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腰臀皮瓣转位修复巨大褥疮的护理

周恩照

关键词:
摘要:带血管蒂组织瓣移位术是把带有血管蒂的皮瓣通过局部转位或移位的方法来修复邻近组织缺损,重建功能,再造血管和改造外形.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细胞因子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中的作用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llergicencephalomyelitis,EAE)是一种免疫细胞介导的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以CNS血管周围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白质脱髓鞘为特征的发生于易感动物的迟发超敏反应型的自身免疫病.

    作者:谢春燕;王顺和 刊期: 2003年第16期

  • 纤支镜检查对青年中心型肺癌病人的诊断价值

    我院1990年-2002年经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检查12232例,经病理证实35岁以下青年中心型肺癌患者336例,总结纤支镜下表现、病理类型及其诊断价值如下.

    作者:李姝彦;于慈波;刘建刚 刊期: 2003年第16期

  • 围手术期内二次体外循环的心肺转流管理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二次体外循环转流的管理方法.方法:对20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0.3-24h)二次体外循环患者的预充与转流的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以评价其方法的实用性及对二次转流中存在问题的处理对策.结果:20例患者在二次体外循环预充中有11例预充一定量的红血球,9例全晶体预充,有8例患者在体外循环转流中应用超滤.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14例,电击除颤3例;有1例患者术后死于肾功能衰竭.结论:当实施围手术期二次体外循环时,应加强心肌保护和体外循环预充方法的管理,心肌保护应切实、有效;体外循环的预充液应以全血为主.在预充时未应用库血者,在转流中应逐渐加入库血并进行超滤.

    作者:段大为;陈德凤;邵继风;杨秀玲;郑霄 刊期: 2003年第16期

  • 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的临床及护理特点

    子宫切除术是妇科临床常用的术式之一.随着腹腔镜器械的不断改进和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已经成为子宫切除的新手术方式.

    作者:石伟红 刊期: 2003年第16期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0例治疗体会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DM)常见的并发症,因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极易误诊,如果不及时正确诊断和处理,死亡率极高.现将我院近年来抢救的DKA20例,简要进行分析,找出临床特点,以期早期进行干预和治疗.

    作者:李华青 刊期: 2003年第16期

  • 改良缝合法在包皮环切术中的临床应用

    我院自1997年8月开始对于包皮环切术患者,采用不拆线改良缝合法,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安平;黄维坤;孙新平;顾琦;朱宗迅;赵文鹏 刊期: 2003年第16期

  • 天窗穴注药行颈丛神经阻滞

    颈神经丛由颈1-4脊神经的前支组成,除第1颈神经主要是运动神经外,其它几对颈神经均为感觉神经[1].甲状腺及前颈部手术具有颈丛神经阻滞的强烈指征,临床上多采用颈深丛、颈浅丛、颈深浅丛同时阻滞法.

    作者:丁红彬;赵兵;陈鹏 刊期: 2003年第16期

  • 门诊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加入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护理

    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术因其手术切口小、损伤小、视力恢复快等特点使越来越多患者选择在门诊手术治疗.病人不仅节省住院经费,而且缩短治疗时间,利于医院床位周转.总结2000年-2002年在我院门诊施行386例白内障患者护理,介绍术前术后护理总结.术前重视对病人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对患者全身情况检查是保证门诊手术成功第一步,术后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恰当护理宣教,加强他们在家庭中对眼部护理,教会病人点眼药水操作技巧是手术成功及患者顺利康复重要保证.

    作者:陈云辉;潘云虹 刊期: 2003年第16期

  • Gp型超导光治疗盆腔炎50例疗效观察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生殖器及周围组织发生炎症性改变,是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我院于1998年3月-2000年7月采用GP型超导光女子不孕症与盆腔炎治疗仪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50例,疗效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孙鹏 刊期: 2003年第16期

  • 空洞形成的肺隐球菌病(附2例报告)

    肺隐球菌病是由sheppe于1924年首先报道[1],国内首例于1981年报道[2],至1997年国内共报道17例[3].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剂、细胞毒药物的应用,以及大家对该病认识的提高,病例报道迅速增加[4,5].

    作者:甄永强;殷少军;张新;滕琳 刊期: 2003年第16期

  • 突发性聋5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突发性聋临床治疗效果的因素及预后.方法:对5年内收治50例(54耳)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病年龄越小、发病时间越短、听力损失程度越轻,治疗效果越好(P<0.05).听阈曲线形态对治疗效果影响较大.结论:影响突发性聋治疗效果的因素较多,发病年龄有下降趋势.基本治疗原则是及时有效的抗病毒、改善内耳微循环、促进细胞代谢和神经营养类.

