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RI与CT检查对急性胰腺炎的比较研究

郝丽芳

关键词:MRI, CT, 胰腺炎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以下简称AP)病变在MRI各脉冲序列及CT的表现,比较各放射检查手段的不同.方法:AP住院患者40例,采用核磁检查的4种脉冲序列成像及CT成像.观察胰腺大小、形态、密度、信号改变,胰周有无渗出及范围,肾前筋膜有无增厚,有无急性液体积聚及假性囊肿.结果:MRCP原始像和3DMIP可准确评定渗出范围,与周围器官的关系;CT对组织的水肿、出血较为敏感,可判断病变组织是单纯的水肿,还是合并积液.结论:在本项研究实验中,MRI与CT对AP诊断结果相差不大,在指导临床治疗方面,MRI的作用优于CT.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超声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60例进行超声诊断检查,对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和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超声诊断影像表现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收治60例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其中ARF者26例,CRF者34例.肾脏长度>100mm者29例,80~100m m者5例,<80m m者26例.超声声像图会随病情发展阶段不同而不同.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检测肾脏的血流及变化情况,可对肾脏疾病及功能的临床判断有一定的优越性,准确、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杨依瑶;倪锐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超声弹性成像、常规超声、钼靶X线技术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乳腺癌患者应用钼靶X线技术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和常规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0例乳腺癌患者实施常规超声检查、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和钼靶X线技术检查,同时将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其阳性符合率.结果:手术病理检查出38个恶性肿瘤,19个良性肿块,联合诊断对于良性肿块和恶性肿瘤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4.74%、97.37%,联合诊断和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可通过钼靶X线技术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和常规超声检查得到准确的诊断,值得推广.

    作者:张梅;袁安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趋势探究

    纵观医学影像学发展历史,现代影像学沿着X线学——放射学——现代医学影像学的路线发展.通过查阅资料,笔者发现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是设备制造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该行业的迅速发展也要归结于新的设备、技术产生以及应用.特别是近几年,现代医学影像学开始在医学领域被广泛应用,医学影像学已经成为医疗诊断和临床治疗的一种辅助手段,此外,作为一种科研手段,现代医学影像还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研究中来.因此,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现代医学影像的发展和应用依赖于科学技术和仪器设备,新的技术、设备的发掘推动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作者:祝蕾;朱坤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探讨经阴道B超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经阴道B超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6月收治的异位妊娠患者100例,根据双盲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参照组使用经腹部B超检测,观察组使用经阴道B超检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误诊率、漏诊率及准确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假孕囊、心管搏动、胚芽、盆腔积液等影像学检查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漏诊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误诊率为2%、正确率为96%,参照组患者误诊率为14%、正确率为80%,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阴道B超相比于经腹部B超来说,对于异位妊娠诊断的准确度更高,应用价值也更高,可在临床实际检查中予以推广并应用.

    作者:程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探析甲状腺癌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二维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4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接收的经手术病理明确为甲状腺癌患者100例纳为参研的样本,一组50例划分为参照组,行二维超声诊断;另一组50例作为实验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对比分析两组诊断的准确性.结果:参照组诊断符合率与实验组接近,P>0.05,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彩色多普勒血流分型(Ⅰ级和Ⅱ级)与参照组相比差异性显著,P<0.05,构成统计学意义.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与二维超声联合应用在甲状腺癌诊断中能够保障检查的准确率,临床推广价值高.

    作者:卫颖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比较研究

    目的:研究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30例的临床病例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5年8月—2017年8月,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患者均用CT检查诊断,观察组患者用核磁共振检查诊断,以手术探查结果作为标准对两组患者终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手术探查结果显示,本次选取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均确诊为患有股骨头坏死,观察组应用核磁共振检查确诊率为93.33%(14/15),对照组应用CT检查的诊断率为60.00%(9/1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确诊率方面进行比较,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在股骨头坏死分析诊断的准确率高于对照组.结论:相比于CT检查诊断,应用核磁共振对股骨头坏死进行诊断,不仅诊断正确率较高,对于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正确率较高,可为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有利依据.

