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胜春;姚榛祥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TGFβⅡ和c-erbB-2的表达.结果示26例结直肠癌组织中的TGFβⅡ和c-erbB-2的阳性率分别为57.7%和46.2%,癌旁组织中分别为15.4%和7.7%.两指标分别在两种组织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提示TGFβⅡ和c-erbB-2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志刚;黄文广;李杰;王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确定骨髓源性肝干细胞的表面标记,体外培养诱导其分化为肝细胞.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多种大鼠肝损伤模型骨髓中干细胞标记的细胞群体的数量变化,寻找可能的肝干细胞,免疫磁珠分离各骨髓干细胞标记的细胞群体,进行体外培养诱导分化,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清蛋白(白蛋白),AFP,CK8/18等肝细胞标记的表达. 结果各模型大鼠骨髓内β2微球蛋白阴性(β2m-)细胞显著增高,体外培养经诱导后呈多角形细胞表现,清蛋白,AFP,CK8/18表达阳性.其他干细胞类型细胞数量变化小,体外培养未见肝细胞样变化. 结论β2m-细胞的数量随肝损伤而变化,在体外具有向肝细胞分化的能力,可能成为肝干细胞的标记物.
作者:蔡云峰;闵军;何劲松;魏菁;莫隽全;陈积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 病例报告 例1 男,52岁.发现右腹股沟部直疝5年入院,无排尿不畅史.B超检查前列腺无肥大,残余尿80ml,术前准备后择期手术,术中反复在Hesselbach三角、精索内寻找疝囊均未能找到,嘱患者增加腹压包块不能突出.
作者:杨爱国;邹耀祥;陈达丰;周松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活体胃血供的特点,旨在探索中晚期胃癌的局部灌注化疗方法.方法对36例胃溃疡患者在行胃大部切除治疗时,进行亚甲蓝染色,观察活体胃各分支动脉自然血供区域和血流阻断后血供范围的变化.结果术中见左、右胃网膜动脉和左、右胃动脉分别为胃大、小弯近、远段相应区域提供血液,胃壁组织染色时间很短;阻断动脉血流后,染色范围扩展,染色时间延长;阻断伴行静脉后,染色范围进一步扩展,染色时间再度延长.结论胃左动脉和胃网膜右动脉为胃血供的主要动脉,其他动脉分支为辅助性动脉;一般情况下,经动脉灌注的亚甲蓝在胃组织停留时间极短;阻断伴行静脉后,可使该染料在组织停留时间延长.推测此法可使化疗药物在胃组织中存留时间延长,从而有利于胃癌的局部化疗.
作者:倪家连;刘晓明;郑宝珍;杨松山;高林;李爱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分析28例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资料,结果显示:早期症状不明显,而且无特异性检测手段,误诊率较高.全组误诊高达53.6%.2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15例良性肿瘤痊愈出院,随访8例无复发;恶性肿瘤13例,行根治性手术5例,随访2例,1例手术后2年1个月复发死亡,另1例于5年4月死亡.非根治性手术8例,随访4例,生存时间短的为13个月,长的为3.5年,均死于癌复发.结果提示:良性肿瘤手术效果极佳,恶性肿瘤较差.早期诊断及根治性手术切除原发性恶性小肠肿瘤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手段.
作者:周厚吾;杨运泉;朱揆伯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成人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措施.方法对1971~2001年收治的40例成人肠套叠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成人肠套叠临床表现主要是腹痛、腹胀、呕吐、腹部肿块、血便或便秘.全组病例有腹痛、腹块、血便三联症者仅占17.4%(7/40) .急性肠套叠者易发生肠绞窄,慢性肠套叠者多表现为不全性肠梗阻,早期易于误诊.本组39例行手术治疗,治愈37例,死亡1例;另1例钡灌肠复位成功.结论 B超检查对早期诊断有帮助.肠道肿瘤、息肉、炎症和解剖学异常为本病的主要诱因.肠切除术是根除病因、防止复发的主要手段.
