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溶酶体相关4次跨膜蛋白B对结直肠癌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骆洋;卞正乾;叶光耀;俞旻皓;王正实;秦绍岚;慕逸飞;钟鸣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 溶酶体相关4次跨膜蛋白B, HCT116细胞, 增殖, 侵袭
摘要:目的:探讨溶酶体相关4次跨膜蛋白B (LAPTM4B)在结直肠癌增殖和侵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30对结直肠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LAPTM4B mRNA的表达水平,并取6对结直肠癌组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LAPTM4B蛋白表达水平。选取结直肠癌细胞系HCT116分别构建LAPTM4B过表达和低表达细胞株,采用CCK8实验检测LAPTM4B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LAPTM4B对结直肠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无论mRNA还是蛋白水平,LAPTM4B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 LAPTM4B过表达细胞株的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均显著增强(P<0.01),而LAPTM4B低表达细胞株的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则显著减弱(P<0.01)。结论 LAPTM4B可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有可能成为一项重要的预后分子标记物。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本期导读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在直肠癌手术切除标本与活检标本表达的一致性研究

    目的:探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直肠癌手术切除标本与活检标本表达的一致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2012年3月间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接受直肠癌根治术治疗且资料完整的5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手术切除标本与术前活检标本的HER-2表达情况,对于可疑阳性者进一步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分析手术切除标本与活检标本中HER-2表达的一致性以及接受新辅助放疗或放化疗患者手术切除标本与活检标本HER-2状态的一致性;同时分析HER-2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直肠癌手术标本中HER-2阳性率为3.7%(20/544),术前活检标本为2.1%(5/235)。两种标本中HER-2表达的一致性为99.6%(234/235),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907(P<0.01)。对于接受新辅助放疗或放化疗患者,其术前活检标本与手术标本HER-2状态的一致性为98.6%(73/74)。 HER-2过表达或基因扩增与患者的性别分布、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状态、远处转移状态以及TNM分期均无关(均P>0.05)。结论 HER-2在直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较低,且与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无关。直肠癌活检标本HER-2表达状态可以预测手术切除标本中HER-2的状态,且该预测不受新辅助放化疗的影响。

    作者:王晰程;孙宇;高静;郑建萍;沈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腹部无切口经肛门切除标本的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套入式吻合保肛术

    目的:探讨腹部无切口经肛门切除标本的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套入式吻合保肛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总结2010年1月至2014年9月北京军区总医院普通外科对37例肿瘤距肛缘4~7 cm的直肠癌患者施行腹部无切口经肛门切除标本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套入式吻合保肛术的临床资料。术前评估26例为T1N0M0期,11例为T2N0M0期。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78±21) min,术中出血量(76±11) ml,检出淋巴结(13±7)枚,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3.0±1.2) d,均未发生与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12.0±4.2) d出院。术后12月肛门功能检测结果显示,Kirwan分级1级者占94.6%(35/37),肛门功能基本恢复到正常;术后随访3~45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腹部无切口经肛门切除标本的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套入式吻合保肛术安全可行,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李世拥;陈纲;杜峻峰;陈光;魏晓军;崔伟;袁强;孙亮;白雪;左富义;于波;东星;季锡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应用于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意义

    目的:探讨纳米碳淋巴结示踪技术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1年9月至2013年6月间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接受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淋巴示踪组和未示踪组。淋巴示踪组患者于腹腔镜下距肿瘤周缘0.5~1.0 cm处选择4~6点分别缓慢注射纳米碳混悬液。比较两组术后标本中淋巴结清扫数及转移度,分析淋巴示踪组淋巴结黑染与转移的关系。结果共收集65例患者,其中淋巴示踪组34例,未示踪组31例。淋巴示踪组淋巴结清扫数显著高于未示踪组[(22.3±4.2)枚比(15.4±3.5)枚, P<0.05]。淋巴示踪组和未示踪组分别共清扫淋巴结725枚和478枚,其中淋巴示踪组清扫的淋巴结中直径小于5 mm者占4.6%(33/725),显著高于未示踪组[2.0%(10/478),P=0.025]。淋巴示踪组淋巴结黑染度为56.8%(412/725)。黑染淋巴结的转移度为28.6%(118/412),明显高于未黑染淋巴结的转移度[19.5%(61/313),P=0.005]。结论腹腔镜下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可提高淋巴结清扫数,特别是对于直径小于5 mm的淋巴结;经淋巴示踪出现黑染的淋巴结出现转移的可能性更大。

