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科病人夜间睡眠的护理

周淑英

关键词:
摘要:在外科疾病的治疗和修复过程中,病人机体所处的佳状态是睡眠状态,中枢神经系统和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机能得不到足够的休息导致机体处于低能状态,从而降低了机体的抵抗力和战胜疾病的能力.因此保持良好的睡眠状态是临床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措施.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外科病人夜间睡眠的护理

    在外科疾病的治疗和修复过程中,病人机体所处的佳状态是睡眠状态,中枢神经系统和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机能得不到足够的休息导致机体处于低能状态,从而降低了机体的抵抗力和战胜疾病的能力.因此保持良好的睡眠状态是临床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措施.

    作者:周淑英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注入式人工晶体的临床运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白内障手术由原始的囊内摘除术,发展到现代囊外摘除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已取得很大进步,超声乳化吸出术及可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克服了囊外摘除术大切口带来术后散光大缺点,超声乳化仪不断改进,注入式人工晶体技术,是现代白内障手术又一巨大进步.

    作者:罗志煌;王文芝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颈椎前路手术前后病人的护理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骼合术是治疗颈椎病为常用和有效的手术方式之一.由于颈椎前路手术部位的解剖十分复杂,手术及护理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因此为有效预防手术及护理并发症,提高手术治愈率,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及严密的术后观察护理尤为重要.

    作者:张梅;张伦云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髖部骨折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80岁以上老年人髋部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合并症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与结果:22例80岁以上髋部骨折,4例为股骨粗隆间骨折,其中2例为新鲜骨折,2例为DHS内固定术后,18例股骨颈骨折.均采用半髋骨水泥型假体置换术.其中合并症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脂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经过处理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平均住院天数22.1天.下地13.2天.随访13-47个月,疗效按Harris评分优良率90.%.结论:80岁以上髋部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只要正确防治合并症,并发症,并加强康复治疗,它是治疗老年人髋部骨折的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诗军;王维光;张树栋;刘克贵;毕海勇;安秀娜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观察36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病,其发病凶险,主要病因大部分是由脑动脉瘤破裂引起.自1996年起,我院应用脑脊液(CSF)置换配合内科常规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36例,并与单纯应用内科常规治疗36例相对照,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孙丽梅;张宏阳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微机在病区护理应用中的若干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计算机已成为各行各业常用的工具之一.我院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增加透明度,在各种护理单元安装一台计算机.每天把一日清单送到病人手中,使病人花钱明白,治疗放心.通过8年的微机记帐,我认为微机在护理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如下.

    作者:张兆华;刘丽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胫腓骨骨折钢板外露皮瓣移植术后患者的护理

    1999年1月-2003年2月我们为胫腓骨骨折行钢板内固定术后胫前皮肤坏死、钢板外露,20例患者进行皮瓣移植术,移植皮瓣均成活.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柳忠玉;闫丽仙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宫体注射催产素预防产后出血200例临床分析

    产后出血仍为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威胁产妇生命的主要原因.为降低产后出血率,采用有效的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显得十分重要.为此,我院采用胎儿娩出后宫体直接注射催产素预防产后出血.我们对400例足月产妇,设计了前瞻性研究观察效果.

    作者:王坤英;李会贤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抢救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护理体会

    有机磷农药主要是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引起乙酰胆碱积蓄,使胆碱能神经受到持续冲动,导致先兴奋后衰竭的一系列的中毒症状,严重患者可因昏迷和呼吸衰竭而死亡.我科自1998年-2002年12月,共接收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65例,现将其抢救与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邹小红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儿童外伤性脾破裂非手术治疗体会

    我院自1995年-2002年共收治18例儿童外伤性脾破裂采用非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回顾性分析,讨论非手术治疗儿童脾破裂体会.

    作者:克依木;哈力且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头痛与儿童病毒性脑炎

    目的:探讨发热性疾病的头痛症状在诊断儿童病毒性脑炎中的重要性.方法:将20例以头痛、发热为主诉入院患儿的临床表现、脑脊液(CSF)常规、病毒病原分离及脑电图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例患儿均有头痛,伴呕吐6例、惊厥5例、脑膜刺激征4例.CSF中6种病毒病原检测阳性者16例.随访6-8个月,17例患儿学习成绩优良,2例癫痫、1例发作性头痛.结论:应重视儿童发热性疾病时伴有的头痛症状;CSF中多病毒病原检测是早期诊断病毒性脑炎的主要辅助指标.

