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际惯例(参考《向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和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关于论文二次发表的声明”,为了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我国的一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我刊新辟“特别推荐论著”栏目,鼓励已在国外高水平期刊(影响因子3分以上)发表论文的二次发表,或有望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的国内抢先发表。前者无须再进行同行评议,来稿请注明“二次发表”,并提供首次发表的论文复印件;后者来稿请注明“国内发表”,我刊亦会安排快速审稿。由于我刊系PubMed收录期刊,所以该栏目文章不会附以英文摘要,因而不会影响该研究成果今后在国外期刊的发表。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与国内同道尽早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纳米碳淋巴结示踪技术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1年9月至2013年6月间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接受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淋巴示踪组和未示踪组。淋巴示踪组患者于腹腔镜下距肿瘤周缘0.5~1.0 cm处选择4~6点分别缓慢注射纳米碳混悬液。比较两组术后标本中淋巴结清扫数及转移度,分析淋巴示踪组淋巴结黑染与转移的关系。结果共收集65例患者,其中淋巴示踪组34例,未示踪组31例。淋巴示踪组淋巴结清扫数显著高于未示踪组[(22.3±4.2)枚比(15.4±3.5)枚, P<0.05]。淋巴示踪组和未示踪组分别共清扫淋巴结725枚和478枚,其中淋巴示踪组清扫的淋巴结中直径小于5 mm者占4.6%(33/725),显著高于未示踪组[2.0%(10/478),P=0.025]。淋巴示踪组淋巴结黑染度为56.8%(412/725)。黑染淋巴结的转移度为28.6%(118/412),明显高于未黑染淋巴结的转移度[19.5%(61/313),P=0.005]。结论腹腔镜下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可提高淋巴结清扫数,特别是对于直径小于5 mm的淋巴结;经淋巴示踪出现黑染的淋巴结出现转移的可能性更大。
作者:杨斌;李英儒;温润龙;江志鹏;张育超;赖东明;陈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TAS-102是胸苷核酸类似物(三氟胸苷)与胸苷磷酸化酶抑制剂(地匹福林盐酸盐)联合使用的口服抗癌药,其活化细胞毒性成分为三氟胸苷,以三磷酸形式整合至DNA,产生抗肿瘤作用;地匹福林盐酸盐能抑制胸苷磷酸化酶对三氟胸苷的迅速降解作用,以维持血浆中药物活化成分的水平。临床前期的大鼠试验研究表明,TAS-102对耐氟尿嘧啶的癌细胞株仍有效。临床研究提示,28 d循环方案有效,即前2周每周服用5 d、休息2 d,休息14 d。日本和美国的一期试验推荐使用剂量为35 mg/m2。二期临床试验将TAS-102应用于经氟尿嘧啶、伊立替康和奥沙利铂治疗无效的169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结果显示,TAS-102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9个月,明显高于安慰剂组的6.6个月(HR=0.56,P=0.001)。本研究为进一步评价TAS-102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三期临床随机试验,收集2012年6月17日至2013年10月8日间来自日本、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共计800例经其他抗肿瘤治疗无效或不良反应明显而无法继续治疗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以2∶1比例随机分至TAS-102组(534例)和安慰剂组(26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当前佳的支持治疗,但均未使用其他研究性抗肿瘤药物,亦未接受其他抗肿瘤化疗、激素治疗或免疫治疗。结果显示,TAS-102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为7.1个月,明显长于安慰剂组的5.3个月(HR=0.68,95% CI:0.58~0.81,P<0.001)。 TAS-102组和安慰剂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2.0(95% CI:1.9~2.1)和1.7(95% CI:1.7~7.8)个月,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48,95% CI:0.41~0.57,P<0.001)。体能状态评分显示,TAS-102组患者中位体能下降时间为5.7个月,明显长于安慰剂组的4.0个月(HR=0.66,95% CI:0.56~0.78,P<0.001)。有研究显示,临床上常见的TAS-102相关不良反应为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8%,200/528),其次为白细胞减少症(21%,113/528)。本研究显示,接受TAS-102治疗的患者中,4%出现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仅1例患者出现治疗相关性死亡。
作者:赵日升(译);汪挺(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总结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在腹腔镜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中的应用情况,探讨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和造瘘还纳时机。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普通外科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施行腹腔镜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并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术后发生造瘘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分析末端回肠造瘘还纳时间。结果全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57.1%(44/77)。出现水电解质紊乱39例(50.6%,39/77,其中1例出现低血容量性晕厥);造瘘口旁疝9例(11.7%,9/77);造瘘口周围皮炎合并皮下脓肿1例(1.3%,1/77)。