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性化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病房的应用及效果

李红玥

关键词:人性化, 母婴床旁护理, 产科病房, 应用, 效果
摘要:目的:探索人性化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病房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采集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8月产科收治的130例产妇作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划分成试验组以及对比组,每组各65例。对比组的产妇和新生儿均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采用母婴床旁护理,婴儿床就安置在产妇床旁,所有新生儿的护理工作都在产妇的床旁完成,产妇及家属学习并参与整个护理过程。调查两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技能,母婴知识掌握情况及产妇和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技能,母婴知识掌握情况、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比组,P<0.05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性化的母婴床旁护理可以使产妇更深入、全面的掌握新生儿护理技能,母婴知识,有利于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同时该方法也提高了产妇及家属的满意度,有利于提升医院在患者心中的形象,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养生保健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浅谈精神科安全护理措施

    目的:目前,在医院精神科护理的相关工作中护理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是让医护人员开展相关护理工作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也要考虑到对入院的精神病病人制定和采取何种管理方法和模式,同时要确保每个病人的安全,这一点也是护理人员和病人家属关心的部分。通过对实际工作中发生的问题和现象的研究和讨论我们总结出几点医院精神科室的护士必须具备的相关安全护理常识,提防病人可能出现的所有心理及生理问题,在无法避免事件发生的情况下,以病人的安全为第一位。精神科室的安全护理在整个医院的管理体系中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并且将会影响医院的综合收益,由于在精神科病区中的病人会表现出异常的行为和有障碍的精神情况,并可能伴随着十分危险的行为,例如自伤和伤人等。

    作者:何丽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18例小儿哮喘持续状态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小儿哮喘持续状态的有效护理。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持续哮喘的患儿1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护理实施的有效性。结果:所有患儿经护理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快速、全面、有效的护理能够改善小儿哮喘的持续状态,促进小儿的康复。

    作者:陈静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异常分析

    目的: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异常的分析与探讨。方法:自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从我院选取80例需要进行生化检验的患者参与研究,将所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临床生化检验方式,实验组采用严格控制质量的生化检验方式,对两组患者的生化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异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分析(P<0.05)。结论:当对患者进行临床生化检验时,加强对检验过程的质量把控,能够有效降低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异常率,提高检验准确性,是一种优质检验方式。

    作者:冯实;施玉梅;绪平;邓玉凯;安彦敏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ICU 重症患者护理中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研究ICU 重症患者护理中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ICU重症患者一共有10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对病人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对病人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病人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之前,两组病人的SDS、SAS以及睡眠质量评分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以后,两组病人的 SDS和SAS评分低于对照组,睡眠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 IUC 重症病人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可以使病人睡眠质量明显提高,使不良情绪得以消除,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廖丹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护理干预在全胃切除术治疗胃癌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目的:总结护理干预在全胃切除术治疗胃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实验研究对象均选自我院在2014年1月到2015年6月期间收治行全胃切除术治疗的胃癌患者,总计80例。按照护理干预方案不同,将80例胃癌患者分为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的参照组以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的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临床并发症发生几率。结果:实验组40例患者术后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并发症发生几率低于参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全胃切除术治疗胃癌患者加行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更好的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临床护理中应广泛应用。

    作者:李秀英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关于对脑卒患者康复中神经内科的护理探讨

    目的:评价神经内科护理中康复护理对脑卒患者的效果。方法把98例脑卒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以随机的方式分为2组,对照组49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49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康复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护理疗效及护理前后CSS、ADL评分情况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观察组护理疗效(95.92%)明显高于对照组(77.55%),两组数据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在CSS、ADL评分方面,护理前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CSS、ADL评分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脑卒患者,在神经内科护理中采取康复护理效果显著,能够促进临床疗效的提升,改善患者卒中状态及生活质量;因此,值得采纳应用。

    作者:杨樱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综合护理干预在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246例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科学的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经过精心护理和治疗,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5.8±2.4)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2.8±2.0)d;且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43%,明显低于常规组的9.76%,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科学的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

    作者:谷娅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艾司西酞普兰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在老年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合并认知行为治疗老年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2例老年抑郁症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观察组患者联合给予认知行为治疗。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对老年抑郁症患者作用明显,能促进改善早期抑郁状态,提高远期服药依从性,降低复发率。

