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26例左下室壁右室梗死的随访调查

李益发;张树义;胡大一

关键词:心肌梗死, 急性, 右室, 休克, 猝死
摘要:目的观察左室下壁、右室梗死急性期死亡的临床特征,恢复期生存状态,远期死亡原因及死亡形式.方法126例患者分3组,Ⅰ组:近期死亡组(住院时期间死亡)29例,Ⅱ组:远期死亡组(随访期已死亡)22例.Ⅲ组:生存组(随访期仍存活)69例(失去联系6例).分别对年龄、性别及3组患者合并真后壁梗死、心前区剧痛伴大汗、无痛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晕厥、心源性呕吐、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陈旧性心肌梗死史等8例指标的临床发生百分率行x2检验.结果急性右室梗死多见于老年患者,60-79岁占总发病人数的69.0%,男多于女,男女之比1.4:1:无痛性心肌梗死和糖尿病史的比例在Ⅰ组和Ⅱ组的比例明显增高(P《0.05,P《0.01).心源性晕厥是Ⅰ组患者在起病3小时内的一个突出症状,发生率达到21.0%,与病情危重明显相关.心源性呕吐在Ⅰ、Ⅱ组的发生率都超过55.0%,心源性休克是在住院期间主要的致死原因,占急性期死亡率的66%,完全性房室性传导阻滞在致死性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达79.0%.出院后死亡的患者,有近一半(40.9%)发生在6个月内,因此出院后的6个月是远期死亡的高峰,心性猝死是主要死亡方式.生存组患者生活质量普遍较好,仅见1例右心功能显著为良者.结论渡过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右室梗死并且生存期超过6个月的患者,预后较好,心功能不全者少见.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综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体会.方法6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常规基础上加用思密达、妈咪爱口服和静点茵栀黄,对照组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第1日胆红素下降值、日均胆红素下降值及胆红素降到102.6 p mol/L以下的天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思密达、妈咪爱、茵栀黄综合治疗新生儿黄疸,可迅速降低血胆红素水平,明显缩短治疗时间.

    作者:崔袆 刊期: 2004年第18期

  • 心电图与血钾测定对诊断低血钾的临床参考价值

    分析、比较我院2000年-2002年间80例住院患者低血钾的心电图、血清钾变化,以早期、准确的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潘祖英;朱宗耀 刊期: 2004年第18期

  • 老年人用药特点及注意事项

    根据老年人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药动力学特点、药效学特点和药物对老年人的影响,合理选用药物、慎重选用佳用药剂量,掌握好用药佳时间,注意给药方法、用药后的副作用,并注意治疗时不可依赖药物、积极开展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

    作者:范廷英 刊期: 2004年第18期

  • 3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率逐年升高,由于老年人AMI症状不典型,发病率高,为进一步了解老年人AMI的临床特点,提高其治疗效果,减少死亡率,现对本院近10年(1992年-2002年)住院的30例老年AMI患者的临床情况作如下分析.

    作者:于霞;陈勇伟 刊期: 2004年第18期

  • 控制消除血液半自动化分析仪检测质量的影响因素

    随着医疗科学的飞速发展及现代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旧的落后分光光度比色,旧的手工生化操作已被先进的简便,快速,微量,准确的全自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所代替,它是临床检验的一次革命.

    作者:田雪琴;彭拥君;蔡玮 刊期: 2004年第18期

  • 免疫抑制剂在器官移植的临床应用

    器官移植后的患者必须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减弱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增殖及对移植器官攻击的能力,以保护移植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免疫抑制剂使用不当可导致严重后果,剂量偏低达不到抑制排斥的目的,偏高则可因过度抑制机体免疫反应而引发多种并发症,其自身的毒副作用又导致移植器官的功能衰竭.免疫抑制剂的个体化给药是必要的,同时考虑联合应用的药物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调整药物及其剂量.本文就我院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实际应用和副作用作一概述.

    作者:梁竹;潘菡青;何珲 刊期: 2004年第18期

  • 甲状腺癌术后8年双肾上腺占位1例

    患者,女,35岁,住院号:82095,因左颈前肿物2个月,于1995年6月13日在当地医院行手术切除.术中见原发灶3cmX3cmX2cm,质硬,无红肿,术后病理为甲状腺髓样癌.术后1个月在我院行左颈淋巴结功能性清扫术,术中见左甲状腺叶已切除,左颈内静脉旁、颌下副神经组及锁骨上淋巴结散在肿大,直径0.5-2.0cm,质韧、硬不一.术后病理,清除淋巴结(2/13)查见转移性腺癌,来自甲状腺.

    作者:韦光胜;朱慧 刊期: 2004年第18期

  • 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根治即期带蒂皮瓣移植术的护理

    我科2002年5月-2004年3月对15例口腔恶性肿瘤病人采用胸大肌带蒂皮瓣移植术,大限度地恢复病人的口腔功能,提高了口腔恶性肿瘤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而护理的配合又是治疗成功的关键,15例病人我们给予了精心的护理,14例皮瓣全部成活,l例部分存活,全部康复出院.现将我们的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牟莲芝;邢金莲;刘业惠 刊期: 2004年第18期

  • 一举两得的静脉穿刺

    临床工作中,护士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医嘱给病人抽血化验的同时,还要输液,通常要进行两次静脉穿刺.

