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旭
脑出血是神经内科常见急诊,具有病情重、变化快、死亡率高等特点.其中上消化道出血为临床常见并发症.我科近一年共收治脑出血306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104例,发病率高达20%,轻者表现大便潜血试验阳性,重者呕血、黑便,甚至血压下降休克死亡.因此,做好并发症的预见性观察护理,及时有效的控制出血,对于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减少死亡人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回顾性分析,现就其预见性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赵春燕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目的:目前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反搏治疗的文章报导不多,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由于斑块破裂或糜烂并发血栓形成、血管收缩、微血管栓塞所导致的急性或亚急性心肌供血供氧减少所致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以往认为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心肌梗塞之间的中间综合症.因此积极干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方法:选择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33例,其中28例经过冠造确诊为冠心病,其余为心肌梗塞后3个月心肌缺血的患者,进行干预性体外反搏治疗的临床观察,动态观察3月~2年.结果:发现心绞痛分级明显改善、心电图ST-T改善、24hST缺血总负荷时间减少、运动耐量增加、心功能改善.冠造复查5例,3例有侧枝循环形成.结论:临床疗效观察证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在严密监护下进行体外反搏干预性治疗同样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曾永琴;罗陆一;张大创;王彩霞;李翠芬;陈璐璐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糖尿病已经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疾病,它主要危害是慢性并发症,包括心、脑、肾、眼及全身中小血管的长期损害.由于其是慢性疾病,所以就存在着病人治疗随意,思想麻痹等问题,从而造成治疗效果不理想.
作者:余岸松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布地奈德联合硫酸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通过随机分组,90例患儿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抗感染、吸氧、口服氨茶碱、静滴血管活性药物等综合治疗.对照组42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予静滴地塞米松,口服舒喘灵;治疗组48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予布地奈德和特他布林联合雾化吸入.观察两组患儿用药前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89.6%,对照组治愈率71.2%.治疗组气促缓解及哮鸣音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对婴幼儿毛细支气管患儿,联合布地奈德、特布他林雾化吸入,对改善症状和缩短病程明显优于加用静滴地塞米松、口服舒喘灵,疗效显著.
作者:庞戈红;冯养槐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中药玉泉茶内服为主,配合硃梅散外搽局部治疗痤疮的疗效.方法:将18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玉泉茶,外搽硃梅散;对照组口服夏桑菊冲剂,外搽硫碘洗剂,疗程1个月.比较二组症状和皮肤损害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65.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玉泉茶内服,配合硃梅散外搽治疗痤疮有一定疗效.
作者:刘华;黄霖;罗崇谦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目的:为了探讨雨淋牌血竭胶囊治疗Ⅱ型糖尿病并发周围性神经炎的疗效.方法:笔者从1997年至2002年收治Ⅱ型糖尿病并发周围性神经炎的患者6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达美康+雨淋牌血竭胶囊治疗)和对照组(达美康+维生素B1丹参滴丸).二组病例一律在采用达美康同等量治疗的基础上,观察二个疗程,结果显示:治疗组在降低血糖,尿糖,消除三消症状和手脚麻痹疼痛等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雨淋牌血竭胶囊治疗Ⅱ型糖尿病并发周围性神经炎效果好.
作者:李玉清 刊期: 2003年第16期
近年来,恶性肿瘤成为威胁人类生病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本文对我院1999年至2002年间384例恶性肿瘤死亡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为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作者:翁素霞 刊期: 2003年第16期
临床医生在诊疗工作中基本功不扎实,对临床症状只是就事论事,缺乏鉴别诊断意识及未对病情进行全面的分析是造成临床误诊的常见原因,现将两例临床误诊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小英 刊期: 2003年第16期
慢性肝炎反复发作的终结局是肝硬化,而肝纤维化则是肝硬化的初始阶段.有动物实验证实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1],本文观察了pHGF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30例血清Ⅳ型胶原(IV-C)的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廖汉雄;孔祥平 刊期: 2003年第16期
常规的低通量血液透析不能有效清除β2-微球蛋白(β2-MG) 等中大分子毒素,因而,随着血液透析患者生存时间的延长,许多血透患者出现与中、大分子毒素相关的并发症,如:β2-MG在体内蓄积及组织沉积所至的淀粉样变性,高磷血症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高PTH血症等,严重影响血透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本文比较了采用高通量透析与低通量透析治疗6个月后,长期血透患者血清β2-MG浓度的变化,以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对长期透析患者血清β2-MG浓度的影响.
