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福群;曹秀萍
患者男,46岁.发现右乳房及双侧腋窝包块2年,局部胀痛.于2001年11月入院,体查:右侧乳晕外旁开1cm有约一2cm×1cm包块,皮肤呈橘皮样,质中等,边界不清楚,无压痛,活动度差;双侧腋窝各有一约4cm×3cm×3cm,4cm×3cm×2cm包块, 质软,界限不清楚,无压痛,活动度可.在局麻下行包块切除术.术中见:右乳房包块位于皮下脂肪内,与周围组织略粘连;双侧腋窝包块位于皮下脂肪组织内,无包膜,与周围组织明显粘连.病理检查:(1)右乳皮肤组织、真皮层中见瘤组织,呈片团状分布,束状漩涡状排列,细胞梭形,核呈栅栏状,间质纤维组织增生,病理诊断为右乳房神经纤维瘤;(2)双侧腋窝切除组织见乳腺小叶及导管,部分导管扩张成囊状,病理诊断为双侧腋窝副乳腺.
作者:王永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 病例报告 例1 男,52岁.发现右腹股沟部直疝5年入院,无排尿不畅史.B超检查前列腺无肥大,残余尿80ml,术前准备后择期手术,术中反复在Hesselbach三角、精索内寻找疝囊均未能找到,嘱患者增加腹压包块不能突出.
作者:杨爱国;邹耀祥;陈达丰;周松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为探讨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诊治方法,笔者回顾分析了9年来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肠系膜肿瘤16例临床资料.术前诊断仅5例本组均进行了手术治疗.病理检查发现有10种病理类型,6例良性肿瘤全部切除后治愈.10例恶性肿瘤中6例全部切除后在随访期间复发3例;1例淋巴瘤术后出现肠漏死亡. 提示术前诊断必须了解其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确诊主要依靠术中、术后病理检查.治疗除淋巴瘤外,手术为首选;部分病例可结合化疗、放疗;对复发病例多次手术是必要的.
作者:张英豪;雷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肠脂肪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0年间手术治疗的15例大肠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其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痛、大便次数增多和黏液血便.术前均经钡剂灌肠或纤维结肠镜检查.术前诊断为结肠良性肿瘤1例,大肠恶性肿瘤14例.15 例均经手术治疗.病理报告为大肠脂肪瘤. 结论大肠脂肪瘤易误诊为大肠恶性肿瘤,临床上当病人全身情况良好,且并发慢性肠套叠可考虑到有大肠脂肪瘤的可能.
作者:张思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小肠移植的外科手术导致移植物淋巴管引流的完全离断,淋巴管的再生能力及其对小肠移植后移植物生存及功能的影响仍不十分清楚.作者回顾了小肠移植后淋巴管系统的再生,淋巴管重建的技术和影响因素以及小肠淋巴管重建对移植肠功能及生存的意义.分析了小肠移植后淋巴管显微外科重建在临床仍未被应用的原因.
作者:董光龙;李开宗;王为忠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经胰癌细胞裂解物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在体外诱导抗胰癌的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的效果.方法从胰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分化、增殖出DC,经胰癌细胞裂解物修饰,并与T细胞体外共培养(分为致敏DC组、未致敏DC组、肿瘤裂解物组、对照组),检测了各组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12与IFN-γ的浓度和T细胞的反应性增殖,并评估激活的T细胞对胰腺癌肿瘤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毒作用.结果致敏DC组中IL-12与IFN-γ的浓度[(1 161±239)pg/ml和(1 044±312pg/ml)]与未致敏DC组及肿瘤裂解物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5,P<0.01);在致敏DC组中T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激活的T细胞对胰腺癌细胞有高效、特异的细胞毒作用.结论癌细胞裂解物致敏的DC可高效的诱发机体T细胞(Th1和CTL)多重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
作者:唐朝晖;邹声泉;邱文洪;杨想平;裘法祖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小肠占胃肠道全长的70%~80%,其黏膜表面积逾胃肠道总面积的90%,而小肠肿瘤却少见,仅占胃肠道肿瘤的5%.在胃肠道恶性肿瘤中也仅有1.4%~2%起源于小肠.导致小肠肿瘤发生率低的可能因素:(1)小肠内容物呈流体,不仅刺激小而且稀释了内含潜在的致癌物质,因小肠蠕动快,又减少了致癌物质与黏膜的接触时间;(2)小肠菌群少,减少了由厌氧菌参与胆酸的代谢而使之转化为潜在的致癌物质;(3)亚硝胺(nitrosamines)是强烈的致癌物质,它须在酸性环境中合成,但小肠内容物为碱性;(4)小肠黏膜内含有高浓度苯并芘羟化酶(benzopyrene hydroxylase)可降解苯并芘化合物(benzopyrene),后者是强烈的致癌物质;(5)小肠富含淋巴组织,具有特殊的免疫功能.因小肠肿瘤少见,而目前尚无理想的检查方法,常导致误诊误治或贻误手术时机,故提高小肠肿瘤的诊治水平殊为重要.
