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鹏
目的:设计并构建重组人干细胞因子的双体分子(BiSCF)融合蛋白并在原核中表达,预测该新型BiSCF融合蛋白的分子结构特性.方法:采用分子克隆方法分别构建SCF单体分子与BiSCF的原核表达载体pET32/SCF和pET32/BiSCF,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表达产物以Western Blot加以鉴定;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以DS Genel. 1和ProtScale软件对该融合蛋白的结构特征诸如二级结构、等电点、柔性、抗原性及亲水性进行模拟分析.结果:首次成功构建BiSCF双体分子pET32/BiSCF的原核表达载体,并经Nco Ⅰ和Not Ⅰ双酶切电泳及测序证实.通过转化origamiTM(DE3)感受态菌及IPTG诱导获得了高效表达,表达产量在40%以上;Western Blot显示表达产物能与抗SCF多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对BiSCF双体分子融合蛋白的结构特性预测表明,BiSCF双体分子融合蛋白中的两个SCF单体分子其等电点、抗原性及亲水性均无显著改变,接头处具有高柔性.与SCF的原始序列相比,BiSCF的一级结构中有2个氨基酸发生了改变;二级结构中除插入的接头为无规卷曲外,原来的α螺旋和β片层均无改变.结论:本研究所构建表达的SCF单体和BiSCF双体分子均可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BiSCF双体分子的结构预测符合我们的设计要求.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新型BiSCF双体分子融合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奠定了基础.
作者:郭斯启;奚永志;孙玉英;崔建武;刘楠;梁飞;杨丽芳;孔繁华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细胞外基质蛋白代谢异常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细胞外基质的合成过程增强而降解过程被抑制是其主要机制.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是细胞外基质降解过程中主要的蛋白酶系统.本文重点综述了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糖尿病肾病进展恶化中的作用及其调控.
作者:刘楠梅;袁伟杰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系统化整体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护理专业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工作模式.近代外科手术范围不断扩大,手术疗效也日益提高,同时护理工作在促进病人康复的整个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向叶平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由于去冬今春SARS的流行,在居民中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我们有针对性的在社区中开展了抗SARS的健康教育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将我们的做法介绍如下.
作者:李雪玲;靳菊英;辛华 刊期: 2003年第16期
2000年9月11日,我们市防疫站计免科对1993年1月1日-1999年6月30日之间出生的儿童进行白破二联制剂强化免疫.
作者:徐爱民;马有祥;王华丽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异丙酚配伍芬太尼用于外科门诊小儿包皮环切术的麻醉效果,以及在用药前后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aO2)的变化,验证其麻醉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本院外科门诊5-12岁择期包皮环切术的患儿68例,静注芬太尼2 μ g@kg1、然后以2-3mg@kg1作为诱导量在20-40s内注入异丙酚,待患儿意识消失后开始包皮环切手术,微泵持续注射异丙酚8-10mg@kg1@h1维持麻醉,根据患儿的麻醉深度作调整.结果:静注芬太尼2 μ g@kg1、异丙酚2-3mg@kg1后30s患儿进入深睡眠状态,微泵持续注射异丙酚8-10mg@kg1@h1维持,麻醉效果满意.平均手术时间21min(18 32min),麻醉时间24min(20-36min).患儿对整个手术过程毫不知晓,停药后8min清醒,术后30min全部病例安全离院.结论:采用芬太尼、异丙酚用于小儿包皮环切术麻醉效果确切,恢复迅速而平稳,不良反应少.但诱导初期SBP、DBP、HR、SaO2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作者:张坤全 刊期: 2003年第16期
肺部周边性病变一直是临床诊断中的难点.中心性肺癌等病变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即可明确诊断,而周边性肿块及弥漫性病变既往多采用针吸活检的方法[1,2],但操作复杂,取材成功率低,有时难以取得理想的组织标本,结果可靠性差.
作者:洪新;崔社怀;毕玉田;王耀丽;黄勇 刊期: 2003年第16期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llergicencephalomyelitis,EAE)是一种免疫细胞介导的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以CNS血管周围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白质脱髓鞘为特征的发生于易感动物的迟发超敏反应型的自身免疫病.
作者:谢春燕;王顺和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应用亚甲蓝合剂减少肛门外小手术并发症的作用.方法:101例肛门手术术毕在切口周围及基底注射亚甲蓝合剂,观察病人术后常见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01例术后疼痛轻,无需止痛剂,无术后出血,无尿潴留及捧大便困难.结论:在肛门小手术中应用亚甲蓝合剂可明显减少病人术后常见并发症.
