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生儿二次剪脐术后预防脐出血与感染

曹辉娟;罗远莎;曾小华

关键词:新生儿, 脐带残端, 二次剪脐, 出血, 感染
摘要:目的:探讨气门芯结扎脐带二次剪脐术的佳时间和方法,减少新生儿二次剪脐术后出血和脐部感染,缩短脐部愈合时间.方法:经筛选出的新生儿240例行气门芯结扎脐带后,随机分成4组:明胶海绵组(A组)、云南白药组(B组)、残端未包扎组(C组)三组剪脐时间均为出生24 h,脐带干枯组(D组)二次剪脐时间在出生48~72 h.结果:①新生儿剪脐24 h和7天后脐部出血情况分别为:C组出血例数明显增加,A、B、D组与C组比较,χ2=32.64、P<0.001,χ2=65.17、P<0.001.②剪脐7天后脐部分泌物情况:B组脐部分泌物增加,脐部潮湿.A、C、D组与B组比较,χ2=32.99,P<0.001.③剪脐后脐部愈合时间比较:D组愈合时间短,与其它3组组间比较,P<0.001.结论:根据脐带的干燥程度决定剪脐时间,再配合应用明胶海绵压迫包扎,将大大减少脐带出血、感染的发生率,缩短脐部愈合时间.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宫颈刮片脱落细胞学检查在宫颈癌普查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传统巴氏涂片法在宫颈癌普查中的作用及本地区宫颈癌癌前病变、宫颈癌的患病情况.方法:2003年~2005年对29 509例在职已婚女工经宫颈刮片脱落细胞学检查筛查宫颈癌,采用巴氏分级法和TBS描述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报告.筛出宫颈刮片脱落细胞异常者(轻度不典型增生细胞以上),在阴道镜下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结果:筛出宫颈刮片脱落细胞异常者373例,病理确诊宫颈上皮内瘤变(CIN)78例,包括GIN Ⅰ 40例,CIN Ⅱ22例和CIN Ⅲ16例.官颈癌31例(宫颈原位癌16例,原位癌累腺12例,原位癌早浸2例,宫颈癌术后10年残端癌1例).官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高发年龄为31~50岁.宫颈光滑者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占脱落细胞异常患者的62.7%.结论:传统的宫颈刮片脱落细胞学检查可作为固定人群一年进行一次普查的首选,对脱落细胞异常的病例采用三阶梯技术可提高诊断率,不可忽视无症状、宫颈光滑的人群,加强31~50岁年龄段人群的普查.

    作者:康平;王贞;袁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脐带异常与胎心外电子监护

    妊娠期,胎儿通过脐带和胎盘进行营养与代谢物质交换,如果脐带发生组织结构的改变或机械性受压时,将干扰脐带的血液输送,影响气体及物质交换,可引起急性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或猝死等.

    作者:金善;严日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杭州市儿童晚发佝偻病发病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及治疗研究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基因起始密码子(VDRSC)多态性在晚发佝偻病组及正常对照组中分布频率的差异,探讨晚发佝偻病的遗传易感因素,探索其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晚发佝偻病组176人,正常对照组100人,VDRSC多态性的分布频率,患儿分4组用不同方法治疗.治疗1组:维生素D 60万IU/次imst+碳酸钙1 g/d,口服,3个月.治疗2组:维生素D 60万IU/次imst.含钙丰富的食物3个月.治疗3组:多种维生素(含维生素D 400 IU/天)口服,3个月.治疗4组:平衡膳食,多晒太阳,加强体育锻炼,3个月.结果:晚发佝偻病组及正常对照组VDRSC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65,P<0.01);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6.987,P<0.01),患病组FF型频率60.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9.8%,P<0.05);晚发佝偻病组F型67.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6.9%.P<0.05).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FF型仍是晚发佝偻病的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OR=3.12.4组治疗疗效基本相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VDRSC多态性决定晚发佝偻病的遗传易感性,各种计量补钙、维生素D治疗效果相似.

    作者:刘慧芳;孙鹂;叶环;方妍彤;李珊;王洁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和转归,探讨其高危因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发病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收集1996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孕产妇深静脉血栓患者共2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26例经治疗治愈,1例足坏疽行截肢术,1例继发严重肺栓塞抢救成功,10例妊娠期就治的患者中孕期过程顺利,1例分娩足月低体重儿,无致畸、窒息儿,无再发产后病例.结论:孕产期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发期,可致严重并发症,急性期使用溶栓、抗凝、降低血粘滞度等治疗多可治愈,对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如积极预防、早期诊治可减少并发症、远期后遗症的发生率.

    作者:张颖;蒙秀林;杨建波;王子莲;梁润彩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2 783例妇女病普查分析

    妇女病普查普治是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一项保健工作,对于保护妇女生殖健康,使妇女摆脱疾病困扰起着重要的作用,70年代起已将其列为妇女保健常规工作内容,1995年又被纳入<中国妇女发展纲要>.

