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十二指肠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误诊12例临床分析

程剑;沈阳

关键词:十二指肠, 恶性肿瘤, 误诊
摘要:小肠恶性肿瘤少见,十二指肠是其好发部位,由于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较易误诊或漏诊,因而影响治疗及预后.为了进一步了解该肿瘤的特点,笔者就淮阴市二院近25年来诊治的十二指肠原发性恶性肿瘤12例临床分析如下.
中国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依那普利与苯那普利对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糖尿病肾病治疗已取得较为肯定的疗效:能减轻蛋白尿、降低血压、延缓肾功能衰竭的发生[1].但是各种ACEI的价格不同,而病人却需长期服用.故我们应该在疗效和副作用相同的前题下,选择便宜的ACEI,以减少病人的医疗费用.为此,我们将服用ACEI依那普利和苯那普利对比的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蒋文勇;叶任高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大剂量阿托品抢救有机磷杀虫剂中毒致脑出血2例报告

    1 病例资料例1,女,26岁,自服1605农药30ml,在当地医院洗胃,同时每5min静推阿托品10mg,病情不见好转而转入本院,查体:T 38.9℃,P 130次/min,R 12次/min,BP 150/100mmHg,瞳孔针尖样,对光反射消失,四肢强直样抽搐,双侧锥体束征阳性,昏迷.经患者家属代诉和所带病例记录,24h阿托品用量近3000mg,急查胆碱酶活力O,腰穿脑脊液为血性脑脊液,行颅脑CT示桥脑出血.请脑外科会诊并协助抢救,终因脑疝,患者于入院12h死亡.例2,女,28岁,自服氧化乐果100ml,在当地医院静推阿托品,用量不详.查体:T 37.4℃,P 90次/min,R 21次/min,神清,面色苍白,大汗,瞳孔1mm,呼吸困难,喉有痰鸣音,胆碱酯酶活力8单位,给予重新洗胃,肌注解磷注射液2ml,静推阿托品30mg,以后每15min,静推阿托品20mg,4次后患者面色潮红,烦躁,瞳孔5mm,痰鸣音消失,阿托品改量为15min静推10mg,总量达到600mg时,患者突然呕吐抽搐,双侧瞳孔不等大,右侧鼻唇沟变浅,颈部抵抗感,右侧肢体瘫痪,血压165/105mmHg,急查CT示左侧基底节区出血,并破入脑室.患者终因脑出血量过多,于入院24h后死亡.

    作者:董莉;王淑芬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老年人支气管肺重症感染的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支气管肺感染是老年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尤其是重症支气管肺感染对老年人威胁较大,有时往往成为直接死因.老年人由于呼吸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加之患有多种基础疾病,致使支气管肺感染的发病率高、并发症多,预后差,死亡率高.本文回顾性分析近年收治的重症支气管肺感染138例,旨在研究其临床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多因素.

    作者:梁先万;张天利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骨质疏松与转移瘤所致急性椎体压缩的MRI鉴别诊断

    目的分析、总结骨质疏松与转移瘤所致的急性椎体压缩的MRI表现,评估MRI在两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根据临床表现、生化检查、普通X线照片及CT检查等随机选择骨质疏松及转移瘤各30例,每例均同时进行SE、T1W、FSE、T2W及SE、T1W增强检查.结果总结了有助于急性椎体压缩鉴别诊断的11种MRI表现:提示为骨质疏松所致的有4种,其中压缩椎体后缘向前成角且骨片向椎管内突出为特异性表现;提示为转移瘤的有7种,其中硬膜外肿块、椎弓根骨质破坏、T1W增强扫描及T2WI呈弥漫性高信号或非均匀性信号为特征性表现.结论在鉴别是骨质疏松还是转移瘤所致的急性椎体压缩中,MRI是一种敏感和可靠的检查方法.

    作者:沈比先;周顺科;沈新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型呼衰的机械通气治疗体会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老年人中的常见病.由于自身呼吸器官长期被破坏和逐年衰退的肺功能,一旦在某种因素的诱发下发生急性呼吸衰竭时,往往出现严重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重度呼吸困难,昏迷等症状.病死率很高.此时单纯依靠氧疗及药物治疗常难以奏效.及时行机械通气则可迅速改善患者的严重缺氧状况,为进一步治疗原发病争取了时间.现就1994年~1997年间,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内收治的12例60岁以上部分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型呼衰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体会分析如下.