作者:张泳;张学渊;王治全;张滨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经胰癌细胞裂解物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在体外诱导抗胰癌的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的效果.方法从胰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分化、增殖出DC,经胰癌细胞裂解物修饰,并与T细胞体外共培养(分为致敏DC组、未致敏DC组、肿瘤裂解物组、对照组),检测了各组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12与IFN-γ的浓度和T细胞的反应性增殖,并评估激活的T细胞对胰腺癌肿瘤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毒作用.结果致敏DC组中IL-12与IFN-γ的浓度[(1 161±239)pg/ml和(1 044±312pg/ml)]与未致敏DC组及肿瘤裂解物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5,P<0.01);在致敏DC组中T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激活的T细胞对胰腺癌细胞有高效、特异的细胞毒作用.结论癌细胞裂解物致敏的DC可高效的诱发机体T细胞(Th1和CTL)多重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
作者:唐朝晖;邹声泉;邱文洪;杨想平;裘法祖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小肠原发性肿瘤的外科诊治经验,以提高对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2002年收治的72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72例中,良性肿瘤占20.8%(15/72),恶性肿瘤占79.2%(57/72).良性肿瘤以腺瘤及平滑肌瘤多见,各占40.0%(6/15).恶性肿瘤以腺癌多见,占36.8%(21/57),其次为恶性淋巴瘤,占30.0%(17/57).X线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B超、CT、内镜、肠系膜血管造影也有助于诊断.本组术前误诊率为62.5%.全组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急诊手术率为33.3%(25/72),术前主要以急性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穿孔、急性阑尾炎等为主要诊断.本组无手术死亡.恶性肿瘤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2.5%,47.5%,25.0%.结论小肠肿瘤术前诊断困难,误诊率与急诊手术率高.选择性动脉造影和小肠分段造影是空回肠肿瘤的重要诊断手段;低张造影和纤维内镜检查是诊断十二指肠肿瘤的佳选择.一经诊断,手术治疗是佳选择.
作者:曾连山;刘运奇;包仕庭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回顾性分析直肠癌Dixon手术44例中12例早期复发的原因.12例中Dukes B期6例(6/16,37.5%),C期6例(6/28,21.4%).病理类型:黏液腺癌2例(2/5,40.0%),未分化腺癌3例(3/3,100%),腺癌7例(7/36,19.4%).肿瘤下缘距切缘均少于3cm,且均未按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原则进行手术.笔者认为,病期晚,病理恶性程度高,浸润程度深,肿瘤侵及浆膜层或肠壁周围组织,肿瘤下端距切缘小于3cm及未按TME原则手术是本组直肠癌Dixon手术后早期复发的主要原因.
作者:曲志敏;曲增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为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与PMN-弹力蛋白酶在判断急性胰腺炎病情中的临床意义.根据分级标准,将收治的急性胰腺炎区分为轻型和重症,分析判断胰腺炎严重度与SIRS、血浆PMN-弹力蛋白酶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SIRS判断急性胰腺炎严重度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为94.1%,60%和78.1%.重症胰腺炎血浆中PMN-弹力蛋白酶浓度明显上升,其中合并脏器功能障碍者上升更为显著.提示SIRS是脏器功能障碍发生的早期预报,而PMN-弹力蛋白酶可作为一种严重SIRS的标志物.
