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社区治疗和强化管理对高血压病患者106例的临床疗效分析

罗全;杨亚西;张伟;谭启兴

关键词:高血压病, 社区治疗, 强化管理, 疗效对比
摘要:目的 探究高血压病患者社区治疗及强化管理的要点,对比分析临床效果.方法 选自我院门诊确诊高血压病的患者113例,随机分为社区组和对照组,社区组给予社区治疗和强化管理及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每隔3月随访一次,共随访6次.从两组患者血压的控制效果,心脑肾并发症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 失访7例,余106例对比中发现:社区组在3个月内高血压的控制及并发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自第2次随访始,社区组在血压的控制上,并发症的发生均优对照组.结论 社区治疗和强化管理配合药物治疗,可以显著控制好血压,预防并发症发生,见效慢但效果切实,是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微栓子检测的意义

    目的 研究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微栓子检测的意义.方法 将患者分成阵发性心房纤颤和健康对照两组,微栓子信号检测评定.结果 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MES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 微栓子信号检测技术有利于发现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潜在脑栓塞风险.

    作者:颜丽丽;董礼全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曲美他嗪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曲美他嗪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06月-2015年06月收治的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128例,随机分成研究组(n=64)与对照组(n=64),对照组按冠心病二级预防常规内科治疗,包括双抗血小板、调脂、抗凝及行PCI术等;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盐酸曲美他嗪治疗,出院后随访1月,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持续时间、硝酸甘油及速效救心丸用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曲美他嗪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时间,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临床上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作者:曹应坤;欧新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浅议慢性心衰规范化治疗的价值

    目的 探究慢性心衰规范化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抽取2012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30例,均给予规范化的治疗,并结合患者病情,给予个体化治疗,用药剂量因人而异,统计治疗情况.结果 治疗前,患者患者身体评分(11.7±3.4)分、情绪评分(11.1±3.2)分;治疗后,身体评分为(7.8±2.3)分、情绪评分为(5.7+3.2)分,前后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给予慢性心衰患者规范化治疗,可使心率及血压恢复正常,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作者:王启志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浅谈老年人高血压护理干预治疗

    目的 对于老年人高血压患者治疗采用不同的方式,观察患者的质量情况和影响治疗的原因.方法 将医院2013年8月到2014年7月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抽取100例,随机分为两组进治疗,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的方式,对照组只是用单纯的药物治疗,一段时间以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经过医护人员的共同配合下,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患者进行相应的治疗,两组患者均按照医嘱按时服药,生活情况方面对实验没有影响,实验组患者根据医生的建议加强护理,实验的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治疗以后的收缩压(126.72±6.98)mmHg、舒张压(80.21±5.67)mmHg,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治疗以后的收缩压(149.73±16.22)mmHg、舒张压为(81.27+7.21)mmHg,两组数据差异较大,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老治疗年人高血压患者采用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的质量方式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并且明险比单纯的药物治疗效果好,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大力推广.

    作者:杨天娥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顽固性心衰伴低钠血症的防治探究

    目的 分析研究顽固性心力衰竭伴有低钠血症的预防以及治疗措施.方法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顽固性心力衰竭伴有低钠血症的病人一共有47例,对47例病人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之上,区分真性和稀释性低钠血症,其中对轻度低钠血症采取钠盐(口服)治疗,中度和重度低钠血症采取静脉补钠为主,同时对临床疗效给予分析研究.结果 稀释性低钠血症一共有39例,其中治愈一共有28例,占总体的71.79%;好转一共有10例,占总体的25.64%;死亡一共有1例,占总体的2.56%,临床治疗总体有效率为97.43%,死亡原因为急性心衰.缺钠性低钠血症一共有8例,其中治愈一共有5例,占总体的62.5%;好转一共有2例,占总体的25%;死亡一共有1例,占总体的12.5%,临床治疗总体有效率为87.5%,死亡原因为心源性休克.结论 血钠水平是反映心力衰竭病人预后的主要因素,低钠血症会使顽固性心力衰竭发病率以及死亡率明显增加,顽固性心力衰竭伴有低钠血症病人可以通过口服钠盐以及静脉补钠维持血钠正常,对病情恢复以及预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曹斌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心率变异性在剖腹产术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剖腹产麻醉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ASA Ⅰ-Ⅱ级,年龄24~33岁,无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产手术的病人70例.选择L2-3为穿刺间隙,头向置管3.5cm.开放静脉通路,以15ml.Kg-1h-1的速度输入乳酸林格氏液.局麻药为1%利多卡因+0.15%丁卡因混合液,内含1:20万肾上腺素.分次硬膜外腔注入局麻药,针刺法测定麻醉平面,控制麻醉平面达T6~S4.分别记录麻醉前、麻醉后5min、15min、胎儿取出、手术结束时的HR(心率)、MAP(平均动脉压)、LF(低频段功率)、HF(高频段功率),LF/HF值.结果 HR、MAP于麻醉前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LF、HF、LF/HF于麻醉后5分钟即出现变化,与麻醉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麻醉后15分钟至手术结束(手术时间为40:±:5.5min),LF、HF、LF/HF与麻醉前比较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 HRV能反映硬膜外阻滞效果,可作为判断硬膜外麻醉是否成功的参考指标.

