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淋巴结转移度(LNR)及N分期对Ⅲ期结直肠癌复发或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11年12月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304例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别将LNR和N分期代入包含可能影响患者复发或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的Cox回归模型,比较两者的风险比(HR);再根据送检淋巴结数目是否达到13枚/例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LNR 及 N 分期均为Ⅲ期结直肠癌患者复发或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LNR (HR=1.838,95% CI:1.563~2.161)的预测价值高于N分期(HR=1.625,95% CI:1.392~1.898)。亚组分析显示,当送检淋巴结数目大于或等于13枚/例时,LNR与N分期的预测价值相当(HR分别为1.876和1.853);但当送检淋巴结数目少于13枚/例,LNR的预测价值高于N分期(HR分别为1.836和1.639)。结论 LNR分期对Ⅲ期结直肠癌患者复发或转移的预测价值优于N分期,尤其是对于送检淋巴结数目不足13枚者。
作者:任镜清;薛福龙;刘少杰;刘建伟;雷朝晖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胃部肿瘤分为癌、上皮性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间叶性肿瘤、淋巴瘤和继发性肿瘤。作为消化系统肿瘤常见、好发的部位,如何术前明确胃部肿瘤的发生部位、累及范围、有无并发症以及评估术后治疗效果等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内镜活体组织检查(活检)及术后病理虽然是诊断胃部肿瘤性质的金标准,但仍有约6.7%的胃癌漏检率[1],且仍存在许多缺陷:一方面,内镜活检无法判断胃壁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和远隔脏器转移情况;另一方面,作为侵入性操作,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影像新技术的应用,其在评估胃部疾病的主导地位已受到了挑战。近年来,随着CT软硬件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后处理功能的逐渐完善,CT在胃部肿瘤的临床应用得到了相关临床科室医生的认可,已逐渐广泛开展并日益成为胃部肿瘤的常规检查手段。本文就CT在胃部肿瘤中的应用价值作如下介绍。
作者:高剑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纳米碳淋巴结示踪技术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1年9月至2013年6月间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接受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淋巴示踪组和未示踪组。淋巴示踪组患者于腹腔镜下距肿瘤周缘0.5~1.0 cm处选择4~6点分别缓慢注射纳米碳混悬液。比较两组术后标本中淋巴结清扫数及转移度,分析淋巴示踪组淋巴结黑染与转移的关系。结果共收集65例患者,其中淋巴示踪组34例,未示踪组31例。淋巴示踪组淋巴结清扫数显著高于未示踪组[(22.3±4.2)枚比(15.4±3.5)枚, P<0.05]。淋巴示踪组和未示踪组分别共清扫淋巴结725枚和478枚,其中淋巴示踪组清扫的淋巴结中直径小于5 mm者占4.6%(33/725),显著高于未示踪组[2.0%(10/478),P=0.025]。淋巴示踪组淋巴结黑染度为56.8%(412/725)。黑染淋巴结的转移度为28.6%(118/412),明显高于未黑染淋巴结的转移度[19.5%(61/313),P=0.005]。结论腹腔镜下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可提高淋巴结清扫数,特别是对于直径小于5 mm的淋巴结;经淋巴示踪出现黑染的淋巴结出现转移的可能性更大。
作者:杨斌;李英儒;温润龙;江志鹏;张育超;赖东明;陈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多数外科中心已经将机械性肠道准备(MBP)列为择期结直肠手术前的标准操作。而随着近20年来评价MBP研究的陆续开展,择期结直肠手术前是否需常规行MBP也存在较多争论。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现有的证据表明,对于择期开腹的结直肠手术建议术前常规弃置MBP;对于择期腹腔镜直肠手术建议术前常规行MBP;而对于择期腹腔镜结肠手术术前是否需常规行MBP尚存有争议,有待更多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的论证。
作者:邹镇洪;赵丽瑛;吴佳明;陈豪;李国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溶酶体相关4次跨膜蛋白B (LAPTM4B)在结直肠癌增殖和侵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30对结直肠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LAPTM4B mRNA的表达水平,并取6对结直肠癌组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LAPTM4B蛋白表达水平。选取结直肠癌细胞系HCT116分别构建LAPTM4B过表达和低表达细胞株,采用CCK8实验检测LAPTM4B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LAPTM4B对结直肠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无论mRNA还是蛋白水平,LAPTM4B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 LAPTM4B过表达细胞株的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均显著增强(P<0.01),而LAPTM4B低表达细胞株的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则显著减弱(P<0.01)。结论 LAPTM4B可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有可能成为一项重要的预后分子标记物。