    作者:沈智蓉;赵云超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零切迹颈椎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对零切迹颈椎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进行分析总结.方法:对13例颈椎病患者采用零切迹颈椎椎间融合器进行手术治疗.结果:13例颈椎病患者采用此方法治疗后手术操作简单,固定融合可靠,疗效明显.结论:零切迹颈椎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内固定方法设计合理,疗效明确,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沈红雷;许宏俊;花雷;丁育健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诊断观察

    目的:观察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超声检查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7年6月我院诊治的10例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研究组)和同期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正常人10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两组超声特征,和正常人比较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例超声相关指标特点,探讨其诊断价值.结果:和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左室心尖部心肌厚度更厚、左室心尖部/后部心肌厚度比值更高、收缩末期左室心尖部心腔面积更小、心尖部心肌增厚率更低、左房内径更长、E/A更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可呈现出系列指标异常,具有一定诊断价值,准确率亦较高,通过早诊断早治疗可达到有效预防心血管事件的效果.

    作者:郑学裕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利拉鲁肽治疗青少年1型糖尿病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本文报道了一例1糖尿病青少年患者使用利拉鲁肽的个案.观察其用药前后的体重、胰岛素使用量、血糖控制情况.同时系统性回顾国内外利拉鲁肽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现状.结果显示利拉鲁肽治疗7个月后,患儿体重无明显变化,胰岛素用量及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回顾现有文献,国内外已有在1型糖尿病青少年患者中使用的相关报道,但尚待样本量足够的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其安全性及有效性.

    作者:王立;苏喆;赏月;张琴;张龙江;齐鸿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头孢曲松钠与炎琥宁注射液对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目的:探究曲松钠与炎琥宁注射液对急性感染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自2015年1月—2017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56例,等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8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的头孢曲松钠进行注射治疗,而观察组采用头孢曲松钠联合炎琥宁注射液进行注射治疗,随后观察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明显的差异,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6.5%,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仅有75.0%,两组数据差距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头孢曲松钠联合炎琥宁注射液进行注射治疗,治疗效果较好,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作者:苏明荣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双排CT在活动性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行双排CT诊断和常规CT诊断后,对比其临床诊断应用价值.方法:以放射科600例行活动性肺结核诊断的检查者为例,选取其中确诊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其CT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对双排CT螺旋扫描和常规CT在支气管结合病变显示上,双排CT螺旋扫描在叶段气管管壁不规则增厚和不规则狭窄、局限性空气潴留比双排常规CT更加显著,(P<0.05);磨玻璃阴影、树芽征以及小叶中心结节与常规CT一致(P>0.05).双排螺旋CT与常规C T的图像信息量对比各项治疗呈现出差异不明显情况.结论:选择双排CT对活动性肺结核进行诊断临床成像清晰,检出率高,影像信息更全.

    作者:游继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探讨25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老年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研究探讨256层螺旋C T肺动脉造影在老年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肺栓塞老年病患80例,采取分组研究各40例,观察组实施256层螺旋C T进行肺动脉造影诊断;对照组开展64排螺旋CT检测,评估对比两种方式检测质量、病患所接受的放射有效剂量、扫描时间.结果:两种扫描方式均获得高质量影像,在图像信噪比与对比噪声比无明显差异性(P>0.05);观察组扫描时间与造影剂使用剂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5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老年肺栓塞诊断中效果良好,扫描时间极短,对患者屏气要求较低,避免了患者过度承受放射剂量.

    作者:丁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影像诊断学临床见习模式的探讨

    目的:探讨影像诊断学临床见习模式.方法:选取本届医学影像专业学生200名,随机分成A组和B组,每组100名,A组学生采用多媒体加胶片见习模式,B组学生采用多媒体加胶片结合临床病例探讨见习模式,分析两种不同的见习模式的学习效果.结果:B组的见习模式在考核和满意度方面均优于A组的见习模式,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媒体加胶片结合临床病例探讨式见习法,非常适合该专业学生.

