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松
目的:探究心血管内科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有效性。方法把我院收治的30例患有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进行探究,将这30例患者随机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的病人除了进行常规治疗之外还进行尿激酶早期治疗,对照组的病人仅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治疗,使用匹兹堡睡眠效果指数进行患者睡眠状况的评测,将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的焦虑程度制成表格,便于统计和观察。结果在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观察和治疗后,观察组的患者睡眠状况和焦虑程度都有明显的改善,而对照组患者的睡眠状况和焦虑程度变化不大,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后,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在对急性心肌梗塞进行治疗的同时,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血栓,可以及时规避一些并发症的发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P<0.05)。结论通过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观察,可以看出尿激酶溶栓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效果,可以使患者的睡眠质量大大改善,并且可以促进病情的好转,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孔洁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对肺结核咯血综合护理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治疗的80例肺结核咯血患者,按照1:1比例进行分组,每组各40人,实施不同护理方案进行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咯血停止时间、住院时间分别是(3.40±3.02)d、(17.05±9.74)d,对照组分别是(5.11±4.05)d、(24.01±13.13)d,存在明显差异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窒息发生率、再次咯血率、抢救成功率分别是2.5%、22.5%、100%,对照组分别是20%、42.5%、95%,存在明显差异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结核咯血综合护理的实施,减少患者死亡率,提高临床疗效与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丁恒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对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进行探讨,提高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取2010年5月到2014年2月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192例患者为护理对象,选取72名护理人员按数字表法随机设为B组(n=36)和A组(n=36),A组人员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促使耦合,B组的人员实施常规风险管理,分两班倒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对比患者对两组护理投诉发生率和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评分结果。结果 A组的投诉率为2.1%低于B组14.6%,A组灭菌处理合格率94.44%,文书书写合格率为100%,护理操作合格率为97.22%。B组灭菌处理合格率66.67%,书写合格率为66.67%,护理操作合格率为69.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风险管理应用于急诊护理操作实施中,不仅可以保障医疗安全,也可以降低患者与医生之间的摩擦,减少投诉率。
作者:曹如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诊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12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纯胺碘酮口服治疗,给予观察组口服联合注射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不良反应6例、对照组8例,不良反应率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胺碘酮口服联合注射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疗效显著,且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作者:陈明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低血压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接收的4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低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引起低血压的原因与相关护理方法,进而对其护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本组46例患者中,30例(占比为65.2%)患者为心源性休克所致低血压,其余16例(占比为34.8%)患者为非心源性因素所致;给予其相关处理后,38例患者存活,存活率为82.6%,8例死亡,死亡率为17.4%。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低血压患者的死亡率较高,因而应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为患者实施正确的抢救护理,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作者:李改霞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匹伐他汀钙治疗高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月到2014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高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共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43例,对照组患者入院之后给予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匹伐他汀钙,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TC、LDL-C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第4周检测时,观察组CPK、ALT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11.6%。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应用匹伐他汀钙治疗效果显著,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效降低对肝功能的损害,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作者:张磊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在老年心肌梗死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文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平均反应时间、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可为患者争取更多抢救时间,减少抢救后并发症,进而降低死亡率。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唐艳红;卢美珍;周武坚;许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研究硫酸镁治疗妊娠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于本院就诊的80例妊娠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依据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硫酸镁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后血压控制情况、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以及产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后显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后显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产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后显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比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未表现出明显差异(P>0.05)。结论将硫酸镁应用于妊娠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治疗当中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且不会导致患者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另外其在保持良好临床降压的同时也可有效降低其产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故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杨艳香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探讨缬沙坦联合依那普利对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纤维化的临床作用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3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均为31例,分别设为A组,B组和C组,三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A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缬沙坦进行治疗,B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那普利进行治疗,C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缬沙坦和依那普利联合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三组患者血清中的Ⅲ型前胶原水平进行测定和比较,观察三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血清中的Ⅲ型前胶原水平可见,三组患者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后,三组患者的Ⅲ型前胶原水平均得到显著提高,与治疗前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三组患者治疗后的Ⅲ型前胶原水平比较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Ⅲ型前胶原水平是判断心肌纤维化程度的重要指标,缬沙坦、依那普利单独用药或者联合用药治疗后均能有效提高Ⅲ型前胶原的水平,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作者:李英松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心肌酶谱检查致儿童病毒性心肌炎误诊的原因。