术后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的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0.2的危险因素有新辅助放化疗(P=0.094)、癌胚抗原(P=0.086)及TNM分期(P=0.026);术后出现造瘘口旁疝的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0.2的危险因素有使用降糖药(P=0.172)、ASA麻醉分级(P=0.168)及TNM分期(P=0.161);但多因素分析显示,上述危险因素皆不是术后水电解质紊乱和造瘘口旁疝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随访期内造瘘还纳65例,其中术后90 d以内还纳者2例(3.1%),90~180 d还纳者20例(30.8%),超过180 d还纳者43例(66.2%)。结论腹腔镜直肠癌TME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为水电解质紊乱及造口旁疝,未发现引起上述两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造瘘还纳时间多需术后6月以上。
作者:谢凌铎;周鑫;谢海艇;张云凯;曾焕红;孙涛;陈宁;傅卫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文稿引用参考文献时请按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未发表的观察资料一般不用作参考文献,确需引用时,可将其在正文相应处注明。2次文献亦不宜引为参考文献。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文献作者在3位以内者,姓名均予以列出;3位以上者,只列前3位,后加“等”、“et al”(西文)、“他”(日文)、“ИДР”(俄文);作者姓名一律姓氏在前、名字在后。外国人的名字采用首字母缩写形式,缩写名后不加缩写点;日文汉字请按日文规定书写,勿与我国汉字及简化字混淆。不同作者姓名之间用“,”隔开,不用“和”、“and”等连词。文献类型和电子文献载体标志代码参照GB 3469《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题名后标注文献类型标志对电子文献是必选著录项目。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Lndex Medicus》格式为准。参考文献必须与其原文核对无误,将参考文献按引用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排列于文末。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为了探讨与传统结肠癌手术相比,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ME)是否能够提高患者的无病生存率(DFS),本研究收集了丹麦结直肠癌学组数据库中2008年6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于哥本哈根大学4家附属医院接受限期手术切除的Ⅰ~Ⅲ期结肠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CME组由在其中1家有资质的医院接受CME的患者构成;非CME组由在其他3家医院中接受传统结肠癌手术的患者构成。排除Ⅳ期肿瘤、异时性结直肠癌、单纯直肠癌(肿瘤距肛缘小于或等于15 cm)患者,以及合并结肠腺癌、阑尾肿瘤及R2切除的患者。终CME组纳入患者364例,非CME组1031例。研究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11月13日,CME组患者的4年DFS明显高于非CME组[85.8%(95% CI:81.4~90.1)比75.9%(95% CI:72.2~79.7),P=0.001]。对于Ⅰ期患者,CME组的4年DFS为100%,明显高于非CME组的89.8%(95% CI:83.1~96.6,P=0.046);对于Ⅱ期患者,CME组的4年DFS为91.9%(95% CI:87.2~96.6),明显高于非CME组的77.9%(95% CI:71.6~84.1,P=0.003);对于Ⅲ期患者, CME组和非CME组4年DF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3.5%(95% CI:63.6~83.5)比67.5%(95% CI:61.8~73.2),P=0.13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CME是全组患者更高DFS的独立预测因素(HR=0.59,95% CI:0.42~0.83)。在倾向性评分匹配后, CME组的DFS仍明显高于非CME组[85.8%(95% CI:81.4~90.1)比73.4%(95% CI:66.2~80.6),P=0.001]。
作者:赵日升(译);汪挺(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直肠癌手术切除标本与活检标本表达的一致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2012年3月间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接受直肠癌根治术治疗且资料完整的5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手术切除标本与术前活检标本的HER-2表达情况,对于可疑阳性者进一步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分析手术切除标本与活检标本中HER-2表达的一致性以及接受新辅助放疗或放化疗患者手术切除标本与活检标本HER-2状态的一致性;同时分析HER-2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直肠癌手术标本中HER-2阳性率为3.7%(20/544),术前活检标本为2.1%(5/235)。两种标本中HER-2表达的一致性为99.6%(234/235),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907(P<0.01)。对于接受新辅助放疗或放化疗患者,其术前活检标本与手术标本HER-2状态的一致性为98.6%(73/74)。 HER-2过表达或基因扩增与患者的性别分布、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状态、远处转移状态以及TNM分期均无关(均P>0.05)。结论 HER-2在直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较低,且与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无关。直肠癌活检标本HER-2表达状态可以预测手术切除标本中HER-2的状态,且该预测不受新辅助放化疗的影响。
作者:王晰程;孙宇;高静;郑建萍;沈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肛肠外科对一年制进修医生从医德教育、人性化管理、岗前培训、培养临床思维方式和循证医学理念、手术现场示教和信息化教育相结合等方面开展临床教学,取得良好效果。本文介绍这种有效和具有明显专科特色的结直肠癌规范化诊疗培训的临床教学新模式。
