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琨
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影响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6月治疗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预后进行分析和比较。分别在患者未治疗以及接受治疗的第21天、90天、180天通过MRS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中的患者在经过医护人员的干预之后,治疗有效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且NIHSS评分也优于对照组,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法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保证患者拥有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有效减少了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降低了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生活压力和负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作者:蒋光才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和分析单纯修补术在急性胃穿孔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08年3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25例急性胃穿孔患者作为研究组,给予单纯修补术进行治疗,以同期收治的15例急性胃穿孔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胃部分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高;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活动时间及排气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两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胃穿孔患者单纯修补术进行治疗,不仅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排气时间及活动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值得在临床实践治疗中推广使用。
作者:黄伟贤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采用异甘草酸镁与熊去氧胆酸联合进行治疗的近期效果,并探讨其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2013年收治的4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熊去氧胆酸治疗,观察组采用异甘草酸镁与熊去氧胆酸联合治疗,两组患者均采用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完成治疗后γ-GGT、ALP、AST、ALT、TBIL等临床指标改变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改变较为明显,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采用熊去氧胆酸与异甘草酸镁药物联合进行治疗,获得治疗效果较为明显,使患者的肝功能生化指标得到明显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雪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对介入治疗在肝血管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与效果进行探讨。方法抽取我院在2009年12月到2013年12月收治的肝血管肿瘤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介入治疗,即:经皮股动脉穿刺+肝固有动脉造影,之后在肿瘤供血靶动脉送入导管超选择,并给予患者明胶海绵+平阳霉素碘化油混合乳剂,方式为静脉灌注,后实施动脉栓塞治疗,手术之后的1-6个月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对肿瘤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并总结并发症。结果在40例患者当中,实施介入治疗的为50人次,患者肿瘤一般的做1次,患者肿瘤较大的实施2次介入治疗,其中实施2次栓塞治疗的有11例患者,占27.5%。对患者在第一次手术之后进行1-6个月的随访,并做CT检查,其中19例显效,肝血管肿瘤缩小﹥50%,显著减轻了疼痛以及上腹部不适,中断了肿瘤血供,缩小了瘤体。17例有效,肿瘤缩小在25%以上,显著减轻了上腹部不适。有4例无效,肿瘤缩小在25%以下。达到了90%的总有效率。结论在治疗肝血管肿瘤上,明胶海绵动脉栓塞+平阳霉素碘化油混合乳剂的介入治疗方式能够起到显著效果,安全无毒副作用,有着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苏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产科护理干预对妊娠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58例妊娠合并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为79例,对照组实施产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整体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变化与分娩结局。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压(130.8±5.5)/(84.6±4.3)mmHg控制明显好于对照组;正常分娩率(92.41%)明显高于对照组,早产、产后大出血、流产率(7.59%)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整体护理干预能够明显缓解妊娠合并高血压患者不良情绪,有效控制血压水平,保证母体及胎儿平安。
作者:王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资料,病例均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结果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复查头颅CT血肿消失,术后随访3个月2例复发,疗效满意。结论钻孔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较好方法。
作者:黄永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随着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社会压力的增加,糖尿病的患病几率也在不断增长,现已成为世界工人的三大疑难疾病之一,且越来越向低龄化发展。目前,临床上并没有完全治愈糖尿病的方法。所以,认识到糖尿病的危害性,积极的进行糖尿病的预防十分必要。本文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出发,分析了几种不同类型糖尿病,及其临床表现方式,并重点分析了吸烟和饮酒对糖尿病的危险性,以期通过分析,能够提高专家及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从而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有效进行糖尿病的预防。
作者:张瑜华;王程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分析加强整体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整体护理干预,采用生活质量量表(GQOLI-74)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情况及其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在干预前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在干预后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7.5%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87.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治疗期间给予整体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陈惠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拔牙风险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通过对来我院就诊的60例患有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在拔牙过程中出现的心率变化进行回顾,完成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拔牙风险的临床分析。结果根据监测过程中得出的数据显示,在拔牙的过程中,患者的血压随着拔牙手术的复杂程度的增大而升高,具有显著差异。结论患有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患者在拔牙手术时要进行必要的心电监控,可以有效的减少拔牙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几率。
作者:汤春仙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分析急诊患者发生快速性心律失常后采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180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依据心律失常类型分为140例室上性组和40例室性组,将室上性组和室性组依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室上性A组、室性A组)和对照组(室上性B组、室性B组),观察组采用胺碘酮治疗,对照组采用毛花苷C和利多卡因治疗。对不同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治疗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的治疗效果优于毛花苷C和利多卡因,患者不良反应少,使用安全性高,值得进行推广。
