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子宫肌瘤术后应用硬膜外持续镇痛的效果观察

丁少伟

关键词:子宫肌瘤术后, 硬膜外持续镇痛
摘要:我院从2000年10月2003年3月对100例子宫肌瘤行子宫次切或全切手术后,应用硬膜外持续镇痛,同时,随机抽取100例子宫肌瘤术后应用哌替啶肌注镇痛的病例作为对照组,现分析比较两组的镇痛效果,报告如下.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浅谈妇科白带涂片快速染色法

    自从我站参加由新疆乌市中医院推广的妇科白带涂片多项检查快速染色技术以来,本人有以下一些心得体会,旨在与大家互相探讨、研究和提高.

    作者:陈洁 刊期: 2003年第23期

  • 导升明对开角型青光眼血黏度和视野的影响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血循环障碍的导升明(羟苯磺酸钙,Calcium Dobesilate)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血黏度和视野损害影响的作用.方法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共12例(23眼),眼压经局部降眼压药物控制于≤21mmHg,并具有明显青光眼性视野缺损.给以口服导升明0.5g/次,每日2次,连续服用.在服药前及服药后每3个月对所有病例进行以下检测:R-80血黏度分析仪检测空腹静脉血血黏度;OCTOPUS101阈值视野计GX2程序检查视野的平均视敏度(MS)及平均视敏度缺损(MD)值.随访期15-21个月,平均18个月.采用SAS统计分析软件包计算平均值、标准差,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①血黏度切变率检测参数:服药前1/200(l/s)为5.36+1.00,1/30(l/s)为6.94±1.17,1/5(l/s)为11.59±2.53,1/1(l/s)为25.85±7.78;服用导升明后1/200(l/s)为4.42±0.70,1/30(l/s)为5.74±0.71,1/5(l/s)为9.57±1.99,1/1(l/s)为18.67±8.88.用药后血液黏度低于用药前,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②视野阈值参数:服药前的平均视敏度值(MS)为13.03+6.54dB,平均视敏度缺损值(MD)为14.24±6.81dB;服用导升明后的平均视敏度(MS)上升为14.86±7.18dB,平均视敏度缺损值(MD)降为12.43+7.37dB,其差值平均为MS的1.83±2.28dB和MD的-1.81±2.32dB,差异有统计学极显著意义.结论导升明能够明显降低全血黏度,并能稳定和部分改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视功能,其视野改善作用与其明显降低血液黏滞性从而增进视网膜神经组织代谢有关.作为青光眼眼压控制后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给予适当的导升明服用可以起到有效的视功能保护和改善作用.

    作者:孙兴怀;肖明;沈颖 刊期: 2003年第23期

  • 子宫肌瘤术后应用硬膜外持续镇痛的效果观察

    我院从2000年10月2003年3月对100例子宫肌瘤行子宫次切或全切手术后,应用硬膜外持续镇痛,同时,随机抽取100例子宫肌瘤术后应用哌替啶肌注镇痛的病例作为对照组,现分析比较两组的镇痛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丁少伟 刊期: 2003年第23期

  • 高压氧治疗中减压过程的护理体会

    高压氧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收到了很好的疗效.在治疗中,舱内人员处在高气压环境,并停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机体各组织和体液内溶解了较多的气体,如氮气、氧气,因而常以缓慢均匀的速度或者缓慢阶梯式的速度,使舱内人员从高压状态回到常压状态,减压过程看似简单,但是,却有许多值得注意的事项,现将护理体会浅谈如下.

    作者:高秀东 刊期: 2003年第23期

  • 院内感染与肿瘤病房的自我防护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是贯彻预防为主,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保障,也是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医院感染即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并出现的症状.院内感染的发生与所患疾病的种类有直接关系.尤其是肿瘤患者,如化疗和晚期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的低下,易导致院内感染,所以控制院内感染是肿瘤病房一大重要因素.

    作者:孙建欣;张燕 刊期: 2003年第23期

  • 云南省石林县人民期望寿命研究

    目的研究石林县人民的期望寿命情况,为有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结果石林县平均期望寿命为71.86岁,比1983年增长17.27岁,比云南省第四次人口普查期望寿命提高11.46岁,平均年龄延长1.15岁.结论石林县近十年经济、文化、医疗、卫生保健发展很快,人民群众期望寿命延长.

    作者:罗家洪;毕卫红;罗梅仙;李培志;张文光;喻箴 刊期: 2003年第23期

  • MRU诊断输尿管梗阻性疾病

    目的评价磁共振泌尿系水成像(MRU)在输尿管梗阻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磁共振尿路造影术(MRU)诊断输尿管梗阻患者42例.结果所有病例均清晰显示梗阻部位及尿路结石积水情况.结论MRU对输尿管梗阻性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准确性高,是可能替代创伤性检查的可靠方法.

    作者:宋永胜;崔军;潘恩源;佟江;刘凯;叶滨滨 刊期: 2003年第23期

  • 疣状胃炎66例临床分析

    我院于1998年-2002年,经纤维胃镜检出疣状胃炎66例,应用药物治疗或高频电凝烧灼,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姚仁生 刊期: 2003年第23期

  • 医护人员与病人交流的艺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人们健康意识不断地增强,对预防、医疗保健的消费需求进一步增长.医疗卫生发展的不平衡,使医疗卫生在农村供给不足和城市供给过剩的矛盾突出.

