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武;伍校琼;罗明英;黄良;李明波;蔡维君;罗学港
目的:探讨高龄(60岁以上)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来我科收治的45例高龄颈椎管狭窄症的患者,根据不同病情,分别采用了颈前路骨化后纵韧带切除减压+钢板内固定+植骨术,双开门+中央植骨术,后路全椎板切除+侧块钢板内固定术.按JOA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6.4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为(7.6±2.0)分,术后1年JOA评分平均为(14.3±1.9)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改善率:优32例,良13例,优良率为91.1%.植骨全部骨性融合.结论:高龄颈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只要方法得当,减压充分,固定牢固,有效的植骨融合,可获得较好的手术效果.
作者:田长庆;李振宇;顾洪生;周文钰;曾腾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报道经血管造影证实的3例双椎动脉变异病例:2例为颅外段的椎动脉开窗畸形,其中1例伴有大脑中动脉分义处动脉瘤,1例左椎动脉起于主动脉弓的变异;另1例为右侧椎动脉双起源变异,伴旁路血管内血栓形成.结合文献对这一现象的胚胎成因及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作者:周颖奇;王承;单培佳;周建光;王施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极外侧枕骨髁-侧块入路的可行性及解剖学基础.方法:(1)通过50个干性寰枢椎标本的测量,主要测量齿突和寰椎外侧缘的平均高度;(2)6具成人尸体标本在显微镜操作下模拟手术入路.结果:齿突的平均高度(14.84±2.55)mm,寰椎外侧缘的高度左侧(17.38±2.49)mm,右侧(17.28±2.52)mm.齿突的平均高度明显低于寰椎外侧缘的高度(P≤0.01);该入路仅需磨除部分寰椎侧块,就能够很好的显露齿突.结论:极外侧枕骨髁-侧块入路治疗自发性寰枢椎脱位,可以不磨除枕骨髁,就能满意显露齿突.该入路有足够的空间行该部位的植骨融合术.
作者:缪国专;杜长生;周定标;杜心如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线入路相关活体解剖学特点.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科施行的21例腹腔镜中间入路右半结肠切除术手术录像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利用中间入路,以肠系膜上静脉为解剖学标志,可成功进行系膜血管的解剖、淋巴结清扫.并进入正确的外科平面.结肠系膜和肾前筋膜之间存在融合筋膜间隙,其内侧、外侧、腹侧、背侧的边界分别是肠系膜上静脉、右结肠旁沟、结肠系膜、肾前筋膜.胃结肠韧带、肝结肠韧带和结肠外侧腹膜返折等外周固定装置是右半结肠切除术中必须离断的结构.结论:在腹腔镜中间入路右半结肠切除术中,肠系膜上静脉是关键解剖学标志和主线,融合筋膜间隙是正确的外科平面;一系列外周腹膜结构是重要固定装置.
作者:于海涛;李国新;张策;丁自海;黄祥成;余江;钟世镇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为给MR矢状图像精确定位宫内胎儿脑发育畸形及胎儿优生优育的MRI筛查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将1例晚期妊娠尸体做腹盆部矢状位MR扫描,获取图像数据.用电动带锯按等距法制成与正中矢状而平行的腹、盆部连续矢状断层标本,并获取连续矢状断层标本图像数据,显示妊娠晚期宫内胎儿脑组织的形态结构.结果:(1)宫内胎儿头颅的倾斜及旋转方向的确定:胎儿为纵产式、头先露,胎头已经入盆,伴有颈部仰伸,胎体的前后位与孕妇一致,孕妇的正中矢状面图像与胎儿的正中矢状面图像一致,而且胎儿的头颅发生了向自己身体右侧的倾斜和旋转.(2)7幅标本的矢状断面图像是由孕妇左侧向右侧切及获得(胎体的右侧至左侧).分别经胎儿右侧大脑半球外侧凸面、外侧沟、内囊、正中矢状面、小脑中脚及脑干、左侧半球外侧凸面及左侧外侧沟.结论:宫内胎儿脑连续矢状断层标本和对应的MR图像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了宫内胎儿脑的形态结构特征,能够为胎儿脑组织的胚胎发育和临床影像诊断提供正常的形态学资料.
