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定怀
本文分折了我国生物类文物保存研究的现状和开展对生物类文物保存研究的紧迫性;介绍了引用现代生物塑化技术对生物类文物标本进行塑化保存的经验;提出了今后进一步完善对生物类文物长期优质保存研究、开发和应用的设想与展望.
作者:张德兴;张文光;贺新红;汪华侨;钟创坚;李润权;邱立诚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获取广西壮族人脑室系统的CT解剖数据.方法对200名健康壮族(男100,女100)的头部CT片进行了测量,测量项目为6项,统计其平均值,对4项脑室指数进行男女均值比较,并做u检验.用方差分析对壮族与其他民族进行比较.结果头部6项指标平均值男大于女,性别差异有高度显著性.4项脑室指数,男女差异无显著性.壮族与其他民族的脑室测量值,男性除5项、女性除3项外,其余16项民族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结论壮族人脑室系统解剖数据男大于女,性别差异有高度显著性,与其他民族比较,既有相同,又有差异.
作者:黄秀峰;唐军;滕少康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正常人体学作为新兴课程,将在卫生职业教育中推广应用,对我国卫生职业教育的改革将起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在教材建设、师资培养、原有学科间的协调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想就这些问题发表一些思考和想法,与同行们商榷.
作者:舒捍东;樊红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中药干预剂二仙汤对急性不完全脑缺血大鼠脑含水量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力的影响及其形态学证据.方法中老年Wistar大鼠,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2 h后去夹再通的方法,制作脑缺血模型.实验组鼠在手术前给予干预剂,各组鼠于手术后6 h、24 h、3 d及7 d处死取脑,用于脑含水量及SOD的检测及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脑含水量明显低于对照组,SOD活力明显高于后者,统计结果显示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形态学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脑组织损伤严重,主要表现为毛细血管渗出或闭锁,脑细胞皱缩甚缺失等,而实验组损伤明显减轻.结论中药干预剂二仙汤加减对脑缺血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洪海;高慧英;安蔚;刘桂秋;李善刚;崔海庆;孟庆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与Alzheimer病有密切关系的基因有载脂蛋白E基因、淀粉样蛋白前体基因、早老素1和2基因、α2巨球蛋白基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基因、α1抗凝乳蛋白酶基因等,这些基因本身的频率、突变、多态性或表达对Alzheimer病的发病机制和基因诊断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从实验方法中寻找一种无创性的生前诊断方法已初见成效,荧光定量PCR法将有望成为更有效的检测Alzheimer病的诊断方法.
作者:陈辉;汪华侨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昆明小鼠是否具有大脑动脉环(Willis环)结构.方法结扎昆明小鼠双侧颈总动脉,经升主动脉灌注甲苯胺蓝,观察脑染色区域.结扎双侧颈总动脉4、7和10 min,存活48 h后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Caspase-3的表达.结果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后,双侧大脑半球未染色,而小脑、脑干染色,双侧海马冠状切面均未染色,而对照组全脑染色.结扎双侧颈总动脉10 min组,小鼠于术中或术后短时间内死亡.结扎双侧颈总动脉4、7 min存活48 h海马CA1区神经元Caspase-3免疫染色阳性,且7 min组阳性神经元数明显多于4 min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照组未见阳性神经元.结论昆明小鼠Willis环不完善,双侧颈总动脉结扎能引起严重的大脑皮质和海马缺血,这为脑缺血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动物模型.
作者:金道忠;刘正清;马志健;张志君;蔡维君;文晓丹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为修复膝关节软骨缺损提供一个新的骨膜瓣供区.方法在5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膝上外侧血管的起始、行径、分支、分布及与周围血管的吻合;对另3例进行了摹拟手术及静脉逆行灌注.结果膝上外侧血管在股骨外侧髁上方(2.5±0.5)cm处起自于血管,分出升支、横支、降支及浅支.横支、降支分布于股骨外侧髁.横支与膝降血管吻合,吻合率为100%(50侧);浅支与髌周血管环吻合,吻合率为100%(50侧);升支与旋股外侧血管降支吻合,吻合率为92%(46侧).上述血管束及分支均包含一条动脉、二条静脉.结论在股骨外侧髁可以切取以膝上外侧血管横支、浅支或升支静脉为蒂的骨膜瓣,转移修复膝关节软骨缺损.
