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蚓激酶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研究

尤年兴;翟国杰;石志革;陈贤;刘晖

关键词:蚓激酶, 阿托伐他汀, 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
摘要:目的:探讨蚓激酶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188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及分叉处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l Thickness IMT).将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2 mm或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定义为颈动脉斑块.所有入选患者随机分为2组:蚓激酶+阿托伐他汀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后治疗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变化(P<0.05).188例脑梗死患者中治疗组90例,显效39例(43.3%),对照组98例,显效19例(19.3%).结论:蚓激酶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临床医药实践B版杂志相关文献
  • 结肠息肉的内镜检查与治疗

    结肠息肉是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切除结肠息肉可使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明显下降.应用结肠镜检查是发现切除结肠息肉的有效方法.本文总结近年来结肠镜检查对大肠息肉诊断的新进展及应用内镜高频电息肉切除术、激光、射频、微波的使用.

    作者:王立军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厄贝沙坦并通心络治疗高血压病81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并通心络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方法:161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81)和对照组(n=80),治疗组服用厄贝沙坦片(科苏)和通心络胶囊;对照组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安内真)和稳心颗粒,记录每日血压变化和自觉症状、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 w和4 w时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8%、95.10%)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2.5%、85.0%),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并通心络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无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少玲;魏德新;林文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儿童结核治疗失败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结核治疗失败的原因所在.方法:回顾性分析248例儿童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治疗成功和治疗失败两组进行分析对比.结果:248例儿童结核患者满疗程后治疗成功187例(75.4%),失败61例(24.6%),肺结核的治愈率为96.0%,肺外结核的治愈率54.8%.PPD≥10 mm(χ2=16.340,P=0.000)、痰结核菌涂片和/或培养阳性(χ2= 6.073,P=0.014)多见于较大儿童组,未接种卡介苗多见于较小儿童组(χ2=10.811,P=0.001).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痰结核菌阳性[OR=1.1 61(95%CI=0.271-4.845)]、未接种卡介苗[OR=1.092(95%CI=0.850-4.934)1、肺外结核[OR=2.775(95%CI=0.477-8.791)]是与治疗失败有关的独立因素.结论:痰结核菌阳性、未接种卡介苗、肺外结核易导致治疗失败.儿童结核治疗疗程至少6个月以上,并建议给予全程DOT.国家结核病控制规划应包含预防接种计划的监督执行,以确保卡介苗接种100%的覆盖率.对疑似肺外结核的儿童及时给予经验性抗结核治疗也是减少治疗失败的重要措施.

    作者:张青;肖和平;李秋红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住院患者986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情况.方法:运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进行药物利用研究,随机抽查病例986份,其中使用抗菌药物632份,占总数的64.10%.共使用抗菌药物7类29个品种.结果:抗菌药物使用比例高的是青霉素类,其次是头孢菌素硝和喹诺酮类.在进行药物利用研究的前10个品种中,有7个品种的药物利用指数(DUI)均大于1,占70%.结论: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不合理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管理.

    作者:程小红;巩宝星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急腹症诊断中腹腔穿刺术的应用

    腹腔穿刺术是临床常用的一种诊断方法,具有简便易行而又及时,适用于外科、妇科急腹症的诊断运用,特别是对闭合性腹部损伤病人定性问题是一些其他技术检查所不能比拟的,他不仅为诊断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手术时选择恰当的切口提供参考.

    作者:孟建新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注射用兰索拉唑有关物质测定方法的改进

    目的:改进注射用兰索拉唑有关物质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色谱柱为ShimPack CLC-ODS柱(150 min×4.6mm,5μm),流动相为水-乙腈-三乙胺(60:40:1),用磷酸调节pH值至7.0,稀释样品的混合溶剂为水-乙腈-三乙胺(60:40:1),用磷酸调节pH值至10.0,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85 nm.结果: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主峰和紧邻杂质峰能得到更好的分离.结论:此法结果准确,分离度好,可用于注射用兰索拉唑有关物质的测定.

    作者:周来基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米非司酮联合依沙丫啶在中期引产术中应用疗效观察

    米非司酮与依沙丫啶在中期妊娠引产中的联合应用效果肯定,现将我院2002年3月~2007年6月孕17 w~26 w自愿要求终止妊娠者290例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秦梅;王素香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80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分为参芎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芎注射液,疗程2 w,分别观察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心电图、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结论: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绞痛有效、安全.

    作者:董惠洁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心肌损害治疗观察

    目的:研究有机磷农药中毒对心肌的损害.方法:对近年抢救治疗的有机磷农药中毒201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后可引起心肌损害,心电图表现为ST-T改变和各种心律失常.结论:农药中毒心肌损害在治疗上应及时给予心脏保护剂或(和)应用心肌营养剂,注意早期应用激素可预防和治疗心肌损害.同时,对于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后引起心肌损害在急诊救治过程中要给予充分重视.

    作者:栾伟星;杜波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高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文献综述

    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ES)是一种病因不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多种脏器受累,预后较差的综合征.心脏、肺脏、皮肤和中枢神经系统是常见受累的器官.多数HES患者细胞遗传学检测争现正常核型.传统的治疗效果不佳.FIPILI-PDGFRA融合基因的发现为HES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FIPILI-PDGFRA阳性患者伊马替尼治疗有效.

