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例皮瓣移植术后供皮区伤口愈合不良患者的护理

曾晓莲;张瑞

关键词:皮瓣移植术, 伤口, 愈合, 护理
摘要:密闭环境贮留的创面渗出液中含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有利于白细胞介导的宿主吞噬细胞发挥作用,增强局部杀菌能力[1]。以湿性创面愈合理论为基础,密闭性敷料加速了创面的上皮化、肉芽形成及纤维素和坏死物质的降解,抑制了细菌的繁殖和扩散[2],从而缩短创面愈合时间,降低感染率。由于敷料与创面不粘连,对新生上皮和肉芽组织无损伤,本科对1例皮瓣移植术后供皮区伤口愈合不良的患者使用新型敷料后,其创面分泌物减少,疼痛得到减轻,且换药简便,省时省力,值得临床推广,现报告如下。
当代护士(下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喂养方式和辅食添加与婴儿缺铁性贫血的关系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和辅食添加与婴儿缺铁性贫血的关系,以便早期干预,降低缺铁性贫血发生率,为婴儿科学喂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3~5月在门诊体检的6个月婴儿275例,测定其末梢血血红蛋白,按喂养方式分为纯母乳喂养组85例,母乳喂养+辅食组138例,人工喂养组52例,比较这3组婴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率。同时调查辅食添加情况,分为辅食添加及时和不及时2组,比较这2组婴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率。结果6个月婴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率纯母乳喂养组为18.82%,母乳喂养+辅食组为9.42%,人工喂养组为9.61%。3种喂养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及时添加辅食组贫血发生率为5.69%,不及时添加辅食贫血发生率为16.42%(P<0.01)。结论纯母乳喂养组婴儿较母乳喂养+辅食组婴儿及人工喂养组婴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率高,辅食添加及时组比辅食添加不及时组婴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率低,及时合理添加辅食是预防婴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的关键。

    作者:李俊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期间抑郁状态与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

    目的:了解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期间的情绪状态及社会支持情况,并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Zung的抑郁自评量表(SDS)、肖水源(19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医学应对问卷(MCMQ)为研究工具,对156例鼻咽癌放疗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医保费用的鼻咽癌放射治疗患者在社会支持与抑郁情绪状态中都存在相关性。抑郁状态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表明获得社会支持越多,抑郁程度越低。结论鼻咽癌放疗患者抑郁状态与社会支持密切相关,应重视社会支持系统对改善鼻咽癌放疗患者情绪状态的作用,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何露露;朱谢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门诊输液护理纠纷的主要原因分析和防范

    总结分析了2010年8月~2012年8月门诊输液室发生的12例护理纠纷的原因并探讨其防范对策。主要包括了护理纠纷发生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认为增强护士安全意识,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措施,是防范护理纠纷的重要措施。严格执行各项核心制度,加强护患沟通,改善服务态度,强化技能训练,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可以有效预防和及时解决护理纠纷。

    作者:胡林华;熊芳萍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临床健康教育路径中应用辨证施护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临床健康教育路径中应用辨证施护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54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临床健康教育路径;试验组则在临床健康教育路径中融入辨证施护的内容。结果干预3个月后试验组患者除遵医服药外的自我管理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健康教育路径中应用辨证施护能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

    作者:王芳;都冬梅;赵丹;张蝶;张敏;唐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个体化健康教育对子宫切除术患者康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个体化健康教育对子宫切除术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实施个体化的健康教育。通过对2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满意度、术后1个月复诊情况及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在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满意度、复诊情况及生活质量方面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健康教育加强了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增加了对医务人员的信赖程度,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有效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树立了患者正确对待疾病的信心,使患者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支持,提高了生活质量。

    作者:周彤;李娜;李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动静脉内瘘的健康指导与护理体会

    总结了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体会及对患者的健康指导,包括注意血容量的稳定,防止低血糖,血管的维护及心理护理,认为精心地护理、科学地使用内瘘,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施思;程云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乳腺癌根治术后一期乳房再造的护理

    总结了31例乳房切除术后不同时期行各种不同方式的乳房再造的护理,主要包括术前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生命体征的观察,引流管的护理,皮瓣的护理及患侧肢体功能锻炼等,认为精心的护理对乳房切除术后乳房再造有重要意义。

    作者:姜晓晓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食管癌术后不同途径肠内营养效果的比较

    目的:探讨运用鼻肠管与空肠造瘘置管对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运用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鼻十二指肠置管组(观察组),空肠造瘘置管组(对照组),观察2组置管对机体创伤的程度及导管相关的并发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的不同。结果鼻肠管对机体的创伤程度小,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空肠造瘘置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置鼻肠管行肠内营养对患者创伤小,术后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肠内营养方法。