作者:蔡成机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男,5岁.因腹痛器闹不安2d入当地医院治疗2d无好转而转入我院治疗.体查:体温39.5℃.呼吸急促,巩膜黄染,肝区叩痛征阳性,全腹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右下腹部压痛稍明显,有直肠刺激症状.白细胞19.7×109/L.中性粒细胞0.97,肝功能检查: 总胆红素50mmol/L. 直接间接胆红素均升高.
作者:吕忠船;郭吉田;孙洪臣;荆鹏程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为探讨创伤性小肠破裂延迟诊断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笔者对1991年4月~2000年12月间延迟诊断的21例创伤性小肠破裂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21例中16例痊愈,其中4例术后切口感染,2例切口裂开;5例于术后5~28h死亡.总结经验教训如下: (1)创伤性小肠破裂延迟诊治可明显增加并发症及死亡率,死亡原因主要为感染性休克;(2)肠破裂口小或暂时被堵塞使早期腹膜炎体征不明显、腹壁肥厚或老年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受昏迷或腹部其他脏器损伤的干扰,以及临床医师对不典型病例缺乏认识是导致延迟诊断的主要原因;(3)对不典型病例进行动态的观察和反复的腹腔穿刺,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孙福群;曹秀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992年4月~2001年6月间11例肾移植和4例血液透析患者因患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在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仅1例有少量胆囊窝积液.提示:如术前和术后充分的准备和处理,血液透析及肾移植患者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靠的.
作者:王毅;胡志前;吴德敬;王强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成人肠套叠的发病机制及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成人肠套叠的临床表现、类型、诊断及治疗方法. 结果阵发性腹痛55例,恶心呕吐34例,腹部包块38例.引起套叠原因主要是炎性水肿(11例)、良性肿瘤(15例)和恶性肿瘤(10例).55例接受手术治疗,3例行钡灌肠复位.58例均康复出院. 结论成人肠套叠多由器质性病变引起,其发生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所致;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
作者:陈子华;冯超;陈能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自20世纪40年代Stout等描述由胃肠道起源的基质瘤以来,通常认为都是源于平滑肌的肿瘤,并分别称之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平滑肌母细胞瘤、奇异平滑肌瘤.60年代末70年代初电镜研究发现,此类肿瘤中很少见到向平滑肌分化的超微结构.80年代初期免疫组化研究也缺乏向平滑肌分化的免疫表型证据.因此,有人主张统称之为胃肠道基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但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至今文献上还经常称为胃肠道平滑肌(肉)瘤(本刊在1996和1998年曾刊载相关报道).此外,某些间质肿瘤电镜下显示向神经轴分化,有些还见到明显的向自主神经分化的征象.1984年Herrera等将它们命名为神经丛肉瘤,以后又称为胃肠道自主神经肿瘤(GANT).90年代初有关基质瘤组织发生的意见处于一片混乱,认为GIST中有些是肌源性的,有些是神经源性的,有些是双向分化的,还有一些是不分化的.随后的研究中发现,相当多的梭状细胞型和上皮样细胞型基质瘤显示CD34阳性,因此提出将CD34阳性作为诊断GIST的标记物.然而,后来发现GIST中CD34阳性者多不超过60%~70%,而且雪旺氏细胞瘤和部分真正的胃肠平滑肌源性肿瘤也显示CD34阳性.90年代后期出现两派意见:一种是将全部起源于胃肠道的间叶组织肿瘤,不论其免疫组化表型如何,统称为GIST,或者附加说明.另一种则认为要将具有某些共同病理组织学特征的间叶组织肿瘤与真性平滑肌瘤和雪旺氏瘤严格区别.
作者:晏仲舒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评估双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双吻合器在96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应用的临床资料.结果男63例,女33例,年龄22~84(平均57.7)岁.肿瘤下缘距齿状线的距离为4~7cm.A期24例,B期30例,C期30例,D期12例.组织学分型:高分化型腺癌47例,中分化型腺癌27例,低分化型腺癌17例,粘液腺癌5例.无没有手术死亡,术后发生吻合口漏12例(12.5%),均经治疗后痊愈,吻合口狭窄5例(5.2%);经扩肛处理后治愈.结论双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是一种可靠的方法,吻合口漏及狭窄采用保守治疗可获较好的效果.