    作者:霍刚;金晓玲;管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丹参酮治疗烧伤后期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创面

    丹参酮是中药丹参根的乙醚提取物,其中含有十种有效成分,亦称总丹参酮.总丹参酮对革兰氏阳性球菌,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抗菌作用[1].近,我们对烧伤后期有小面积创面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感染患者,采用口服结合局部外用丹参酮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宇汝胜;刘晟;余又新;胡德林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正清风痛宁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及实验观察

    强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主要侵犯脊椎并可累及周围关节的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其主要特点为几乎全部累及骶髂关节,常发生椎间盘纤维环及附近韧带钙化和骨性强直,以男性发病居多,常在20~45岁发病,是青壮年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有不下于350万患者,AS的药物治疗方案很多,但治疗效果理想者少见,我科1998年6月起应用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正清风痛宁治疗强直性脊椎炎49例初步结果显示临床疗效良好,现报导如下.

    作者:杨业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TGF-β1在胃癌中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TGF-β1在胃癌中表达,并评价其临床病理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研究,20例正常胃黏膜,46例胃癌中TGF- β1表达.结果胃癌组TGF-β1阳性率100%,正常胃黏膜组为5%,TGF-β1在胃癌淋巴结转移组表达高于淋巴结无转移组.结论 TGF-β1在胃癌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张振玉;陈江;孔超美;孙士其;张予蜀;陈震球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非瓣膜病性房颤的抗凝治疗

    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生率仅次于室性早搏.20世纪50年代,房颤常见的病因是风湿性心脏病即所谓瓣膜性房颤,目前总体而言,瓣膜病已明显减少,而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引起的非瓣膜病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及孤立性房颤(临床无器质性心脏病或有全身性疾病而心脏正常的患者)日渐增多.有实验表明,40岁以上人群房颤的发生率为2.3%,65岁以上人群约为5.9%,年龄每增加10岁,发病率增加约1.4倍[1],75岁以上的房颤患者约占房颤总数的一半,所以NVAF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老年疾病,缺血性中风为其大的并发症.有资料显示NVAF所致中风病因复杂,2/3为心源性血栓所致,脑血管本身异常也与发病有关[2].NVFA 过去一般被认为是良性的,对其治疗没有良好的认识.Framingham 等调查表明NVAF 发生中风的危险性是同年龄组无房颤病人的5.6~7.1倍[3],而且第一年内中风的复发率为2.15%,以后每年为5%,每年的死亡率为5%[4],所以不管是瓣膜病性房颤还是非瓣膜病性房颤都是发生中风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房颤所致中风具有早期性、隐蔽性、突然性,后果非常严重,因此加强房颤病人中风的预防具有很大的医学和社会效益.

    作者:张卫茹;孙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外伤性肝破裂的综合外科治疗

    目的提高外伤性肝破裂的外科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987年9月至2001年1月间我科收治的外伤性肝破裂210例所采取的外科处理原则、手术术式的选择、治疗的结果、以及手术治疗的指征.结果本组病例采取综合手术治疗198例,存活182例,其治愈率92%;非手术治疗12例,全部治愈,主要死亡原因为严重合并伤,严重休克.结论综合选择手术术式可以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减少并发症,严格掌握非手术治疗的适应症可以提高治愈率,清创加大网膜填塞修补术、肝修补术、选择性肝动脉结扎及清创性肝切除术为解决肝破裂的主要手段.

    作者:蒋可松;林平信;蒋小剑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微生态制剂临床应用概况

    微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与微生物、微生物与宿主,以及微生物和宿主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学科;也是研究微观生态平衡、生态失调和生态调整的一门新兴学科[1].

    作者:钱康年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对尿毒症难治性高血压疗效的观察

    尿毒症患者80%有高血压,多数经血液透析(HD)后血压降低,但部分患者血压持续不降,甚至升高.本文回顾血液透析(HD)加用降压药血压不下降,反而呈升高趋势,为此,比较34例患者改为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降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向南竹;刘伏友;李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手术治疗49例宫颈癌10年随访结果分析

    宫颈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我国的发病率居世界第二位,且病死率高,在我国居女性癌症死亡比第二位,仅次于胃癌.手术治疗是常用的方法之一,适用于Ⅰa~Ⅱa期的患者,特别是适用于年轻需要保留卵巢功能以及对放疗不敏感的腺癌患者.宫颈癌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年龄、身材状况、设备条件和医疗技术水平来制定.本文收集了1986年1月至1995年12月间在我院妇科进行手术治疗的49例患者的资料,进行了10年随访分析.