作者:杨玉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联合沐舒坦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效果。方法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机械通气联合沐舒坦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7d后,PaO2、SaO2、PaO2/FiO2等血气指标显著升高,血清TNF-α和IL-6浓度下降,IL-10浓度明显升高,组内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各项观察指标变化情况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联合沐舒坦治疗ARDS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气指标,提高抗炎因子浓度,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闭献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同自身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酶切技术以及血脂检测技术分别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观察组)和对照组健康人群进行研究,对两组人群中心脑血管疾病出现率和血脂水平同apo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两组人群中apoE基因多态性的分布不同,对照组中载脂蛋白E3等位基因所占比例高于观察组,而观察组中E2和E4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分析两组患者的血脂指标,携带E2等位基因的人群甘油三酯水平高于携带E3和E4的人群,携带E4等位基因的人群总胆固醇水平高于携带E3和E2的人群。结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载脂蛋白E2及E4等位基因的比例较高,提示两者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之一,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同E2等位基因具有相关性,而总胆固醇水平升高同E4等位基因具有相关性。
作者:李婷;杨兰辉;穆剑强;张婷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空气压力泵在预防脑卒中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中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12月期间来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行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系统治疗。结果观察组发生率为2.5%(1/40),明显低于对照组27.5(11/4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系统治疗能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
作者:吴侠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对近几年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文献进行研究和复习,并对我院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4月到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上述选取对象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采取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总治疗有效率为92.86%,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为76.19%,同时观察组各指标的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间上述指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针对病症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症状,减轻痛苦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邱振宁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分析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用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其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90例,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2%,研究组为95.6%,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张连英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联合运用溶栓+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84例,均为2007年1月到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在患者自愿的基础上依照随机数字表的方式给予其中42例常规溶栓治疗(对照组),另42例给予溶栓+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持续时间,并对比两组再次发生心梗的几率与病死率。结果经相应治疗,在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持续时间上,观察组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再次心梗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上,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在不良反应率上,两组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溶栓在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症状上能够起到显著的效果,使患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以及再次发生心梗的几率得到降低,对患者预后质量进行明显改善,有着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蒲玉英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西医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中西医治疗方法同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呼气峰流速(PEF)变化情况,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FEV1、PEF检测结果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FEV1、PEF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研究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显著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其肺功能改善效果更为明显,有效保障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作者:胡相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在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中应用胺碘酮治疗,探讨与分析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收治的78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双色球的方式随机给予其中39例患者胺碘酮治疗(甲组),另39例患者采用利多卡因治疗(乙组),对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通过相应治疗,在总有效率上,甲组为94.9%(37/39),乙组为87.2(34/39),甲组显著高于乙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在室早数、短阵室速数、QTC间期、PR间期和QRS波时限上均得到改善,而在改善幅度上,甲组要显著优于乙组(P﹤0.05)。两组均没有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针对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可起到显著的疗效,安全无毒副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冠心病心律失常,值得推广。
作者:赵志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对高原地区重度高血压伴心肌缺血行腹部急诊手术的麻醉处理方式及效果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抽取我院在2009年9月到2013年9月收治的重度高血压伴心肌缺血行腹部急诊术的患者38例,在诱导插管和术后拔管前分别静注艾司洛尔和佩尔地平,对静注后到30min与20min时SBP(收缩压)、DBP(舒张压)与HR(心率)变化进行观察,并对手术当中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到60min和停药后30min时的SBP、DBP与HR变化进行观察。结果 SBP、DBP以及HR在诱导插管前静注药物2分钟下降明显,其中SBP和HR分别在25min与30min恢复原水平。SBP、DBP和HR在术后拔管之前静滴药物后明显降低;SBP和DBP在手术当中静滴硝酸甘油时明显降低,且一直到停药后30min,HR没有显著改变。结论针对高原地区重度高血压伴心肌缺血行腹部急诊手术的患者来说,静脉滴注佩尔地平、艾司洛尔与硝酸甘油可使高血压和心率增快得到降低,使血压以及心率在全麻诱导以及拔管时维持平稳,并能使各自用药量和引发的不良反应得到减少。
作者:吴永华;余学良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和颈动脉超声对后循环缺血患者的颅内外椎-基底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抽取32例临床诊断后循环缺血的患者,分别进行TCD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再将这两项检查与CTA进行对比,显示符合率。结果 TCD结合颈动脉超声检查与CTA检查的例数及支数均显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符合率87.5%,结果基本一致。讨论 TCD及颈动脉超声在诊断后循环缺血中的优势具有无创性、重复性、准确性高及价格便宜等优点,可作为脑卒中常规超声检查。
作者:杨宗瑜;安勇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