    作者:聂峰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脊髓损伤病人的病房延伸指导对康复的影响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患者实施病房延伸指导对其康复效果产生的影响。方法:我院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间诊治的30例脊髓损伤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对照组的15例患者实施常规的康复训练,观察组的15例患者在上述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延伸护理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通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以及肢体运动功能均有所好转,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髓损伤患者实施病房延伸训练不但能够提升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度,增加其掌握康复知识的程度,同时还能缓解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负担,只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项静静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火丹粉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火丹粉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的带状疱疹患者65例,分组后,对照组32例采用炉甘石洗剂治疗,观察组33例采用火丹粉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5.0%和93.9%,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火丹粉治疗带状疱疹效果显著,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许彬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浅谈跟腱断裂的护理体会

    目的:了解跟腱术后的护理要点,使患者更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跟腱是人体强大的肌腱之一,能承受很大的张力,一般较少发生断裂,在专业运动人员中是常见运动损伤之一,处理以手术为主。能否及早手术,直接影响预后,同时护理工作和康复训练是患者更快更好恢复的关键。

    作者:胡湘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危重症患者心理干预与护理

    目的:减轻或解除危重患者的异常心理反应,促进术后疾病的恢复,提高手术成功率。本文通过对40例术后患者存在的不同程度的焦虑,烦躁,抑郁,绝望等异常心理反应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以及对患者家属的心理辅导,逐步使术后患者异常心理反应得到减轻或解除。

    作者:高俊芳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其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方法:我院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诊治的200例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的100例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的100例患者在上述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通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4.0%,对照组为74.0%,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在护理操作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金晓飞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护理实习生心理现状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护理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及时发现护理实习生的心理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以便他们圆满完成实习任务,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方法: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护理实习生进行调查。结果:护理实习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和恐怖,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占27.34%。其次来自农村家庭的护理实习生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因子得分均高于城市家庭出身的护理实习生。结论:护理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心理问题突出,而农村家庭出生的护理实习生其心理健康问题尤为显著,急需干预。

    作者:洪春燕;杨周果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30例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

    目的:对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进行相关的探讨与研究,为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将本院在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婴幼儿腹泻患者共计30例作为研究资料,对患者的病原微生物检测的结果进行相关的分析研究。结果经过相关的检查,由菌痢造成的腹泻的患儿占17.3%,因为轮状病毒感染造成的腹泻的患儿占79.8%,因为别的原因造成的腹泄的患儿占2.8%。将男女患者轮状病毒感染阳性率的情况进行比较,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不足6个月的婴幼儿和6个月—3岁的患儿,与3—6岁的患儿,他们之间进行轮状病毒阳性率的对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轮状病毒感染是造成婴幼儿发生腹泻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在6个月—3岁的婴幼儿中比较多发,我们要及时、有效的进行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检验,以便及时进行治疗。

    作者:顾科萍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并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并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我科收治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并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依据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知识知晓率、治疗配合度和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并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颇为显著,能够增强护理工作的针对性,提高护理效率与护理安全性,保障患者获得满意的预后。

    作者:刘恩丽;陈玲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与护理

    目的:探析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方法与护理措施。方法回顾相关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30例,所有患者在妊娠的各个时期均采用药物治疗,由于护理的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则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对比各组患者的妊娠结局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经不同的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妊娠结局和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各组间的数据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针对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应用药物治疗,同时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显著,不仅改善了妊娠结局,而且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患者信赖和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谢福莲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表型的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目的:对肺炎克雷伯菌(KPN)耐药表型的分布与耐药性进行分析探讨,促进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对肺炎克雷伯菌进行鉴定与药敏试验应用的是VITEK-2Compact方法。结果我们对200株KPN表型进行分类,主要分为3类:产ESBLs类、产获得性青霉素酶类、野生型。其中,产ESBLs株占总数的48.0%;产获得性青霉素酶类占总数的35.0%;野生株占总数的14.3%,另外,产碳青霉烯酶菌株占总数的2.3%,产酶总阳性率:85.5%;产ESBLs菌株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显著的比非产ESBLs菌株要高。结论在临床中要对KPN产酶株的监控工作进行重视,不滥用抗菌药物,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性。

    作者:金奕;陆蕾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从肝、脾论治黄褐斑

    目的:黄褐斑是临床上常见而难治的色素障碍性疾病。其发病因病机尚不明确。传统医学认为黄褐斑与肝、脾、肾、血瘀等有关,笔者从肝、脾论治黄褐斑往往可获得较好临床疗效。

    作者:何伟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内固定结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探讨给予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14年-2015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名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简单抽样的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实验组,应用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实验组患者则在观察组患者的基础上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应用内固定结合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实验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明显优于观察组患者,二者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8%,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给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患者骨折愈合的时间会明显的缩短,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会大大降低,增强患者的骨密度,减轻患者的身体痛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和推广。

    作者:郭振华;南晓刚;朱化隆 刊期: 2016年第34期

养生保健指南杂志

养生保健指南杂志

主管: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

主办: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