    作者:刘晓军;沙玉成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32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治疗体会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是我国常见的心脏病,采用闭式二尖瓣交界分离术治疗该病,仍被我国大多数医院所采用[1].本文就我院从1974年2月至1998年11月,采用左径闭式二尖瓣分离术治疗320例该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刘一骐;唐镜明;杨劲松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一氧化氮、γ-干扰素变化及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γ-干扰素(IFN-γ)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意义.方法检测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患者(NDR)、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DR)及正常人血中NO、IFN-γ的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NDR组NO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FN-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DR组NO含量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明显低于糖尿病无眼底病组(P<0.05);DR组IFN-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明显低于糖尿病无眼底病组(P<0.01).结论 NO、IFN-γ共同参与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NO、IFN-γ的检测,有助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对NO、IFN-γ的深入研究,有望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作者:刘忠伦;黄厚斌;罗南萍;徐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三苯氧胺、维生素E联合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症868例的临床观察

    乳腺囊性增生症是育龄妇女的多发病,虽系良性病变,但渐重的周期性乳痛和肿块常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尽管目前治疗本病的药物和疗法多达数十种,然效果满意者却甚为鲜见.我科自1998年10月至2001年9月3年间采用扬子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苯氧胺为主药,在门诊治疗本病共1285例,其中检查、诊断等资料不完整者189例,失访者137例,各种原因中途自行停药者91例,本文现对资料完整并得到随访者868例的疗效分析如下.

    作者:朱昭远;徐伟全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SLE患者血清中IL-18和sFas及sFasL的变化

    目的通过了解不同疾病时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白介素-18(IL-18)和可溶性Fas(sFas)及可溶性Fas配体(sFasL)的变化,探讨本病中IL-18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根据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法,将58例SLE患者分为轻、中、重三组;应用ELISA方法测定58例SLE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血清IL-18和sFas及sFasL水平.结果 SLE患者血清中IL-18和sFas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疾病活动度轻、中、重三组之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SLE患者血清中sFas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患者血清IL-18水平的增高与sFas增高呈正相关(γ=0.496,P<0.01),与sFasL无明显相关(γ=0.126,P>0.5).结论 SLE患者血清IL-18的增高可引起sFas和sFasL增高,二者在SLE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郑祥雄;李频;邹式文;林芬;杨旭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支架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胸主动脉狭窄1例报告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14岁.因双下肢麻木、乏力伴头晕3年入院.查体:双上肢血压18.7/12.0kPa,双下肢血压测不到,颈部血管未闻及杂音,心肺听诊无特殊,剑突下可闻4/6级收缩期喷射样杂音,向胸腹广泛传导,双侧桡动脉搏动可触及,双侧股动脉搏动减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实验室检查:Hb 10.1g/L,ASO、ESR、CRP、RF均正常.心脏超声示左室轻度扩大;动脉造影示胸主动脉于第8、9胸椎段可见长6.1cm不规则狭窄,呈锯齿状,右侧边缘明显,有明显压力阶差,右侧8、9肋间动脉轻度狭窄,双侧颈动脉、锁骨下动脉及腹主动脉、肾动脉、髂动脉均未见异常.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胸主动脉狭窄.

    作者:崔自军;史占鳌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西替利嗪治疗荨麻疹及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

    西替利嗪(cetirizine)属新一代中枢神经系统无镇静作用的H1受体拮抗剂,具有较强的抗过敏作用,无明显中枢抑制作用,该药毒性低,安全性好.为进一步了解西替利嗪治疗急性和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南京军区总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南就市鼓楼医院3家医院的皮肤科和耳鼻喉科采用随机对照和开放治疗的方法,从1997年9月共治疗173例,报道如下.

    作者:倪容之;桑红;周文光;靳培英;刘训荃;贾云;顾富祥;伍凝辉;佘卫东;吴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方法及抑酸治疗试验评价

    目的评价胃食管反流病(GERD)诊断方法及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试验的价值.方法对104例有烧心、反酸或反食,伴有或不伴有非心源性胸痛、咽下疼痛及平卧时呛咳等症状的患者进行症状评分、内镜检查、食管测压、2h食管腔内pH监测和7d的安慰剂或兰索拉唑(30mg,每天2次)随机分组交叉对照治疗试验;以24h食管下段pH<4的总时间>4%或和/反流总评分>14分作为诊断病理性胃食管酸反流的标准;用PPI抑制治疗第5、6、7共3d的症状总评分与用药前3d的症状总评分相比较,以症状总分下降>75%者为治疗试验阳性.结果 104例中内镜检出食管炎18例(17%);烧心为主要症状者83例(80%);pH监测结果符合病理性胃食管酸反流(GERD)者87例(84%);兰索拉唑治疗试验阳性者85例(82%),两种诊断方法的结果显著相关(P<0.01).胃镜及食管测压对GERD的检出率低,由24h食管pH监测诊为GERD者87例中,治疗试验阳性者82例(敏感性94%),pH监测结果阴性者的另17例中,治疗试验阴性14例(特异性82%),兰索拉唑治疗试验对诊断GERD的准确性为92%.结论对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质子泵抑制剂抑酸治疗试验用于辅助诊断GERD可先于食管测压及24h食管腔内pH监测进行,它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且简便易行,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林金坤;胡品津;陈为;何瑶;张晓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中国医师杂志

中国医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湖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