作者:孔凡镇;李振平;刘树伟;林祥涛;尹群生;孙博;樊令仲;孟庆成;张忠和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在鼻内镜下采用扩大的Caldwell-lu进路处理鼻腔及向翼腭窝侵袭肿物的手术方式.方法:对25例翼腭窝合并有鼻腔病变的患者,采用鼻内镜下扩大的Caldwell-lu进路的手术方式,对肿物进行切除.结果:25例患者中,有21例1次性手术成功,4例复发患者经过第2次手术达到满意效果.结论:鼻内镜下扩大的Caldwell-lu进路在处理翼腭窝病变时,不仅面部无瘢痕,且具有创伤小、视野清晰、出血量少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合新;张湘民;文卫平;史剑波;许庚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张某,男,9岁,学生.主因:下前牙缺失就诊,要求治疗.检查:张口度正常,全口恒乳牙交替期,下颌双侧前磨牙,上颌双侧尖牙及右侧前磨牙未替换.未见下颌双侧切牙,尖牙已萌出.切牙及尖牙冠发育正常,切牙及尖牙间隙不大.拍片显示:下颌内切牙及尖牙之间无侧切牙牙胚.其它已萌出牙数目及形态正常,未萌出牙牙胚数目及形态正常.诊断:下颌对称性侧切牙缺尖.先天性各部位牙缺失多见,下颌对称性侧切牙缺失少见,故作报道(图1).
作者:代慧珍;李才友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在标本解剖过程中,发现1例成年男性尸体标本左侧尺神经起自臂丛后束并与桡神经共干(图1),现报道如下:
作者:司道文;张廷才;张志勇;王永生;刘江;田清友;张子明;张宇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为利用旋股内侧动脉深支介入法治疗下肢动脉疾病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股部正常经福尔马林固定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50侧.观测旋股内侧动脉及其深支的起源、起点外径、走行和分布.以两侧髂前上棘的连线作为X轴.经髂前上棘所作垂直线为Y轴.分别测量旋股内侧动脉及其深支起始处至X轴和Y轴的距离,以此定位旋股内侧动脉及其深支的起始端.结果:旋股内侧动脉起始处外径,男(4.75±0.94)mm,女(3.92±0.88)mm.其深支起点的外径,男(3.90±0.70)mm,女(3.43±0.69)mm.旋股内侧动脉起点距X轴的距离:男(10.21±1.16)cm,女(9.58±1.67)cm;与Y轴间距:男(5.66±1.02)cm,女(15.37±0.59)cm.旋股内侧动脉深支起点与X轴的间距:男(10.61±1.21)cm,女(9.92±1.42)cm;与Y轴之间的距离分别为(6.48±1.18)cm和(6.31±0.66)cm.上述指标中,旋股内侧动脉主干及其深支的外径具有性别差异(P<0.05).结论: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可运用于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疾患.髂前上棘可作为标志定位旋股内侧动脉及其深支的起点.在操作中,要注意性别差异,并注意保护股血管.
作者:何晓武;张卫民;刘钊;郭天剑;贾玮;吴必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对比研究两种胸椎弓根根外内固定方法及椎弓根固定方法的三维稳定性,评价胸椎弓根根外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新鲜胸椎标本14个;随机分为2组(A组:螺钉D=5.5 mm,L=40mm;B组:螺钉D=6.5 mm,L=50 mm),7种固定状态模型.分别测试各状态的三维运动范围(ROM),并统计学分析对比.结果:A组,前屈后伸稳定性排列顺序:M2>M3>M4>M1,左右侧弯:M2>M3>M4>M1,轴向运动:M2>M3>M4>M1,其中M2,M3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B组,前屈后伸稳定性顺序:M6>M7>M5>M1,左右侧弯:M6>M7>M5>M1,左右旋转:M7>M6>M5>M1,其中M6,M7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较粗较长的螺钉固定时,胸椎弓根根外内固定三维稳定性优于椎弓根固定,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效果.