    作者:杨斌;李英儒;温润龙;江志鹏;张育超;赖东明;陈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采用自制套管器经肛门取出标本的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采用自制套管器经肛门取出标本的可行性。方法2014年1—9月间,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肠外科对15例患者施行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时采用自制套管器(免辅助切口肛门套管器,设有引导管、外套管、后盖和器械孔盖,专利号ZL 201420203735.X)经肛门取出标本。结果15例患者中降结肠癌3例,降结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癌2例,乙状结肠癌6例,中上段直肠癌4例。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03~337(中位数257) min,术中出血量20~200(中位数50) ml,术后排气时间1~5(中位数3) d。无一例发生吻合口出血或吻合口瘘等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11~21(中位数14) d。随访1~8月,所有患者生活质量良好,排粪功能基本正常,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采用自制套管器经肛门取出标本安全可行。

    作者:张诗峰;丁志杰;邱兴烽;袁思波;闫峰;洪心雅;蔡建春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肠道解痉剂对结肠息肉检出率影响的Meta分析

    目的:探讨肠镜检查中肠道解痉剂的使用对结肠息肉检出率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EBSCO、High Wire Press、OVID、EMBASE、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等有关肠道解痉剂对结肠息肉或腺瘤检出率影响的文献,检索截至2014年7月。采用统一资料提取表,并采用Jadad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运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病例总数47509例,其中东莨菪碱组16867例,安慰剂组30642例,Meta分析显示,解痉剂能提高肠镜检查中息肉(OR=1.24,95% CI:1.19~1.30)、腺瘤(OR=1.25,95% CI:1.19~1.30)及高危腺瘤的检出率(OR=1.22,95% CI:1.16~1.29)。结论肠镜检查中使用解痉剂东莨菪碱可以提高结肠息肉及腺瘤的检出率。

    作者:许松欣;邓彬;高雪峰;吴大成;丁岩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高迁移率族蛋白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表达及与患者不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6例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与32例正常结直肠组织中的HMGB1表达水平,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HMGB1的阳性表达率,并分析HMGB1的表达与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 HMGB1主要表达于结直肠癌细胞核,少数呈现细胞核与细胞质共同表达状态。结直肠正常组织HMGB1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癌组织[9.4%(3/32)比66.3%(57/86),P=0.000]。肿瘤直径大、分化程度低、浸润至浆膜外、分期晚及合并淋巴结转移的患者,HMGB1表达阳性率更高(均P<0.05);而患者年龄和性别并不影响HMGB1的表达(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HMGB1阳性表达患者的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者(56.1%比85.7%,P=0.021),其中HMGB1细胞核和细胞质共表达患者的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单纯核内表达者(41.4%比75.0%,P=0.013)。结论 HMGB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且随肿瘤恶性程度升高和侵袭转移性增强而升高。 HMGB1表达阳性,尤其是细胞核和细胞质共表达患者的预后不良。

    作者:李增军;王海鹏;宋宝;孙燕来;韩建军;徐忠法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磷酸酯酶基因、黏着斑激酶及白细胞分化抗原44拼接变异体6在结直肠癌中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磷酸酯酶基因(PTEN)、黏着斑激酶(FAK)及白细胞分化抗原44拼接变异体6(CD44v6)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普通外科行结直肠癌根治手术且经病理证实的1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标本。获取117例患者的结直肠癌组织作为观察组;另外筛选距离肿瘤边缘大于10 cm且经病理证实为正常结肠黏膜的组织块共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及反转录PCR(RT-PCR)方法联合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及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PTEN、FAK及CD44v6的表达特点,分析三者与肿瘤特征的关系及三者的相关性。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PTEN的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0.5%(24/117)比76.7%(46/60),P<0.01],FAK及CD44v6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7.5%(79/117)比21.7%(13/60),70.9%(83/117)比28.3%(17/60),均P<0.01]。结直肠癌组织中PTEN、FAK及CD44v6的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是否有癌结节及脉管浸润密切有关;相关分析显示, PTEN、FAK及CD44v6的表达并无相关性。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PTEN、FAK及CD44v6异常表达,但是三者不具有协同作用,三种蛋白可能是通过各自的通路发挥促肿瘤进展的作用。

