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霍占东

关键词:螺旋CT, 血管成像, 动脉硬化, 动脉瘤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128层螺旋C T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疾病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医院当中选取180例未真正确定和已经确定的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进行128层螺旋C T血管造影,并应用V R(溶积重建)、M P R(多平面重建)、M I P显示血管(大密度投影),对128层螺旋C T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疾病当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判.结果:在选取的180例患者当中,114例为动脉粥样硬化,23例血管先天变异,18例为动脉瘤,4例为烟雾病,21例为正常者.128层螺旋CT可清楚显示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血管和颅骨的关系,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测结果及手术结果基本一致.结论: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疾病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其安全性高、精确性好以及过程短等特点.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超声诊断的临床对比观察

    目的:对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超声诊断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观察.方法:资料选自2015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并经相关检查后已确诊为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的病人各32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于手术前予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两种病症超声诊断的基本符合率、病灶的血流阻力指数、子宫动脉的血流阻力指数进行对比.结果: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超声诊断的基本符合率达到90.63%与93.75%,对比之后,并无明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超声诊断子宫动脉的血流阻力指数、病灶的血流阻力指数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超声图像联合血流阻力指数、子宫血流阻力指数进行对比,可发现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超声诊断的基本符合率较高,应用价值十分显著,值得各大医疗机构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俊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超声影像学特征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超声影像学特征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2017年1月—6月,冠心病患者114进行研究,采用血管内超声检查,进行斑块的定性以及定量分析,采血进行血清h s-C R P检验,进行指标的对比以及相关性分析.结果:hs-CRP<20mg/L钙化组织高于hs-CRP≥20mg/L,纤维脂肪组织比重低于hs-CRP≥20mg/L组,出现斑块破裂者CRP(30.4±7.1)mg/L高于其他患者(23.7±5.6)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破裂hs-CRP佳截断值28.6mg/L,灵敏度为80.0%(8/10),特异度73.1%(76/104),符合率73.7%(84/114).小管腔面积处EEM(13.1±1.3)mm2与hs-CRP存在中相关性(r=0.474,P=0.02),小管腔面积处斑块负荷(61.3±8.4)%,与hs-CRP存在强相关性(r=0.710,P=0.00).结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一定程度可反映斑块的的性质、破裂风险、斑块负荷,联合血管内超声辅助诊断冠心病,判断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作者:刘莹;王洪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分析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妇科护理中的观察效果

    目的:探究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妇科护理中的观察效果.方法:选择妇科疾病患者共110例,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而护理组使用个体化健康的教育护理方法.对比两组在治疗期间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以及出院之后的遵医程度和疾病知识掌握度.结果:对比两组的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护理的满意程度以及出院之后的遵医程度.结论:由此可见,采用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在妇科病人中,既可以增加病患对的护理质量的满意程度,也可以有效的提升患者的遵医度和疾病知识掌握度.

    作者:王小荣;杨星梅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超声诊断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的应用与临床指导价值分析

    目的:研究与分析超声诊断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的应用与临床指导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患者5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通过对其全部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诊断检查,对其检查结果以及治疗方法选择与超声诊断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经诊断,50例患者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分型为包块型35例(不均质型10例、血窦型25例)、孕囊型15例(外生型10例、内生型5例),其中病灶距浆膜层基层厚度小的为孕囊外生型.按照治疗方法可分为手术组(17例)与非手术组(33例),手术组病灶大直径与非手术组相比明显较大,且P<0.05;而孕囊型中,手术组病灶距浆膜层肌层厚度明显小于非手术组,且P<0.05,而包块型中两组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采用超声诊断具有较高价值,且能合理指导患者选择综合性、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所以值得应用于临床推广.

    作者:包征红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医用放射技术的临床实践分析

    放射技术主要是利用影响来判断患者的病情,是帮助医生确诊的重要依据,目前,在各科室临床的应用十分广泛,如心血管疾病的判断,肿瘤疾病的判断及治疗等等.在诊断病情时运用放射技术可以得出精准的结果,可以提供清晰的图像资料,放射技术与医学临床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因此,探讨放射技术在医学临床中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已有的研究资料表明,提升放射技术在临床的使用率可以有效的提升患者病情判断的效率,可以避免临床诊断与患者病情不符的情况,减少设备对患者的辐射,降低医疗成本,环节医患关系等等.本文首先对放射技术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当前放射技术在医学临床方面的应用,提出了优化放射技术的有效措施.

