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临床分析

张丽梅

关键词:2型糖尿病, 合并冠心病, 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征,重点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治疗途径。方法随机选取本院三年来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35人;另一组为单纯的2型糖尿病组,35人。记录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体征等与分析有关的数据,除血压外各项数据无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和各项体征,除血压外如体重、血清总胆固醇等各项数值通过比较没有太明显的差异(P﹥0.05),FBG、TG、HLD、LDL、HbAlc数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病因很多,所以,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应从血压血脂的控制、血尿酸的检查进行入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降压联合调脂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效果及药学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采用降压联合调脂治疗临床效果及药学分析。方法本次共选择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就单纯降压药物应用(对照组,n=50)与加用他汀类调脂药物(观察组,n=50)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选取病例经统计示临床总有效率为86%,对照组经统计示为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SBP、DBP测定值无有显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下降,但观察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TC、TG、LDL-C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管血脂水平高低,均需在应用降压药物常规服用的同时,取他汀类药物在早期联用,除可对血脂进行调节,且使动脉弹性改善,长期应用,使粥样硬化病变得以延缓,使降压药物血压控制达标率及降压效率进一步提高,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作者:曾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10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小板聚集(PAG)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39/52),治疗总有效率为76.92%(40/52),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两组治疗前后PAG差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76%(3/52),明显低于对照组21.54%(11/52)。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应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均可起到较好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但氯吡格雷效果优于阿司匹林,且不良反应低于阿司匹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不同药物治疗顽固性高血压临床体会

    目的:探析联用多种不同药物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有着不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128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两组患者首先常规服用氨氯地平片以及厄贝沙坦片,在此基础上,A组患者每天加服25到50毫克双氢克尿噻片, B组患者则每天加服20到40毫克安体舒通片以及6粒麝香保心丸。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TC、TG、LDL-C以及HDL-C等指标经治疗之后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B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A组。A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2.50%,B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5.93%,B组明显优于A组,差异较大,在TC、TG、LDL-C以及HDL-C等指标的改善情况以及治疗有效率方面的比较,两组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用多种不同药物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有着不错的临床效果,尤其是在此基础上结合中西不同药物,可以有效降低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液黏稠度,进而起到保护血管内皮、防止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达到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目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刘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经颅多普勒(TCD)结合颈动脉超声对后循环缺血病变的研究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和颈动脉超声对后循环缺血患者的颅内外椎-基底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抽取32例临床诊断后循环缺血的患者,分别进行TCD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再将这两项检查与CTA进行对比,显示符合率。结果 TCD结合颈动脉超声检查与CTA检查的例数及支数均显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符合率87.5%,结果基本一致。讨论 TCD及颈动脉超声在诊断后循环缺血中的优势具有无创性、重复性、准确性高及价格便宜等优点,可作为脑卒中常规超声检查。

    作者:杨宗瑜;安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溶栓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联合运用溶栓+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84例,均为2007年1月到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在患者自愿的基础上依照随机数字表的方式给予其中42例常规溶栓治疗(对照组),另42例给予溶栓+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持续时间,并对比两组再次发生心梗的几率与病死率。结果经相应治疗,在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持续时间上,观察组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再次心梗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上,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在不良反应率上,两组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溶栓在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症状上能够起到显著的效果,使患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以及再次发生心梗的几率得到降低,对患者预后质量进行明显改善,有着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蒲玉英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PCI术后心包填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并发急发性心包填塞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方法探讨,并总结护理体会。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我院心外科收治并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并发急发性心包填塞的11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与护理。结果11例急发性心包填塞患者经抢救治疗及科学的护理,病情稳定出院。结论加强临床观察,及时诊断,积极处理和合理有效的护理是减少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的关键。

    作者:张婉斌;杨聃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高血压性心脏病拔牙风险分析

    目的: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拔牙风险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通过对来我院就诊的60例患有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在拔牙过程中出现的心率变化进行回顾,完成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拔牙风险的临床分析。结果根据监测过程中得出的数据显示,在拔牙的过程中,患者的血压随着拔牙手术的复杂程度的增大而升高,具有显著差异。结论患有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患者在拔牙手术时要进行必要的心电监控,可以有效的减少拔牙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几率。

    作者:汤春仙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心肌梗死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心肌梗死的关系。方法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4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心肌梗死组,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40例作为非心肌梗死组,比较两组血浆Hcy水平及治疗后心肌梗死组患者Hcy水平,分析心肌梗死危险因素。结果心肌梗死组患者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非心肌梗死组,治疗后,心肌梗死组Hcy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Hcy高表达为心肌梗死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浆Hcy水平与心肌梗死有一定的相关性,高Hcy为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刘琼;秦天赐;秦顺华;周汉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超敏C反应蛋白对2型糖尿病肾功能损害监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患者肾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测定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单纯糖尿病组及糖尿病肾损害组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的水平。结果单纯糖尿病组和糖尿病肾损害组的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肾损害组的hs-CRP水平较单纯糖尿病组高,且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糖尿病人血清hs-CRP水平与尿微量白蛋白呈正相关。结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患者肾损害程度一致。

