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参灵芪桂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8例

张建勇;朱红根

关键词: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参灵芪桂汤
摘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下简称病窦)是临床常见病,西医无满意疗法,严重者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限于条件,难以普及.l997年始,我们自拟参灵芪桂汤治疗病窦2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8例为住院及部分门诊患者.男16例,女12例;年龄15-76岁,平均45岁;病程<1年10例,1-5年6例,5-10年8例,10年以上4例.原发病:冠心病16例,风心病2例,心肌炎6例,心肌病2例,原因不明2例;伴晕厥史10例,经常头晕19例,胸闷感28例,时觉心悸12例;有典型阿-斯综合征发作史6例.心电图检查心率平均在50次/分以下,20例示心肌缺血表现,14例有不同类型心律失常,其中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3例,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窦性停搏3例,室早4例,房颤2例.全部病例阿托品试验均为阳性.
新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糖尿病合并背痈的中医辨治体会

    糖尿病合并背痈是糖尿病并发症,因其虚实转变过程常较短暂,在辨证论治中当仔细辨别虚实,一般分为实证和虚证两大类,具体分为热毒炽盛、热盛津伤、阴虚热盛、气血不足热毒壅滞、气阴两虚5型.

    作者:廖蔚茜;林春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精制颗粒与传统饮片治疗痹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中药精制颗粒与传统饮片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120例寒湿阻络型痹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中药精制颗粒和传统饮片组成的祛痹汤治疗.结果:2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精制颗粒组临床治愈率稍高于饮片组.结论:中药精制颗粒疗效满意,使用方便.

    作者:戚操其;黄瓦炎;梁奕荣;向爱民;黄运通;黄英俊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先声咳喘宁致固定性药疹1例报告

    患者,男,25岁,2000年1月21日初诊.咽痛、咳嗽2天.查体:T 36.8℃,咽部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无干湿啰音.诊断:上呼吸道感染.予先声咳喘宁口服液10ml,每天2次,未用其他药物.患者服药后第2天手及臂部局限性麻木、痒痛感且伴有红斑,见右手小鱼际肌部有一直经约2.5cm圆形水肿性紫红色斑,边界清楚,中央直径约1cm,皮肤呈黑褐色,触之稍痛.双臀部近尾椎处及阴茎根部同阴囊连接处亦各有一同样的红斑.血常规:WBC 4.8×109/L,N 0.75,L 0.25.考虑为固定性药疹.嘱停药,予扑尔敏口服,肤轻松外涂.4天后,中央黑色皮肤剥脱,1周后红斑基本消退.但2周后,患者因感冒再次服用该药10ml,数小时后,在原药疹处又出现上述同样的皮疹,直径约3cm,同上述处理,1周后亦好转.

    作者:李春华;杜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功能性逆行射精25例疗效观察

    用针剌太冲、三阴交、次髎等穴,配合舒肝益肾、祛瘀通精中药治疗功能性逆行射精25例,结果总效率为68.0%;对照组用丙咪嗪治疗17例,总有效率为29.4%.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认为肾气不足、精路阻塞、肝气郁结是功能性逆行射精的主要病因病机,运用舒肝益肾、祛瘀通精法治疗可收较好疗效.

    作者:肖远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海丝枳芍贝母汤治疗乳腺增生症64例疗效观察

    为观察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疗效,采用分组对照治疗.治疗组64例以自拟海丝枳芍贝母汤为基础方,随辨证分型加减用药;对照组24例以乳癖消、天冬素、维生素E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59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40%;对照组治愈7例,好转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9.17%.2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均P<0.01).认为本病的发病与情志有关.其主要病机是肝气郁结,气血不畅,肝络失和,痰气互结.治宜理气活血,化痰软坚.海丝枳芍贝母汤对治疗本病有较好疗效.

    作者:尹小青;钟华绣;杨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62例

    应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VBIV)62例,并与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10%,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尤其在治疗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合并高血压患者和颈部肌肉劳损患者,疗效较满意.提示葛根素注射液具有改善颈部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及降压的作用,有利于预防和减少脑梗塞的发生.

    作者:唐芸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药浸膏颗粒剂治疗流行性角、结膜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浸膏颗粒剂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应用中药浸膏颗粒剂配合外用药治疗流行性角、结膜炎,并与单纯外用药治疗相比较.结果:2组均全部治愈,但2组在治愈时间长短上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中药浸膏颗粒剂对治疗本病可以减轻症状,缩短疗程,并具有服用方便、节省药物的特点.