作者:骆洋;卞正乾;叶光耀;俞旻皓;王正实;秦绍岚;慕逸飞;钟鸣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双镜联合技术是通过腹腔镜与内镜的相互配合进而扩大其应用领域、提高治疗安全性和精准性及有效性的一种微创新技术。主要分为内镜辅助腹腔镜手术、腹腔镜辅助内镜手术和腹腔镜内镜联合手术。在结直肠良恶性肿瘤诊治中,腹腔镜与结肠镜或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的联合应用,为以往单镜治疗难度较大、风险较高或必须开放手术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微创治疗选择,其在提高手术安全性、确保疗效的同时,实现手术创伤和生理功能影响小化。一体化手术室和多学科协作团队的建立,对于双镜联合技术的开展与提高至关重要。
作者:张再重;王雯;王烈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腹腔镜和腹腔镜辅助结直肠手术是目前腹腔镜技术应用于消化道肿瘤外科治疗方面为成熟和应用较为广泛的手术之一。其根治效果肯定、创伤更小和术后恢复快等显著优势已得到肯定,但手术并发症仍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难题,主要包括术中并发症如血管损伤、肠管损伤和泌尿系统损伤等,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瘘、出血和狭窄等。深刻理解和掌握解剖结构和精细手术操作是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关键;术后及时准确发现并发症并采取有效处理,可大程度改善预后。
作者:姜可伟;高志冬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直肠癌手术切除标本与活检标本表达的一致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2012年3月间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接受直肠癌根治术治疗且资料完整的5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手术切除标本与术前活检标本的HER-2表达情况,对于可疑阳性者进一步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分析手术切除标本与活检标本中HER-2表达的一致性以及接受新辅助放疗或放化疗患者手术切除标本与活检标本HER-2状态的一致性;同时分析HER-2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直肠癌手术标本中HER-2阳性率为3.7%(20/544),术前活检标本为2.1%(5/235)。两种标本中HER-2表达的一致性为99.6%(234/235),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907(P<0.01)。对于接受新辅助放疗或放化疗患者,其术前活检标本与手术标本HER-2状态的一致性为98.6%(73/74)。 HER-2过表达或基因扩增与患者的性别分布、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状态、远处转移状态以及TNM分期均无关(均P>0.05)。结论 HER-2在直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较低,且与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无关。直肠癌活检标本HER-2表达状态可以预测手术切除标本中HER-2的状态,且该预测不受新辅助放化疗的影响。
作者:王晰程;孙宇;高静;郑建萍;沈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磷酸酯酶基因(PTEN)、黏着斑激酶(FAK)及白细胞分化抗原44拼接变异体6(CD44v6)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普通外科行结直肠癌根治手术且经病理证实的1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标本。获取117例患者的结直肠癌组织作为观察组;另外筛选距离肿瘤边缘大于10 cm且经病理证实为正常结肠黏膜的组织块共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及反转录PCR(RT-PCR)方法联合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及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PTEN、FAK及CD44v6的表达特点,分析三者与肿瘤特征的关系及三者的相关性。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PTEN的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0.5%(24/117)比76.7%(46/60),P<0.01],FAK及CD44v6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7.5%(79/117)比21.7%(13/60),70.9%(83/117)比28.3%(17/60),均P<0.01]。结直肠癌组织中PTEN、FAK及CD44v6的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是否有癌结节及脉管浸润密切有关;相关分析显示, PTEN、FAK及CD44v6的表达并无相关性。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PTEN、FAK及CD44v6异常表达,但是三者不具有协同作用,三种蛋白可能是通过各自的通路发挥促肿瘤进展的作用。