作者:余元龙;胡泽民;陈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小肠原发性肿瘤的外科诊治经验,以提高对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2002年收治的72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72例中,良性肿瘤占20.8%(15/72),恶性肿瘤占79.2%(57/72).良性肿瘤以腺瘤及平滑肌瘤多见,各占40.0%(6/15).恶性肿瘤以腺癌多见,占36.8%(21/57),其次为恶性淋巴瘤,占30.0%(17/57).X线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B超、CT、内镜、肠系膜血管造影也有助于诊断.本组术前误诊率为62.5%.全组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急诊手术率为33.3%(25/72),术前主要以急性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穿孔、急性阑尾炎等为主要诊断.本组无手术死亡.恶性肿瘤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2.5%,47.5%,25.0%.结论小肠肿瘤术前诊断困难,误诊率与急诊手术率高.选择性动脉造影和小肠分段造影是空回肠肿瘤的重要诊断手段;低张造影和纤维内镜检查是诊断十二指肠肿瘤的佳选择.一经诊断,手术治疗是佳选择.
作者:曾连山;刘运奇;包仕庭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总结胆肠搭桥内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分析、总结1991~1999年间应用胆肠搭桥内引流术治疗晚期无法切除的恶性肿瘤所致肝外胆道阻塞性黄疸3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血清总胆红素在术后3d内以每日(58.70±46.33)μmol/L的速度下降,术后7~10d内以每日(22.36±11.32)μmol/L的速度下降,ALP及 GGT迅速下降 .多在术后2~ 4周黄疸消退,食欲及全身情况明显改善,无并发症发生,随访30例平均生存10个月.提示:胆肠搭桥内引流术能迅速有效地解除胆道梗阻性黄疸,对晚期恶性肿瘤所致肝外胆道阻塞系一有效可行的姑息性治疗方法.
作者:张继红;古立诚;戴丽华;陈国忠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复习有关文献,就如何早期发现小肠肿瘤,讨论各种检查方法的应用特点和诊断率.检查时应注意各种方法的综合应用.有怀疑而仍不能确诊时应考虑手术探查.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良恶性肿瘤的手术方式不同.淋巴瘤术后应辅助化疗.恶性肿瘤的预后比较差.早期诊断、早期恰当的治疗仍是改善小肠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
作者:陈子华;伍韶斌;吕新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女,3岁.因右上腹闷胀2月余,皮肤巩膜黄染20余天以阻塞性黄疸原因待查住院.入院后B超检查显示胆总管明显增粗约8cm,下段内有约10cm×10cm×8cm巨大结石影.给予抗菌、解痉、消炎、利胆治疗.入院第3天,患者出现中上腹疼痛,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肛门排气停止.体查:腹胀,似可扪及肠型,腹部压痛明显且有反跳痛,肠鸣亢进,有气过水声.腹部平片显示:小肠梗阻.B超示胆总管较前次检查缩小约4cm,结石消失.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小肠中上段明显充气膨胀,于小肠中段腔内有约拳头大小,质硬的团块状物阻塞小肠腔导致小肠梗阻.
作者:梅庄;王鸿章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回顾性总结腹茧症7例的临床资料,7例腹茧症术前全部被误诊.术中见小肠部分(4例)或全部(3例)被一层灰白色光滑的、质韧而厚的纤维膜包裹,纤维膜与肠管及肠管与肠管之间粘连疏松;大网膜缺如;手术松解粘连,切除部分纤维包膜;切除的包膜术后作病理检查,7例均为纤维组织.提示:腹茧症术前难以作出明确诊断;术中可见为小肠全部或部分被一层灰白或淡黄色的质韧而厚的纤维膜包裹,切除的包膜术后作病理检查,如为纤维组织,即可确诊.治疗方法为手术松解粘连,切除部分纤维包膜.
作者:何博华;高洁贤;薛福龙;朱永湘;谭国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回顾性分析直肠癌Dixon手术44例中12例早期复发的原因.12例中Dukes B期6例(6/16,37.5%),C期6例(6/28,21.4%).病理类型:黏液腺癌2例(2/5,40.0%),未分化腺癌3例(3/3,100%),腺癌7例(7/36,19.4%).肿瘤下缘距切缘均少于3cm,且均未按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原则进行手术.笔者认为,病期晚,病理恶性程度高,浸润程度深,肿瘤侵及浆膜层或肠壁周围组织,肿瘤下端距切缘小于3cm及未按TME原则手术是本组直肠癌Dixon手术后早期复发的主要原因.
作者:曲志敏;曲增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58例均经手术和/或病理检查证实诊断.其中良性肿瘤19例,恶性肿瘤39例.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部肿块,肠梗阻及消化道出血等.术前确诊20例,其余均误诊,误诊率65.5%.本组均手术治疗,19例良性肿瘤均行肿瘤及局部肠管切除;恶性肿瘤行根治性切除28例,姑息性切除6例,捷径手术5例.术后近期死亡1例,其余均出院.恶性肿瘤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7.1%,28.6%,9.5%.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少见,容易误诊.上消化道内镜检查、X线钡餐检查和BUS,CT及胶囊内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一经诊断,应及时手术治疗.
作者:邱云峰;许世吾;陈晓军;范晓峰;周远航;杨维良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