    作者:许伟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补中益气汤新用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方由黄芪、甘草、人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组成.原治脾胃气虚,久泻久痢脱肛、子宫脱垂等症.笔者临床用治耳鼻喉科疑难杂症,每获良效.1 外耳道炎性肉芽肿岳某,男,39岁,1999年4月21日初诊.左耳疼痛、流血2月.查;左外耳道外上壁有1绿豆大小、表面光滑的椭圆形组织,易出血,西医诊断为炎性肉芽肿.曾服抗生素及龙胆泻肝汤无效,平素嗜食肥甘厚腻之品.诊见:面色白无华,气短乏力,汗出,口苦,心烦,小便黄,舌淡红、苔薄腻,脉沉细无力.证属脾胃虚弱,脾不化湿,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黄芪30g,茯苓、党参各20g,陈皮、白术、升麻、柴胡、浙贝母、泽泻、炒黄芩、夏枯草、皂角刺各10g,每天1剂,水煎服.

    作者:尹文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单味大黄治疗顽固性高热

    笔者自1998年7月-2000年7月用单味大黄煎水治疗顽固性高热,疗效颇好,介绍如下.方药组成与用法生大黄10g,水煎至沸后即取汁当茶频饮,得稀大便每天2-3次即止.病案举例何某,女,61岁.高热,T 40℃,咳嗽咯黄痰,痰少,伴微恶风寒,身体痛不适,纳差,睡眠不好,小便畅,大便2天未解.入院检查:T 39℃,面色潮红,咽红,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增粗,未闻及干湿啰音,肌肤扪之灼手,舌质红、苔薄黄,脉数.余未见异常.诊断:咳嗽(风热犯肺型).入院后予先锋霉素V、氟哌酸静脉滴注抗感染,中药以银翘白虎汤加减.治疗2天,咳嗽咯痰较前好转,但高热不退,T 39.5℃-40℃,大便仍未解.经肌注退热针、物理降温,体温仍不降.舌红、苔黄糙,脉数.即拟生大黄10g,水煎至沸,取汁300ml,少量频饮.服1剂,当天下午3时许解大便,共3次,量多质稀,即嘱停服.患者自觉热退神清气爽,T 37.5℃,当晚10时T 36.5℃,2天无复热,痊愈出院.

    作者:李玉梅;陈晓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冯兴华教授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经验

    冯兴华教授认为纤维肌痛综合征属痹证之周痹、气痹,多因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气血不畅,脉络瘀滞而发病.治以舒肝解郁通痹,用丹栀逍遥散加香附治疗,疗效显著.

    作者:杨同广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周嫦昆老师运用调理肝脾法治疗内科疑难病经验

    运用调理肝脾法治疗内科疑难病,诸如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肠易激综合征、心脏神经官能症、顽固性失眠等取得一定良效,并附验案以资印证.

    作者:李建萍;钱锐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鼻源性颈椎病治验

    陈某,女,46岁,教师,1998年5月22日初诊.颈项疼痛1月,伴头痛、精神不振.患者曾到某市医院就诊,该院X线摄片示:颈椎生理弯曲变直,C3-6椎体前后缘明显骨刺形成.诊断为颈椎病.服中药(不详)和芬必得、消炎痛及康宁克通肌注等,疗效不佳,遂来我院诊治.诊见:患者颈部疼痛,伴头痛,精神不振,舌淡、苔薄,脉弦.检查颈部:颈肌较紧张,C2-6棘突(+),颈韧带硬化,有弹响声,椎间孔压缩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拟诊为颈椎病.予蠲痹汤加味.处方:羌活、姜黄、赤芍、防风各15g,当归、黄芪、葛根、延胡索各10g,川芎、炙甘草各6g.

    作者:李健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补中益气汤加大黄治疗小儿肠道二重感染21例

    笔者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大黄治疗小儿肠道二重感染21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21例,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1岁3例,1-3岁10例,4-5岁8例;病程短20天,长71天.诊断标准:①原发腹泻史迁延不愈;②长期或不规则运用广谱抗生素;③粪检发现真菌生长.

    作者:康敏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237例恶性肿瘤的急诊症状特点及中西医治疗对策

    观察237例恶性肿瘤患者急诊多以呼吸困难、发热、癌痛、颅内高压症、出血、食欲不振-恶病质综合征等就诊.经及时恰当的治疗可以缓解病情,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通过对急诊科恶性忡瘤的就诊特点及相关治疗措施分析,探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对策.

