发育.

    作者:李帅;张琨;邱洁;查琳;向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婴儿睡眠/觉醒模式与认知、执行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近年来,睡眠对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成为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的热点.研究[1]表明,睡眠与大脑的发育、成熟密切相关.目前婴儿睡眠/觉醒模式与后期认知、执行功能相关性的研究较少,现综述如下.

    作者:张风华;梁轶群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探讨孕早期血清雌二醇、孕酮及人绒毛促性腺激素水平预测在先兆流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孕早期血清雌二醇(E2)、孕酮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预测在先兆流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12月该院收治的孕6~9周自然受孕的先兆流产孕妇73例,根据妊娠结局不同将其分为继续妊娠组(40例)与妊娠失败组(33例);另选取同期该院收治的孕6~9周自然受孕的无任何并发症的正常妊娠者40例,将其作为正常妊娠组.抽取所有孕妇的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各组孕妇血清E2、孕酮及hCG水平进行动态测定并比较.结果 第6~9周,正常妊娠组与继续妊娠组孕妇血清E2及hCG水平均呈现明显升高的趋势,但孕酮水平均无显著变化,表现较为平稳;与妊娠失败组比较,正常妊娠组与继续妊娠组孕妇血清E2、孕酮及hCG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E2、孕酮、hCG水平是维持孕早期妊娠正常的重要指标,血清E2、孕酮、hCG水平较低且其水平增长缓慢则预示着孕妇发生流产的几率较高,孕早期进行血清E2、孕酮、hCG水平的监测对预测先兆流产结局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聂磊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炎琥宁注射液对轮状病毒腹泻患儿心肌酶及CD4+T相关指标的影响研究

    目的 观察炎琥宁注射液对轮状病毒腹泻患儿心肌酶及CD4+T相关指标的影响情况.方法 选取2014年2月-2016年5月期间于该院进行治疗的76例轮状病毒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76例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轮状病毒腹泻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炎琥宁注射液,然后统计与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心肌酶及CD4+T相关指标水平.结果 观察组中轻型和重型腹泻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心肌酶指标及CD4+T相关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患儿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炎琥宁注射液在轮状病毒腹泻患儿中的疗效较好,且对患儿的心肌酶及CD4+T相关指标均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因此炎琥宁注射液在轮状病毒腹泻患儿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刘踬慧;郝小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人巨细胞病毒、人疱疹病毒4型、解脲脲原体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关系

    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合并人巨细胞病毒(CMV)、人疱疹病毒4型(EBV)、解脲脲原体(UU)感染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作用,并分析年龄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1-12月该院收治的宫颈高级别病变(HSIL)患者46例、低级别病变(LSIL)患者42例、未明确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不排除病变(ASCUS)患者41例和正常对照(NILM)患者107例为研究对象.通过流式荧光杂交和实时荧光定量基因扩增法分别检测HR-HPV、CMV、EBV、UU感染情况.并通过SPSS 17.0软件运用x2检验和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其感染状态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UU感染率在各组中均为高,其次是CMV,EBV感染率低.UU、CMV感染及年龄在各病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及以上微生物合并HR-HPV感染在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MV、EBV、UU合并HR-HPV感染分别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呈正相关,随年龄增大,病变风险增大.且UU更容易合并HR-HPV感染.HR-HPV及微生物联合检测在宫颈癌的预防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郑丽丽;郑丽媛;陈海英;陈双峰;王伟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95例妊娠晚期高龄孕妇超声检查报告

