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颖江;高志冬;王杉
随着分子靶向药物伊马替尼的出现,晚期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治疗取得很大的进展。尽管大多数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GIST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但部分患者终会产生耐药,发生疾病进展,导致肿瘤的复发或转移。一般而言,耐药的GIST通常保留它们原有的组织形态学特征。伊马替尼耐药的GIST,无论复发还是转移,其组织是否保留原发肿瘤原有的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特征,目前还不很明确。现报告1例转移性GIST患者在接受了1年半的伊马替尼治疗后产生了伊马替尼耐药,并且耐药后肿瘤发生了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特征的改变,即横纹肌肉瘤分化现象。
作者:郑松;黄科儿;周建美;沈瑜;张慧;贾静;陶德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伊马替尼是胃肠间质瘤(GIST)术后辅助治疗及晚期复发或转移性患者的一线治疗手段。对于局限性GIST,术前伊马替尼治疗能缩小肿瘤体积,提高R0切除率,保留器官功能;对于复发转移性 GIST ,虽然目前尚无充分的循证医学依据推荐进行伊马替尼联合残余灶切除手术,但经过多学科充分讨论评估后,在伊马替尼疗效大化且未发生疾病进展前进行手术,无疑对减轻肿瘤负荷、减少继发耐药之可能以及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十分有益。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的临床试验结果及相关“指南”,分析术前伊马替尼的治疗价值及手术时机的选择。
作者:史一楠;梁小波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胃肠间质瘤(GIST)生物学行为多样,准确判断肿瘤的复发风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临床问题。 GIST复发危险度的评估体系已经经历了数次变革,但仍有改进和提升的空间。各种病理形态学指标、基因突变特征及其他分子标记物有望在不久的将来丰富到 GIST 危险度评估体系中去,在肿瘤个体化治疗的新形势下,GIST危险度的评估必将越来越多元化。
作者:汪明;曹晖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微小RNA101(miR-10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锁定核苷酸原位杂交(LNA-ISH)技术检测组织芯片(56例正常黏膜、51例腺瘤和735例结直肠癌组织)中miR-101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再用茎环RT-PCR法检测miR-101在5例正常黏膜、5例腺瘤和47例结直肠癌新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验证LNA-ISH结果的准确性。结果从正常黏膜、腺瘤到Ⅰ期结直肠癌,miR-101的表达水平逐渐上升;从Ⅱ期、Ⅲ期到Ⅳ期结直肠癌,miR-101的表达水平逐渐下降(P<0.01)。 miR-101高表达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低、远处转移率低、分化程度高及复发率低(均P<0.01)。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miR-101表达可独立预测结直肠癌患者的总生存率(HR=0.550,95% CI:0.351~0.863)和无瘤生存率(HR=0.562,95% CI:0.397~0.794),miR-101高表达提示患者预后较好。结论 miR-101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作者:高显华;张卫;袁捷;徐小雯;何建;傅传刚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评价低位直肠癌腹腔镜下腹会阴联合切除(APR)术后原位人工肛门重建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行APR手术的6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肛门重建方式的不同,分为造口组(32例,行结肠腹壁造口)和人工肛门组(28例,予原位人工肛门重建)。术后1年对两组患者采用排粪失禁生活质量评分(FIQL scale)和克利夫兰排粪失禁评分(CCS-FIS scale)进行评价。同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结局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与造口组比较,人工肛门组的手术时间较长[(204.8±18.8)分比(173.3±23.5)分, P<0.01],首次排气时间较晚[(45.1±9.3) h比(27.7±9.4) h, P<0.01)],术后造口水肿的发生率较高(42.9%比18.8%,P<0.05);但两组间平均住院时间、切口感染及尿潴留等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年排粪失禁生活质量评分显示,人工肛门组的社会心理评分明显优于造口组(3.1比2.2, P<0.01),而行为评分、生活评分和自我认知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人工肛门组20例(71.4%)患者排粪控制满意。结论低位直肠癌腹腔镜下APR术后进行原位人工肛门重建,可保留患者肛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王萌;汪灏;管文贤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大样本分析中国野生型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01年10月至2013年9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就诊的180例野生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野生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与同时期的临床病理资料较完整的513例突变型GIST患者进行比较。