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春霞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出入液量的变化,对术后护理工作做出总结。方法分析比较52例OPCAB与25例CCABG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并记录比较术中及术后的出入液量。结果术后当日OPCAB组的出液量明显比CCABG组要少,术后1-3日两组引流量无明显区别,对两组进行出血量的比较, OPCAB组的出血量比CCABG组要少。两组入液量比较,术中OPCAB组少,然而术后第一日入液量增多,之后又下降。两组尿量的比较,术中及术后当日OPCAB的出液量明显少于CCABG组,而术后1-3日两组患者的出液量无明显差别。结论 OPCAB比CCABG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出入量的控制要求较低,术后的液量控制较为简单。
作者:程娟;白美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研究妊娠合并心力衰竭对母婴结局的影响,并分析研究妊娠合并心力衰竭的早期发现以及预防对策。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于本院就诊的30例妊娠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随机选取同时期30例正常妊娠产妇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新生儿窒息、早产、围生儿死亡以及孕产妇死亡几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后显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患有心肌炎、妊娠期高血压心脏病几率较大。结论妊娠合并心力衰竭是导致孕产妇以及胃肠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强化产前检查并着重强调围生期保健,及时终止妊娠以及剖宫产等是提高妊娠合并心力衰竭产妇生存几率的重要途径。
作者:马平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针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合并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观察完成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合并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120例,将其设为观察组(C1组)。同期选择妊娠高血压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C2组)。针对所有患者于24h心电监护条件下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并且合理对患者进行手术,终止妊娠。结果 C1组与C2组患者在不同阶段心电图表现存在明显差异(P<0.05);在C1组120例患者中,合并表现为急性肾衰竭的患者2例,对患者实施临床抢救后,患者终死亡。患者Apgar评分情况为:0分-15分的患者30例,4分-7分的患者36例,超过7分的患者54例。结论对患者心电图发生的变化进行认真观察,对患者疾病进展情况进行详细判断,对患者心衰症状进行有效控制,并且需要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利用手术针对患者实施终止妊娠,终将母婴围产期死亡率有效降低。
作者:李国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重症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行个体化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9月间收治的重症慢性心衰患者8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观察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结果本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5.24%(80/84),治疗后患者HR、SBP、DBP、LVEDV、LVESV、LVEF等指标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重症慢性心衰患者中行个体化药物治疗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龙健猷;周丹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本文对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方法在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10日期间,我院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66例,采用抽签的方法将本组的66例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阿托伐他汀治疗,实验组予以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97%,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7.88%,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显著,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田春霞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究小儿充血性心肌病并顽固性心衰抢救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所收治的11例充血性心肌病并顽固性心衰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了2-7年的随访。结果患儿经过有效的抢救治疗以及优质护理后,有2例患儿死亡,9例患儿存活,心脏的缩小程度较为明显。结论对充血性心肌病并顽固性心衰患儿给予优质的抢救护理对策可以提高患儿的存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银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便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0例,对其临床诊断、治疗问题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后显效的患者共有105例,有效共53例,无效共2例,无一例死亡。本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75%。患者治疗后共出现2例皮肤瘀斑,1例皮肤黏膜出血,无一例消化道出血、牙齿出血并发症,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875%。结论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能够提高救护质量,降低死亡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潘焱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针对冠心病患者,观察对不同血液检验指标进行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冠心病患者136例。将患有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作为A1组(AP组68例);将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作为A2组(AMI组68例);同期选择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80例作为A3组(对照组)。对三组研究对象的血液标本进行采集,并且针对不同血液指标实施临床检测,观察终三组研究对象表现出的差异性。结果对三组研究对象的RDW、PDW以及PVT等指标完成检测后发现,在RDW(红细胞分布宽度)方面,A1组以及A2组均显著高于A3组(P<0.05);在PLT、MPV、PDW以及PVT等指标方面,三组研究对象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P>0.05)。A2组患者在住院后,对其诸多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在初的几天内,患者心肌肌钙蛋白Ⅰ表现出大倍率升高。结论针对冠心病患者,其自身RDW会对患者的临床预后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对此针对患者在进行临床检测以及诊断过程中,针对患者自身RDW需要给予高度重视。与此同时,通过对心肌肌钙蛋白Ⅰ指标进行观察,能够为患者心肌损伤诊断提高准确的参考依据。
作者:张冬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究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6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和家属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8.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0.0%,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为96.0%,对照组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为80.0%,两组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或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家属护理满意度高,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于勤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急诊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52例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方法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血压控制率及疾病知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应用于急诊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显著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提升了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缪斌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究与分析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诊断及治疗观察情况。方法随机选取自2013年10月~2014年11月在我院诊疗的100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有50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益肺活血颗粒进行治疗。经过数据统计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临床诊断情况。结果100患者中有96例患者病情好转出院,3例患者病情加重,1例患者死亡。其中,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76%)远低于实验组(92%)。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心电图、X线等检查方式能够清晰的表现出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特征;通过益肺活血颗粒能够有效治疗该病且治疗效果较好,有利于患者及时康复,值得在各大医院的临床实践中推广。
