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预后影响分析

蒋光才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中西医结合治疗, 预后影响
摘要: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影响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6月治疗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预后进行分析和比较。分别在患者未治疗以及接受治疗的第21天、90天、180天通过MRS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中的患者在经过医护人员的干预之后,治疗有效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且NIHSS评分也优于对照组,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法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保证患者拥有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有效减少了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降低了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生活压力和负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3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体会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资料,病例均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结果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复查头颅CT血肿消失,术后随访3个月2例复发,疗效满意。结论钻孔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较好方法。

    作者:黄永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熊去氧胆酸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近期疗效观察及护理

    目的:观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采用异甘草酸镁与熊去氧胆酸联合进行治疗的近期效果,并探讨其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2013年收治的4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熊去氧胆酸治疗,观察组采用异甘草酸镁与熊去氧胆酸联合治疗,两组患者均采用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完成治疗后γ-GGT、ALP、AST、ALT、TBIL等临床指标改变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改变较为明显,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采用熊去氧胆酸与异甘草酸镁药物联合进行治疗,获得治疗效果较为明显,使患者的肝功能生化指标得到明显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雪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分析研究老年高血压采取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2年1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患有老年高血压的病人80例,采取数字抽取模式,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对病人实施常规临床治疗模式,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模式的基础之上加入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对其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给予对比分析。结果临床治疗以后,实验组病人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临床治疗总体有效率95%,对照组临床治疗总体有效率77.5%,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10%,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27.5%,实验组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性高血压采取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较低,具有安全有效性,使病人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

    作者:翁增强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心肌梗死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心肌梗死的关系。方法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4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心肌梗死组,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40例作为非心肌梗死组,比较两组血浆Hcy水平及治疗后心肌梗死组患者Hcy水平,分析心肌梗死危险因素。结果心肌梗死组患者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非心肌梗死组,治疗后,心肌梗死组Hcy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Hcy高表达为心肌梗死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浆Hcy水平与心肌梗死有一定的相关性,高Hcy为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刘琼;秦天赐;秦顺华;周汉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急性脑梗死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对其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0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脑梗死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5例,并选取同期未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55例作为对照。对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并比较相关人口学数据,观察引发急性脑梗死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及相关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中有消化道疾病史和脑卒中史的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病情严重的脑梗死患者合并上消化出血的发生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在后期6个月随访中,对照组患者累计死亡7例(12.73%),观察组患者累计死亡19例(34.5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主要有脑梗死严重程度、既往消化道病史、既往脑梗死病史、脑梗死类型等。且急性脑梗死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会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临床中要加大对于急性脑梗死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减少患者痛苦。

    作者:金月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溶栓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联合运用溶栓+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84例,均为2007年1月到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在患者自愿的基础上依照随机数字表的方式给予其中42例常规溶栓治疗(对照组),另42例给予溶栓+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持续时间,并对比两组再次发生心梗的几率与病死率。结果经相应治疗,在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持续时间上,观察组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再次心梗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上,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在不良反应率上,两组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溶栓在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症状上能够起到显著的效果,使患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以及再次发生心梗的几率得到降低,对患者预后质量进行明显改善,有着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蒲玉英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预后影响分析

    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影响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6月治疗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预后进行分析和比较。分别在患者未治疗以及接受治疗的第21天、90天、180天通过MRS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中的患者在经过医护人员的干预之后,治疗有效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且NIHSS评分也优于对照组,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法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保证患者拥有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有效减少了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降低了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生活压力和负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作者:蒋光才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肝血管肿瘤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目的:对介入治疗在肝血管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与效果进行探讨。方法抽取我院在2009年12月到2013年12月收治的肝血管肿瘤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介入治疗,即:经皮股动脉穿刺+肝固有动脉造影,之后在肿瘤供血靶动脉送入导管超选择,并给予患者明胶海绵+平阳霉素碘化油混合乳剂,方式为静脉灌注,后实施动脉栓塞治疗,手术之后的1-6个月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对肿瘤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并总结并发症。结果在40例患者当中,实施介入治疗的为50人次,患者肿瘤一般的做1次,患者肿瘤较大的实施2次介入治疗,其中实施2次栓塞治疗的有11例患者,占27.5%。对患者在第一次手术之后进行1-6个月的随访,并做CT检查,其中19例显效,肝血管肿瘤缩小﹥50%,显著减轻了疼痛以及上腹部不适,中断了肿瘤血供,缩小了瘤体。17例有效,肿瘤缩小在25%以上,显著减轻了上腹部不适。有4例无效,肿瘤缩小在25%以下。达到了90%的总有效率。结论在治疗肝血管肿瘤上,明胶海绵动脉栓塞+平阳霉素碘化油混合乳剂的介入治疗方式能够起到显著效果,安全无毒副作用,有着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苏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左归双降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左归双降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左归双降方,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托普利,疗程均为30d。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各项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92.5%要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70%(P﹤0.05);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BG、PBG、HbAlc指标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采用左归双降方治疗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的异常,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曾昆玲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胺碘酮在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中的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在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中应用胺碘酮治疗,探讨与分析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收治的78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双色球的方式随机给予其中39例患者胺碘酮治疗(甲组),另39例患者采用利多卡因治疗(乙组),对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通过相应治疗,在总有效率上,甲组为94.9%(37/39),乙组为87.2(34/39),甲组显著高于乙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在室早数、短阵室速数、QTC间期、PR间期和QRS波时限上均得到改善,而在改善幅度上,甲组要显著优于乙组(P﹤0.05)。两组均没有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针对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可起到显著的疗效,安全无毒副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冠心病心律失常,值得推广。

