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周;江科;范凯;乔新伟;王建军
目的 提高对骨化性气管支气管病(TO)的认识.方法 报告2例TO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TO好发于成年人,男性发病率略高,无特异性临床症状.支气管镜下可见气管及主支气管前壁和侧壁多发质硬的结节突向管腔,后壁通常不受累.根据胸部CT及支气管镜下特征性改变可诊断TO.组织病理活检可见气道黏膜下骨性或软骨性结节形成,结节常可继发钙化.目前尚无计时TO的特异性治疗方法,少数导致气道重度狭窄的惠者可行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TO是一种良性疾病,预后较好,胸部CT、支气管镜有特征性改变,可以确诊.
作者:邢西迁;魏星;刘艳红;李志东;肖谊;杨雅吉;吴绪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对髌骨骨软骨骨折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并回顾以往文献报告,总结该病的治疗、预后及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2010年9月该院收治的35例髌骨骨软骨骨折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并且为运动中髌骨一过性脱住受伤,所有病例均手术治疗,可吸收钉固定7例,PDS缝线固定3例,可吸收钉加PDS缝线固定24例,骨折块粉碎、压缩、无法固定而骨折块摘除1例,35例患者均行髌内侧支持带紧缩缝合术.随访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情况.结果 32例患者获得随访(可吸收钉固定5例,PDS缝线固定2例,可吸收钉及PDS缝线固定24例,骨折块摘除1例,3例失随访,随访时间6~41个月,平均25.9个月,31例内固定患者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范围,无明显疼痛症状及髌骨习惯性脱位现象.结论 髌骨骨软骨骨折好发于青少年,应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治疗,根据骨折块大小、位置及是否连同软骨下骨,行复位内固定术或骨块摘除,合并髌骨自发性脱位者应行髌内侧支持带紧缩术,以纠正髌骨轨迹,降低髌骨再脱位几率,降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
作者:赵洪波;周宏艳;陈德生;杨军;窦静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TCRA)术后反复进行宫腔镜检查防止官腔再次粘连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2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32例宫腔粘连患者,主诉为月经量异常,痛经和(或)不孕不育.所有患者行宫腔镜下单极针状电极分离粘连后加用戊酸雌二醇,并术后反复行宫腔镜检查,随访患者的月经量、痛经、是否妊娠及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率,随访时间至少达1年.结果 所有患者TCRA术后行1~3次宫腔镜检查达到治疗目的,检查次数平均为2次,治疗后以月经量为主诉的患者有92.31%月经量有明显好转,其中有65.38%认为月经恢复正常;以痛经主诉的患者治疗后都有明显缓解,其中有85.71%完全缓解,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以反复流产和不孕不育主诉的患者中,有8例已分娩婴儿,4名在妊娠,有2例在早期妊娠流产.术后有93.75%官腔粘连程度明显改善,18例重度宫腔粘连的患者中有61.11%基本正常,所有轻至中度宫腔粘连的患者基本正常.结论 TCRA术后反复官腔镜检查可以有效防止宫腔内再次粘连,又可以减少术后子宫内膜恢复正常功能的时间间隔,降低雌激素的用量,但须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作者:曹华斌;涂灵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脐襞(脐正中襞或脐内侧襞)在成人腹股沟疝腹腔镜修补术中应用的可行性、优越性.方法 2003年1月~2008年6月,该科开展成人腹股沟疝腹腔镜完全腹膜化腹腔内置补片修补术120例,腹腔镜成人免补片腹股沟疝修补术40例.结果 所有手术均成功,无中转开腹.腹腔镜完全腹膜化腹腔内置补片修补术组手术时间(35.5±8.5)min,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3±0.4)d,疼痛持续时间(12±3.2)h,住院时间(4.0±1.6)d,住院总费用(7 642.8±684.3)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5%随访6~75个月,无复发.腹腔镜成人免补片腹股沟疝修补术组手术时间(20.4±3.5)min,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0±0.3)d,疼痛持续时间(10±2.5)h,住院时间(3.5±1.5)d,住院总费用(4 530.2±100.5)元.术后随访6~ 60个月,无复发.结论 腹腔镜下应用脐襞修补成人腹股沟疝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鹏胜;王汉宁;向国安;陈开运;高鹏;肖方联;肖金丰;余智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总结原发性胃淋巴瘤(PGL)的内镜超声检查术(EUS)的影像特征,提高对PGL的诊断水平.方法 分析诊断明确的PGL患者在内镜和超声影像学方面的图像,以及在治疗和随访过程中内镜和超声影像学方面动态变化,总结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的影像特征.结果 经EUS并且病理明确诊断为PGL者24例.病变表现为溃疡型14例,结节型5例,浸润型3例和糜烂型2例.病灶位于胃窦5例,胃窦体7例,胃体8例,胃体底4例.病变浸润至黏膜下层12例,浸润至肌层7例,全层浸润5例.胃周淋巴结浸润5例.治疗后其中15例患者进行了EUS的复查和随访.结论 掌握EUS的内镜和超声影像特征可以提高对PG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EUS对PGL的疗效评估和复发随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许国强;单国栋;陈洪潭;胡凤玲;杨铭;顾青 刊期: 2012年第02期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70岁.因“乏力、气短7个月,腹痛、黑便6个月,加重3d”于2010年9月2日就诊.患者7个月前上楼后出现乏力,伴大汗,就诊于当地医院测血红蛋白为54 g/L,给予输血治疗,好转后未进一步诊治.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阵痛,伴黑便,行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口服奥美拉唑治疗后好转.此后间断出现腹部不适.3d前再次出现乏力,伴黑便,遂人我院急诊,测血红蛋白45 g/L,给予输洗涤红细胞2u治疗.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消化病房.