    作者:黄镇夫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经皮椎间孔镜联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联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5年8月—2016年8月分别采用针灸、经皮椎间孔镜、经皮椎间孔镜联合针灸治疗的60例L D H患者,每组20例;通过目测视觉类比评分法(VAS)、功能障碍指数(ODI)和NaKai分级评定疗效.结果:三组患者VAS评分和ODI评分比较,C组(经皮椎间孔镜联合针灸治疗组)显著低于B组(经皮椎间孔镜组)(P<0.05),B组显著低于A组(针灸组)(P<0.05);根据N a K a i疗效评定A组术后优良率均为60%,B组术后优良率均为80%,C组术后优良率均为8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联合针灸治疗LDH手术具有术后患者创伤小及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点,为治疗LDH提供一种新的、有效的、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作者:齐晓兵;熊屹;唐良华;杨彦君;高旭旺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低剂量螺旋CT技术和X线胸片技术诊断肺结核的效果对比

    目的:对比分析低剂量螺旋CT技术和X线胸片技术诊断肺结核的效果.方法:本研究所选对象我我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肺结核患者150例,全部患者均给予低剂量螺旋C T技术检查和X线胸片技术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在诊断符合率方面,低剂量螺旋C T技术显著高于X线胸片技术(P<0.05),而在漏诊率和误诊率方面,低剂量螺旋C T技术则显著低于X线胸片技术(P<0.05).在肺结核典型病理特征检出率方面,低剂量螺旋CT技术显著高于X线胸片技术(P<0.05).结论:采用低剂量螺旋CT技术能让患者的受照剂量显著减少,和X线胸片技术相比较能发现更多病灶,能早期发现和治疗肺结核;临床中针对疑似肺结核,胸片检查结果为阴性时,应及时给予低剂量螺旋CT技术检查.

    作者:刘林飞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骨折的X线、CT和MRI诊断及临床价值对照研究

    目的:剖析骨折诊断用X线、C T与M R I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接诊的骨折病患120例,所有病患都接受X线、C T与M R I检查.对本组120例病患的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其不同方法检查的敏感度进行比较.结果:本组120例病患共360处骨折,其中X线显示骨折数245处,C T显示骨折数355处,M R I显示骨折数358处.分析后发现,X线显示骨折的敏感度显著低于C T与M R I,组间差异显著(P<0.05),但C T显示骨折的敏感度和M R I比较则无显著差异,P>0.05.M R I不仅能显示骨折,还能显示脊髓损伤32例、骨挫伤110例、关节腔与关节囊积液31例、骨折累及软骨24例、韧带损伤51例.结论:针对X线与C T无法显示的韧带、骨髓与软骨等损伤,MRI均能显示,并且MRI在诊断骨折合并症与骨折分期中的应用价值也明显高于CT与X线.

    作者:程柳青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对小肾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诊断小肾癌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疑似小肾癌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观察超声造影及常规超声对小肾癌的诊断准确性.结果:经常规超声检查准确率为67.95%,超声造影准确率为91.0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诊断特异度、敏感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与常规超声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能为临床诊断小肾癌提供丰富信息,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特异度及敏感度,可作为早期小肾癌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

    作者:陈红艳;蔡迪明;林玲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研究分析128层螺旋C T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疾病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医院当中选取180例未真正确定和已经确定的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进行128层螺旋C T血管造影,并应用V R(溶积重建)、M P R(多平面重建)、M I P显示血管(大密度投影),对128层螺旋C T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疾病当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判.结果:在选取的180例患者当中,114例为动脉粥样硬化,23例血管先天变异,18例为动脉瘤,4例为烟雾病,21例为正常者.128层螺旋CT可清楚显示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血管和颅骨的关系,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测结果及手术结果基本一致.结论: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疾病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其安全性高、精确性好以及过程短等特点.

    作者:霍占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无缝隙护理在疼痛科病房的实施

    目的:分析无缝隙护理在疼痛科病房的实施效果.方法:对本院临床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且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将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分类.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式,而观察组患者则采取无缝隙护理,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比对.结果:对照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率为80.0%,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率为96.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为84.0%,而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则明显要高于对照组,为98.0%,且(P<0.05).结论:无缝隙护理在疼痛科病房的实施效果满意,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有助于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周继红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青少年患者采用锁定钢板进行治疗的疗效

    目的:研究锁定钢板治疗青少年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2013年5月—2017年5月我科收治的青少年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例,治疗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进行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差异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整个治疗及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锁定钢板治疗,在临床上值得推广.青少年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取得很好的疗效,具有创伤小、愈合快、安全等优势.

    作者:赵爱忠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超声对诊断胆总管结石的应用研究

    目的:分析超声对诊断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内收治的胆管病变患者1000例,在患者手术之前进行多彩超声检查,将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病例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超声在诊断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效果.结果:对比超声检查胆总管结石的准确率,相较于胆内胆管结石与胆总管结石来说胆囊结石的确诊率更高(P<0.05);但是与其他胆总管疾病对比发现,胆总管结石的确诊率要明显高于胆总管壶腹癌以及胰头癌等病症(P<0.05).结论:超声检查对胆系结石的诊断具有突出的优势,可以在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诊断治疗中推广应用.