    作者:赵志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预防危重病人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应用肠内营养鼻饲和抑酸剂两者效果对比

    目的:对比预防危重病人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时采用肠内营养鼻饲以及抑酸剂的效果。方法以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70例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重病人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肠内营养鼻饲组和抑酸剂组,给予肠内营养鼻饲和抑酸剂分别进行治疗,然后将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肠内营养组的出血率为51.4%,抑酸组的则为25.7%,两者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抑酸剂组的患者治疗效果比肠内营养组明显要好。结论采用抑酸剂比单纯用肠内营养鼻饲能更好地预防危重病人的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

    作者:陶希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前瞻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预防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前瞻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对便秘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就诊顺序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前瞻性护理。对比两组便秘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便秘的发生率为2.5%,对照组为15%,P﹤0.05。结论前瞻性护理可有效的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发生。

    作者:朱秀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西医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中西医治疗方法同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呼气峰流速(PEF)变化情况,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FEV1、PEF检测结果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FEV1、PEF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研究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显著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其肺功能改善效果更为明显,有效保障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作者:胡相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究两种静脉溶栓方法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组给予瑞通立治疗;对照组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冠脉再通率为8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0%;观察组治疗4周内无死亡病例,对照组4周内死亡2例(4.9%),且观察组出血率为9.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0%。结论瑞通立治疗AMI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心肌,降低病死率,尤其是在基层医院更值得推广。

    作者:王利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疤痕子宫止血介入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止血介入治疗临床效果。方法本次共选择10例瘢痕子宫出血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采用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治疗。结果本次选择的10例疤痕子宫出血患者,采用止血介入治疗均1次成功,手术结束后1-2d实施清宫术,仅有少量血性分泌物,无大出血,手术顺利完成,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2-5个月,无闭经,月经均来潮。结论疤痕子宫出血应用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治疗,具一定有效性和安全性,可促进短期内患者尽早康复,避免子宫切除等,同时满足了有生育需求的患者保留子宫的要求,对生存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强有力的保障作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李发旺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急性心肌梗塞加强整体护理干预对患者生存质量影响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加强整体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整体护理干预,采用生活质量量表(GQOLI-74)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情况及其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在干预前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在干预后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7.5%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87.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治疗期间给予整体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陈惠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临床免疫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及对策分析

    目的:研究探讨临床免疫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及对策。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3年9月来本院就诊的10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加强对观察组患者各环节检验质量分析前的控制,并予以干预措施,对照组不采取临床免疫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措施,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检验结果与临床病理符合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的符合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在免疫球蛋白M和免疫球蛋白E方面,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检验标本的采集和保存、仪器和药物的选择以及患者自身情况均为影响检验质量的重要因素;对受检对象的饮食、运动以及用药情况进行合理干预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的重要前提。加强临床免疫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对提高患者临床免疫检验结果的符合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雪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M型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在冠心病室壁运动异常诊断的应用

    目的:探讨解剖M型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在临床诊断冠心病室壁运动异常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56例冠心病室壁运动异常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临床解剖M型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诊断患者室壁运动异常的相关资料。结果解剖M型超声心动图临床诊断冠心病室壁运动异常符合率约67.8%,组织多普勒诊断冠心病室壁运动异常符合率约74.7%,两者联合诊断符合率为93.1%。结论解剖M型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联合诊断患者室壁运动异常,能明显提高临床诊断符合率,意义重大。

    作者:刘萍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临床分析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征,重点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治疗途径。方法随机选取本院三年来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35人;另一组为单纯的2型糖尿病组,35人。记录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体征等与分析有关的数据,除血压外各项数据无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和各项体征,除血压外如体重、血清总胆固醇等各项数值通过比较没有太明显的差异(P﹥0.05),FBG、TG、HLD、LDL、HbAlc数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病因很多,所以,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应从血压血脂的控制、血尿酸的检查进行入手。

    作者:张丽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血府逐瘀汤在缺血性中风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血府逐瘀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缺血性中风患者67例,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维脑路通胶囊治疗,观察组给予血府逐瘀汤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到88.24%(30/34),明显高于对照组60.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龚黎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