结果180例野生型GIST患者中,男女比例1∶1,中位年龄52.5(16~78)岁。肿瘤原发于胃者82例(45.6%),小肠43例(23.9%),结直肠21例(11.7%),另有34例(18.9%)患者肿瘤发生于腹腔、盆腔、网膜和肾周等其他部位。50岁以下患者中肿瘤长径大于5 cm的比例明显高于50岁以上患者[77.2%(61/79)比54.9%(50/91),P<0.01];且肿瘤大小与核分裂象具有显著关联(P<0.01)。CD117阳性率为81.7%(138/169),DOG-1阳性率为75.6%(62/82),CD34阳性率为74.7%(115/154);3种因子均于胃GIST中阳性率高。与突变型GIST患者比较,野生型GIST发生于年轻患者和原发于胃者比较更高,肿瘤相对更小,CD117和DOG-1阳性率相对较低(均P<0.01)。结论野生型与突变型GIST在发病年龄、发病部位、肿瘤大小及CD117、DOG-1表达率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提示野生型GIST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亚型,在临床治疗中需特别关注。
作者:田野;高静;李健;李艳艳;齐长松;沈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胃肠间质瘤是来源于胃肠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的一类肿瘤,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不少无症状的胃肠间质瘤常常在体检时发现,肿瘤主要通过种植转移和血行转移。目前,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X线钡餐造影、超声、CT、MRI、PET/CT及内窥镜等,仍是诊断胃肠间质瘤的主要手段。早发现、早治疗是胃肠间质瘤预后的关键因素。因此,就需要熟悉和掌握各种医学影像检查方法的在胃肠间质瘤诊断中的特征、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全面的、有价值的信息。本文通过检索、查阅与胃肠间质瘤医学影像学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综述了医学影像学在胃肠间质瘤的诊断方面的现状与进展。
作者:王灵杰;张瑞平;李健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马赛替尼是一种具有高度选择性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够抑制胃肠间质瘤(GIST)的主要致瘤基因。本研究探讨了马赛替尼在伊马替尼治疗失败或不耐受的进展期GIST患者中的治疗效果。
作者:朱雯洁(摘译);汪挺(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胃镜联合腹腔镜胃腔内手术治疗胃胃肠间质瘤(GIST)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连续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内镜诊疗科采用胃镜联合腹腔镜胃腔内手术治疗的8例胃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将腹腔镜器械置入胃腔内,采用超声刀切除肿瘤,通过胃镜经口取出标本,并用钛夹夹闭胃壁Trocar孔。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全组8例胃GIST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中位切除瘤体直径为2.8(1.5~4.5) cm,手术时间(85.0±25.8) min,术中出血量(20.0±10.4) ml,术后腹痛持续时间(1.9±1.5) d,住院时间(7.5±1.1) d。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13~36月,所有患者均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胃镜联合腹腔镜胃腔内手术治疗胃GIST操作方便,安全可行。
作者:董海燕;李国栋;李杰;徐宗珍;庞秋萍;贾欣永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并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十二指肠GIST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3年7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并接受手术治疗的36例十二指肠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15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8例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12例十二指肠降部肿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另1例因合并肝转移仅行肝脏转移瘤切取活检术。比较PD术和非PD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全组36例患者术后有9例(25%)出现并发症,均为PD术后患者,除1例并发急性胰腺炎、胰漏及腹腔感染的患者外,均经积极治疗后好转或痊愈。中位随访54月,5年总体生存率(OS)和5年无复发生存率(PFS)分别为78.1%和72.1%,其中PD术和非PD术后患者5年OS分别为61.1%和61.1%,5年PFS分别为85.8%和78.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1和P=0.89)。结论对于十二指肠GIST患者,局部切除或节段切除术与PD术预后相当,但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建议在保证瘤体R0切除的前提下,优先考虑损伤范围较小的局部切除或节段切除术。