    目的 评价妊娠晚期高龄孕妇胎儿在宫内的整体生长发育情况,从而提高高龄产妇的分娩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6年3月经该院超声科行超声检查的95例妊娠晚期高龄孕妇(高龄组)的超声检查结果,对比分析40例同期适龄孕妇(适龄组)的超声检查结果,对其畸形补漏筛查情况、胎儿生长发育以及彩色多普超声检查结果作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适龄组与高龄组胎儿房间隔缺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39,P<0.05),而Ⅰ度唇腭裂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868,P>0.05);与适龄组相比,高龄组经产胎儿的头围(HC)较小(t=12.11,P<0.05),腹围(AC)较小(t=3.05,P<0.05),股骨长(FL)度较短(t=3.68,P<0.05),而适龄组与高龄组初产胎儿头围,腹围及股骨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适龄组胎儿相比,高龄组胎儿脐动脉阻力指数(RI)、脐动脉搏动指数(PI)及收缩期与舒张期血流速度之比(S/D)值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适龄组胎儿心脏血流动力学相比,仅高龄组经产胎儿的肺动脉峰值加速时间及射血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高龄妊娠晚期胎儿生长发育可能迟缓,胎儿的宫内风险增加,胎儿房间隔缺损的发生率增高.加强超声检查、降低生育年龄,有望提高分娩及胎儿质量.

    作者:于谦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血清降钙素原、前白蛋白、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联合检测在儿童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前白蛋白(PA)、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WBC)计数的测定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90例临床确诊的感染患儿,细菌感染组42例,非细菌感染组48例,健康体检儿童40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PCT、PA、CRP水平及WBC计数,同时测定细菌感染组治疗前后的PCT、PA、CRP水平及WBC计数并进行分析.结果 细菌感染组血清PCT、CRP水平和WBC计数均高于非细菌感染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PA水平细菌感染组均低于非细菌感染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菌感染组血清PCT、PA、CRP水平及WBC计数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和非细菌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8.41、62.87、15.07和28.87,均P<0.01),阳性率分别为88.10%、83.33%、61.90和50.00%;细菌感染组治疗后PA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78,P<0.01),PCT水平和WBC计数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9.15、7.92,均P<0.01),CRP水平基本恢复正常,与治疗前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49,P<0.01).结论 血清PCT、PA、CRP及WBC计数联合检测对鉴别儿童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同时为预后的判断提供参考.

    作者:王文俊;李义德;刘秀英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脐带血降钙素原对早期诊断新生儿宫内细菌感染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脐带血降钙素原(PCT)对诊断新生儿宫内细菌感染(IB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前瞻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9月该院妇产科围产期新生儿164名,分为5组.A组:足月新生儿脐带血样本,无宫内感染证据感染;B1组:足月新生儿脐带血样本,无感染证据;B2组:足月新生儿脐带血样本,有明确感染证据;C1组:早产新生儿,无感染证据;C2组:早产儿脐带血样本,有感染证据.评价脐带血样本血清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PCT与CRP之间呈明显正相关性,C2组与A组及C1组相比,血清PCT浓度均显著升高,同时,C2组的CRP浓度也相对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对诊断IBI的佳临界值为1.2 ng/ml.结论 脐带血PCT浓度可以作为诊断早期新生儿感染的有用参数.

    作者:周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儿童健康公平性及其社会决定因素

    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优先考虑的问题之一,作为近年来学者研究的热点,提高和改善卫生公平性已成为公共卫生的一项重要任务.研究儿童健康公平性现状和影响因素,对社会整体健康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章伟芳;赵正言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不同孕周终止妊娠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目的 探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终止妊娠的时机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80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终止妊娠孕周将其分为A组23例、B组28例、C组29例,其中A组为孕周<32周终止妊娠、B组为孕周32 ~ 33+6周终止妊娠、C组为孕周≥34周终止妊娠,比较3组产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围生儿的结局.结果 A、B、C组产妇产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52.17%、46.43%、48.28%,随着终止妊娠孕周的延长,产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变化,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不同终止妊娠孕周新生儿窒息、围生儿死亡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终止妊娠孕周的延长,新生儿窒息、围生儿死亡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终止妊娠的时机对围生儿结局会造成影响,对病情稳定的患者采取期待治疗,如果出现严重母婴并发症,就应及时终止妊娠,从而改善母婴结局.