作者:方奕;姚刚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美托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中重度心衰临床疗效.方法:65例急性心肌梗死并中重度心衰病人分对照组(32例)、治疗组(33例).两组常规应用硝酸酯类、利尿药、β受体激动药或洋地黄类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CEI)卡托普利、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组经上述治疗病情稳定后加用美托洛尔6.25~12.5mg口服,1日2次.治疗1年后进行疗效对比.结果: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66%;治疗组显效20例,有效9例,总有效88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心率、左室射血分数改善明显.结论:小剂量美托洛尔治疗心梗并中重度心衰优于常规治疗,且安全可靠.
作者:刘炼庆;饶娟;黄伟胜;黄联新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目的:腰腿疼痛是海上工作人员多发常见的症状,通过对40例腰腿疼痛患者的针刺配合周林频普仪治疗观察其疗效.方法:穴位针刺配合患部周林频普仪照射.结果:40例中治愈26例,占65%,有效12例,占30%,无效2例占5%.结论:该方法简单、易行,效果肯定适合海上采用.
作者:刘全国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青光眼、白内障等眼部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盲的重要原因,我科于2001年10月对在我科门诊就诊并自愿配合的321例糖尿病患者集中进行眼底检查,以期对糖尿病眼部并发症早发现、早治疗,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321例患者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型3例,2型318例.病程1月~22年.年龄24~79岁.男148例,女173例.口服降糖药治疗者299例,胰岛素治疗者22例(均为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
作者:张宏宇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难治性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以提高缓解率.方法:44例确诊为难治性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MA方案化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环孢素A 3mg/Kg*D,口服.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率62.5%,有效率87.5%对照组完全缓解率35.0%,有效率的65.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环孢素A能提高MA方案治疗难治性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有效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及推广价值.
作者:范华;张影;李梅君 刊期: 2003年第16期
自2001年1月至2003年1月,我科共收治44例跟骨骨折.其中30例右C臂X光机透视下行钢针撬拨复位加U型石膏托外固定,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作者:杨闻强;张云坤;承耀东;胡智勇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单用B超引导下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及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单用B引导经皮肾穿刺建立1条皮肾通道,使用输尿管肾镜或经皮肾镜Ⅰ期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22例,输尿管上段结石26例,同期取肾结石和输尿管结石8例.结果:肾结石Ⅰ期取净率为90%,3例肾残留结石需Ⅱ期PCNL或体外冲击波治疗;输尿管结石经皮肾通道Ⅰ期取净率91.2%,2例术中部分结石向下移位至输尿管中下段,需改变体位经尿道输尿管镜取出,1例出血影响视野术中改开放手术取石,术中并发输尿管穿孔1例,术后并发输尿管狭窄并炎性息肉梗阻1例,经及时治疗后痊愈.结论:单独使用B超引导建立单通道Ⅰ期经皮肾镜治疗肾及输尿管结石的技术切实可行,正确掌握适应症,疗效显著.
作者:黄东红;罗渠成;吴凡宇;潘杰;邓子良 刊期: 2003年第16期
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是妇科常见病.其症状为:外阴奇痒,阴道分泌物异常增多,外阴局部红肿、皲裂,严重影响工作.
作者:刘群英;徐兰芳 刊期: 2003年第16期
克毒清注射液为广谱强效抗病毒药物,是治疗病毒性感染的首选药物之一.我科对秋季腹泻的小儿应用克毒清,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对象 2002年11月~2002年12月我科收治约60例秋季腹泻患儿,男40例,女20例,年龄6月~2岁,呕吐者36例,发热者28例,惊厥者2例.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者42例,5例患儿有少量便血.均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
作者:王芳;王锦英;刁士燕;李磊;刘芹 刊期: 2003年第16期
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不断增加.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尤其是ICU护理工作,病人病情变化快,无家属陪伴.由于护理人员法律知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产生了许多不可避免的法律纠纷.因此,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在提高医护水平的同时,还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法律意识;加强责任心,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各项护理操作规程,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工作质量.
作者:张燕;王真 刊期: 2003年第16期
静脉采血是儿科常见的一项护理操作,临床上很多疾病需要依靠血液检查协助诊断,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但有一些小儿的肘、踝、桡及足背等常用采血部位的静脉由于不够显露或循环血量不足,因而很难穿刺采血成功.临床上对此类小儿常需选择较粗大的静脉进行穿刺,而我科开展得较多的是颈外静脉穿刺采血法,操作略不同于以往常规,较前安全,成功率高.现将我在实践工作中的一点切身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吴颖 刊期: 2003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