    作者:李继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老年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其预防策略探讨

    目的 分析心血管疾病发病过程中,主要受到何种危险因素影响,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应采取何种措施加以防治.方法 在2014年1月-2015年6月时间范围内,从我院选取接受治疗心血管疾病患者共包括150例,根据年龄段方面存在的不同,将患者进行科学分类,Ⅰ组患者年龄段位于55岁-70岁范围内,Ⅱ组患者年龄段位于70岁-85岁范围内.通过一定分析调查,对患者潜在危险因素加以有效分析记录,然后对患者进行有关数据统计.结果 经过一定时间统计分析,Ⅰ组患者和Ⅱ组患者在发病的过程中,吸烟及嗜酒等一系列行为习惯都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在吸烟率方面,Ⅰ组患者(74.67%)相对于Ⅱ组患者,明显要更高(40.00%).在熬夜方面,Ⅰ组患者(37.33%)相对于Ⅱ组患者,明显要更高(28.00%).相对而言,Ⅱ组患者在高脂饮食与易怒方面,明显具有更大关联性(P<0.05).在嗜酒方面,Ⅰ组患者和Ⅱ组患者都存在嗜酒现象,且均被认为心血管疾病重要影响因素,但是Ⅱ组患者关联性相对要更大一些,P<0.05.Ⅱ组患者与Ⅰ组患者进行对比,高收缩压(72.00%)相对而言比Ⅰ组患者(39.60%)更易发生,但体重异常及高血糖方面,Ⅱ组患者明显更低.结论 Ⅰ组患者和Ⅱ组患者发病过程中,易怒、熬夜与吸烟都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嗜酒同样起到间接性关系,肥胖、高血压同样起到直接性影响.

    作者:张绍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社区治疗和强化管理对高血压病患者106例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究高血压病患者社区治疗及强化管理的要点,对比分析临床效果.方法 选自我院门诊确诊高血压病的患者113例,随机分为社区组和对照组,社区组给予社区治疗和强化管理及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每隔3月随访一次,共随访6次.从两组患者血压的控制效果,心脑肾并发症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 失访7例,余106例对比中发现:社区组在3个月内高血压的控制及并发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自第2次随访始,社区组在血压的控制上,并发症的发生均优对照组.结论 社区治疗和强化管理配合药物治疗,可以显著控制好血压,预防并发症发生,见效慢但效果切实,是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作者:罗全;杨亚西;张伟;谭启兴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在心血管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血管重症患者100例,2011年9月-2012年12月为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对照组)49例,2013年1月-2014年8月为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观察组)67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并发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转出ICU病房后通过电话随访等方式填写ICU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工作不良事件发生率约为2.99% (2/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62%(4/49),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对照组满意率约为81.63% (40/49)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5.52%(64/67),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心血管重症患者日常护理工作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减少临床护理风险,促进患者对于护理满意度的提高.

    作者:王莉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参数与炎症反应的关联分析

    目的 分析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参数与炎症反应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纳入89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组,纳入90例单纯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hs-CRP)、血小板参数(PLT、MPV、PCT、P-LCR、PDW),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统计学软件对血小板参数与炎症反应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 hs-CRP以及MPV、PCT、P-LCR、PDW四项血小板参数,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PLT对照组高于研究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研究组患者hs-CRP仅与PLT呈负相关,与其余四项血小板参数呈正相关.结论 血小板参数及炎症反应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病情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相关性,临床可将其作为评估患者病情的有效指标.