    作者:李云云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超声检查甲状腺占位性病变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在甲状腺占位性病变诊断中,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2015年10月—2017年6月的80例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患者,对患者进行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对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分析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结果:在甲状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中,超声检查的准确率是96.25%,其中恶性病变诊断准确率是90.91%,良性病变诊断准确率是94.37%,恶性病变与良性病变在回声类型、纵横比、边界和形态等超声特征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在甲状腺占位性病变诊断中,超声检查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拥有无创性和可重复性等优点.应当在以后的诊断中进行推广.

    作者:宋晶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多层螺旋CT在肋骨细微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 T在肋骨细微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0月—2017年3月收治的72例肋骨细微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6例,采用x线平片诊断.观察组36例,采用多层螺旋C T诊断.对两组患者检出率、诊断结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对照组检出率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诊断准确率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多层螺旋CT应用于肋骨细微骨折诊断,能够有效提升诊断的检出率与诊断结果的准确率,值得院方推广与应用.

    作者:强光刘;佘敏;杜训松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CT联合MRI检查在脑梗塞诊断中应用的价值

    目的:探讨C T联合M R I检查在脑梗塞诊断中应用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2月来我院受检的疑似脑梗塞患者78例,全部受检者均依次接受CT、MRI检查,且其随后经随访均证实为患有脑梗塞.对单一CT检查及CT联合MRI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情况及对不同发病时间脑梗塞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CT联合MRI检查检出基底节区23例,脑干5例,额叶10例,颞叶14例,枕叶12例,小脑8例,共计72例,脑梗塞检出率92.31%.单一C T检查检出基底节区18例,脑干0例,额叶7例,颞叶12例,枕叶8例,小脑5例,共计20例,脑梗塞检出率64.10%,C T联合MRI检查脑梗塞检出率明显高于单一CT检查(P<0.05);CT联合MRI检查对发病时间<12h及12~24h脑梗塞检出率较单一C T检查高,C T联合M R I检查对发病时间24~72h及>72h脑梗塞检出率与单一C T检查比较差异较小(P>0.05).结论:临床应用CT与MRI联合检查的方法可提高脑梗塞早期诊断准确率,能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王志海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浆细胞性乳腺炎60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和探讨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诊断特征、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60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资料.结果:经局部理疗、抗生素以及乳管冲洗治疗,37例乳管扩张型乳腺炎患者痊愈;23例非炎性和炎性肿块性患者采用象限切除、肿块切除术治疗,均恢复良好,且手术切口造成的疤痕较小,不影响患者乳房外观;术后1年,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有1例乳管扩张型乳腺炎患者出现病症复发;行象限切除、肿块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中有2例患者出现复发.结论:浆细胞性乳腺炎在临床上易于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疾病混淆,采用乳腺超声和钼靶摄影对患者进行辅助诊断检查,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确诊率和明确患者病理类型,再根据患者不同的乳腺病理类型,采用局部理疗、抗生素以及乳管冲洗治疗、象限切除、肿块切除术治疗,不仅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同时其还能有效保证患者的乳房外观和形态美观,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邬凤鸣;梁珊;李卓荣;莫可良;归奕飞;廖文勇;刘媛;黄燕萍;黄珍;刘凌丽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社区护理在社区工作中的重要性

    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社区居民提供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服务.社区护理是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的知识与技能结合,借助有组织的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人群为服务对象,对个人、家庭及社区提供服务.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以健康教育、预防保健为重心的初级卫生保健需求日益增长.社区护理是随着社区居民对健康需求、社区卫生服务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社区护理工作的服务范围非常广泛,因此越来越被社区居民所接受.在当今社会来看是不可缺少的一门服务体系.

    作者:朱雅莉;王红艳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不同处理方式对肝胆患者外科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处理方式对肝胆患者外科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7年7月间我院进行胆总管切开取石的患者共5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术后处理措施,对观察组患者采取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为目的的处理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以及排便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为目的的处理措施对肝胆外科手术患者进行处理,可显著加快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功鹏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核磁共振成像对膝关节隐性骨折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对膝关节隐性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2014年3月—2016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186例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隐性骨折情况.结果:本组研究所选取的186例患者,共检出隐性骨折274处,其中Ⅰ型133例,占71.51%;Ⅱ型47例,占25.27%;Ⅲ型6例,占3.23%.单处骨折191处,占69.71%;多处骨折83处,占30.29%;伴关节腔积液186处,占67.88%;伴半月板受损75处,占27.73%;伴前交叉韧带受损13处,占4.74%;副韧带内侧受损21处,占7.66%;副韧带外侧伤并软组织肿大129处,占47.08%.结论: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膝关节隐性骨折开展临床诊断,具有操作简便、过程安全、诊断准确性高等显著优势,可予以推广应用.

    作者:曲耿辉 刊期: 2017年第09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主管: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主办: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