    作者:佟志红;卢欣 刊期: 2004年第18期

  • 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01年-2004年收治的114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例,采用HBO治疗为主,统计其有效率.结果HBO治疗总有效达98.2%.结论轻度病人症状消失,促进昏迷病人清醒,降低迟发性脑病及死亡率,改善预后.

    作者:刘莹华 刊期: 2004年第18期

  • 浅谈儿科临床工作中的心理护理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对儿科的患者.儿科的患者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而大脑的思维不够完整,怎样做好他们的心理护理就成为儿科护士临床工作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下面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谈儿科临床工作中的心理护理,仅供同行们参考.

    作者:梁淑芬;王桂芳;林晓枫;刘俊影;韩冬梅 刊期: 2004年第18期

  • 5-甲氧色胺对肠型放射病防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寻找对肠型放射病有防护作用的药物.方法小白鼠接受850cGy照射,在不同时间给不同剂量的5-甲氧色胺盐酸盐(5-MOT)后,观察30天活存率,与对照组比较.结果照射前10s或10,腹腔注射1.0mg/鼠5-MOT后小鼠能提高活存率73%左右.结论5-MOT对肠型放射病有防护作用.

    作者:牛小羽;骆传环;黄荣清;肖炳坤 刊期: 2004年第18期

  • 厚朴枳实汤治疗非胃肠道手术后病人57例

    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是围手术期治疗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对2003年4月-2004年间非肠道手术病人10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7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用自拟厚朴枳实汤配合西药,对照组采用纯西药治疗,观察72小时.结果主要症状改善情况,病人生活质量、临床疗效等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现报道如下.

    作者:蒋益泽;魏东;王绍明;李力;蒋建春;林伟 刊期: 2004年第18期

  • 卡托普利与倍他乐克对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逆转作用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与B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在逆转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中的作用.方法对80例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患者采用心脏多普勒检测左室肥厚(LVH),并计算出左室重量指数(LVMI),比较治疗前后LVMI.结果治疗后4个月LVMI明显降低(P《0.05).结论卡托普利与倍他乐克联合治疗可有效逆转高血压患者LVH.

    作者:王宗明 刊期: 2004年第18期

  • 拇指末节部分缺损再造与修复的术后护理

    目的探讨拇指未节部分缺损再造与修复的术后护理;方法对17例拇指末节部分缺损进行再造与修复的患者重视心理护理,严密观察和及时的处理以及功能锻炼等护理措施.结果17例皮瓣全部成活,无1例失败,未发生护理并发症,并获得良好的功能与外形.结论重视心理护理,严密观察和及时的处理等护理措施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作者:胡淑文;胡三文 刊期: 2004年第18期

  • 根管治疗术一次法在基层部队的应用体会

    根管治疗术(RCT)分为一次法和多次法两种.由于一次完成,节省了病人往返时间,所以大力开展一次法是很有必要的[1],笔者采用根管治疗术一次法治疗患牙285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罗华明;张礼明;甘宗学 刊期: 2004年第18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正常晚期妊娠胎儿门静脉及静脉导管血流改变

    胎儿的血液循环,主要靠六个通道;一条脐静脉,一条静脉导管,卵圆孔及动脉导管和二条脐动脉.而只有静脉导管是把脐静脉内高含氧量血流直接运入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的通道.胎儿时期的肝内血管系统供血复杂,一方面门脉主干分出左、右分支供应肝右叶及部分左叶的供血.另一方面,胎儿脐静脉入肝后分出二支,一支直接由静脉导管入下腔静脉后入右房,另一支入肝脏门脉左支囊部,供应肝左叶大部分.

    作者:鄂占森;周文 刊期: 2004年第18期

  • 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术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人工流产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自愿接受人工流产手术,无禁忌证的孕妇,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实验组:经手背静脉推注2mg/kg异丙酚诱导麻醉,待病人意识及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手术,麻醉师全程监护.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采用传统人流方法操作.观察两组病人R、BP、HR及SpO2变化情况、麻醉效果,手术操作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R、即、HR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术中呼吸加快、心率减慢,血压降低发生率高于实验组(P≤0.05),两组术中SpO2无明显变化,实验组患者术中较对照组安静,无痛苦手术操作时间短(P≤0.01).两组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术方法简单、麻醉效果好,术中呼吸循环功能稳定.

    作者:张丽君;吴栓柱 刊期: 2004年第18期

  • 以肺部大片实变影为突出表现的副伤寒丙1例

    患者,男,19岁,因发热、咳嗽伴胸痛8天于2004年2月5日入院.入院前8天受凉后逐渐出现咳嗽,咯黄色脓痰,量较多,胸痛,高热,体温39-40.8℃.经当地医院予以青霉素800万U静滴,2次/天,共4天,以及其它对症治疗,病情无好转而入本院.

    作者:严炜;刘彦山 刊期: 2004年第18期

  • 西咪替丁对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作用

    目的观察50例脑出血患者应用西咪替丁对其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作用.方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西咪替丁400mg静滴,每日1-2次,共1w,其间观察有关上消化道出血的指标及对病死率等的影响.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和急性期死亡率分别为0.18%和19.2%、32.7%(P《0.01).结论西咪替丁不仅可明显降低脑出血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而且改善急性期的预后.

    作者:郑建荣;孟莉 刊期: 2004年第18期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