作者:陈少逸;陈立言;黄海花;杨少华;刘兴木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肠镜检查中肠道解痉剂的使用对结肠息肉检出率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EBSCO、High Wire Press、OVID、EMBASE、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等有关肠道解痉剂对结肠息肉或腺瘤检出率影响的文献,检索截至2014年7月。采用统一资料提取表,并采用Jadad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运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病例总数47509例,其中东莨菪碱组16867例,安慰剂组30642例,Meta分析显示,解痉剂能提高肠镜检查中息肉(OR=1.24,95% CI:1.19~1.30)、腺瘤(OR=1.25,95% CI:1.19~1.30)及高危腺瘤的检出率(OR=1.22,95% CI:1.16~1.29)。结论肠镜检查中使用解痉剂东莨菪碱可以提高结肠息肉及腺瘤的检出率。
作者:许松欣;邓彬;高雪峰;吴大成;丁岩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TAS-102是胸苷核酸类似物(三氟胸苷)与胸苷磷酸化酶抑制剂(地匹福林盐酸盐)联合使用的口服抗癌药,其活化细胞毒性成分为三氟胸苷,以三磷酸形式整合至DNA,产生抗肿瘤作用;地匹福林盐酸盐能抑制胸苷磷酸化酶对三氟胸苷的迅速降解作用,以维持血浆中药物活化成分的水平。临床前期的大鼠试验研究表明,TAS-102对耐氟尿嘧啶的癌细胞株仍有效。临床研究提示,28 d循环方案有效,即前2周每周服用5 d、休息2 d,休息14 d。日本和美国的一期试验推荐使用剂量为35 mg/m2。二期临床试验将TAS-102应用于经氟尿嘧啶、伊立替康和奥沙利铂治疗无效的169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结果显示,TAS-102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9个月,明显高于安慰剂组的6.6个月(HR=0.56,P=0.001)。本研究为进一步评价TAS-102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三期临床随机试验,收集2012年6月17日至2013年10月8日间来自日本、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共计800例经其他抗肿瘤治疗无效或不良反应明显而无法继续治疗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以2∶1比例随机分至TAS-102组(534例)和安慰剂组(26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当前佳的支持治疗,但均未使用其他研究性抗肿瘤药物,亦未接受其他抗肿瘤化疗、激素治疗或免疫治疗。结果显示,TAS-102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为7.1个月,明显长于安慰剂组的5.3个月(HR=0.68,95% CI:0.58~0.81,P<0.001)。 TAS-102组和安慰剂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2.0(95% CI:1.9~2.1)和1.7(95% CI:1.7~7.8)个月,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48,95% CI:0.41~0.57,P<0.001)。体能状态评分显示,TAS-102组患者中位体能下降时间为5.7个月,明显长于安慰剂组的4.0个月(HR=0.66,95% CI:0.56~0.78,P<0.001)。有研究显示,临床上常见的TAS-102相关不良反应为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8%,200/528),其次为白细胞减少症(21%,113/528)。本研究显示,接受TAS-102治疗的患者中,4%出现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仅1例患者出现治疗相关性死亡。
作者:赵日升(译);汪挺(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肉眼观肿大淋巴结对Ⅱ期结直肠癌预后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回顾性收集2001年12月至2002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连续收治的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证实为Ⅱ期且无系膜淋巴结转移的1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中均由手术医生通过肉眼观淋巴结有无肿大来判定是否为淋巴结可疑转移,其中肉眼观淋巴结肿大的病例43例,无淋巴结肿大病例7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分析肉眼观肿大淋巴结对Ⅱ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在镜下观察淋巴结的结构。对43例肉眼观淋巴结肿大病例的107枚肿大淋巴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全组10年无瘤生存率(DFS)85.3%;肉眼观淋巴结肿大患者10年DFS为75.9%,明显低于淋巴结无肿大患者的89.3%(P=0.03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合并症(P=0.003)、术前癌胚抗原(P=0.050)、围手术期输血(P=0.004)、肉眼观肿大淋巴结(P=0.038)及送检淋巴结(P=0.016)是影响Ⅱ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肉眼观淋巴结肿大(P=0.044)、送检淋巴结数目(P=0.021)及围手术期输血(P=0.032)是影响Ⅱ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107枚肿大淋巴结呈反应性增生,其中大体转移1枚,微转移1枚,孤立肿瘤细胞4枚,余101枚未见阳性表达。结论肉眼观肿大淋巴结可能提示Ⅱ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不良。