作者:周环;王轶淳;汪旭;孙明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下腰痛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 总结2008年11月~2009年12月采用PELD治疗下腰痛患者79例,其中普通腰椎间盘突出症67例(合并轻度椎间孔狭窄44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6例,盘源性腰痛6例,所有椎间盘突出的均为包客型.于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末次随访时按改良Macnab标准及患者满意度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30~100 min,平均50 min;术后住院时间2~30 d,平均5.6d.无手术并发症及转为其他手术方式.随访12~25个月,平均19.3个月.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残余疼痛评分(VAS)分别是(8.75±0.25)、(4.12±0.51)、(3.86±0.43)分(p<0.05),1例患者末次随访时疼痛较术前加重.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良率70.9%,患者满意率63.3%.结论 PELD治疗下腰痛安全且近期效果良好,恰当的病例选择非常重要.
作者:陈远明;王建;周跃;陈锋;周先明;黄民锋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加强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相关肠穿孔危险因素的认识,提高ERCP诊疗技术的安全性.方法 收集该院以及在国内医学刊物公开发表的ERCP相关肠穿孔的临床数据,回顾性分析ERCP相关肠穿孔的危险因素.结果 累计收集具有完整资料的ERCP诊疗术患者31 184例次,累计68例次发生肠穿孔,发生率为0.22%.穿孔发生部位分布:球部、降部、输入攀、输出攀、乳头周围及不明部位;穿孔发生的原因有:乳头切开32例,胆管内导丝置入14例,拉直镜身13例,插入7例,毕Ⅱ式术后4例,脊柱畸形2例,支架2例及不明原因1例.结论 ERCP相关肠穿孔的主要危险因素是:治疗性ERCP、十二指肠镜操作不当、非常规操作、脊柱畸形等;术前充分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提高术者的操作技术,尤其是相关的治疗技术,细致、规范操作是防止ERCP相关十二指肠穿孔的重要措施.
作者:梁运啸;梁列新;农兵;张国;卓文金;潘咏;王彩英;覃惠庆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提高对膝关节内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并探讨关节镜下手术指征及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3月~2006年3月行关节镜检查并同时行镜下手术治疗的20例膝关节内肿瘤患者资料.结果 全部病例均在膝关节镜检查,并经病理切片确诊.镜检后同时行关节镜下手术.平均随访5年(3~7年),随访期间,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复发.疗效评定:优50%,良30%,可20%.结论 膝关节内肿瘤少见,单凭临床诊断较为困难.MRI检查和关节镜技术为膝关节内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较完善的方法.关节镜下手术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作者:朱威宏;陈游;王万春;黄国良;毛新展;唐琪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经内镜序贯植入双金属支架治疗胆道并十二指肠恶性梗阻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胆道并十二指肠恶性梗阻患者经内镜植入金属双支架,其中2例同时序贯植入十二指肠支架及胆道支架,2例先行植入胆道支架,出现十二指肠梗阻后再植入十二指肠支架,5例先行植入十二指肠支架,狭窄段扩张后再植入胆道支架,其中2例通过肠道支架网眼植入胆道支架 结果 该组9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经内镜放置金属十二指肠支架及胆道支架均获成功,成功率100.0%,总有效率88.9% 结论 经内镜植入金属胆道支架及金属肠道支架对胆道恶性梗阻并十二指肠恶性梗阻,引流减黄效果明确,解除消化道梗阻,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但此类操作对术者操作技巧要求高,建议在大型内镜中心完成.