    作者:李皓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缬沙坦合并吲达帕胺治疗高血压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缬沙坦合并吲达帕胺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2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缬沙坦合并吲达帕胺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缬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要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幅度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收缩压先于对照组降至正常(P﹤0.05),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的舒张压差距加大,整个治疗期间观察组的舒张压下降幅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患者采用缬沙坦合并吲达帕胺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而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王清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护理干预在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对护理干预在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92例,分为两组,均给予相同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护理,研究组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并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治疗和护理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43%;且研究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同时给予其相应的护理干预,不仅有利于提升治疗的疗效,而且还能改善患者生活的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杜方伶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3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体会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资料,病例均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结果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复查头颅CT血肿消失,术后随访3个月2例复发,疗效满意。结论钻孔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较好方法。

    作者:黄永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影响

    目的:研究分析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用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其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90例,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2%,研究组为95.6%,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张连英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急诊患者发生快速性心律失常后采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180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依据心律失常类型分为140例室上性组和40例室性组,将室上性组和室性组依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室上性A组、室性A组)和对照组(室上性B组、室性B组),观察组采用胺碘酮治疗,对照组采用毛花苷C和利多卡因治疗。对不同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治疗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的治疗效果优于毛花苷C和利多卡因,患者不良反应少,使用安全性高,值得进行推广。

    作者:杨玉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疤痕子宫止血介入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止血介入治疗临床效果。方法本次共选择10例瘢痕子宫出血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采用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治疗。结果本次选择的10例疤痕子宫出血患者,采用止血介入治疗均1次成功,手术结束后1-2d实施清宫术,仅有少量血性分泌物,无大出血,手术顺利完成,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2-5个月,无闭经,月经均来潮。结论疤痕子宫出血应用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治疗,具一定有效性和安全性,可促进短期内患者尽早康复,避免子宫切除等,同时满足了有生育需求的患者保留子宫的要求,对生存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强有力的保障作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李发旺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地尔硫卓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对地尔硫卓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和观察。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68例,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采用曲美他嗪进行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地尔硫卓进行治疗,并对两组一般资料、治疗方法及其治疗疗效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血压及心率等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血压及心率等优于治疗前,研究组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82.35%,比较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88%。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82%,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地尔硫卓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能有效减少患者心绞痛发作的次数及持续的时间,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张均林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肝血管肿瘤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目的:对介入治疗在肝血管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与效果进行探讨。方法抽取我院在2009年12月到2013年12月收治的肝血管肿瘤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介入治疗,即:经皮股动脉穿刺+肝固有动脉造影,之后在肿瘤供血靶动脉送入导管超选择,并给予患者明胶海绵+平阳霉素碘化油混合乳剂,方式为静脉灌注,后实施动脉栓塞治疗,手术之后的1-6个月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对肿瘤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并总结并发症。结果在40例患者当中,实施介入治疗的为50人次,患者肿瘤一般的做1次,患者肿瘤较大的实施2次介入治疗,其中实施2次栓塞治疗的有11例患者,占27.5%。对患者在第一次手术之后进行1-6个月的随访,并做CT检查,其中19例显效,肝血管肿瘤缩小﹥50%,显著减轻了疼痛以及上腹部不适,中断了肿瘤血供,缩小了瘤体。17例有效,肿瘤缩小在25%以上,显著减轻了上腹部不适。有4例无效,肿瘤缩小在25%以下。达到了90%的总有效率。结论在治疗肝血管肿瘤上,明胶海绵动脉栓塞+平阳霉素碘化油混合乳剂的介入治疗方式能够起到显著效果,安全无毒副作用,有着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苏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观察与护理

    目的:观察我院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效果,并对其实施的护理模式进行探析。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4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即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而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主要包括:护理满意度、患者治疗前后不良情绪评分等。结果试验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为95.65%,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为69.57%。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要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比较情况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的不良情绪评分要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比较情况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加强基础护理,注重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以及病情观察,对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患者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王先玫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究两种静脉溶栓方法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组给予瑞通立治疗;对照组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冠脉再通率为8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0%;观察组治疗4周内无死亡病例,对照组4周内死亡2例(4.9%),且观察组出血率为9.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0%。结论瑞通立治疗AMI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心肌,降低病死率,尤其是在基层医院更值得推广。

    作者:王利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常规心电图与冠脉造影的对比观察

    目的:分析研究冠心病采取常规心电图进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2年9月-2013年11月在我院采取常规心电图显示ST-T改变的疑似冠心病的患者100例,对其采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临床症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典型心绞痛临床症状,对照组为无典型心绞痛临床症状,每组各50例。根据冠状动脉的结果联合临床症状评价,判断常规心电图ST-T改变在冠心病当中的临床诊断以及治疗的临床意义。结果实验组临床检查结果呈现阳性的43例,其阳性率为86%,对照组临床检查结果呈现阳性的有21例,其阳性率为42%,实验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诊断一定要联合临床表现、高危因素以及缺血性心电图改变等综合考虑,如果单一采取常规心电图改变进行临床诊断容易发生漏诊、误诊。

    作者:倪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