    作者:陈少逸;陈立言;黄海花;杨少华;刘兴木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

    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接受手术往往可能意味着一次手术需要同时切除上下腹部两处脏器,或短期内接受两次大手术,其所带来的机体创伤和心理创伤是巨大的。随着以腹腔镜技术平台为主的微创外科的发展,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已完全成熟,其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的应用亦逐渐增多。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腹腔镜微创治疗,应当以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规范为原则,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合理选择手术时机和手术策略,充分应用腹腔镜微创技术的优势,以小的创伤,使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得到适当合理的治疗,以求得到大的获益。

    作者:郑民华;马君俊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择期结直肠手术前机械性肠道准备的研究进展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多数外科中心已经将机械性肠道准备(MBP)列为择期结直肠手术前的标准操作。而随着近20年来评价MBP研究的陆续开展,择期结直肠手术前是否需常规行MBP也存在较多争论。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现有的证据表明,对于择期开腹的结直肠手术建议术前常规弃置MBP;对于择期腹腔镜直肠手术建议术前常规行MBP;而对于择期腹腔镜结肠手术术前是否需常规行MBP尚存有争议,有待更多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的论证。

    作者:邹镇洪;赵丽瑛;吴佳明;陈豪;李国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人结直肠癌组织gankyrin蛋白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人结直肠癌组织中gankyrin蛋白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10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术后标本及临床资料。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距肿瘤组织2 cm及10 cm的癌旁组织的gankyrin蛋白表达水平,分析gankyrin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gankyrin表达阳性的棕色颗粒主要弥漫性分布在细胞质中,在29例组织中还可以观察到部分胞核里的阳性棕色颗粒,其中有55.2%(16/29)患者有肿瘤远处转移。结直肠癌组织中gankyrin总体阳性率和Western blot灰度比值分别为67%(67/100)和0.69±0.23,明显高于癌旁2 cm组织[6%(6/100)和0.31±0.16]及癌旁10 cm组织[1%(1/100)和0.16±0.11](均P<0.01)。 gankyrin表达阳性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41.8%,明显低于表达阴性患者(72.7%,P=0.008)。 gankyrin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P=0.005)、TNM分期(P=0.001)及肿瘤远处转移(P=0.002)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远处转移(P=0.004)及gankyrin高表达(P=0.038)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gankyrin高表达与结直肠癌的侵袭和转移有关,gankyrin对于判断手术后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作者:吴乾龙;何凤;杨平;王成兴;陈熙文;王强;刘峰;曹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胃部肿瘤的CT影像学评价

    胃部肿瘤分为癌、上皮性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间叶性肿瘤、淋巴瘤和继发性肿瘤。作为消化系统肿瘤常见、好发的部位,如何术前明确胃部肿瘤的发生部位、累及范围、有无并发症以及评估术后治疗效果等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内镜活体组织检查(活检)及术后病理虽然是诊断胃部肿瘤性质的金标准,但仍有约6.7%的胃癌漏检率[1],且仍存在许多缺陷:一方面,内镜活检无法判断胃壁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和远隔脏器转移情况;另一方面,作为侵入性操作,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影像新技术的应用,其在评估胃部疾病的主导地位已受到了挑战。近年来,随着CT软硬件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后处理功能的逐渐完善,CT在胃部肿瘤的临床应用得到了相关临床科室医生的认可,已逐渐广泛开展并日益成为胃部肿瘤的常规检查手段。本文就CT在胃部肿瘤中的应用价值作如下介绍。