    作者:崔爱芝;王爱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热疗联合胸腔灌注白细胞介素-2、顺铂治疗肺癌伴胸腔积液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总结了热疗联合胸腔灌注白细胞介素-2、顺铂治疗肺癌所致恶性胸腔积液疗效、不良反应和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探讨热疗的护理。通过治疗和护理,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改善,不良反应轻,无治疗相关性死亡。认为恶性胸腔积液通过热疗联合胸腔灌注白细胞介素-2、顺铂,疗效显著,延长患者生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叶达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直接负压吸痰法在重症破伤风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重症破伤风患者气管切开后保持呼吸道通畅适宜的吸痰方式。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4月本科收治的12名重症破伤风患者为实验组,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本科收治的11名重症破伤风患者为对照组,使用4种负压强度吸痰,同时监测HR、R、SPO2值,气道粘膜损伤情况,彻底吸痰时间,患者痉挛、抽搐的情况。使用常规吸痰法和直接负压吸痰法,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彻底吸痰时间、使用吸痰管数目、消耗生理盐水量和3d痰培养阳性率、7d痰培养阳性率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概率情况。结果当负压为150~1200 mmHg时重症破伤风患者吸痰时间相对较短且患者气道损伤概率更少,患者痉挛、抽搐概率较低(均P<0.05);直接负压吸痰法吸痰对气道局部的刺激小,重症破伤风患者发生痉挛、抽搐的概率低(均P<0.05)。结论负压为150~200 mmHg的直接负压吸痰法能减低吸痰所需要的总体时间,降低破伤风患者发生痉挛、抽搐的概率,减低医源性感染概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隆艳飞;蒋铎婷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预见性护理在老年ERCP患者诊疗过程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老年ERCP诊疗患者的预见性护理体会。方法将老年ERCP诊疗患者按就诊时间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实验组加强开展预见性护理工作的实施,包括进行诊疗前认真全面评估,充分做好诊疗前准备,对诊疗中、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做好预见性观察和护理,加强老人心理护理环节,开展亲情式护理等。结果2组比较,对照组住院时间长于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实验组;满意度低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实施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避免诊疗中、后并发症及护理并发症,能够提高老年患者ERCP诊疗的成功率,大大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曾燕;刘艳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负压吸痰连接管巧固定

    危重患者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不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临床上常采用负压装置系统进行持续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但每次吸痰后分离了一次性吸痰管,负压连接管都存放不便;实践中,本科采用采血真空试管固定负压连接管,效果良好,介绍如下。

    作者:许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1例皮瓣移植术后供皮区伤口愈合不良患者的护理

    密闭环境贮留的创面渗出液中含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有利于白细胞介导的宿主吞噬细胞发挥作用,增强局部杀菌能力[1]。以湿性创面愈合理论为基础,密闭性敷料加速了创面的上皮化、肉芽形成及纤维素和坏死物质的降解,抑制了细菌的繁殖和扩散[2],从而缩短创面愈合时间,降低感染率。由于敷料与创面不粘连,对新生上皮和肉芽组织无损伤,本科对1例皮瓣移植术后供皮区伤口愈合不良的患者使用新型敷料后,其创面分泌物减少,疼痛得到减轻,且换药简便,省时省力,值得临床推广,现报告如下。

    作者:曾晓莲;张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闭式灌肠桶的制作与应用

    腹部手术术前肠道准备的概念源于20世纪70年代,其主要目的是清洁肠道、促进肠功能恢复、减少感染等并发症,并认为是术前准备的重要环节和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妇科手术范围虽基本不涉及肠道,但手术部位位于盆腔,位置较深,肠道准备的优劣直接影响术中视野的暴露,肠道准备不足可直接增加手术的难度。近年来,随着腹腔镜、阴式手术技术的进步,此类手术在妇科中所占比例上升,原来许多需开腹完成的手术,现在可通过微创手术完成,这对术前的肠道准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规方法是用老式开放式灌肠桶灌肠,此桶操作存在耗力、耗时、污染环境等缺点,给工作带来不便。鉴此,笔者于2010年6月设计并制作了一款实用的新型闭式灌肠桶,试用至今,用于668例患者,效果良好,介绍如下。

    作者:刘英;罗蕊丽;李清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自制简易封闭负压吸引在1例压疮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本科于2012年6月3日收治了1例胆源性胰腺炎合并轻度脑梗塞的患者,由外院带入Ⅲ期压疮。经采用局部清创,自制的负压吸引等湿性愈合理念处理,并配合抑制腺体分泌,抗感染和改善微循环等一系列的综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治疗45天后,患者的压疮伤口愈合良好,上皮进入增生修复期。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熊存锦;闵南华;郑萍;叶敏;王兴芬;汤丽玲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心理护理配合功能训练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

    总结了4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运用心理护理配合功能训练的治疗效果。认为运用心理护理及功能训练对提高周围性面瘫患者疗效有显著影响。

    作者:程忠美;刘学军;李凤云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肺康复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抑郁的影响

    目的:研究肺康复护理对慢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抑郁的影响。方法 COPD患者共100例,均存在不同程度抑郁症,分为干预组(50例)及对照组(50例),干预组采用肺康复护理方法,而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护理,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抑郁程度,肺康复护理6个月后再次评估患者抑郁程度。结果在干预组中经肺康复护理6个月后患者抑郁症状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对照组中改善不明显,但肺康复护理对COPD并重度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改善不明显(P>0.05)。结论肺康复护理能改善COPD患者的抑郁症状,但对合并重度抑郁症患者改善不明显。

    作者:吕海燕;朱运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预见性护理对于预防血液透析过程中的急性并发症的意义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于预防血液透析过程中的急性并发症的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2年12月60名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名。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急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作者:沈彩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1例极低体重儿的护理体会

    总结了1例极低体重儿的护理措施,包括怎样去维持正常体温,保持呼吸道通畅等,认为护理干预对于极低体重儿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能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作者:陈清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循证护理在下肢骨折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用于下肢骨折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本科2011年6月~2011年12月下肢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方法,观察比较2组护理的效果。结果观察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对照组6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不仅能有效的降低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还为临床提供护理依据,提高了护理质量。

    作者:周益秋 刊期: 2013年第12期

当代护士(下旬刊)杂志

当代护士(下旬刊)杂志

主管:湖南省卫生厅

主办:湖南省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