作者:叶忻;雷若庆;韩天权;袁祖荣;汤耀卿;张圣道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自20世纪40年代Stout等描述由胃肠道起源的基质瘤以来,通常认为都是源于平滑肌的肿瘤,并分别称之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平滑肌母细胞瘤、奇异平滑肌瘤.60年代末70年代初电镜研究发现,此类肿瘤中很少见到向平滑肌分化的超微结构.80年代初期免疫组化研究也缺乏向平滑肌分化的免疫表型证据.因此,有人主张统称之为胃肠道基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但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至今文献上还经常称为胃肠道平滑肌(肉)瘤(本刊在1996和1998年曾刊载相关报道).此外,某些间质肿瘤电镜下显示向神经轴分化,有些还见到明显的向自主神经分化的征象.1984年Herrera等将它们命名为神经丛肉瘤,以后又称为胃肠道自主神经肿瘤(GANT).90年代初有关基质瘤组织发生的意见处于一片混乱,认为GIST中有些是肌源性的,有些是神经源性的,有些是双向分化的,还有一些是不分化的.随后的研究中发现,相当多的梭状细胞型和上皮样细胞型基质瘤显示CD34阳性,因此提出将CD34阳性作为诊断GIST的标记物.然而,后来发现GIST中CD34阳性者多不超过60%~70%,而且雪旺氏细胞瘤和部分真正的胃肠平滑肌源性肿瘤也显示CD34阳性.90年代后期出现两派意见:一种是将全部起源于胃肠道的间叶组织肿瘤,不论其免疫组化表型如何,统称为GIST,或者附加说明.另一种则认为要将具有某些共同病理组织学特征的间叶组织肿瘤与真性平滑肌瘤和雪旺氏瘤严格区别.
作者:晏仲舒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为探讨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诊治方法,笔者回顾分析了9年来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肠系膜肿瘤16例临床资料.术前诊断仅5例本组均进行了手术治疗.病理检查发现有10种病理类型,6例良性肿瘤全部切除后治愈.10例恶性肿瘤中6例全部切除后在随访期间复发3例;1例淋巴瘤术后出现肠漏死亡. 提示术前诊断必须了解其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确诊主要依靠术中、术后病理检查.治疗除淋巴瘤外,手术为首选;部分病例可结合化疗、放疗;对复发病例多次手术是必要的.
作者:张英豪;雷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7年来收治并经过手术及病理确诊的65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肿瘤位于十二指肠25例(38.5%),空肠16例(24.6%),回肠24例(36.9%),其中恶性肿瘤47例(72.3%),良性18例(27.7%).本组常见症状为腹痛(70.7%),消化道出血(46.2%)和腹部肿块(13.8%).术前误诊率为36.9%,其中空回肠肿瘤误诊率为59.5%.65例均手术治疗,手术后死亡2例.随访恶性肿瘤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5.8%,42.1%,20.3%.结论小肠肿瘤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术前误诊率高.对有出血、腹痛、梗阻、包块等临床表现者应怀疑本病可能;对诊断不明者,应综合采用各项检查,必要时剖腹探查.治疗应以手术切除为主,恶性肿瘤应加以化疗.
作者:施友元;林永堃;石铮;李良庆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慢性肝损伤对小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GT)1 A1 mRNA表达的影响. 方法通过四氯化碳灌胃建立小鼠慢性肝损伤模型,30只昆明鼠随机分3组:正常对照组,实验1组(给药1个月时),实验2组(给药2个月时).检测肝功能,并以RT-PCR技术检测正常对照组与实验组肝脏UGT1A1 mRNA表达的差异. 结果各组间UGT1A1 mRNA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UGT1A1 mRNA表达比正常组降低,且肝损伤程度越严重表达越低. 结论四氯化碳所致慢性肝损伤能降低小鼠肝UGT1A1 mRNA的表达.
作者:莫隽全;区庆嘉;何劲松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58例均经手术和/或病理检查证实诊断.其中良性肿瘤19例,恶性肿瘤39例.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部肿块,肠梗阻及消化道出血等.术前确诊20例,其余均误诊,误诊率65.5%.本组均手术治疗,19例良性肿瘤均行肿瘤及局部肠管切除;恶性肿瘤行根治性切除28例,姑息性切除6例,捷径手术5例.术后近期死亡1例,其余均出院.恶性肿瘤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7.1%,28.6%,9.5%.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少见,容易误诊.上消化道内镜检查、X线钡餐检查和BUS,CT及胶囊内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一经诊断,应及时手术治疗.