    作者:吴敏霞;孙琼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预充万汶对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产妇血流动力学及血糖的影响

    目的:观察预充新一代中分子羟乙基淀粉(万汶)对腰硬联合麻醉(CSEA)下剖宫产产妇术中血流动力学及血糖的影响.方法:将40例拟在CSEA下行择期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为万汶组(V组)和乳酸林格氏液组(L组)各20例,在麻醉前30 min内分别输入乳酸林格氏液及万汶500 ml,监测记录麻醉前、麻醉后的血糖(BG)变化及麻醉前、麻醉后3 min、5min、手术结束时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结果:麻醉后3 min、5 min时BP、HR及麻黄素平均需要量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两组术中BG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预充万汶可以改善在CSEA下剖宫产母体血流动力学,降低低血压的发生率,同时两组产妇血糖水平无明显差异.

    作者:张厚忠;杨华;藤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异丙酚、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临床观察

    人工流产是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为减少受术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寻找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我们选择了自愿人工流产者100例,分别采用异丙酚和异丙酚复合氯胺酮静脉注射方法进行比较,观察镇痛效果、苏醒时间和用药剂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诚;曹建华;张巧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利维爱治疗老年性阴道炎和尿道炎的临床观察

    老年性阴道炎(sv),亦称萎缩性阴道炎,为老年妇女常见病之一,在绝经妇女中的发生率为26.3%~30%.现代医学认为[1],老年性阴道炎的病理是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黏膜变薄,细胞内糖原减少,pH值上升至6~8,乳酸产生减少,从而易受各种病菌感染.

    作者:胡静;刘晶珠;张士平;刘丽丽;张秀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的相关问题

    近年来,由于手术操作技术改进,人们生育观念转变,抗生素可供选择余地大,剖宫产率逐年升高,剖宫产率的提高使术后再次妊娠的孕妇越来越多,其分娩方式也倍受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关注.

    作者:刘素芳;李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两种阻滞方法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在腰硬联合阻滞与硬膜外阻滞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手术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腰硬联合阻滞,B组为硬膜外阻滞,每组30例.A组经L 2~3间隙穿刺,注[为A、B两组,A组为腰硬联合阻滞,B组为硬膜外阻滞,每组30例.A组经L 2~3间隙穿刺,注入0.5%布比卡因2.5 ml,B组经L1~2间隙穿刺,注入2%利多卡因15~18 ml,常规注射杜氟合剂.术中给予面罩吸氧,连续监测ECG、HR、SBP、DBP、MAP、SpO2,记录诱导前、诱导后、气腹后5 min、30 min、放气后5个时间点的参数.记录两组麻醉诱导起效时间,感觉平面固定时间,阻滞平面,内脏牵拉不适感及辅助用药等情况.结果:两组麻醉诱导起效时间,感觉平面固定时间,内脏牵拉不适感及辅助用药比例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腰硬联合阻滞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比硬膜外阻滞诱导时间短,阻滞效果好,内脏牵拉小,辅助用药少,腰硬联合阻滞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优于硬膜外阻滞.

    作者:徐芍;郑厚斌;许玉芳;曾少颜;黄彩虹;郑立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鹤庆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分析

    目的:掌握鹤庆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分析死亡原因,探讨干预措施,降低死亡率.方法:对鹤庆县2001~2005年448例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死因构成及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16.36‰、22.07‰、27.39‰,新生儿死亡、婴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构成比分别为59.82%、80.58%,5岁以下儿童死因顺位依次为:肺炎、出生窒息、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意外、先天异常.结论:发展地区经济、加大对妇幼保健的投入,切实加强围产期保健,提高住院分娩率,是降低新生儿及婴儿死亡的关键.重视儿科队伍的建设,加强肺炎防治.大力宣传妇幼保健知识,预防儿童意外死亡及先天异常的出生是妇幼保健的重要工作.

    作者:王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高频电波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高频电波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对经过妇科检查、宫颈细胞学检查、电子阴道镜及宫颈组织活检初步诊断为不同级别的宫颈上皮内瘤变门诊患者88例,采用高频电波刀手术治疗(或用环形电刀切除病灶或用锥切电刀行宫颈锥切),标本均送病理检查.同时,观察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术后疗效.结果:采用高频电波刀手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一次成功率为94.32%;平均手术时间为9.8 min;平均出血量为35 ml;手术标本均经病理学诊断证实.结论:高频电波刀手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操作简便、快捷、安全、出血少、患者痛苦小、疗效好,并且可提供完整的病理标本,在宫颈癌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方面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作者:邵映秀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2004~2006年广州市0~6岁儿童铅中毒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2004~2006年广州市儿童血铅水平、铅中毒率及其动态变化趋势.方法:分别整群随机抽取广州市区部分幼儿园作为调查对象,全部用钨舟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儿童血铅值.结果:2004~2006年0~6岁儿童血铅平均水平为64.35 μg/L,儿童铅中毒率平均为10.5%,3年中儿童血铅水平和儿童铅中毒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铅中毒率高年龄组(3~6岁)与低年龄组(0~2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童铅中毒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铅中毒相关危险因素前3位分别为:住房临近主干道、男孩、父母从事与铅有关的行业.结论:广州市儿童铅中毒水平与同期全国15市平均水平10.45%基本一致:3年中广州市儿童铅中毒率无明显变化,铅中毒率高年龄组儿童高于低年龄组儿童,男童高于女童,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儿童铅中毒的防治.