作者:崔新刚;孙建民;蒋振松;丁自海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建立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稳定性.方法:1例寰枢椎不稳标本行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采用螺旋CT扫描,通过工作站将扫描获得的图像导入计算机中,利用ANSYS 8.0软件建立寰枢椎不稳三维有限元模型.给予模型加载不同边界条件,模拟寰枢椎的不同运动,分析寰枢椎不稳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稳定性.结果:寰枢椎不稳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应力主要集中在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根部.前屈运动时,椎弓根螺钉根部的应力为0.350×109 Pa,前屈角度为0.7°;后伸运动时,椎弓根螺钉根部的应力为0.427×109 Pa,后伸角度为1.2°;侧弯运动时,椎弓根螺钉根部的应力为0.295×109 Pa,侧弯角度为0.3°;旋转运动时,椎弓根螺钉根部的应力0.635×109 Pa,旋转角度为0.8°.结论:寰枢椎不稳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具有良好的术后即时稳定性.
作者:尹东;刘斌;王巧民;肖丹;王义生;张美超;赵卫东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在综合分析多种脏器铸型腐蚀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实验找出一种快速、安全的腐蚀方法.方法:以50%KOH、50%NaOH、25%HCl、25%HCOOH、25%H2SO4等常规腐蚀剂分别对采用70%酒精、15%福尔马林、酒精:福尔马林为2∶1、1∶1、1∶2等混合液固定的及未经防腐固定的共30个肝脏标本进行腐蚀,求得各标本的腐蚀时间.结果:采用酒精固定的标本组腐蚀快;福尔马林及混有福尔马林固定的标本组腐蚀慢;采用KOH或NaOH作腐蚀剂的腐蚀效果佳、腐蚀[0]时间快,通常约需20~23 h.结论:采用酒精防腐,以KOH或NaOH作腐蚀剂是制作脏器铸型标本优化的组合.
作者:石小田;易西南;罗刚;张雨生;陈敏;黄奕弟;张显芳;李泽宇;王兴海;李忠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笔者在局部解剖教学过程中,解剖一老年男尸标本时,发现头臂干走行异常(图1),并测量记录.现报道如下:
作者:唐景志;陶伟;崔英健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肱骨远端髓腔内骨性突起形态学特征及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16层CT对80根肱骨远段1/3进行扫描,三维重建成像后,从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截而观察并描述鹰嘴窝上髓腔内骨性突起的形态特点,然后将20根肱骨远段1/3在冠状面上从中线纵行剖开,对髓腔内骨嵴行直观的观察.结果:鹰嘴窝上髓腔内1.9~3.2 cm(平均2.6 cm)范围内存在骨性突起,骨质与皮质骨相近,基底部位于后方,内、外侧分别呈倒八字形排列,骨嵴以一侧为主,其中59根以内侧为主,21根以外侧为主.呈2~3行平行排列,另一侧骨嵴则较紊乱.结论:本文描述了以前未有记载的肱骨远端髓腔内骨嵴的形态,对肱骨远端骨折内固定和肘关节人工关节置换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段满生;曹凯;王进华;舒勇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为C7神经移位椎管内吻合腰神经前根重建截瘫患者屈髋伸膝功能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0例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L1阶段椎管内L1~4神绛前根排列及纤维数、C7神经转移路径距离及坐骨神经可切取长度及远端纤维数.结果:一侧C7神经经椎体前通路跨越椎体中线的长度为(2.4±0.58)cm.可与对侧C7神经编织成束.在L1节段,L1~4神经前支可辨认并能编织成束供吻合.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可切取长度(52.35±2.60)cm,(48.20±2.37)cm能够满足C7至L1段椎管的距离(48.35±3.36)cm.一侧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远端纤维数(26856±112).(25700±156)大于一侧腰L1~4神经前支纤维数(20766±354).结论:坐骨神经可选择为颈7神经移位重建截瘫下肢功能的桥接神经,双侧C7神经可经椎体前通路编织成束作为动力神经源,在L1阶段椎管内吻合L1~4腰神经前根的具有可行性.