    作者:郭静;王晶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256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后处理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疾病的应用

    目的:探讨CTA图像在头颈部血管病变的应用.方法:收集182例头颈部CTA受检者,比较四种后处理方法(MPR、CPR、VR、MIP)对头颈部血管疾病的显示.结果:29例正常受检者.117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MPR、CPR可全部准确诊断并明确粥样斑块的性质,优于VR及MIP;50例动脉瘤患者,VR可显示全部动脉瘤,优于其余三种后处理方法;2例动静脉畸患者,四种后处理方法均能显示,但对病变整体及细节的显示,VR、MIP优于MPR、CPR;先天发育异常血管37例,四种方法均可显示,VR对血管全貌的显示优于其余三种.结论:256排螺旋CTA四种后处理技术的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头颈部血管疾病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郭文强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术中彩超引导与X线透视定位在金属异物取出比较研究

    目的:通过术中彩超引导与X线透视定位取出金属异物的比较,探讨术中彩超引导在金属异物取出中的优势.方法:对86例金属异物回顾分析,分为术中彩超引导取出组及X线透视定位组,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并发症进行对比,以统计学方法分析和评价两种方法.结果:术中彩超引导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各项指标明显优于X线透视定位组(P<0.05),两组在并发症上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彩超引导在金属异物取出中具有定位准确、微创、简单、快速,且避免术者及患者X线的辐射损害的特点.

    作者:康加祥;李洪瀚;柯顺忠;陈宗霖;王承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小儿肘关节隐匿性骨折X线诊断与征象研究

    目的:探讨小儿肘关节隐匿性骨折应用X线检查法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3月本院接诊且首次X线检查未发现骨折的肘外伤患儿共273例,其中明确诊断的患儿有230例,对其X线资料与骨质变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以是否有隐匿性骨折为分组依据,将230例患儿分成两组:观察组54例有隐匿性骨折,对照组176例无骨折.经综合分析后,对两组的X线征象作出比较.结果:观察组的骨皮质丘状突起率(62.96%)、皮质凹陷征象率(12.96%)、脂肪垫征阳性率(100.0%)、肱骨前线阳性率(51.85%)和骨小梁中断率(55.56%)均明显比对照组(0.0%、0.0%、50.57%、0.0%、0.0%)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肘关节隐匿性骨折患儿来说,其X线征象比较突出,通过对患儿的X线征象进行深入分析,能有效提高其病情诊断的准确性,值得推广、借鉴.

    作者:李金辉;张虎;陈立中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X-care技术在胸部CT扫描中对患者敏感器官的保护作用

    人体对辐射伤害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器官多为腺体,如乳腺、甲状腺等,这些器官位置多在人体面侧,进而在CT扫描时,受到的辐射伤害较大.X-care技术是器官-管电流调节技术,该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对人体敏感器官具有保护作用,本文对其保护敏感器官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作者:郑鹏;赵志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B超在诊断胆总管结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究B超在诊断胆总管结石方面的准确性,证明B超在诊断胆总管结石方面的优势.方法:以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内收治的10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B超检测,并将结果与手术实证结果相比较,确定B超诊断的准确性.结果:经B超检查,108位患者中有103位患者为胆总管结石患者;经手术实证验证,108位患者中有10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B超检查的准确率为97.17%.B超检查结果与手术实证结果比较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超诊断在诊断胆总管结石疾病的过程中有着较高的准确性,因而可以被作为胆总管结石的初检手段,并在胆总管结石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大力推广.

    作者:毕秀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CT扫描技术的优化研究

    目前CT扫描技术已被临床广泛的应用,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为医生提供了丰富可靠的诊断信息,便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治疗.然而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需要不断的对CT扫描技术进行优化,如此才能确保扫描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将通过对在我院进行胸外伤CT扫描与X线扫描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探讨CT扫描技术的优化.

    作者:赵志江;郑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不典型急性阑尾炎诊断中应用CT检查的临床价值

    目的:不典型急性阑尾炎诊断中应用CT检查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将建湖人民医院影像科2014年10月—2017年3月接收的8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CT、高频彩超进行检查,再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高频超声对不典型急性阑尾炎的检出率是78.18,低于CT的94.18%,P<0.05;(2)超声对水肿型、蜂窝织炎性、坏疽性的确诊率依次70.00%、53.33%、65.00%,低于CT的85.00%、93.33%、100.00%,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对不典型的急性阑尾炎患者积极采取CT检查,检出率较高,同时能够明确疾病类型,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张兵;吴胜文;祁汉中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主管: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主办: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