作者:楼征;傅传刚;张卫;于恩达;卓冬兰;李丽;刘佳;沈洪兴;赵志青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腹腔镜辅助结肠手术由于其微创的优势已在逐渐替代开放手术。德国Hohenberger 以胚胎解剖学为基础,首次提出了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ME)的新理念,该理念符合肿瘤外科手术原则,能够指导结肠癌规范化手术;后续研究发现,CME可改善结肠癌患者的预后,降低局部复发率,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虽然右半结肠癌的腹腔镜手术经常被采用,但术中确定合适的分离平面并非易事,需要手术者对局部解剖有很好的了解,方可在手术过程中掌握正确的外科平面,减少手术过程中的中转开腹和副损伤。在腹腔镜中间入路右半结肠切除术中,肠系膜上静脉(SMV)是关键的解剖学标志和主线,融合筋膜间隙是正确的外科平面,一系列外周腹膜结构是重要的固定装置。在右半结肠癌腹腔镜CME手术中,确定SMV的解剖学位置,并沿着SMV精确分离是清扫所有潜在肿瘤转移线路的重要方法。
作者:林国乐;肖毅;邱辉忠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为了让更多的读者有效获得某些由政府机构和专业组织制定的指南和共识,或其他对临床实践有指导意义的学术论文,根据国际惯例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凡符合下列条件并提供相应材料,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允许或接受论文用同一种语言或另一种语言的二次发表。
作者: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表达及与患者不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6例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与32例正常结直肠组织中的HMGB1表达水平,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HMGB1的阳性表达率,并分析HMGB1的表达与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 HMGB1主要表达于结直肠癌细胞核,少数呈现细胞核与细胞质共同表达状态。结直肠正常组织HMGB1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癌组织[9.4%(3/32)比66.3%(57/86),P=0.000]。肿瘤直径大、分化程度低、浸润至浆膜外、分期晚及合并淋巴结转移的患者,HMGB1表达阳性率更高(均P<0.05);而患者年龄和性别并不影响HMGB1的表达(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HMGB1阳性表达患者的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者(56.1%比85.7%,P=0.021),其中HMGB1细胞核和细胞质共表达患者的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单纯核内表达者(41.4%比75.0%,P=0.013)。结论 HMGB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且随肿瘤恶性程度升高和侵袭转移性增强而升高。 HMGB1表达阳性,尤其是细胞核和细胞质共表达患者的预后不良。
作者:李增军;王海鹏;宋宝;孙燕来;韩建军;徐忠法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采用自制套管器经肛门取出标本的可行性。方法2014年1—9月间,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肠外科对15例患者施行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时采用自制套管器(免辅助切口肛门套管器,设有引导管、外套管、后盖和器械孔盖,专利号ZL 201420203735.X)经肛门取出标本。结果15例患者中降结肠癌3例,降结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癌2例,乙状结肠癌6例,中上段直肠癌4例。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03~337(中位数257) min,术中出血量20~200(中位数50) ml,术后排气时间1~5(中位数3) d。无一例发生吻合口出血或吻合口瘘等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11~21(中位数14) d。随访1~8月,所有患者生活质量良好,排粪功能基本正常,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采用自制套管器经肛门取出标本安全可行。
作者:张诗峰;丁志杰;邱兴烽;袁思波;闫峰;洪心雅;蔡建春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前由全体作者共同讨论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改动,确需改动时必须出示单位证明。作者单位名称(写出所在科室)及邮政编码脚注于首页左下方,并注明通信作者的电子邮箱。作者应具备的条件是:(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与解释者;(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3)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以上3条须同时具备。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也不宜列为作者。对文章中的各主要结论,均必须至少有1位作者负责。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附外籍作者亲笔签名同意在该刊发表的函件。集体署名的文章于题名下列署名单位,于文末列整理者姓名,并须明确该文的主要责任者,在论文首页脚注通信作者姓名、单位、邮政编码及电子邮箱。通信作者只列1位,由投稿者确定。如需注明协作组成员,则于文末参考文献前列出协作组成员的单位及姓名。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双能量成像技术在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7月至2014年3月,术前于泰州市人民医院行全腹部DSCT双能量增强扫描且术后或肠镜病理证实为结直肠癌的40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同时性肝转移患者11例(共计52枚转移性病灶),分析双能量扫描模式下得到的Sn 140 kVp、100 kVp、线性融合图像、碘图及高对比噪声比(CNR)图像,比较5组图像对同时性肝转移灶的检出情况。结果5组图像的同时性肝转移灶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组间的图像噪声、同时性肝转移灶CT差值及CNR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组图像检出面积大于1 cm2同时性肝转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面积小于或等于1 cm2的同时性肝转移灶,各组图像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DSCT双能量成像经后处理得到多种衍生序列有利于结直肠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较小肝转移灶的检出。