作者:范文华;黄子一;方淯靖;万德森;潘志忠;李力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论著摘要必须写成冠以“目的( Objective )”、“方法( Methods )”、“结果( Results )(应给出主要数据)”和“结论(Conclusions)”小标题的结构式。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本文”“我院”“We”等主语,不加评论和解释。所有文稿的英文摘要还应包括英文题名、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姓和名均仅首字母大写,名字中间不加分隔“-”)、单位名称(科室、医院或研究所、所在城市名及邮政编码、国名);应列出全部作者姓名。例如:“Sun Yihong, Wang Xuefei, Hou Yingyong, Qin Xinyu. Depara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Zhong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如作者工作单位不同,只列出通信作者的工作单位,通信作者姓名右上角加“*”,同时在通信作者的单位名称首字母左上角加“*”。英文摘要一般与中文摘要内容相对应,但为了对外交流的需要,可以略详。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机器人直肠癌根治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较为成熟,相较传统腹腔镜,达芬奇机器人系统更为灵活、精确、稳定,在保证手术安全和肿瘤根治的同时,更好地保护了盆腔自主神经功能,改善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同时,机器人手术简便易学的特性也促进其推广。而机器人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尚处于起步阶段,适合达芬奇系统的手术方式也在逐步完善中。达芬奇系统并非完美,其价格昂贵是广泛应用的主要障碍;力反馈缺失、机械臂活动受限等也不能忽视。下一代机器人,能够通过多项新技术弥补上述不足。而机器人技术与单孔腹腔镜技术、多脏器联合切除等技术方法的结合,有望扩大机器人结直肠癌手术的优势,推动其发展。
作者:冯青阳;韦烨;许剑民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双能量成像技术在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7月至2014年3月,术前于泰州市人民医院行全腹部DSCT双能量增强扫描且术后或肠镜病理证实为结直肠癌的40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同时性肝转移患者11例(共计52枚转移性病灶),分析双能量扫描模式下得到的Sn 140 kVp、100 kVp、线性融合图像、碘图及高对比噪声比(CNR)图像,比较5组图像对同时性肝转移灶的检出情况。结果5组图像的同时性肝转移灶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组间的图像噪声、同时性肝转移灶CT差值及CNR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组图像检出面积大于1 cm2同时性肝转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面积小于或等于1 cm2的同时性肝转移灶,各组图像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DSCT双能量成像经后处理得到多种衍生序列有利于结直肠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较小肝转移灶的检出。
作者:刘佳怿;张俊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长期口服低剂量阿司匹林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检索2014年6月前,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公开发表的结直肠癌患者确诊后长期口服低剂量阿司匹林是否改善预后的临床试验文献。通过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后采用Newcastle-Ottawa Scale量表进行质量评分,采用State 12.0软件对所纳入的数据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的28103例患者,入选文献的质量均为6分以上。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I2=78.2%,P<0.01);确诊为结直肠癌后,患者长期口服低剂量阿司匹林可能是改善预后的一个独立性保护因素(HR=0.732,95% CI:0.613~0.875,P<0.01)。分别对7篇研究设计相同的文献以及6篇Ⅰ~Ⅳ期肿瘤分期的文献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敏感性低,结果较为稳定(分别为HR=0.687,95% CI:0.557~0.849,P<0.01;HR=0.682,95% CI:0.539~0.864,P<0.01)。结论长期口服低剂量阿司匹林可能有助于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
作者:叶华;陈平;戴文宇;郑祺;吴枫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根据国际惯例(参考《向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和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关于论文二次发表的声明”,为了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我国的一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我刊新辟“特别推荐论著”栏目,鼓励已在国外高水平期刊(影响因子3分以上)发表论文的二次发表,或有望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的国内抢先发表。前者无须再进行同行评议,来稿请注明“二次发表”,并提供首次发表的论文复印件;后者来稿请注明“国内发表”,我刊亦会安排快速审稿。由于我刊系PubMed收录期刊,所以该栏目文章不会附以英文摘要,因而不会影响该研究成果今后在国外期刊的发表。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与国内同道尽早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