作者:丁斌;孙辉;刘志国;潘阳林;张荣春;张林慧;黄蕊;王向平;郭学刚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完全腹腔镜下成人Ⅰ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根治术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10年3月~2011年2月收治的12例成人Ⅰ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例手术因囊肿分离困难而中转开腹,其余1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41.3±52.1)min,术中出血量为(215.7±57.4)mL,术后1例患者发生腹腔出血,再次开腹手术止血,其余10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发生胆漏等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7.4±1.8)d.结论 完全腹腔镜下成人Ⅰ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根治术是一种复杂的手术,对有经验的术者来说是可行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腹壁美观等优点.
作者:阳书华;黄明文;罗志强;殷香保;周凡;王恺;邹书兵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内镜诊断方法的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早期胃癌内镜下表现及窄带成像技术(NBI)、靛胭脂染色后病变及周边组织表现特征,对放大模式下病变黏膜微细形态分型并观察微血管形态,于病变处取活检行组织病理学检查,部分经超声内镜检查后行大片黏膜切除术,并将整块标本再送病理检查,结合病理结果评价内镜下早期胃癌各种诊断方法的可靠性.结果 52例早期胃癌胃镜下表现各不相同,其中Ⅰ型16例,Ⅱa型14例、Ⅱb型5例、Ⅱc型10例,Ⅲ型7例;65.4%位于胃窦部(34/52)、15.4%位于胃角(8/52)、11.5%位于窦体交界(6/52)、7.7%位于贲门及贲门下(4/52).靛胭脂及NBI染色在放大模式下根据腺管开口形态诊断早期胃癌符合率分别为88.46%(46/52)、71.15%(37/5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而病变黏膜微血管形态NBI染色明显优于靛胭脂.结论 内镜不同诊断方法联合应用可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指导内镜活检的准确性,在临床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素丽;张建生;王鼎鑫;焦洋;张月寒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宫、腹腔镜联合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2009年1月~2010年6月治疗的输卵管性不孕患者100例,其中A组宫、腹腔镜联合治疗25例、B组官腔镜治疗25例,C组腹腔镜治疗25例,D组开腹手术治疗25例.比较各组术后输卵管再通率.结果 B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少于其他3组,而D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高于其他3组,A组宫、腹腔镜联合组输卵管再通率为88.64%,高于其他3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随访12~24个月;A组宫内妊娠率高,而异位妊娠率低.结论 宫、腹腔镜联合治疗输卵管性不孕成功率高,可作为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的首选方法.
作者:张江霖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1年2月行手术治疗的5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分ERCP+EST联合LC.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观察手术成功率、术后残余结石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禁食时间、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 52例患者中,1例因胆总管狭窄球囊网篮无法通过取石失败,后改行开腹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1例患者在LC术时因胆囊与大网膜横结肠广泛粘练而分离中转开腹,中转开腹率为3.8%,手术成功率96.2%.术中均未出现意外事件导致患者死亡.手术时间为(53.96±17.21)min,术中出血量为(17.93±5.72)mL,术后复查无残余结石.术后有4例并发轻度胰腺炎,给予非手术对症治疗后痊愈,其余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7.7%.术后禁食时间(2.31±0.94)d、排便时间(1.79±0.73)d、住院时间(3.74±1.52)d.结论 ERCP+EST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手术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和住院时间短,其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可作为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方法之一.
作者:沈建伟;张立明;贾晓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腹腔镜辅助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LRCL)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年间360例LRCL和300例LC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资料,比较两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等手术情况和远期生活质量.结果 保胆组完成LKCL 357例,结石取净率100%.术后无出血、胆瘘、急性胆囊炎、胰腺炎、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当日均可下床,次日进流食,3~7d可出院.术后随访1年,B超检查胆囊壁光整无增厚(2mm),胆囊收缩率>30%,符合正常胆囊超声表现.无结石复发,无消化不良、腹胀腹泻发生,无胆囊癌发生.术中3例改行LC,分别为1例胆囊床撕裂出血和2例胆囊网膜广泛粘连.LC组300例均采用传统三孔穿刺法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例,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亦随访1年,14例出现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的症状.结论 恰当的适应证、确切的胆道镜检查和可靠的胆囊底切口缝合是施行LRCL安全有效的保证;LRCL较LC操作简便,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消化不良、腹胀腹泻发生方面要优于LC,生活质量优于LC组.