    作者:周红;罗翌;刘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定喘汤加减治疗小儿流喘型肺炎86例

    自1999年11月-2000年2月,本县儿童中流行流行性喘息型支气管肺炎,笔者采用定喘汤加减治疗86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86例中,男62例,女24例;8月-1.8岁68例,2-4岁18例.平均年龄1.6岁;病程短2天,长7天,平均4.5天.1.2 诊断标准 86例皆遵1987年4月在成都拟定的流喘型肺炎诊断标准,相当于临床分型的普通型.

    作者:徐集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验案2则

    1 反流性食管炎曹某,女,42岁,1997年8月14日初诊.患者喉中经常有异物感,噎气,胸骨后不适,胸闷,烧灼感,经某医院胃镜检查:贲门口糜烂、食道中下段充血水肿、血管网不清晰、食道中下段糜烂覆苔.诊断:反流性食道炎.曾服中西药罔效.诊见:形体瘦弱,面色无华,精神抑郁,心神不宁,胸骨后烧灼性疼痛,有时放射到背部及咽喉,口苦而干,眩晕头胀,烦躁易怒,胸胁胀痛,舌苔薄白而黄,脉弦滑数.诊为郁证.证属肝郁脾虚,肝脾失和,脾虚湿盛,脾胃升降失调.治宜疏肝理气,健脾渗湿,和胃降逆.拟柴胡疏肝散合平胃散化裁.处方:柴胡、厚朴、苍术、白芍、枳实、川芎、法半夏、桔梗、苦杏仁各10g,陈皮、黄连、白豆蔻各6g,薏苡仁15g.5剂,每天1剂,水煎服.复诊:自觉症状明显好转,噫气、喉中梗阻、胸骨后烧灼性疼痛症减.续进5剂,症状消失.患者素体脾虚,为巩固疗效,拟归脾汤调理.处方:黄芪20g,党参、龙眼肉、白术、当归、茯神、酸枣仁各10g,甘草、木香各5g,生姜3片,大枣5枚.每天1剂,水煎服,连服30剂.胃镜复查:贲门口粘膜光滑,食道粘膜光滑,血管网清晰.随访2年未见复发.

    作者:曹泰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桂甘龙牡汤新用

    桂甘龙牡汤出自<伤寒论>,由桂枝、龙骨、牡蛎、炙甘草组成.具有补益心阳,潜镇安神功效,主治心阳虚所致烦躁不安等症.笔者临证以此方治疗多种病症,疗效显著,现举例如下.1 内伤发热李某,女,40岁,1997年9月4日初诊.腰部剧痛2天,高热,恶寒,躯干、四肢泛发皮疹1天收入院.4天前,左手中指甲沟感染化脓.查血:WBC 26.2×109/L,N 0.76,L 0.12,M 0.12.诊断:脓毒血症.予大剂量抗生素抗炎及对症治疗2周,复查血常规恢复正常,各症消失,惟仍不规则发热近1周,体温高达40℃,予以清虚热中药及激素、抗生素治疗无效而来诊.诊见:面色晦暗,发热微恶寒,肢冷,自汗,烦躁,舌淡红、苔白滑,脉细数无力.证属心阳不振,营虚卫弱.治宜温壮心阳,调和营卫.方拟桂甘龙牡汤加减.处方:桂枝、当归、柴胡各10g,龙骨、牡蛎(均先煎)各30g,大枣、炙甘草各6g.每天1剂,水煎服,连服2剂,第3天热退,为巩固疗效,服2剂巩固.

    作者:梁文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脂肪肝44例临床观察

    应用中药合多酶片治疗脂肪肝患者44例,与对照组(多酶片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作者:赵喜连;周荣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62例

    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62例,早期中医辨证治以釜底抽薪,急下存阴法,结果非手术治愈50例,占80.6%;中转手术治愈6例,占9.7%,共治愈56例,占90.3%;死亡6例,占9.7%.

    作者:余涛;黄宗文;于迎春;杨定芳;张颖;蒋俊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综合疗法治疗脑梗塞134例疗效观察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药氧针综合疗法治疗脑梗塞,220例随机分成药氧针综合疗法治疗组(简称治疗组)134例,低分子右旋糖酐组(以下简称对照组)86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8%,对照组为61.6%,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

    作者:贾伟华;杨涛;张正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新中医杂志

新中医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