    作者:纪叶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农村地区孕早期妇女增补叶酸知识知晓率干预研究报告

    目的 根据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农村妇女免费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NTDs)实施现状,探讨干预叶酸发放的卫生服务供方和需方对提高目标人群增补叶酸知识知晓率的效果.方法 对供方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对需方拟孕育龄妇女开展社区健康教育,观察干预前后孕早期妇女增补叶酸知识知晓率的变化.结果 干预后孕早期妇女增补叶酸知识知晓率与干预前比较,需方干预组明显提高,P<0.05;供方干预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供方即叶酸发放的卫生机构专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干预,对提高孕早期妇女增补叶酸知识知晓率效果不明显.而对需方即拟孕育龄妇女开展社区健康教育能明显提高孕早期妇女增补叶酸知识知晓率,提示对需方干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作者:汪明;方铁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子宫瘢痕妊娠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的疗效及其对卵巢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子宫瘢痕妊娠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的疗效及其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 58例子宫瘢痕妊娠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观察组给予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卵巢功能变化.结果 观察组手术准备时间、术后β-hCG值、β-hCG值转阴时间、病灶消失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费用、术后月经恢复时间、月经周期、经期、恢复排卵时间、自然妊娠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前、后FSH、E2、LH、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前、后FSH、E2、L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术后1周、1月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3、6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动脉栓塞术用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的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对卵巢功能影响较小,月经恢复速度快,利于再次妊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秦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胎儿侧脑室轻度增宽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胎儿侧脑室轻度增宽的临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71例妊娠期超声诊断的胎儿侧脑室10~12 mm病例,部分病例产前诊断胎儿染色体分析或核磁共振(MRI)检查,定期进行超声复查,并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结果 71例侧脑室增宽病例36例(50.70%)接受染色体检查,8例(11.27%)行无创DNA检测,44例中染色体异常1例(2.27%);28例在产前或产后进行了MRI的检查,均未见其他异常;65例(91.55%)正常分娩,其中63例(96.92%)随访正常.结论 产前超声检查能够敏感地检出轻度侧脑室增宽的胎儿,孤立性轻度侧脑室增宽者染色体异常概率较低,预后较好.

    作者:何顺安;肖燕;魏玲;李江涛;吴琦;杨淑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邢台市聋哑学生线粒体DNA C1494T和A1555G突变分析

    目的 调查邢台市聋哑学校耳聋患者线粒体DNA m.C1494T和m.A1555G突变情况.方法 对2013-2014年河北省邢台市聋哑学校的115例耳聋学生进行遗传性耳聋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听力学评估.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线粒体12SrRNA m.C1494T和m.A1555G两个突变位点.结果 2例(1.7%)携带线粒体DNA m.A1555G均质性突变,1例(0.9%)携带线粒体DNA m.C1494T均质性突变.结论 邢台地区线粒体DNA m.A1555G突变发生率与其他地区比较偏低,m.C1494T突变发生率与其他地区比较偏高.在地区性耳聋病因调查中运用基因诊断技术,可以用于早期诊断,遗传咨询和指导该家系成员预防药物性耳聋.

    作者:李守霞;张学强;陈丁莉;赵巍;张小芳;赵素斌;郭丽丽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初产妇无创接生对盆底肌肉早期恢复的影响和治疗后盆底康复效果的观察

    目的 探讨无创接生对初产妇盆底肌肉早期恢复的影响和治疗后盆底康复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0月分娩的310例初产妇分为3组,无创接生的110例为无创接生组,会阴侧切的105例为会阴侧切组,剖宫产的95例为剖宫产组.比较无创接生组与会阴侧切组、剖宫产组产后6~8周时的盆底肌张力强度及治疗1个疗程后盆底康复情况.结果 治疗前无创接生、会阴侧切和剖宫产对盆底肌力均有影响,其肌力大小都≤3分;治疗后盆底肌力都有恢复,肌力都在Ⅱ级以上,其影响程度在产后6~8周和治疗1个疗程后Oxford评分比较:无创接生组与侧切组肌力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创接生组与剖宫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期由于盆底肌肉受压、牵拉、肌纤维变形及肌力减退,对盆底肌功能会造成一定影响.无创接生技术不会增加产后早期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且其肌力恢复较侧切组更有优势,与剖宫产组无差异,建议在确保母婴安全的情况下积极推动无创接生,减少产妇的痛苦.

    作者:陈志芳;彭检妹;郑萍萍;温雪恒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