    作者:高剑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腹腔镜和腹腔镜辅助结直肠手术是目前腹腔镜技术应用于消化道肿瘤外科治疗方面为成熟和应用较为广泛的手术之一。其根治效果肯定、创伤更小和术后恢复快等显著优势已得到肯定,但手术并发症仍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难题,主要包括术中并发症如血管损伤、肠管损伤和泌尿系统损伤等,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瘘、出血和狭窄等。深刻理解和掌握解剖结构和精细手术操作是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关键;术后及时准确发现并发症并采取有效处理,可大程度改善预后。

    作者:姜可伟;高志冬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第二届消化道动力与慢性便秘浦东论坛会议通知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TAS-102治疗难治的转移性结直肠癌的Ⅲ期随机试验

    TAS-102是胸苷核酸类似物(三氟胸苷)与胸苷磷酸化酶抑制剂(地匹福林盐酸盐)联合使用的口服抗癌药,其活化细胞毒性成分为三氟胸苷,以三磷酸形式整合至DNA,产生抗肿瘤作用;地匹福林盐酸盐能抑制胸苷磷酸化酶对三氟胸苷的迅速降解作用,以维持血浆中药物活化成分的水平。临床前期的大鼠试验研究表明,TAS-102对耐氟尿嘧啶的癌细胞株仍有效。临床研究提示,28 d循环方案有效,即前2周每周服用5 d、休息2 d,休息14 d。日本和美国的一期试验推荐使用剂量为35 mg/m2。二期临床试验将TAS-102应用于经氟尿嘧啶、伊立替康和奥沙利铂治疗无效的169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结果显示,TAS-102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9个月,明显高于安慰剂组的6.6个月(HR=0.56,P=0.001)。本研究为进一步评价TAS-102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三期临床随机试验,收集2012年6月17日至2013年10月8日间来自日本、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共计800例经其他抗肿瘤治疗无效或不良反应明显而无法继续治疗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以2∶1比例随机分至TAS-102组(534例)和安慰剂组(26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当前佳的支持治疗,但均未使用其他研究性抗肿瘤药物,亦未接受其他抗肿瘤化疗、激素治疗或免疫治疗。结果显示,TAS-102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为7.1个月,明显长于安慰剂组的5.3个月(HR=0.68,95% CI:0.58~0.81,P<0.001)。 TAS-102组和安慰剂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2.0(95% CI:1.9~2.1)和1.7(95% CI:1.7~7.8)个月,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48,95% CI:0.41~0.57,P<0.001)。体能状态评分显示,TAS-102组患者中位体能下降时间为5.7个月,明显长于安慰剂组的4.0个月(HR=0.66,95% CI:0.56~0.78,P<0.001)。有研究显示,临床上常见的TAS-102相关不良反应为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8%,200/528),其次为白细胞减少症(21%,113/528)。本研究显示,接受TAS-102治疗的患者中,4%出现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仅1例患者出现治疗相关性死亡。

    作者:赵日升(译);汪挺(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西妥昔单抗联合不同化疗方案以及在不同线程中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间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内科接受西妥昔单抗治疗的128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一线应用西妥昔单抗治疗者91例,二线及以上应用37例。与西妥昔单抗联合的化疗方案包括奥沙利铂为基础的方案(59例)、伊立替康为基础的方案(58例)及卡培他滨单药方案(10例)。根据RECIST 1.0标准评价患者治疗后肿瘤缓解情况,比较西妥昔单抗联合不同化疗方案以及在不同线程中应用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及无进展生存时间。结果98例患者获得了疗效评价,西妥昔单抗一线应用治疗的疾病控制率明显高于二线及以上应用[85.9%(61/71)比59.3%(16/27),P=0.004];西妥昔单抗联合奥沙利铂为基础化疗方案的疾病控制率明显高于联合伊立替康为基础方案和卡培他滨单药方案[91.1%(41/45)比68.1(32/47)和4/6,P=0.021]。但客观缓解率在不同联合化疗方案或不同线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西妥昔单抗联合奥沙利铂、伊立替康和卡培他滨治疗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8.5月、7.8月和5.2月,在一线和二线及以上应用患者分别为8.2月和7.7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西妥昔单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时,推荐一线应用并联合以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有助于提高患者疾病控制率。