作者:张庆元;徐建波;叶锦宁;何裕隆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比较低位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和前切除术(AR)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998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接受APR(151例,APR组)和AR(158例,AR组)术式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短期结局指标、局部复发率、总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结果 APR组较AR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268.5±66.7) min比(247.4±64.2) min,P=0.005],术中出血量[(668.5±680.1) ml比(441.8±478.6) ml,P=0.001]和术后引流量多[(66.9±54.7) ml比(49.0±45.9) ml,P=0.002]。两组患者局部复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88),但对于T3~T4期患者,APR组患者的5年局部复发率(24.9%)明显高于AR组(13.9%)(P=0.038)。肿瘤下缘距肛门4~6 cm的T3~T4期APR组患者的5年局部复发率(27.5%)明显高于AR组(13.0%)(P=0.038)。两组的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当体质量指数大于或等于24 kg/m2时,APR组T3~T4期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43.1%)和无进展生存率(42.8%)均明显低于AR组(87.9%和76.9%,P=0.022和P=0.041)。结论低位直肠癌APR和AR术后患者总体预后相当,但当患者肿瘤位于距肛缘4~6 cm、T3~T4分期和肥胖时,APR术后患者总体预后较差。
作者:申占龙;叶颖江;张鑫;谢启伟;尹慕军;杨晓东;姜可伟;梁斌;王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KIT是胃肠间质瘤(GIST)的主要致瘤基因。伊马替尼、舒尼替尼和瑞戈非尼是已获批准的GIST治疗药物,然而其治疗效果常受限于各种KIT基因继发突变,尤其是位于活化环(外显子17/18)的突变。本研究通过临床前模型来探讨帕纳替尼对KIT基因突变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检验其在GIST患者中的应用情况。
作者:朱雯洁(摘译);汪挺(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4期
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内镜技术的进步,小和微小胃肠间质瘤的检出率显著提高。但是,对于这类胃肠间质瘤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处理却仍然存在争议。内镜治疗小和微小胃肠间质瘤具有显著的优势,既能避免巨大创伤、又能解除疾病进展之虑。本文就小和微小胃肠间质瘤的生物学特性、临床评估及内镜治疗作一探讨。
作者:沈坤堂;高晓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90的抑制剂17-DMAG与奥沙利铂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方法17-DMAG、奥沙利铂和两药剂量减半联用处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结肠癌细胞株SW480和HCT116后,用CCK8试剂检测细胞增殖活力,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相关凋亡基因的表达,用Transwell趋化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结果17-DMAG和奥沙利铂处理结直肠癌细胞后,细胞生长均受到抑制(P<0.05),且该抑制作用呈现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当用17-DMAG 100 nmol/L、奥沙利铂50 mg/L和两药剂量减半联用分别处理结直肠细胞时,反转录PCR结果显示,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mRNA表达均降低(均P<0.05),凋亡促进基因(Bax)的mRNA表达均增高(均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ARP-1的89 kD剪切体表达水平均增加;且两药减半联用时上述变化更加明显。 Transwell趋化实验显示,奥沙利铂联合17-DMAG降低肿瘤细胞透膜百分比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用药(均P<0.01),且转移相关分子MMP9和整合素β3表达明显低于单药。结论17-DMAG与奥沙利铂能够协同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生长和侵袭。
作者:周建平;王维民;邓建良;周炎;吴露露;郭治源;史建能;史俊;周苏君;徐泽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小胃肠间质瘤(小GIST,直径小于2 cm)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9年1月至2014年7月经内镜下切除的418例小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利用NIH危险度分级和AFIP分级来评价小GIST的生物学行为;根据肿瘤大小和部位进行分组,比较不同因素的核分裂象和核异型;通过随访资料分析内镜切除的有效性。结果418例小GIST患者中,食管14例(3.3%),胃389例(93.1%),十二指肠5例(1.2%),直肠10例(2.4%)。梭形细胞为主者412例(98.6%),未见核分裂象者320例(76.5%);389例胃小GIST中,肿瘤位于胃底部者245例(58.6%)。按肿瘤大小分组后,发现肿瘤越大核分裂象越多;1.5~1.9 cm组肿瘤的异型性显著增加;按部位分组后发现,肿瘤部位与核分裂象无关,胃小GIST的细胞异型性显著高于食管(P=0.004),直肠小GIST的细胞异型性显著高于其他部位来源的小GIST。本组患者随访中位时间为32(4~69)月,1例(0.2%,直径大于或等于1.5 cm 胃底的肿瘤)在术后23月出现局部复发并进行了再次腹腔镜手术切除,其余均未发现复发转移。结论直径小于或等于0.4 cm的小GIST多属良性,可长期随访。直径大于或等于0.5 cm、特别是大于或等于1.5 cm的小GIST以及直肠小GIST(小于或等于0.4 cm除外)的生物学行为较差,存在高危险度或恶性的可能,应进行手术切除。内镜治疗小GIST是有效的。