    作者:冯佳;庞丽萍;钟凤鸾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中医药对微小残留病的研究进展

    微小残留白血病(MRD)是目前国内外新提出的白血病中的一种,对MRD的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现代医学对残留白血病的研究已深人开展,西医对MRD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基因治疗和骨髓移植.中医对MRD的研究刚刚起步,本文仅对MRD的中医认识和中医治疗方面做一综述.

    作者:韩广成;李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三种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物经济学分析

    目的:研究三种质子泵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成本-效果间的关系.方法:以三种治疗方案,A组:阿莫西林+奥美拉唑+铝碳酸镁;B组:阿莫西林+泮托拉唑+铝碳酸镁;C组:阿莫西林+兰索拉唑+铝碳酸镁的疗效观察和成本-效果分析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阿莫西林+兰索拉唑+铝碳酸镁联用成本-效果佳.结论: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确切,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缪志斌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产后出血并发急性尿崩症1例临床分析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急症之一,位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之首.由于临床上的重视和及时处理,发生Sheehan's综合征的报道罕见,但屡有发生尿崩症的报道.为探讨其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现将我院产后大出血致尿崩症1例报道分析如下:

    作者:李胜平;范雪梅;杨志玲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慢性肾脏病难治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我国的高血压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均呈上升趋势,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目前我国高血压的控制率很低,约为6.1%,与美国控制率34%比较还有相当的差距,其原因较多,其中难治性高血压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作者:耿红梅;于黔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人性化护理在分娩过程中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分娩过程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在我院临产后的单胎头位分娩的初产妇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人性化护理100例设为观察组,常规护理100例设为对照组.并对两组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各个产程的时间明显缩短、阴道顺产率明显提高、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和产后出血率明显降低.两组的临床效果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分娩中的人性化护理可以缩短各个产程时间、提高阴道分娩率、降低手术率及新生儿窒息率和产后出血率.

    作者:杨蕊瑚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农村卫生适应技术非超生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在基层医院应用的评价

    目的:探讨农村卫生适宜技术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在农村白内障复明工程的作用.方法:297例(305眼)白内障患者,采用反眉形巩遂道切口,信封式截囊或环形撕囊,利用撬核法将核脱入前房,用圈匙挽出晶状体核,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切口不缝合.结果:术后第1天至1 w裸眼视力,视力<0.1者5眼(1.64%),0.1≤视力<0.3,17眼(5.57%),0.3≤视力<0.5者74眼(24.26%),视力≥0.5者209眼(68.52%),脱盲率为98.36%,脱残率为92.79%.结论:农村卫生技术非超声乳白内障手术能够在广大的基层医院推广,利用此项技术可以在农村进行大规模、低成本、高质量的手术,使更多生活贫困的白内障患者复明.

    作者:周长安;倪春霞;王宇;张劲松;阎启昌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醒脑静治疗脑出血6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醒脑静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根据出血量给予不同剂量的脱水药,控制血压及血糖,并给予脑细胞活化剂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醒脑静10 ml加入0.9%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共14 d.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国卒中量表(CSS),于治疗前与治疗后14 d、28 d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患者经上述治疗后,其治疗组CSS由治疗前的(18.9±6.10)分下降到治疗后14 d的(15.1±4.16)分,治疗后28 d的(10.9±3.72)分;而对照组CSS由治疗前的(19.2±8.51)分下降到治疗后14 d的(17.3±6.80)分,治疗后28 d的(15.7±5.87)分,两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醒脑静能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作者:韦广莹;李晶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艾迪注射液对晚期消化道肿瘤的辅助治疗作用

    目的:探讨艾迪注射液对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的生存质量、骨髓抑制程度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2例经病理或细胞学确诊的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分成单纯化疗组、艾迪加化疗组,分别观察骨髓抑制程度、T细胞亚群、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结果:艾迪加化疗组白细胞下降发生率为46.4%,无Ⅲ、Ⅳ度抑制,而单纯化疗组白细胞下降发生率为75.0%,Ⅲ、Ⅳ度抑制发生率为2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细胞亚群测定的结果显示艾迪加化疗组NK、CD3、CD4有上升趋势,NK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卡氏评分显示艾迪加化疗组提高率为56.7%,而化疗组提高率为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艾迪注射液能明显改善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内科化疗过程的生存质量,明显减轻全身化疗后骨髓抑制及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患者对全身化疗的耐受性.

    作者:胡守友;卢伟;王瑞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重要作用

    目的:探讨人性化在妇产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通过健全相关制度、优化服务流程,加强护理人员素质培训,加强护士和病人的全程互动,来体现护理方式人性化的内涵.结果:护理人员增强了对病人的理解,服务意识和服务方式都得到了改进,医疗纠纷减少了,医患关系和谐了.结论:实施人性化护理服务可以提高妇产科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病人的满意率.

    作者:杨小妮;廖艳萍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和干扰措施.方法:对725例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吸烟及脑卒中家族史等危险因素方面,复发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复发组中,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未坚持规则降血压或控制血糖患者复发率高,高血脂症尤其合并颈内动脉硬化斑块未启动他汀类治疗者复发率也较高.结论:积极干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对预防复发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方玲;倪福文;张伟国 刊期: 2009年第12期

临床医药实践B版杂志

临床医药实践B版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 山西省医科大学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