    作者:张婷婷;苏丹;李娟;王以尚;韩春;焦顺昌;白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淋巴结转移度及肿瘤N分期对Ⅲ期结直肠癌复发或转移的预测价值

    目的:比较淋巴结转移度(LNR)及N分期对Ⅲ期结直肠癌复发或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11年12月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304例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别将LNR和N分期代入包含可能影响患者复发或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的Cox回归模型,比较两者的风险比(HR);再根据送检淋巴结数目是否达到13枚/例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LNR 及 N 分期均为Ⅲ期结直肠癌患者复发或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LNR (HR=1.838,95% CI:1.563~2.161)的预测价值高于N分期(HR=1.625,95% CI:1.392~1.898)。亚组分析显示,当送检淋巴结数目大于或等于13枚/例时,LNR与N分期的预测价值相当(HR分别为1.876和1.853);但当送检淋巴结数目少于13枚/例,LNR的预测价值高于N分期(HR分别为1.836和1.639)。结论 LNR分期对Ⅲ期结直肠癌患者复发或转移的预测价值优于N分期,尤其是对于送检淋巴结数目不足13枚者。

    作者:任镜清;薛福龙;刘少杰;刘建伟;雷朝晖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本刊文稿中可直接使用的英文缩写名词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腹腔镜技术在不同分期直肠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应用于早期和进展期直肠癌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9年6月至2013年12月间在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接受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1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早期直肠癌(0~Ⅰ期)48例,进展期直肠癌(Ⅱ~Ⅲ期)138例。选取同期行开腹手术的37例早期直肠癌和275例进展期直肠癌作为对照组。比较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的手术安全性、肿瘤学安全性及近期预后。结果无论是早期还是进展期直肠癌,腹腔镜组肿瘤学安全性(远切缘距离和淋巴结清扫数目)、手术安全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预后(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3年生存率)均与开腹组相当(均P>0.05),但对于进展期直肠癌,尽管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患者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有减少的趋势(13.5枚/例比15.0枚/例,P=0.112),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也有所增高[8.0%(11/138)比5.5%(15/275),P=0.221)。进展期直肠癌腹腔镜手术的中转开腹率明显高于早期直肠癌[10.9%(15/138)比2.1%(1/48),P=0.048]。结论对于早期直肠癌,腹腔镜手术无论是在肿瘤学安全性还是手术安全性方面,都可以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当的水平;而对于进展期直肠癌,由于其较高的中转开腹率,以及在淋巴结清扫和术后吻合口瘘方面的潜在风险,实施腹腔镜手术、尤其是在腹腔镜经验欠丰富的基层医院,需更为谨慎。

    作者:唐超明;蔡灿峰;陈国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阑尾残端预防性造瘘在高危吻合口瘘患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针对具有吻合口瘘高危因素的患者,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行阑尾残端造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74例具有吻合口瘘高危因素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予以腹腔镜辅助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手术并行预防性造瘘,其中36例行阑尾残端置管造瘘术(阑尾造瘘组),术后4~6周确认腹壁窦道已形成即可拔除造瘘管;另38例行传统回肠袢式造瘘术(传统造瘘组),术后3~6月再次行造瘘还纳术。结果阑尾造瘘组和传统造瘘组手术时间[(149.2±9.4) min和(146.7±12.7) min]、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3%(3/36)比13.2%(5/38)]、吻合口瘘发生率[2.8%(1/36)比2.6%(1/38)]、术后1周造瘘口引流量[(203.2±76.9) ml比(195.8±76.5) ml]以及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25.5±5.6) h比(24.0±5.8) h]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传统造瘘组总住院时间[(18.0±1.7) d]及住院费用[(5.1±0.4)万元]均明显高于阑尾造瘘组[(8.8±1.7) d和(3.2±0.3)万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可能出现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高风险患者,行阑尾残端造瘘能有效预防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同时避免二次手术还纳,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疗成本。

    作者:尤小兰;王元杰;赵小军;连彦军;徐宁;黄传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