    作者:杨公西;许利蓉 刊期: 2003年第23期

  • 树突状细胞与肿瘤生物治疗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功能活跃的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由于能激活静息T细胞,DC在恶性肿瘤免疫治疗中的潜在作用受到重视.本文就树突状细胞在肿瘤生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邓建;伍烽 刊期: 2003年第23期

  • 常规化疗药物对儿童急性白血病血液学指标的影响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儿联合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以VDLP方案化疗过程中的血液分析指标的变化规律,采用DC检测法进行血球计数,三项指标均于血液分析仪器上测定.结果化疗前血细胞分析WBC、RBC、PLT分别为(41.53±10.89)×109/L、(2.28±1.23)×1012/L、(44.25±25.67)×109/L.所有病例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化疗后1周WBC降至10×1009/L以下,于用药后15天达低谷(3.2±1.58)×109/L,此后逐渐上升,于用药的第25天升至(5.28±2.11)×109/L;RBC于用药后15天达低谷(1.80±0.85)×1012/L,此后逐渐上升,于用药的第25天为(2.48±1.24)×1012/L;化疗前多数病人血小板低于50×109/L,给予化疗药后1周降至低谷,为(32.41±12.57)×109/L,此后逐渐上升,于用药的第20天均数为(103.82±28.69)×109/L.结论采用VDLP方案联合化疗,对血液分析的各项指标影响不一.白细胞先降低,血小板先恢复正常,对红细胞影响小.

    作者:陆玲玲;苏庸春;徐酉华 刊期: 2003年第23期

  • 大肠癌外周静脉、肠系膜静脉、腹腔、盆腔血中CEA对比分析

    目的通过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静脉血、肿瘤部位的肠系膜静脉血及腹、盆腔血中CEA水平的差异,判断肿瘤细胞浸润程度.方法采用外周静脉血与肿瘤部位的肠系膜静脉血及腹、盆腔内血各5ml,用化学发光法测定CEA值.结果外周静脉血均数82±166ng/L,肠系膜静脉血组161±236ng/L,腹、盆腔血142±184ng/L,外周静脉血组与肠系膜静脉组及腹、盆腔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肠系膜静脉血及腹、盆腔血检测比外周血CEA检测更准确.

    作者:尹燕平;王琦;王宇 刊期: 2003年第23期

  • 培养中专护生的临床观察能力

    目的为提高中专护士的临床护理观察能力,更好地收集护理对象的信息,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方法在临床带教中,我们改进了课程设备和安排,增加观察的理论和临床护理观察能力的课程.结果护生在出科考试时,上交的护理病历的正确率从36.43%上升到82.35%.结论加强中专护生的临床护理观察能力,可为中专护生的思想、学习和工作带来更多的正面影响,是我们今后教学工作的重点.

    作者:贾燕瑞;史建莉 刊期: 2003年第23期

  • 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难治性鼻出血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临床难治性鼻出血的止血效果及注意事项.方法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介入技术,对16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进行超选择性上颌动脉和/或面动脉栓塞.结果其中15例达到立即止血目的,其中1例因合并筛前动脉出血,后经筛前动脉结扎出血控制.结论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介入技术下,对难治性鼻出血患者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是有效、快捷的止血方法,但因导管技术的限制,对筛前、筛后动脉所致的鼻出血仍应采用传统的动脉结扎止血方法.

    作者:刘汝利;张萍;扬德久;陈俊卯;张万壮 刊期: 2003年第23期

  • 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诊治进展

    尽管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有了明显改善[1],但是,在过去的20年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仍无明显变化,约为7%-10%.心源性休克仍然是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作者:赵玉生 刊期: 2003年第23期

  • Graves′病患者糖代谢指标的研究

    目的Graves'病胰岛素、C肽变化与糖耐量的关系.方法未经治疗的GD40例,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胰岛素释放试验后,用化学发光法测血清胰岛素、C肽值并与正常对照比较.经t检验、多元相关分析Graves'病以上各指标的关系.结果GD除空腹外血糖明显增高(P<0.001),基础免疫活性胰岛素正常,葡萄糖刺激后明显增高(P<0.0027),∑IRI/∑BG在GD组明显增加,FT3与多个时点血清胰岛素、C肽呈显著负相关.结论GD在治疗前存在高血糖与高胰岛素血症并存的胰岛素抵抗状态.

    作者:刘薇;袁申元;叶志明 刊期: 2003年第23期

  • 不同年龄阶段小儿心理健康教育体会

    随着整体化护理的进一步深入,儿科不再仅限于对疾病的治愈,而更多的是要得到健康的护理.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我院儿科不断探索,在现有条件下,对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心理进行健康教育有了较深的认识,对今后开展整体护理奠定了基础,根据小儿处在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之中,根据各年龄阶段的心理实施其健康教育.

    作者:崔萍 刊期: 2003年第23期

  • GMP-140与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α-颗粒膜蛋白(GMP-140)与2型糖尿病患者(2-DM)并发微血管病变的关系,为临床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20例正常人和52例2-DM(23例无微血管病变,29例并发微血管病变)的GMP-140.结果DM组的GMP-14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而并发微血管病变组与无微血管病变组的CMP-140水平相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结论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与GMP-140水平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作者:王渊铭;庄海平 刊期: 2003年第23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营养支持与护理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一种高分解代谢的化学性全身炎症反应,以胰腺组织呈现弥漫性出血和坏死为特征,常伴有局部并发症及远端器官衰竭,死亡率很高.

    作者:郝艳军;董桂华 刊期: 2003年第23期

  • 急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围手术期处理

    本文介绍了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急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病人的围手术期治疗.其结果表明通过中西结合治疗此组病人可以使病人平稳的渡过术前、手术、术后恢复期,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对该疗法的特点和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并提出新的观点,强调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合并糖尿病的围手术期处理的重要作用.

    作者:高凤印;殷宗福;吕金玉;薛文斗 刊期: 2003年第23期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