作者:邱云峰;许世吾;陈晓军;范晓峰;周远航;杨维良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小肠占胃肠道全长的70%~80%,其黏膜表面积逾胃肠道总面积的90%,而小肠肿瘤却少见,仅占胃肠道肿瘤的5%.在胃肠道恶性肿瘤中也仅有1.4%~2%起源于小肠.导致小肠肿瘤发生率低的可能因素:(1)小肠内容物呈流体,不仅刺激小而且稀释了内含潜在的致癌物质,因小肠蠕动快,又减少了致癌物质与黏膜的接触时间;(2)小肠菌群少,减少了由厌氧菌参与胆酸的代谢而使之转化为潜在的致癌物质;(3)亚硝胺(nitrosamines)是强烈的致癌物质,它须在酸性环境中合成,但小肠内容物为碱性;(4)小肠黏膜内含有高浓度苯并芘羟化酶(benzopyrene hydroxylase)可降解苯并芘化合物(benzopyrene),后者是强烈的致癌物质;(5)小肠富含淋巴组织,具有特殊的免疫功能.因小肠肿瘤少见,而目前尚无理想的检查方法,常导致误诊误治或贻误手术时机,故提高小肠肿瘤的诊治水平殊为重要.
作者:蔡成机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女,3岁.因右上腹闷胀2月余,皮肤巩膜黄染20余天以阻塞性黄疸原因待查住院.入院后B超检查显示胆总管明显增粗约8cm,下段内有约10cm×10cm×8cm巨大结石影.给予抗菌、解痉、消炎、利胆治疗.入院第3天,患者出现中上腹疼痛,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肛门排气停止.体查:腹胀,似可扪及肠型,腹部压痛明显且有反跳痛,肠鸣亢进,有气过水声.腹部平片显示:小肠梗阻.B超示胆总管较前次检查缩小约4cm,结石消失.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小肠中上段明显充气膨胀,于小肠中段腔内有约拳头大小,质硬的团块状物阻塞小肠腔导致小肠梗阻.
作者:梅庄;王鸿章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成人Meckel憩室并发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手术的29例成人Meckel憩室的临床资料.结果 18~30岁的患者占79.3%.憩室出血12例(41.4%),急性化脓性憩室炎9例(31.0%),憩室穿孔6例(20.7%),憩室致肠梗阻2例(6.9%).术前经小肠造影结合99mTcO4-r核素扫描明确诊断4例(13.8%),误诊25例(81.2%).29例均行手术治疗,28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成人Meckel憩室并发症容易误诊为阑尾炎等疾病.对下腹疼痛病人,尤其是年轻患者,若有下消化道出血,应想到Meckel憩室的可能性.小肠造影结合核素扫描是诊断憩室及憩室出血的有效方法.有并发症的Meckel憩室应尽早手术,并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
作者:袁维堂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 病例报告例1 男,60岁.无症状,体查偶然发现,1991年10月3日住院,B超示肝右叶4.6cm×4.4cm实性占位,CT示肝右后叶类圆形低密度影,强化不均匀灶.癌胚抗原及肝功能正常.诊断:右肝癌.手术所见右后叶有完整包膜6cm×3cm肿物,手术方式:肝右叶部分切除术.标本剖面灰黄色,质均.病理诊断:肝细胞腺瘤.术后14d出院,生存良好.例2 女,24岁.间断上腹痛15个月于1996年3月入院.无长期口服避孕药史.癌胚抗原(
作者:王昭法;宋义光;张黎明;尹继香;王秋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回顾性总结7例胃肠道脂肪瘤临床资料,主要表现为腹痛和其他消化道症状和消化道出血.术前6例误诊为其他肠肿瘤.7例均行手术切除,均经病理检查确诊.胃肠道脂肪瘤临床少见,且无特异性表现,术前明确诊断比较困难,应予注意.
作者:张锡忠;周雷;唐韬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