    作者:仕红萍;赵德逵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瑞舒伐他汀钙与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的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瑞舒伐他汀钙与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60例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在口服5mg/d的氨氯地平控制血压后,观察组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患者服用瑞舒伐他汀钙,对照组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钙,药量均为10mg/d.结果 经过治疗后,对照组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总有效率仅为63.33%,观察组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总有效率可以达到86.67%(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钙可以更好地改善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高血脂和高血压状况,治疗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钙,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李光珠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心电图aVR导联中R波振幅变化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对心电图aVR导联中R波振幅变化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抽取在2013年1月-2014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急性肺栓塞患者31例,对其不同发病时期、溶栓后进行心电监护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aVR导联中R波幅度以及肺动脉压进行测量,并对比分析两者关系.结果 经统计发现,随着肺动脉压的升高,急性肺栓塞患者的aVR导联中R波振幅逐渐增高,经溶栓治疗后,肺动脉下降低,aVR导联中R波振幅也随之降低.结论 aVR导联中R波振幅的变化与肺动脉压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这对于临床急性肺栓塞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作为间接依据,值得关注.

    作者:罗艳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力衰竭的心脏彩超探析

    目的 探析心脏彩超在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救治的60例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心力衰竭患者,为观察组,再收集同时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人60例,为对照组,以观察与对比两组患者的心脏彩超.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LVDd、LAD、LVEF、E/Ea分别是(54.21±8.85)mm、(47.96±9.65)mm、(53.87±10.19)%、(12.44±3.30)%,对照组患者分别是(47.09:±4.40)mm、(34.91±3.88)mm、(66.96±6.56)%、(6.73±1.70)%,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不同心功能分级的LVDd、LAD、LVEF、E/Ea均存在显著差异性.Ⅱ级心功能患者与心脏彩超检测结果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 心脏彩超在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具备良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英;刘羽;宋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射频消融治疗136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临床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随访观察我院136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成功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36例患者中2例复发,1例术中出现一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经治疗后恢复正常心律,无死亡病例.结论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作者:李镇;邵名亮;胡龙;杨辉;冯启凡;章敬水;王贤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超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的护理观察体会

    目的 通过对比观察静脉溶栓治疗和非静脉溶栓治疗对超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效果及护理体会,探讨超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超急性脑梗塞患者66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33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非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完全及基本恢复率、出血发生率,总结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完全及基本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42.4%对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出血发生率为9.1%,观察组患者的出血发生率为15.2%,两组患者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是超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有效治疗措施,不仅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完全及基本恢复率,而且并未增加患者的出血发生率,是临床上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惠香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选取本院收治的84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其分为观察组(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及对照组(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性护理管理,观察组实施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对比分析两组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和家属满意率分别为100.00%和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x2=7.636、6.222,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风险事件、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38%、0.00%和0.00%,显著低于对照组(x2=7.265、6.461、11.351,P<0.05).观察组等候时间、抢救时间、症状缓解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t=9.526、12.252、10.785、5.263,P<0.05).结论 分级分区管理模式能有效缩短AMI患者等候时间及抢救时间,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医疗纠纷,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

    作者:彭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针灸结合康复医学在中风偏瘫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针灸联合康复医学在中风偏瘫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了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来我院诊治的84例中风偏瘫患者实施研究,按照就诊顺序把8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给予对照组单纯康复治疗,治疗组针灸结合康复医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使用单纯康复医学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是71%,使用针灸联合康复医学治疗的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是95%,两组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中风偏瘫患者实施针灸联合康复医学治疗可将患者偏瘫症状有效改善,对改善患者生命质量有重要意义,应推广运用.

    作者:王金年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进展

    强化护理措施,在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可以降低心力衰竭产生的不良影响,对患者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护理工作中,从心理、饮食、生活、健康指导、康复训练等多方面加强护理,并向患者宣传与这些护理相关的知识,提高患者自身的心力衰竭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在出院后,可以提高自身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护理能力.本研究主要就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陆爱华;韦靖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氯吡格雷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作用观察

    目的 分析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镇痛、吸氧、抗心律失常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及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31%及 63.08%,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85%及 12.31%组间比较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显著,无显著不良反应,安全性高,为临床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理想药物,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卢国栋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探究小剂量甲状腺素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究小剂量甲状腺素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治疗的80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配表的方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心力衰竭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小剂量甲状腺素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分析治疗后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经过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后,试验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甲状腺素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老年重症心力衰竭临床疗效优越,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召伍 刊期: 2015年第11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