作者:刘凯忠;卢永洪;刘坚基;李德文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米索是一种前列腺制剂,其作用主要是增强子宫平滑肌张力,收缩子宫,干扰宫颈胶原纤维合成而起到软化和扩张宫颈的作用.
作者:吴文英;苏宝华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目的:用CT检查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材料和方法:3159例经临床、CT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设计2种分组方法:①为分析年龄与腰突症、年龄与椎间小关节退变以及腰突症与椎间小关节退变之间的关系,分为3个年龄组.②为更详细地显示年龄与腰突症的突出程度的关系,分成7个年龄组.Spearmen检验(P<0.05)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①腰突症以40岁左右为高发年龄段,20岁以下及71岁以上发病率明显下降.②20岁以下患者重度突出的比例明显提高,60岁以上患者重度突出的比例明显下降(P<0.05).③随着年龄的增大,腰椎间小关节退变程度越重,腰突症的突出程度越轻,各年龄组腰突症的突出程度与椎间小关节退变程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复杂,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生理退变;后者是病变.因此,研究其退变与病变之间的关系是预防和治疗的关键.
作者:陈兴灿;俞锦清;潘建虎 刊期: 2003年第16期
我院自1999年-2001年3月治疗痔75例,随机将其分为2组.一组用手术治疗,另一组用高频电容场仪(山东中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LC-ⅢB型电脑多功能综合治疗仪,输出功率:40W,输出频率:1.3±0.5MHz)治疗,将2组患者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吴忠民;张方成;王伟 刊期: 2003年第16期
肺隐球菌病是由sheppe于1924年首先报道[1],国内首例于1981年报道[2],至1997年国内共报道17例[3].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剂、细胞毒药物的应用,以及大家对该病认识的提高,病例报道迅速增加[4,5].
作者:甄永强;殷少军;张新;滕琳 刊期: 2003年第16期
胎头吸引术是由Malmstrom于1959年首先使用的.它的设计是借助于牵拉一个吸附于胎儿头皮上的吸杯以协助分娩.胎头吸引术是产科常用的一种助产技术,常用于缩短第二产程,帮助产妇顺利完成阴道分娩,但处理不当,可给母婴造成损害,甚至产生严重并发症.
作者:孙雪林;吴梅英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的水平变化,并探讨IL-6在脑梗死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测定了40例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4h、第3天、第7天血清IL-6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后24h血清IL 6水平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至第7天仍高于正常对照组水平(P<0.01);大梗死灶组水平显著高于小梗死灶组水平(P<0.05);发病后24h血清IL-6水平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无相关关系(r=0.227,P>0.05).结论:IL-6来源于中枢神经系统.在脑梗死急性期免疫应答过程中具有保护性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宋玉强;邹宏丽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目的:介绍和评价Z-plate在胸腰段脊柱骨折前路内固定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2例胸腰椎段骨折患者应用Z-plate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情况.结果: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4.2月,所有病人椎体高度、后凸角、椎体移位均明显改善,效果良好,大部分病人的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该系统具有稳定性好,使用方便、安全、内固定材料生物相容性良好,术后MRI、C T检查不产生干扰.适用于胸腰段前路减压需要重建脊稳定性的治疗.
作者:张新;李铁锋 刊期: 2003年第16期
2002年12月-2003年4月,我团出现了较多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来我院就诊,我们对此类患者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代平 刊期: 2003年第16期
整体护理是一种护理行为的指导思想或称护理观念,是以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基础框架,并且把护理程序系统化地运用到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中去的指导思想.
作者:骆晶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DM)常见的并发症,因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极易误诊,如果不及时正确诊断和处理,死亡率极高.现将我院近年来抢救的DKA20例,简要进行分析,找出临床特点,以期早期进行干预和治疗.
作者:李华青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成像(MRI DWI)对急性脑梗塞者(发病后6h内)影像学诊断的价值.方法:通过对到我院就诊的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磁共振弥散成像与临床症状、体征的对照分析,分析比较了早期的MRI DWI和常规MRI.结果:MRI DWI提示脑梗塞的15例患者终临床均诊断为急性脑梗塞,急性、超急性期脑梗塞(15例)在DWI上显示率达100%,而此时传统MR扫描均不能显示,对慢性期(10例)DWI不能显示,而传统MR扫描可以显示.在信号强度方面,急性、超急性期脑梗塞DWI信号强.结论:DWI对急性脑梗塞的诊断明显高于传统MRI.
作者:许道洲 刊期: 2003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