作者:卢书文;石瑾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成年大鼠眼睫状体缘色素上皮产生神经前体细胞的潜力及其生物学特征.方法取成年SD大鼠睫状体缘处的色素上皮组织块,置于含bFGF和B27的DMEM/F12无血清培养液中进行神经前体细胞培养,免疫组化反应染色鉴定细胞的表型.结果培养5~8 d,组织块长出由众多无色素和色素细胞构成的细胞集落,集落的大多数细胞处于增殖状态(BrdU反应阳性),并表达神经前体细胞的标志物(nestin).撤掉bFGF和B27,加入胎牛血清培养3~5 d,集落的细胞发生分化,分别表达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标志物(NSE、GFAP),但不表达少突胶质细胞的标志物(O4).结论由成年大鼠睫状体缘色素上皮长出的细胞集落不仅含有增殖能力和多分化潜能的神经前体细胞,而且尚含有色素细胞,该部位可能是视网膜神经感觉层和色素上皮共同保守的细胞生发带.
作者:郭灵;谢瑶;何宏文;汪华侨;姚志彬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因其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目前一致认为,具有典型树突状形状,膜表面高表达MHC Ⅱ类分子,能移行至淋巴器官和刺激初始型T细胞增殖活化,并具有一些相对特异性表面标志的一类细胞,方能称之为DC.有髓系来源DC与淋巴系干细胞来源DC之分,大多数DC来源于骨髓,DC前体细胞由骨髓进入外周血,再分布到全身各组织.DC是目前已知的功能强的抗原呈递细胞,参与抗原的识别、加工处理和提呈,是机体免疫反应的始动者.其大的特点是能够显著刺激处女型或初始型T细胞增殖,并能过其表面大量的MHC与抗原联合,以膜结合的方式递呈抗原,DC与T细胞聚合成簇,为抗原递呈和T细胞增殖提供稳定的微环境,从而参与多种自身免疫疾病、肿瘤、免疫缺陷病及某些炎症反应的病理过程,在免疫应答的诱导中具有独特地位.从直接分离提取到添加细胞因子诱导扩增,DC的研究获得很大进展,成为当今国内外免疫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
作者:周燕琼;刘小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医学基础学科,是为后续课和临床学科服务的.如何提高人体解剖学教学质量是关系到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的一个很重要问题,也是医学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结合近十年的人体解剖学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谈几点体会.
作者:范定怀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内耳骨迷路埋藏在颞骨岩部内,其形态不规则,方位不规范,示教较为困难.我们用干骨磨制和湿骨雕刻的方法,制作了一些内耳骨迷路的标本.由于标本真实,立体感强,用于课堂教学后,效果好.现将内耳骨迷路的干骨磨制和湿骨雕刻的方法步骤介绍如下.
作者:陈洪斌;张聚兵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制备兔心肌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佳选择血管.方法 30例兔心脏乳胶灌注后解剖观察左冠状动脉及分支的走行.活体观察左冠状动脉分支的位置和形态,制备模型并验证模型效果.结果典型左室支22例,占73.3%.前降支呈现三种类型:Ⅰ型17例占57%,Ⅱ型10例占33%,Ⅲ型3例占10%.结论在制备兔心肌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时应以左冠状动脉的左旋支发出的左室支为模型制备的首选血管,具有操作简便效果可靠的优点.
作者:李国营;田素民;于连发;郭志坤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通过新生儿尸体股外侧肌群厚度的测定和解剖学观测,为新生儿股外侧肌肉注射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将新生儿尸体的股外侧肌分三等份,分别定为上、中、下三区,用注射针头,经各区中心部位插入肌肉,用游标卡尺测量进针深度,测其数值.结果股外侧肌上区肌肉厚为(0.642±0.185)cm,中区肌厚为(1.295±0.179)cm,浅筋膜较簿,为(0.541±0.07)cm,下区肌厚为(0.625±0.233)cm.结论新生儿股外侧中部肌肉较厚,无重要血管和神经结构,易暴露,可供注射的范围较大,同时操作简便,是临床上新生儿理想的注射部位.