    作者:李莲娜;梁健新;张学辉;黄健男 刊期: 2003年第16期

  • 不稳定型心绞痛不同扩冠抗凝疗法比较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中间型临床状态,其发生主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出血,诱发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凝血系统激活形成血栓,同时可伴血管痉挛,引起血管腔明显狭窄或闭塞[1].

    作者:薛瑞凤;高瑞敏;庞红梅 刊期: 2003年第16期

  • 预真空压力蒸气灭菌柜的监控误区

    供应室是医院感染监控的重要科室,担负着大量医疗器械、物品的消毒灭菌工作,其消毒质量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制定严格的质量监控标准及方法势在必行.

    作者:董小玲;李玲 刊期: 2003年第16期

  • 质量控制活动在防范高频电刀灼伤中的应用

    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01)是为保证产品或工作质量达到应用标准所采取的综合管理措施[1].护理质量控制,就是护理标准质量改造过程,是保证护理质量达标的基础.

    作者:胡玲;魏革;吴昕;李桂兰;林华 刊期: 2003年第16期

  • 高科技与护理教育改革

    随着人类科学的迅速发展,医学面临着新的挑战,无疑给护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迫使护理工作者必须以发展高科技护理为己任.

    作者:林志芳;徐冬梅 刊期: 2003年第16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的动态观察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的水平变化,并探讨IL-6在脑梗死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测定了40例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4h、第3天、第7天血清IL-6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后24h血清IL 6水平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至第7天仍高于正常对照组水平(P<0.01);大梗死灶组水平显著高于小梗死灶组水平(P<0.05);发病后24h血清IL-6水平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无相关关系(r=0.227,P>0.05).结论:IL-6来源于中枢神经系统.在脑梗死急性期免疫应答过程中具有保护性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宋玉强;邹宏丽 刊期: 2003年第16期

  • 绒癌误诊为异位妊娠1例

    患者,27岁,G1P0,1999年曾行人工流产术.因停经51天,阴道不规则流血30天,于2003年2月25日到某县人民医院就诊.

    作者:刘芳;袁芹 刊期: 2003年第16期

  •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清钾含量测定与梗死部位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清钾含量与梗死部位的关系.方法:将确诊AMI的患者25例在治疗前采集动脉血2ml+肝素0.2ml抗凝,立即送检,并同时同步测定血糖、钾、钠和氯离子浓度.结果:25例患者血钾为2.14-4.93mmol/L,平均为3.51±0.53mmol/L,<3.50mmol/L者14例,占56%.单纯下壁梗死5例均>3.50mmol/L;下壁+后壁5例平均4.03±0.27mmol/L;前壁梗死11例平均3.58±0.81mmol/L.不同梗死部位组间血钾差值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距胸痛发作时间越短低血钾越明显.结论:血钾降低与梗死部位密切相关.低血钾是诱发AMI早期严重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邓健忠;廖云彪;赖中华 刊期: 2003年第16期

  • 采用Max-Core活检针在模拟定位机下经皮肺活检36例报告

    肺部周边性病变一直是临床诊断中的难点.中心性肺癌等病变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即可明确诊断,而周边性肿块及弥漫性病变既往多采用针吸活检的方法[1,2],但操作复杂,取材成功率低,有时难以取得理想的组织标本,结果可靠性差.

    作者:洪新;崔社怀;毕玉田;王耀丽;黄勇 刊期: 2003年第16期

  • 支架治疗的晚期大肠癌患者检测癌胚样抗原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癌胚样抗原(CEA)在晚期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状况与肿瘤侵袭、转移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催化信号放大法(CSA)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43例支架治疗的晚期大肠癌患者活检标本进行CEA表达和反应强度定量检测.结果:43例支架治疗的晚期大肠癌组织中共37例呈CEA阳性表达,阳性率高达86%.阳性物质主要分布于癌组织腺腔缘、细胞膜和/或细胞浆.图像分析,CEA阳性细胞平均积分光密度值在低分化腺癌中显著高于高、中分化腺癌和粘液腺癌(P<0.01),有淋巴结转移者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1年内死亡病例显著高于生存病例(P<0.01).结论:CEA表达阳性反应对比强度与晚期大肠癌侵袭程度、淋巴结转移状况和患者生存期密切相关,对于判断其恶性程度、预测生物学行为和评估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尚培中;谷化平;孙印臣 刊期: 2003年第16期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