作者:葛长青;李全福;刘建辉;张阳德;张宝善;邵青龙;郭超;钟永刚;许旭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腹腔镜在肝外伤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该院于2010年01月~2010年12月应用腹腔镜治疗肝外伤11例,腹部闭合伤9例,其中交通事故5例,挤压伤3例,坠落伤1例;刀刺伤2例.合并其他脏器损伤4例,合并小肠破裂2例,脾破裂1例,横结肠挫伤1例.参照Moore分级标准:Ⅰ级2例,Ⅱ级7例,Ⅲ级1例,Ⅳ级1例.合并其他脏器损伤者,同时在腹腔镜下予以处理.结果 用腹腔镜完成治疗10例(其中1例用手助器完成),1例中转开腹,所有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手术时间为50~180 min,平均手术时间70min.1例患者出现胆漏,经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 腹腔镜技术对肝脏外伤的诊治具有独到的价值,适时应用腹腔镜技术治疗肝外伤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作者:马永;卞建民;曹红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经腹腔膀胱内途径腹腔镜下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经腹腔膀胱内途径行腹腔镜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治疗8例输尿管出口狭窄患者.6例为单纯性先天性输尿管出口狭窄;1例为输尿管末端结石行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后9个月出现狭窄,1例为泌尿系结核右肾切除术后左侧输尿管出口狭窄.B超、IVU等检查示重度肾积水5例,中度肾积水3例.结果 8例手术均获得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12 min(90~140 min),平均出血量40 mL(30 ~ 60 mL),术后1~3d拔除膀胱外引流管下床活动,无尿漏发生.术后2周拔除导尿管,7~10 d出院,平均住院时间8d.术后2~3个月拔除双J管.随访3~12个月,B超、IVU和(或)磁共振尿路成像复查无吻合口狭窄,肾积水和输尿管扩张均得到明显改善或消失,中度肾积水者2例,无明显肾积水者6例.术后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无1例发生膀胱输尿管反流.结论 经腹腔膀胱内途径腹腔镜下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安全可靠,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抗反流效果好,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李南南;陈湘;齐琳;何垚;陈志;罗延诚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国内外内镜下放置金属覆膜支架治疗良性食管穿孔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检索国内外所有内镜下放置金属覆膜支架治疗良性食管穿孔的中、英文文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总计有693例良性食管穿孔患者采用内镜下放置金属覆膜支架治疗,常见的原因为吻合口瘘和自发性、医源性,其中609例采用金属覆膜支架治疗完全愈合(87.88%),84例失败,但74例通过其他方法如钛夹、手术等治疗后愈合,死亡9例,1例放弃治疗.与38例急性穿孔组相比,280例慢性穿孔组的完全愈合率差异无显著性,但因纵隔和胸膜感染多见,需进行引流、冲洗、清创等辅助治疗的比例显著升高(78.21% vs 5.26%,P<0.001),且需多次支架治疗者亦增多,并发症相对增高;支架取出时间也延长.结论 内镜下放置金属覆膜支架治疗良性食管穿孔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一旦瘘口愈合,应尽早取出支架,以减少并发症.
作者:冯志强;聂玉强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创伤后积留血胸直接经胸腔镜手术与经胸腔闭式引流术后胸腔镜手术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分析该院5年来直接经VATS治疗外伤后积留血胸(胸腔镜组58例)与放置胸管后再行胸腔镜手术患者(胸管组71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肺不张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均手术成功,胸腔镜组手术时间较胸管组短(P<0.01)、辅助切口例数较胸管组少(P<0.05),胸腔镜组术中出血量较胸管组少(P<0.01),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放置时间较胸管组短(P<0.01),胸腔镜组术后肺不张发生率较胸管组少(P<0.05),平均住院时间较胸管组短(P<0.01).结论 积留血胸直接经胸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李叙;魏小东;栗兰凯;昌其;谢骏;潘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胸腔镜在肺段切除术中的价值.方法 31例肺部周围型小结节接受了肺段切除术,其中21例恶性病变同时接受了系统性淋巴结采样,段间肺组织的分离采用电烙法(10例)或者器械订合法(21例).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接受常规手术的19例患者和接受胸腔镜手术的12例患者术中情况和术后恢复相似.使用直线切割缝合器处理肺断面对残肺肺功能影响较小,但能简化手术步骤并减轻肺漏气.结论 电视 胸腔镜辅助下肺段切除术具有可行性,可以用于肺周边部小结节的治疗.
作者:郭海周;江科;范凯;乔新伟;王建军 刊期: 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