作者:李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对β受体阻滞剂在右心衰应用中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将我院2013年3月~2013年12月接诊的56例右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7.9%(19/28),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9%(26/28),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β受体阻滞剂用于治疗右心衰能有效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适合于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华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究门急诊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在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1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立即送入急诊科进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尿激酶静脉溶栓静脉滴注等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急诊科抢救治疗,15例均抢救成功,顺利转入住院部,无死亡病例。同时,在15例患者中,溶栓成功11例,冠状动脉再通率为73.3%(11/1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治疗中,给予准确、及时、有效的门急诊救治,可取得满意的救治效果,提高救治率,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周志高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的高血压治疗水平,减轻病人痛苦,应用对照开放性实验的方法探究福辛普利治疗轻度、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方法我院选择了自2010年9月~2011年4月期间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性患者有28人,男性患者有32人,在对所有患者停用降压类药物以后,坐位血压正常者使其服用福辛普利药物。对患者服用药物前后进行对比和观察。结果在患者服用药物两周以后,坐位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下降,从第四周开始观察动态血压,各个点位的血压都有所下降,从第四周开始血压逐渐恢复平稳。结论福辛普利对于治疗轻、中度的高血压具有显著效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作者:张宝娣;王钧;张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诊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12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纯胺碘酮口服治疗,给予观察组口服联合注射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不良反应6例、对照组8例,不良反应率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胺碘酮口服联合注射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疗效显著,且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作者:陈明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对老年心绞痛患者医嘱依从性及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把我院收治的76例心绞痛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名。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方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即观察组患者的康复情况更好;观察组患者护理后1周、2周、4周、3个月、6个月的医嘱依从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将循证护理应用于老年心绞痛患者的护理中效果显著,对提高医嘱依从性,增强康复效果均有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幸坤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急诊快速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NT-proBNP水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本院急诊科接诊的1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设为STEMI组;6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设为NSTEMI组;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设为UA组。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进行了NT-proBNP水平的快速检测,观察各组患者的NT-proBNP水平。随访6个月,观察各组患者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继发性心力衰竭等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的NT-proBNP水平具有显著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心脏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13.3%、8.3%、1.7%,STEMI组与UA组具有显著差异,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TEMI组与NSTEMI组、NSTEMI组与UA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快速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NT-proBNP水平有助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可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云珊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治疗早期妊娠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本文就拜新同联合拉贝洛尔治疗早期妊娠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和探讨。方法将我院在2012年4月至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56例早期妊娠合并高血压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n=28)和对照组(n=28),给予对照组患者拜新同治疗,给予实验组患者拜新同联合拉贝洛尔治疗,对两者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拜新同联合拉贝洛尔应用于早期妊娠合并高血压临床治疗过程中,有效的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使患者的血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医学应用和推广。
作者:刘莉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对肺结核咯血综合护理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治疗的80例肺结核咯血患者,按照1:1比例进行分组,每组各40人,实施不同护理方案进行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咯血停止时间、住院时间分别是(3.40±3.02)d、(17.05±9.74)d,对照组分别是(5.11±4.05)d、(24.01±13.13)d,存在明显差异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窒息发生率、再次咯血率、抢救成功率分别是2.5%、22.5%、100%,对照组分别是20%、42.5%、95%,存在明显差异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结核咯血综合护理的实施,减少患者死亡率,提高临床疗效与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丁恒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在老年心肌梗死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文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平均反应时间、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可为患者争取更多抢救时间,减少抢救后并发症,进而降低死亡率。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唐艳红;卢美珍;周武坚;许娇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