方法选取在我院接诊的45例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心肌酶谱检查,调查心肌酶谱检查致儿童病毒性心肌炎误诊的原因。结果45例患者中,12例患者被误诊,误诊率为26.67%,误诊的原因包括临床医生因素、实验室的影响因素两大方面。结论心肌酶谱检查已经成为基层医院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首选方法,但实际应用过程中,临床医生因素、实验室检查因素等影响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陈丽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主动脉根部内径与高血压危险因素及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的关系。方法从本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随机选择50例进行研究,对其主动脉根部内径和室间隔、左心室质量以及左心室后壁厚度等进行测量,并分析与高血压危险因素及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的关系。结果观察患者的AAD及MRD较之对照组均明显增宽,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在AVD方面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主动脉内径与心血管疾病一部分危险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主动脉内径与心血管疾病一部分危险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莫江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究围术期高血压病人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4年5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接收的52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尼卡地平、硝酸甘油和硝苯吡啶对患者进行麻醉处理。对比患者用药前后血流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在麻醉用药1-2分钟后血压下降,15分钟内血压下降到手术开始前的水平值,所有患者均没有出现有关高血压的并发症状。结论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麻醉时,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分析患者围术期内的风险因素,避免和减少高血压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孟祥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成人多发房间隔缺损采用经导管国产封堵器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的40例患者均为我院在2013月2月到2014年11月期间收治,所有患者均通过经食管超声和经胸超声检查确诊为多发性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根据其具体病情采用经导管国产封堵器治疗,并通过心电图、经胸超声和经食管超声评价治疗效果。结果40例患者全部封堵成功,没有患者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情况。在患者治疗后的3d、3个月和6个月,通过经食管超声、经胸超声对患者封堵器情况进行检查,结果显示全部患者封堵器的结构形态与位置情况良好,封堵器没有发生变形和移位现象。有1例患者的小缺损孔有微量残余分流,通过X线平片提示,患者的肺血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右室、右房也都存在程度不等的缩小,且经胸超声检查没有心律失常情况发生。结论采用经导管国产封堵器治疗成人多发房间隔缺损的疗效确切,全部患者封堵成功且无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侯春滨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和探讨无创呼吸机对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30例,在对患者进行内科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无创呼吸机进行通气,然后观察治疗前后动脉血的pH,PaCO2,PaO2等的变化。结果在对患者采用无创呼吸机进行通气以后,患者动脉血的pH和PaO2有所升高,同时患者动脉血的PaCO2,有所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效果良好,可以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江丽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心血管内科2013年4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9例,按照抽签的方法分为治疗组与参考组,分别采用不同的药物治疗。结果两组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度无显著差异,(P>0.0);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显著优于参考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氯吡格雷治疗可以改善血小板聚集,且不良反应少,对凝血机制影响较小。
作者:宋伟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究与分析100例急性心包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随机选取自2013年1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诊疗的196例急性心包炎患者,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法、治疗效果等。结果196例患者中无死亡病例,治愈的患者有191例,病情改善的患者为5例,出现轻微并发症或不良反应的患者有11例。结论为降低急性心包炎患者的死亡率与不良反应产生率、尽快恢复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需要医生详细分析患者的患病原因并根据患者自身患病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昕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对老年心绞痛患者医嘱依从性及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把我院收治的76例心绞痛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名。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方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即观察组患者的康复情况更好;观察组患者护理后1周、2周、4周、3个月、6个月的医嘱依从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将循证护理应用于老年心绞痛患者的护理中效果显著,对提高医嘱依从性,增强康复效果均有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幸坤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16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有患者8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治疗,服用硝酸脂类、利尿剂、强心剂、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制剂、洋地黄等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在传统治疗方式为基础上使用曲美他嗪。结果观察组80例患者中,治疗总有效率为83.75%;对照组80例患者中,治疗总有效率为65.00%,两组数据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曲美他嗪对于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高,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较少,患者对药物耐受性较好,副作用较小,从而说明曲美他嗪对于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治疗疗效较好,且安全性较高,可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作者:吴慧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本文就护理程序在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护理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5月到2014年6月份收治90例心力衰竭患者,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在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过程中采用护理程序模式护理,对实验和对照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舒适评分,护理满意度及相关观察指标等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45例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以及患者对康复护理的满意度都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护理程序应用于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显著,使心力衰竭患者能够有效的提高生活质量,并且有效提高了心力衰竭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作者:刘相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作者: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