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永明
脑囊虫病是猪肉绦虫的囊尾蚴寄生于人体脑组织引起的疾病,是囊虫病中危害为严重的一种.由于颅内囊虫数目多少、侵犯部位和范围的不同,以及囊虫的发育、死亡过程不一,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但癫痫发作表现者多见.
作者:陈少琴 刊期: 2003年第16期
随着人类科学的迅速发展,医学面临着新的挑战,无疑给护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迫使护理工作者必须以发展高科技护理为己任.
作者:林志芳;徐冬梅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目的:设计并构建重组人干细胞因子的双体分子(BiSCF)融合蛋白并在原核中表达,预测该新型BiSCF融合蛋白的分子结构特性.方法:采用分子克隆方法分别构建SCF单体分子与BiSCF的原核表达载体pET32/SCF和pET32/BiSCF,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表达产物以Western Blot加以鉴定;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以DS Genel. 1和ProtScale软件对该融合蛋白的结构特征诸如二级结构、等电点、柔性、抗原性及亲水性进行模拟分析.结果:首次成功构建BiSCF双体分子pET32/BiSCF的原核表达载体,并经Nco Ⅰ和Not Ⅰ双酶切电泳及测序证实.通过转化origamiTM(DE3)感受态菌及IPTG诱导获得了高效表达,表达产量在40%以上;Western Blot显示表达产物能与抗SCF多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对BiSCF双体分子融合蛋白的结构特性预测表明,BiSCF双体分子融合蛋白中的两个SCF单体分子其等电点、抗原性及亲水性均无显著改变,接头处具有高柔性.与SCF的原始序列相比,BiSCF的一级结构中有2个氨基酸发生了改变;二级结构中除插入的接头为无规卷曲外,原来的α螺旋和β片层均无改变.结论:本研究所构建表达的SCF单体和BiSCF双体分子均可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BiSCF双体分子的结构预测符合我们的设计要求.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新型BiSCF双体分子融合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奠定了基础.
作者:郭斯启;奚永志;孙玉英;崔建武;刘楠;梁飞;杨丽芳;孔繁华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翼状胬肉是眼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可引起患者美容及视力问题,传统的手术方式多有很高的复发率,近年来随角膜缘干细胞理论的提出,角膜缘上皮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成为研究热点,我院自2001年1月-2002年6月分别采用自体带角膜缘组织结膜移植术及单纯胬肉切除术治疗翼状胬肉101例(110眼),报告如下.
作者:韩永明 刊期: 2003年第16期
我院自1997年8月开始对于包皮环切术患者,采用不拆线改良缝合法,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安平;黄维坤;孙新平;顾琦;朱宗迅;赵文鹏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乳管内窥镜对乳头溢液的病因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日本产OLYMPUS乳管内窥镜为42例乳头溢液患者实施患病乳管检查.结果:除4例只能看到主乳管外,其余可观察到1-4级乳管,手术病例的镜下诊断结果除3例与病理不符外,其余均相符.结论:乳管内窥镜对于乳头溢液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作用.
作者:马祥君;汪洁;张永生;张汝清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麻醉对手术患者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采用EGG-IA2型胃电仪,对50例不同麻醉下手术患者进行胃电分析.结果:局麻组和连硬组手术患者麻醉前后胃电频率和振幅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异吸组、连哌组及静芬组手术患者麻醉前后胃电频率和振幅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P<0.01).结论:不同麻醉对胃电活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作者:王万铁;林丽娜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目的:讨论胃镜下气囊扩张、置入记忆合金支架治疗晚期食管、贲门癌狭窄,就其操作过程、并发症处理、适应证及禁忌证进行探讨.方法:全程胃镜直视下依次气囊扩张后测准狭窄长度,置入镍钛记忆合金支架,利用支架机械内支撑原理使狭窄部位扩张,并利用带膜支架封堵食管、气管瘘.结果:35例食管癌、14例贲门癌狭窄患者术后梗阻即刻解除,其中2例食管、气管瘘呛咳症状术后也即刻消失.结论:胃镜下气囊扩张、置入镍钛记忆合金支架治疗晚期食管、贲门癌狭窄和食管、气管瘘有效率为100%,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近期疗效显著.