作者:贺生;田顺亮;刘荣志;胡庆甫;徐国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体外培养人子宫内膜的损伤作用.方法取5位育龄妇女增殖期的子宫内膜组织并分成两份.一部分用含15%胎牛血清及1%青霉素和链霉素的DMEM培养液培养(对照组),另一部分在另加25 μg/ml米非司酮的培养液培养(米非司酮组).100 h后取出组织制备电镜样品并观察.结果对照组的子宫内膜腺上皮出现核仁管道系统(NCS)、巨大线粒体及糖原沉积等分泌期的3大形态特征.米非司酮组则不仅未见上述特征,还出现了线粒体空泡化、腺细胞成片坏死及间质水肿的现象.结论 (1)NCS在人子宫内膜的形成与孕激素无直接关系;(2)在缺乏孕激素的作用下,增殖期的子宫内膜仍然可转化为分泌期的形态;(3)米非司酮可直接造成人子宫内膜的损伤.
作者:王自能;黄丹;郑佩俄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在解剖组织胚胎学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创新教育的重要作用,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精心设疑.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语言表达、实践动手以及综合分析能力,注重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的引导,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然而,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保证.
作者:姚明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通过改进豚鼠颞骨冰冻连续切片技术,以获得更好的计算机三维图象.方法将用甲酸脱钙后的颞骨标本,在低温下用明胶包埋.结果此技术具有切片较薄、制片周期短和定位准确的优点.结论该技术既具备切片的细节性,又能反映其空间特性,对颞骨解剖研究很有意义.
作者:黄玮;董明敏;刘宏建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为眼眶手术安全和眼眶重建术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应用摩立逊定位仪、游标卡尺等工具对30例骨性眼眶进行解剖测量.结果眶外侧缘点至眶上裂距离为35.25 mm;眶外侧缘点至视神经孔外侧缘距离为48.40 mm;眶下点至眶上裂距离为45.62 mm;眶下点至眶下裂距离为19.58 mm;眶下点至视神经孔外侧缘距离为52.08 mm;眶内侧缘点至筛前孔距离为18.59 mm;眶内侧缘点至筛后孔距离为32.49 mm;眶内侧缘点至视神经孔内侧缘距离为41.15 mm;眶上切迹至眶上裂距离为39.04 mm;眶上切迹至视神经孔上缘距离为45.93 mm;眶上缘中点至视神经孔上缘距离为47.13 mm;眶下点至眶上裂距离为45.35 mm;眶下缘中点至视神经孔外缘距离为49.64 mm;眶深为49.64 mm;颅大长度为175.34 mm;眶容积为27.00 ml.结论同一个体双侧眼眶除了眶下点至视神经孔外侧缘距离右眼大于左眼(P=0.016)外,其他无显著差异;眶深与颅大长度无直线相关关系.
作者:任同明;宋念东;宋艳梅;冯志博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侧脑室注射秋水仙素后大鼠脑巢蛋白(nestin)的表达情况.方法 40只成年SD大鼠侧脑室注射秋水仙素10 μg/μl,分别于术后1 d、3 d、5 d、7 d和14 d处死动物.用nestin和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GFAP)标志物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nestin的表达.结果秋水仙素注射后的3 d、5 d和7 d在尾壳核、胼胝体、外侧隔和嗅结节岛出现nestin阳性细胞,且呈GFAP免疫阳性,以尾壳核的反应为明显.在尾壳核nestin阳性细胞在秋水仙素注射后的第3 d开始出现,术后5d反应区域面积和单位面积的nestin阳性细胞密度达到大值,然后逐渐减少;非注射侧的nestin应区域面积和阳性细胞数均较注射侧少;术后14d组nestin阳性细胞缺失.结论秋水仙素可诱导脑的胶质细胞一过性表达nestin,其表达的意义和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周立兵;袁群芳;阮奕文;姚志彬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探讨葡萄胎中c-myc、ras基因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42例葡萄胎和10例早孕绒毛标本中c-myc、ras基因表达进行检测,并采用图像分析技术,对正常早孕绒毛组和葡萄胎不同病理分级组间c-myc、ras的表达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myc、ras阳性信号表达在正常早孕绒毛和葡萄胎Ⅰ-Ⅲ级各组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葡萄胎中c-myc、ras癌基因表达情况与病理学分级无关,与正常绒毛也无统计学差异,支持以下观点:即大多数葡萄胎只是流产的一种形式而非真正的肿瘤.
作者:李玉红;赵向阳;梅立新;郑纪宁;王德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肾由胎儿期在盆腔内逐渐生长上升到正常位置的过程中,常出现位置变异,即异位肾.常见的异位肾中,60%位于盆腔,而其余大部分位于正常肾与盆腔之间.而我们在解剖一具年轻女尸时发现:右肾的位置明显高于左肾以及左右髂总静脉汇合处位置偏高,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盛洪;吴映莉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