    作者:王艳丽;陈运彬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苯丙酮尿症患儿营养状况分析

    苯丙酮尿症是较常见的先天遗传代谢异常疾病.目前国内外主要的治疗方法为采用低苯丙氨酸饮食疗法.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应用,证明此方法能够有效地控制血苯丙氨酸浓度,从而减轻过量苯丙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对大脑的损害.

    作者:段建华;丁辉;张玉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文对经阴道超声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的48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病理证实子宫内膜息肉39例,准确率81%;误诊9例,误诊率19%.结论:经阴道超声作为无创性检查,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注意应与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粘膜下肌瘤等鉴别.

    作者:黄旴宁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超声引导下游离脐带穿刺术的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游离脐带穿刺术的操作特点和安全性.方法:对51例孕19~35周的孕妇进行超声引导下游离脐带穿刺术.结果:51例孕妇中,穿刺成功47例,成功率为92.16%.胎血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均获成功.术中及术后发生胎儿心动过缓3例,占0.06%.脐带穿刺点渗血16例,占31.37%.穿刺针涉及胎盘7例,退针后穿刺点有渗血,但均未超过60s.术后未出现流产、早产、死胎和宫内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游离脐带穿刺术有较高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可用于产前诊断.

    作者:刘福民;王秀英;崔建华;叶月仙;陈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新生儿二次剪脐术后预防脐出血与感染

    目的:探讨气门芯结扎脐带二次剪脐术的佳时间和方法,减少新生儿二次剪脐术后出血和脐部感染,缩短脐部愈合时间.方法:经筛选出的新生儿240例行气门芯结扎脐带后,随机分成4组:明胶海绵组(A组)、云南白药组(B组)、残端未包扎组(C组)三组剪脐时间均为出生24 h,脐带干枯组(D组)二次剪脐时间在出生48~72 h.结果:①新生儿剪脐24 h和7天后脐部出血情况分别为:C组出血例数明显增加,A、B、D组与C组比较,χ2=32.64、P<0.001,χ2=65.17、P<0.001.②剪脐7天后脐部分泌物情况:B组脐部分泌物增加,脐部潮湿.A、C、D组与B组比较,χ2=32.99,P<0.001.③剪脐后脐部愈合时间比较:D组愈合时间短,与其它3组组间比较,P<0.001.结论:根据脐带的干燥程度决定剪脐时间,再配合应用明胶海绵压迫包扎,将大大减少脐带出血、感染的发生率,缩短脐部愈合时间.

    作者:曹辉娟;罗远莎;曾小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960例儿童血铅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儿童体内血铅含量,探讨高血铅的发生率及其防治措施.方法:使用电化学法对来我院儿科门诊就诊的960例0~14岁儿童进行了全血铅的测定.结果:高铅占5.63%.结论:铅元素为一种毒性物质,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损害,且血铅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故应重视儿童期高血铅的综合防治,定期监测,预防铅中毒.

    作者:张赛;李海波;常桂芬;张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出生低体重儿的相关因素调查

    目的:了解相关因素对出生低体重儿的影响.方法:采用现场问卷的方法对新会区妇幼保健院2005年4月~2006年9月分娩的58例低体重儿的产妇与58例正常体重儿的产妇进行相关因素的调查对比分析.结果:孕妇的家庭收入低、孕期合并疾病、孕妇食欲差、营养差、有不良嗜好、偏食以及孕期精神打击、精神压力、接触高温、有害物质等对胎儿体重有明显的影响,而孕妇的文化程度影响不明显.结论:应加强产前宣教,指导孕妇避免接触不良因素,减少低体重儿的出生.

    作者:肖广金;关爱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宫腔镜下诊治1000例不孕患者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宫腔镜手术在不孕症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对临沂市妇幼保健院不孕症门诊接受电视官腔镜检查的1000例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其不孕的子宫因素与输卵管因素.结果:1 000例患者中双侧输卵管通畅318例,右侧输卵管不通206例,左侧输卵管不通184例,双侧输卵管不通160例,输卵管不畅132例.子宫内膜炎157例,消炎治疗后妊娠95例,妊娠率占60.5%;子宫内膜息肉93例,官腔镜下息肉摘除后孕64例,妊娠率占68.8%;子宫纵隔40例,纵隔切除后孕21例,妊娠率占52.5%:鞍状子宫56例,妊娠29例,妊娠率51.8%;官腔粘连24例,通过粘连分离术后,妊娠9例,妊娠率占37.5%:宫腔结核5例未有妊娠,单角子宫2例,妊娠1例,粘膜下肌瘤5例,妊娠2例.通过粘膜下肌瘤切除后,妊娠2例,妊娠率占40.0%.结论:宫腔镜手术已成为诊治不孕症的主要方法.

    作者:武传叶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