作者:吴洁琼;杜桂英;王晓红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目的:了解龙岗区饮食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卫生知识知晓率和卫生意识形成率的情况,找出不同文化层次人员之间的差距,及不同门店类型对掌握卫生知识的知晓率和卫生知识形成率的差距,为今后进一步开展从业人员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把饮食行业分为宾馆酒店、西餐厅及酒廊、中档餐厅、大捧档四类.从每一类中各随机抽取从业人员30名,进行卫生知识知晓率和卫生知识形成率调查.结果:从业人员卫生知识的知晓率和形成率分别为83.08%和78.25%.结论:不同层次的饮食门店和不同文化层次的从业人员卫生知识的知晓率和形成率不同,低档次的门店和低文化层次的从业人员是今后卫生知识培训的重点.
作者:杨克志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脑外伤引起视神经损伤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效果.方法:通过对眼部的各项检查并结合影像学进行分析.结果:经皮质类固醇、脱水、扩血管等治疗,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提高幅度不大.结论:脑外伤后应及时眼科诊断,积极治疗,其治疗效果一是取决于伤后视神经损伤程度,二是取决于是否及时正确治疗.
作者:周玲;崔玮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目的:用CT检查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材料和方法:3159例经临床、CT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设计2种分组方法:①为分析年龄与腰突症、年龄与椎间小关节退变以及腰突症与椎间小关节退变之间的关系,分为3个年龄组.②为更详细地显示年龄与腰突症的突出程度的关系,分成7个年龄组.Spearmen检验(P<0.05)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①腰突症以40岁左右为高发年龄段,20岁以下及71岁以上发病率明显下降.②20岁以下患者重度突出的比例明显提高,60岁以上患者重度突出的比例明显下降(P<0.05).③随着年龄的增大,腰椎间小关节退变程度越重,腰突症的突出程度越轻,各年龄组腰突症的突出程度与椎间小关节退变程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复杂,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生理退变;后者是病变.因此,研究其退变与病变之间的关系是预防和治疗的关键.
作者:陈兴灿;俞锦清;潘建虎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目的:结合27例临床妇科急腹症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病例,分析误诊原因及各相关疾病发病的规律性,以提高对急性阑尾炎及妇科急腹症的认识.结论:只有充分认识急性阑尾炎及妇科急腹症的发病机理、仔细分析病情、完善各项检查,才能大限度的降低误诊率.
作者:赵国 刊期: 2003年第16期
十二指肠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腹内脏器损伤,约占腹内脏器损伤的4%[1].十二指肠具有特殊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特性,同胃、胆道、胰腺关系密切.十二指肠的主要血液供应来自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胰十二指肠下动脉所构成的胰十二指肠前后动脉弓.
作者:计嘉军;张庆余 刊期: 2003年第16期
患者,女,33岁,孕2产1,主因二胎孕382周浮肿3月,胎动减少2大于2003年4月30日16:20入院,诊断为①二胎孕38 2周ROA待产;②重度贫血;③重度妊高征.
作者:王向静;秦英;孙娅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由于去冬今春SARS的流行,在居民中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我们有针对性的在社区中开展了抗SARS的健康教育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将我们的做法介绍如下.
作者:李雪玲;靳菊英;辛华 刊期: 2003年第16期
正常人患病后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心理变化,而癌症病人的心理变化为显著,这种不良的心理状况大多表现为猜疑、惊慌、恐惧、悲观、紧张、焦虑、绝望等等,贯穿于癌病发展的全过程,随着宁养医疗服务的介入,不仅有效的控制了病人的疼痛,这种无偿的全方位镇痛治疗,心理安抚,为肿痛患者抚平身体及心理的伤痛,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王霞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的水平变化,并探讨IL-6在脑梗死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测定了40例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4h、第3天、第7天血清IL-6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后24h血清IL 6水平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至第7天仍高于正常对照组水平(P<0.01);大梗死灶组水平显著高于小梗死灶组水平(P<0.05);发病后24h血清IL-6水平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无相关关系(r=0.227,P>0.05).结论:IL-6来源于中枢神经系统.在脑梗死急性期免疫应答过程中具有保护性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宋玉强;邹宏丽 刊期: 2003年第16期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中间型临床状态,其发生主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出血,诱发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凝血系统激活形成血栓,同时可伴血管痉挛,引起血管腔明显狭窄或闭塞[1].
作者:薛瑞凤;高瑞敏;庞红梅 刊期: 2003年第16期
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01)是为保证产品或工作质量达到应用标准所采取的综合管理措施[1].护理质量控制,就是护理标准质量改造过程,是保证护理质量达标的基础.
作者:胡玲;魏革;吴昕;李桂兰;林华 刊期: 2003年第16期
我院自1999年1月起应用0.5%碘伏溶液治疗新生儿脐炎30例,脓疱疮16例,取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郑丽 刊期: 2003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