作者:吕占辉;王树锋;孙今占;王学丽;蔡长马;高鹏飞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笔者在整理100余套散骨标本时,发现有两例寰枕关节完全骨化、愈合,其中1例伴有先天性脊柱裂,此类标本实属罕见,现将观察和测量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佳林;胡滨;姜常勇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腰大肌作用力带动脊柱伸展应力的生物力学关系.方法:取家兔12只,分3组,每组4只.解剖后保留枢椎以下完整之脊柱及骨盆、髋关节、上段股骨.不损伤脊柱前、后纵韧带、椎间盘及所附着之腰大肌,保留脊柱背侧的竖脊肌、棘上韧带,置于生物力学拉伸测试仪(日本岛津制作所产AGS-J系列).上端十字头分别夹枢椎(颈胸腰段)、第1胸椎(胸腰段)和第12胸椎(腰段),下端十字头夹股骨上部;分别作有腰大肌状态下和切断腰大肌状态下,股髋自屈曲位到过伸带动脊柱自屈曲位到过伸位拉伸试验,测定两种不同状态下脊柱各节段的伸展应力(N/mm2).结果:有腰大肌状态和切断腰大肌状态下,股-髋-脊柱拉伸后脊柱伸展应力分别为:颈胸腰全段平均为306.6675 N/mm2:78.7167 N/mm2;胸腰段为680.8417 N/mm2:373.0375 N/mm2;腰段为1990.7944 N/mm2:523.0608 N/mm2;经统计学分析,具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腰大肌作用力对脊柱伸展应力影响显著,颈胸腰段占74.33%、胸腰段占45.21%,腰段占73.73%的伸展应力源自腰大肌.脊柱在腰大肌作用下产生腰椎向腹部的弯曲.
作者:韦以宗;谢冰;谭树生;高腾;周学龙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侧支血管生成过程中整合素αvβ3的表达及细胞外基质对其表达的调节.方法:结扎大鼠股动脉,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侧支血管整合素αvβ3的表达;并在体外实验中检测不同细胞外基质成分对整合素αvβ3表达的影响.结果:侧支血管整合素αvβ3表达明显增强,为正常血管的3.47倍;种植在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上的血管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SMC)整合素αvβ3的表达高,层粘连蛋白(laminin,LN)上次之,三维Matrigel基膜成分胶里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结论:相对于正常血管,侧支血管生整合素αvβ3的表达显著上调;不同细胞外基质成分对血管平滑肌细胞中整合素αvβ3表达的影响不同.
作者:朱武;伍校琼;罗明英;黄良;李明波;蔡维君;罗学港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大鼠肌源性干细胞在损伤脊髓组织提取液中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可能性,为神经再生及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从大鼠乳鼠骨骼肌中分离培养肌源性干细胞,将正常、伤后1d,伤后1周及伤后3周脊髓提取液加入细胞培养基中,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诱导后的细胞表达NSE特异性标志物.结果:加入脊髓提取液诱导后24h,部分细胞的形态已发牛改变,3 d后大部分细胞不仅在形态上表现为神经元样特征,而且NSE等特异性抗体呈阳性表达.结论:损伤脊髓组织液能将肌源性干细胞诱导成神经元样细胞.
作者:杨彪;梅晰凡;刘福强;秦书俭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建立精确的脊柱侧凸病人的脊柱数字化模型,探讨其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择6例脊柱侧凸病例,进行脊柱CT连续断层扫描,扫描结果导入Mimics软件中进行三维重建.利用三维重建模型指导临床.结果:全部病例均进行脊柱数字化三维重建,得到病变脊柱的三维立体图像.可以方便地从任意角度和方向观察脊柱畸形情况,测量有关的数据;还可以在数字化模型上进行手术设计,模拟内固定器械植入操作等.术中发现数字化模型与脊柱实际畸形情况完全一致.所有病人均接受手术治疗,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效果满意.结论:脊柱的数字化三维模型能够更直观、更准确地反映了脊柱病变的三维市体结构.对临床医生的诊断、手术计划、内固定选择等有较大帮助.
作者:肖进;尹庆水;张美超;赵卫东;马向阳;李鉴轶 刊期: 200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