作者:刘佳怿;张俊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胃部肿瘤分为癌、上皮性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间叶性肿瘤、淋巴瘤和继发性肿瘤。作为消化系统肿瘤常见、好发的部位,如何术前明确胃部肿瘤的发生部位、累及范围、有无并发症以及评估术后治疗效果等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内镜活体组织检查(活检)及术后病理虽然是诊断胃部肿瘤性质的金标准,但仍有约6.7%的胃癌漏检率[1],且仍存在许多缺陷:一方面,内镜活检无法判断胃壁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和远隔脏器转移情况;另一方面,作为侵入性操作,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影像新技术的应用,其在评估胃部疾病的主导地位已受到了挑战。近年来,随着CT软硬件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后处理功能的逐渐完善,CT在胃部肿瘤的临床应用得到了相关临床科室医生的认可,已逐渐广泛开展并日益成为胃部肿瘤的常规检查手段。本文就CT在胃部肿瘤中的应用价值作如下介绍。
作者:高剑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人结直肠癌组织中gankyrin蛋白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10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术后标本及临床资料。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距肿瘤组织2 cm及10 cm的癌旁组织的gankyrin蛋白表达水平,分析gankyrin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gankyrin表达阳性的棕色颗粒主要弥漫性分布在细胞质中,在29例组织中还可以观察到部分胞核里的阳性棕色颗粒,其中有55.2%(16/29)患者有肿瘤远处转移。结直肠癌组织中gankyrin总体阳性率和Western blot灰度比值分别为67%(67/100)和0.69±0.23,明显高于癌旁2 cm组织[6%(6/100)和0.31±0.16]及癌旁10 cm组织[1%(1/100)和0.16±0.11](均P<0.01)。 gankyrin表达阳性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41.8%,明显低于表达阴性患者(72.7%,P=0.008)。 gankyrin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P=0.005)、TNM分期(P=0.001)及肿瘤远处转移(P=0.002)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远处转移(P=0.004)及gankyrin高表达(P=0.038)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gankyrin高表达与结直肠癌的侵袭和转移有关,gankyrin对于判断手术后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作者:吴乾龙;何凤;杨平;王成兴;陈熙文;王强;刘峰;曹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腹腔镜和腹腔镜辅助结直肠手术是目前腹腔镜技术应用于消化道肿瘤外科治疗方面为成熟和应用较为广泛的手术之一。其根治效果肯定、创伤更小和术后恢复快等显著优势已得到肯定,但手术并发症仍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难题,主要包括术中并发症如血管损伤、肠管损伤和泌尿系统损伤等,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瘘、出血和狭窄等。深刻理解和掌握解剖结构和精细手术操作是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关键;术后及时准确发现并发症并采取有效处理,可大程度改善预后。
作者:姜可伟;高志冬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磷酸酯酶基因(PTEN)、黏着斑激酶(FAK)及白细胞分化抗原44拼接变异体6(CD44v6)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普通外科行结直肠癌根治手术且经病理证实的1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标本。获取117例患者的结直肠癌组织作为观察组;另外筛选距离肿瘤边缘大于10 cm且经病理证实为正常结肠黏膜的组织块共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及反转录PCR(RT-PCR)方法联合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及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PTEN、FAK及CD44v6的表达特点,分析三者与肿瘤特征的关系及三者的相关性。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PTEN的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0.5%(24/117)比76.7%(46/60),P<0.01],FAK及CD44v6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7.5%(79/117)比21.7%(13/60),70.9%(83/117)比28.3%(17/60),均P<0.01]。结直肠癌组织中PTEN、FAK及CD44v6的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是否有癌结节及脉管浸润密切有关;相关分析显示, PTEN、FAK及CD44v6的表达并无相关性。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PTEN、FAK及CD44v6异常表达,但是三者不具有协同作用,三种蛋白可能是通过各自的通路发挥促肿瘤进展的作用。
作者:陈少逸;陈立言;黄海花;杨少华;刘兴木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