作者:高晓东;薛安慰;方勇;束平;凌佳倩;胡健卫;侯英勇;沈坤堂;秦净;孙益红;秦新裕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来源肿瘤,大多数GIST存在酪氨酸激酶受体 c-kit 或PDGFR-α基因突变。近年来,基因突变检测在 GIST 的诊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除了有助于疑难病例的诊断外,对预测靶向治疗药物的疗效、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患者预后都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临床上常规采用GIST基因突变点的检测是诊治GIST重要的保障手段。
作者:侯亚超;邓靖宇;梁寒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升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报告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胃肠外科分别于2013年12月10日和2014年10月31日收治的2例十二指肠升部GIST病历资料(病例1和病例2)。并检索2000年以来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病例1和病例2分别因左上腹部不适和查体发现肿物就诊,分别接受了腹腔镜下肿瘤局部切除和开腹小肠部分切除、十二指肠空肠端侧吻合手术并留置空肠营养管治疗,术后病理证实分别为低度危险GIST和高度危险GIST。病例2术后口服伊马替尼400 mg/d治疗;2例患者随访至今,无复发及转移。检索文献共获得11例十二指肠升部GIST病例的相关信息,其中男性9例,女性4例;中位发病年龄55(40~81)岁;体检时发现腹部异常而就诊者5例,腹痛4例,排黑粪3例;肿瘤大小差异较大(2.5~20 cm),低度危险6例,高度危险5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肿瘤局部切除3例,肠管切除8例,吻合方式为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后仅1例患者口服伊马替尼辅助治疗。随访11例患者无病生存期6~76月。结论十二指肠升部GIST临床少见,术前诊断困难;治疗主要为手术切除,预后尚可。
作者:刘天舟;韩刚;孙鹏达;刘晶晶;朱甲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炎性肠病(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近年来在我国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些年来,我国医务工作者对IBD的临床和研究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诊疗水平已大大提高,2012年我国炎症性肠病学组发表了内容详尽的IBD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1]。但是,该共识意见主要着重于内科治疗的论述。随着我国IBD患者的增加以及病程的延长,需要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亦日渐增多,IBD的手术问题已成为我国当前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外科手术指征的决定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必须由内、外科医生合作,共同完成。作为对我国2012年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共识意见的补充,《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组织了我国炎症性肠病学组的主要成员和部分IBD手术经验丰富的外科专家一起进行研讨,制定出这个《炎性肠病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及预防的专家意见》。制定过程为:内、外科医生分组进行临床研究资料搜集并草拟声明;各组间通过邮件交流进行修改;集中讨论并对声明进行修改和表决;由主要撰稿人进行整理;全稿通过邮件交流修改后定稿。鉴于我国IBD的手术治疗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相当有限,经验亦不足。所以,本意见仅侧重于当前内、外科迫切需要解决的术后主要并发症的预防,且仅作为专家意见发表以供同行参考。期待今后在我国积累更多经验及进行更深入研究后,能制定更详尽的关于外科手术问题的全国性共识意见。
作者:兰平;胡品津;朱维铭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本文以期通过文献复习和我院点滴经验总结,提高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治能力。十二指肠GIST并非鲜见,但其位置特殊,明确术前病理诊断和实施恰当治疗仍面临挑战。在相同病理条件下十二指肠 GIST 较胃更具有恶性风险,需要进行伊马替尼治疗者术前要经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获得病理学诊断,选择治疗策略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切缘阴性条件下进行R0切除,尽量保护脏器功能、避免联合脏器切除,对可行病例提倡做限制性切除,其与扩大手术具有相同的肿瘤学结果。
作者:刘彤;李卫东;田伟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类相对少见的肿瘤,进展期GIST常需采用靶向治疗。随机对照试验(RCT)常常需要长期随访和大样本收集来评估总生存时间(OS)-疗效评价的金标准。然而,肿瘤进展后治疗的改变将使生存评价变得更为复杂。建立一个替代终点或有助于新药和新疗法的临床验证;但既往尚无研究针对无法切除和/或转移性GIST的相关报道。
作者:朱雯洁(摘译);汪挺(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