    作者:朱彦丽;蔡虹;吕凌云;万乃君;徐光芝;王立文;朱汝南;邓洁;赵林清;钱渊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梅毒误诊2例

    近年来,随着性传播疾病患者的不断增加,梅毒的发病率也成倍的增长.梅毒是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一种病程长,临床症状复杂多样的慢性性传播疾病,尤其是不典型的皮肤损害极易与其它疾病混淆,造成误诊、漏诊.现将笔者遇到的2例在外院误诊的梅毒患者的临床报告如下.

    作者:苏冬梅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延长的防治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期妊娠在临床已广泛应用.由于其应用方便、效果好、痛苦小,临床上选择药物流产终止妊娠的人越来越多.

    作者:王景秀;李尊善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胸部创伤合并肺挫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在胸部创伤中,肺挫伤不仅是常见的损伤,也是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有报道单纯肺挫伤的死亡率占胸部外伤的16%[1],严重肺挫伤系强大暴力所致,常伴有其它器官损伤,伤情复杂,治疗困难.我院自1998年-2002年共收治严重胸部创伤合并肺挫伤48例,现就其诊治讨论如下.

    作者:周学军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急诊科护生带教的特点与体会

    跨入21世纪,新的医学模式给护理工作增添了新的内涵,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工作已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到以病人为中心,树立整体护理的观念.模式的转换对护理职业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

    作者:艾庆巍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28例

    股骨转子间骨折系指股骨颈基底部至小粗隆水平间的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损伤.其发病率较高,为了使病人骨折后能早期离床活动,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防止发生髋内翻畸形,特别对不能耐受牵引和长期卧床合并有心肺疾患的高龄病人,采用外固定支架外固定则更加适宜.近3年来,我院采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58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清云;张中平;张开放;刘凯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15例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诊治体会

    我科在1999年1月-2003年1月期间共收治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NHDC)15例.现把抢救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杨梅;冉中兴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乌司他丁联合罗氏芬区域动脉灌注在重症胰腺治疗中的应用(附48例报告)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联合罗氏芬(Rocephin)区域动脉灌注(Regional arterial infusion,RAI)疗法对重症胰腺炎(Acute hemorrhagic nerotising pancreatitis,AHNP)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AHNP92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48例,对照组44例.治疗组持续动脉灌注乌司他丁20万u/日,罗氏芬2g/日,对照组以相同剂量通过静脉途径给药,两组均辅以静脉营养及对症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腹痛平均7.9h消失,腹胀平均48h缓解,压痛平均5天消失,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实验室检查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高于对照组,其余各项相关指标均明显降低;CT检查均有明显改善.结论:UTI联合罗氏芬区域动脉灌注不仅能直接抑制胰酶的合成与分泌,清除体内的炎性因子和氧自由基,改善胰腺的微循环,减轻胰腺出血坏死程度和胰腺腺泡超微结构的破坏,而且能有效地预防感染,对重症胰腺炎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张大鹏;季春勇;尹宁伟;刘东亮;王中振;季予江;石伟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利用远程胎监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临床研究

    孕妇足胎儿直接、密切、有效的监护人之一.孕妇家庭自我监护是预防发生母婴严重并发症、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高围产保健质量的重要措施.

    作者:刘建平;刘传永;封维娜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入伍新兵应激相关性心理障碍防治研究

    随着我国兵役法服役期缩短,部队每年新入伍战士相应增加.尤其新战士中家庭生活较优越、家庭期望值较高、独生子女出身等情况增多,我们从临床收治工作中发现新战士开训后出现心理障碍患者似有逐年增长趋势.为此,我们于2000年3月-2002年3月,协同某部开展心理卫生服务工作,探索做好新战士应激相关性心理障碍防治问题,现加整理报告.

    作者:朱珠;刘荣;王甘棠;张君彬;张爱清;尹宏;谢德成 刊期: 2003年第19期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